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砂鍋菜歷史

砂鍋菜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1 19:11:28

Ⅰ 砂鍋菜都包括什麼

家常燜砂鍋牛肉



製作:選澱粉含量高的土豆(最好紅皮土豆)去皮,切成塊,入籠干蒸10分鍾至熟、牛腩肉2千克切成大拇指粗的條,冷水下鍋飛透後撈出、鍋下底油燒熱,下托縣辣椒圈150克、花椒40克、八角30克、小茴香15克炒香,下入牛肉條煸炒均勻,加蔥姜蒜片各40克翻勻,調入醬油200克、醋100克,加清水3.5 千克小火燉30分鍾至熟軟,取200克牛肉條、200克原湯入鍋,加入蒸熟的土豆200克,調入鹽5克、胡椒粉3克、雞汁2克,中火火靠干湯汁,起鍋盛入熱砂鍋,撒蔥花後即可上桌。

最後火靠制時,不要加太多的湯,否則土豆條會變得軟爛,夾不起來。

砂鍋鮑魚紅燒肉



原料:五花肉150克,8頭大連鮮鮑。

配料:泡椒,青杭椒

調料:辣妹子,黃酒50克,醬油25克,白糖20克,生薑、蔥各15克,色拉油1.5千克。

製作:將五花肉改刀為約重150克的方塊;大連鮮鮑洗殺干凈,鍥十字花刀.將五花肉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肉皮金黃色撈起.鍋內下生薑、小蔥、炸好的五花肉,加入黃酒、醬油、白糖大火燒開,放入鮮鮑,小火約燜1.5小時,出菜時加入泡椒、青椒、辣妹子,大火收汁,使湯汁濃稠,色澤光亮。

五花肉要肥瘦層層相間,炸制五花肉時一定將肉皮炸至金黃色,使肉的外圍結殼,這樣成菜時肉更香,並減少多餘的油脂,吃起來才會不油不澀,口感恰到好處.鮮鮑一般採用簡單焯水的方式,口感脆;燜制1分鍾以上,口感老;再燜制更長時間,鮑魚反而在燜制的過程中漲發,口感更好。

Ⅱ 砂鍋菜竅門

砂鍋(外文名:Casseroles[1])是一種炊具。傳統砂鍋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製品,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依靠砂鍋的菜譜有砂鍋雞、砂鍋豆腐、砂鍋魚頭等。
由於製作工藝與原料問題,傳統砂鍋不耐溫差變化,容易炸裂,不能幹燒。針對傳統砂鍋的這一問題,近十年,經過研發改良後,在原料上加入了鋰輝石,製造出耐高溫砂鍋,使得砂鍋保持原有優點的情況下,還能夠承受數網路高溫干燒而不裂,大大提高了砂鍋的實用性。
中文名
砂鍋
外文名
Casseroles[1]
材料
用陶土和沙燒制的鍋
歷史
堯帝時期
用法
做菜
快速
導航
特性注意事項保養技巧鐵線箍扎砂鍋選購竅門
歷史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陶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也是人類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傳說是堯帝發明了砂鍋,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夾砂陶(類似於砂鍋)。夾砂陶是新石器時代製作普遍的一種陶器,以紅陶和灰陶為主。經過歷代改良,夾砂陶演變成了我們使用的砂鍋。
特性
砂鍋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被煨食品的質地就越酥爛。
砂鍋
1.傳熱快,散熱慢,保溫能力強,一般砂鍋在關火5到10分鍾後,鍋內食物還能保持接近沸騰的熱度。
2.砂鍋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能最大限度地釋放食物味道。
3. 適用於小火慢熬。

Ⅲ 粵菜的起源與發展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由於中國的海外華人華僑以廣東籍和福建籍居多,因此粵菜在西方國家的知名度非常高,外國人普遍認為粵菜等於中國菜。

粵菜最初起源於廣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漢。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種組合而成,其中廣州菜是粵菜的著名代表。粵菜一般以清淡,精緻為主,後來受中原文化南下影響,使廣東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再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考究、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

粵菜的著名代表:白切雞,蜜汁叉燒,紅燒乳鴿,脆皮燒肉,古井燒鵝,干炒牛河,避風塘炒蟹,上湯焗龍蝦,椒鹽賴尿蝦,潮州牛肉丸,鮑汁扣遼參,梅菜扣肉,客家釀豆腐,鹽焗雞,白灼蝦,清蒸排骨,豬肚雞,蟲草豬肚雞,清蒸鮑魚,蒜香骨,煲仔飯,臘味,羅漢齋,腐竹燜羊肉,冰糖燕窩等等。(總數推測超過1000種以上)

Ⅳ 砂鍋居的食俗文化

老北京人的飲食習俗受滿人、旗人影響至深乃至現在仍見遺風留存。吃白肉最早是滿人習俗,宮廷、王府祭祀攛盤、擺件子,民間時興的燒燎白煮席等都與 「吃白肉」相關。砂鍋居是老北京惟一經營滿族菜的館子,兩個半世紀的經營史,詮釋了老北京吃白肉的食俗文化。 [2]
清代京師王公階層入關後,依然保持「關外遺風」。不論宮廷、王府隔五日就有一祭。五花八門的祭祀有朝祭、夕祭、背燈換索、柳樹求福、烏林祭、四時獻鮮祭等,祭神祭天祭日。按照規定每祭必省豬二至三頭。用於祭祀的肉是以滿人獨有手法加工後供奉。因為不是天天祭,每次祭祀的肉也不一定揢釘揢鉚,常有些剩餘。這些余肉府里人吃不了,可府里有規定,祭祀肉是不準出門的。不過有時主家管控得也不那麼嚴,常有人偷著把余肉和下貨帶出去,賞賜更夫或便宜賣了。
當時,北京自宣武門至新街口這條街道沿線王府不少。有禮王府、鄭親王府、庄親王府、順承郡王府、克勤郡王府、慶親王府、恂郡王府等。清高宗第一子的府邸坐落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東、頒賞胡同以南,約有40餘畝地大,其西牆臨缸瓦市大街。由於王府經常隔三岔五地舉行祭祀,便經常有剩餘的白肉。於是有人在臨街的西牆開了個洞,把神余(上供後撤下來的供品叫「神余」,也叫「供尖」)或賣或請人吃。
同治年間,一位劉姓漢人更夫與王府管事松七有舊。松七常把余肉和下貨等便宜賣給劉某,價錢之低近乎白給。早年西四缸瓦市街是賣缸、盆、瓦罐的一條街。清代中葉市井蕭條,這條街上有不少存放缸瓦的舊房子。於是更夫們租了幾間空房子,從王府里弄來一口據說是明代朝皇奉神煮食祭品,直徑四尺,深三尺,一次能煮一頭整豬的「神鍋」,日後便用這口神鍋做起了煮白肉的買賣。原料幾乎是無償而得的,略加炸煮,並不費工,所以售價極廉,來此吃白肉的多是庶民布衣、販夫走卒。這個吃白肉的地兒,人們稱之:「下水棚子」。 恩禧是禮親王府專做「白活兒」的名庖。一日,恩禧偶然路過這家專營煮白肉的小館,心生好奇: 「白活兒是宮里、府里御廚的專項,這民間小店豈有能人?」於是駐足觀望,見小店裡人多挺熱鬧,即推門而入。只見小店一口碩大砂鍋正在燉煮白肉、下水,雖操作手法簡單,但也香氣滿屋。恩禧坐下來跟店掌櫃的攀談起來。沙鍋居的掌櫃是有心人,見恩禧如此在行猜想定是廚行高手,便心生想法。不幾日砂鍋居掌櫃輾轉託人說情,欲求恩禧指點、賜教手藝。最終,恩禧抹不開面子,將正宗的「白活兒手藝」獨傳砂鍋居,自此,燒燎白煮成了砂鍋居獨家絕活兒。
根據恩師傅的傳授,砂鍋居將煮肉分為兩類。一類是不經燒烤,直接將肉用白水煮,稱為白肉。一類是先將肉用炭火微烤,然後入水煮,煮成的肉稱為煳肉,肘子稱為煳肘。將白肉或煳肉切成薄片,不加任何調料,涼著吃。燒燎白煮是滿族祭肉的正宗吃法,燒,指的是油炸、紅燒一類;燎,指的是烘、烤一類;再就是白煮肉了,所以叫「燒、燎、白煮」。
砂鍋白肉既是白煮肉也是白肉片,即用大沙鍋白水煮肉。湯內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白肉出鍋,晾涼後,切片,而後碼盤上,蘸調料吃。後來白煮肉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貨再加工成特色菜餚,稱為「小燒」。因菜盛裝在六寸的淺盤中因此叫「燒碟」。最早的燒碟僅有8種,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裡脊、炸肥腸、炸肝尖、燒子蓋、燒臉子等。後經發展到24、 32、48、64個燒碟。全盛時期,燒碟品種多達130個之多。賣法有整桌,半桌、一角(即1/4),每桌的小燒碟隨撤隨上可多至72色、48色,一般則多為32色、24色,這種席面是典型的滿式餚饌,最終形成白肉席。清代詩人袁枚稱燒燎白煮:「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 砂鍋居早年在京都名氣不大。真正出名是清光緒年間,一「旗員中堂」在家辦慶壽宴會,因接待一位「里扇兒」(老北京稱太監為「里扇兒的」)而揚名。
光緒初年某日,一位旗員中堂家慶壽辦事。而門生下屬爭相趨奉。慶壽之日,六部高官、封疆大吏、八旗都統、翰林學士多來祝賀,壽堂中明燭雙燃,張燈結綵,大柵中高朋滿座,盛友如雲。有幾個太監也來拜壽,高居上座,指手畫腳,高談闊論。到了開席之際,茶師照例走到太監面前,請雙安(請一個安,再請一個安,稱為請雙安),說請里扇兒的老爺們要菜。原來太監有個惡習,凡到人家坐席,主人家准備多麼豐盛多麼精細的菜餚,太監也搖頭擺手,說不堪下咽,必須自己點菜,點名要某飯庄的某菜.其實所點者並不比主家備辦者強,但太監非如此不可,這叫「擺譜兒」。當時幾個太監七嘴八舌地要了幾家飯庄的菜。其中一個太監信口開河地說「我要砂鍋居的燒碟兒炸肷貼。」主人家立即請砂鍋居的廚師來備辦伺候。太監一句胡說八道使主人家花錢費事倒不要緊,這下子可把數十年難登大雅之堂的「下水棚子」捧上了天。當朝宰相家老爺子慶壽使用了砂鍋居的席!此話不脛而走,立即傳遍京華。自那以後,京旗官宦人家至於家資較裕的旗人家辦喜事、喪事、壽事、彌月等,無不以砂鍋居的燒燎白煮為主要席面,誰家搭棚辦事若不擺七十二個燒碟,就比什麼都丟臉。砂鍋居自這次慶壽宴會後,名聲大震。民國年間砂鍋居的買賣更火。
不少商人見砂鍋居買賣不錯,於是有人便打上了仿字型大小經營的主意,也開白肉館參與競爭。砂鍋居為此特在門面兩邊戳起來兩塊招牌:一塊「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由著名書法家蔣之先生親自為砂鍋居揮毫題筆;另一塊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通數老北京的老店名館,凡立了字型大小的,基本是一家一匾。可砂鍋居「個色」,一家館子三塊匾,謂之「一怪」。據《御府菜尋蹤》一書載:乾隆六年(1741年),定王府更房處擴建為三間門臉的和順居,三間門臉三塊匾。其中「和順居」居中,左為「白肉館」,右為「砂鍋居」。一店三匾這在當時令人不解。其實,個中原因並不復雜。
同治年間砂鍋居尚無字型大小,時人稱之為「下水棚子」。後於光緒年間請著名書法家正紅旗佐領柏三爺(字松年,滿族沙濟富察氏)寫了「和順居」的匾,砂鍋居由此進入飯館之列;再說「砂鍋居」,是因為創業之初到這吃白肉的人多,又是大砂鍋煮肉,人們習慣以形象冠名,久之約定俗成「砂鍋居」;「白肉館」說的是另件事。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東四牌樓有一家白肉館叫「和順館」,生意衰微,經營不下去,店主見砂鍋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合,與砂鍋居合並。
直徑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碩大砂鍋,成為砂鍋居見證歷史的鎮店之寶。直徑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碩大砂鍋,成為砂鍋居見證歷史的鎮店之寶。
如今三塊匾的逸聞早已是歷史。現在砂鍋居門頭掛的字匾是著名書法家柏濤親筆題寫的匾額。
中午摘幌,半日買賣。在北京老字型大小商鋪的歷史上,砂鍋居有一段令人費解的「經營一怪」。怪在自開業始,直到民國年間,一直是半日營業,到中午12時,就摘幌子、卷門簾,停止營業。北京民間流傳的歇後語:「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就是單指這件事的。
做半日買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創業之初是用府里的祭祀剩餘的白肉開的買賣。那會兒王府不是天天祭祀,而只是隔三岔五。因此神余不是天天有。每一次所得的肉必須勻著賣,所以砂鍋居自開業就半日經營,只賣一上午,中午關門。久日便成慣例,並一直延續。後來名氣大了,吃的人多了,為保證質量即使原料充裕了,也寧缺毋濫。必是京東張家灣百十斤重的鞭豬,頭天晚上宰殺,拾掇干凈後,連夜加工,次日一早才煮好熟透,8點准時開門,一上午賣個精光。這做半日買賣的事,史料有記載:「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館,日以一豕饗客,不涉它味,逾午則閉門矣」。砂鍋居的這「經營一怪」「怪」了 196年,至1937年才有了變化。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京淪陷日偽之鐵蹄下,因「砂鍋居」風味獨特,名氣很響,所以日本和漢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請客。這些人不管什麼店規店矩,經常是下午和晚間來此吃喝,店主懾於日偽的淫威,不得不改變多年的經營習慣,實行了全天營業。從此,砂鍋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婁銳在《首都雜詠》寫的「打破舊規添晚賣,為合時代也犧牲」,說的就是這段這事。 砂鍋居最早開業之初,是用從王府里弄來那口神鍋煮肉,「大鍋菜」一直延續了上百年。北京人真正吃上小砂鍋菜是在新中國成立後。
本來,白煮肉按照老做法是清一色的白肉,不摻旁的配、輔料。1952年,砂鍋居的老廚師根據人們的口味變化和需求改進砂鍋菜。過去是大鍋煮,後改小砂鍋靠。砂鍋菜中不單是清一色的白煮肉,增加了些適口的輔料如自製的酸菜和柔韌、筋道的細粉及海米、口蘑等。吃時蘸上特製調好的作料,湯味濃厚、肉質鮮嫩,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同時雞、魚、蝦、蟹、參、翅、貝類都能以「砂鍋法」制菜。改良砂鍋後同時增加了一些炒菜。菜餚風格既有宮廷、王府的華貴、細膩,同時也融入了北京民間菜餚的質朴。
改進後的砂鍋菜更受歡迎。1964 年6月12日,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親自來到店裡品嘗砂鍋菜餚,向廚師、工作人員敬酒、問候,誇獎菜做得好,並勉勵他們:一定要保持和發揚你們的北京風味,做好服務工作。社會名流吳祖光和新鳳霞經常到砂鍋居慶壽慶生,甚至砂鍋居還到家中送去白肉。
砂鍋居二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今日的砂鍋居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傳統菜餚正宗原味不走樣,新菜精品化,獨顯御府菜餚之風范。美食、美器、經典文化營造了濃郁的砂鍋文化氛圍。尤其迎門而立的實物幌——那口直徑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碩大砂鍋,成為見證歷史的鎮店之寶。

Ⅳ 砂鍋的來歷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陶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也是人類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傳說是堯帝發明了砂鍋,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夾砂陶(類似於現在的砂鍋)。夾砂陶是新石器時代製作普遍的一種陶器,以紅陶和灰陶為主。經過歷代改良,夾砂陶演變成了現在我們使用的砂鍋。

砂鍋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

(5)砂鍋菜歷史擴展閱讀

一、砂鍋的好處

1、砂鍋燒菜便於人體消化吸收。砂鍋的最大優點在於受熱、散熱均勻,可長時間保溫,適合需要用小火煨、燜、燉的,質地較老的食品。因為砂鍋易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營養物質分解成小分子,比如把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肪轉化為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變成糊精,使之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2、傳導熱的速度慢,有些湯羹不是要喝燙的,而是要喝溫的,而砂鍋在這方面的效果要遠遠超過其他鍋類。砂鍋,乃食用器具也,用瓷土高溫燒制而成。

3、砂鍋做菜還能更好地保護食材中有保健功能的酚類物質。專家說,食物中有一大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健功效的物質,統稱為酚類物質。容易入味以及內循環比較好,湯,羹和燉類。比如肉類容易爛一點,而豆腐之類的容易入味。

二、注意事項

1、新買來的砂鍋第一次使用時,最好用來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濃淘米水,以堵塞砂鍋的微細孔隙,防止滲水。

2、砂鍋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鉛,故新買的砂鍋,最好先用4%食醋水浸泡煮沸,這樣可去掉大部分有害物質。砂鍋內壁有色彩的、不宜存放酒、醋及酸性飲料和食物。搪瓷餐具塗在搪瓷製品外層的實際上是一層琺琅質,含有硅酸鋁一類物質,若有破損,便會轉移到食物中去。

3、用砂鍋熬湯、燉肉時,要先往砂鍋里放水,再把砂鍋置於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從火上端下砂鍋時,一定要放在乾燥的木板或草墊上,切不要放在瓷磚或水泥地面上。

Ⅵ 砂鍋居的歷史故事

相傳清朝,宮廷王府有祭天、地、日、月、神等儀式,選用上等整豬煮熟,一部分作祭品,一部分給參加祭祀儀式的來客食用,但吃時只可沾鹽和醬油,沒有獨特味道,因此引不起王公貴族們的食慾,每次用罷常常將剩餘賞賜給群臣分享,有的廉價賣給更房。因王府的祭祀多,剩餘也就多。更夫(看街人)吃不完,怎麼辦呢?於是便當起店主,擺些舊桌子、舊凳子做起了生意,一來可以增加收入,二來也可打發無聊時光。天長日久,更夫不滿於現狀,琢磨著怎樣才能讓做的東西更有味道,於是想起了在御膳房工作過的庖丁(廚師),決定與他們合作,以豬肉、內臟為原料,採用燒、燎、白煮的製作方法做出多種美味菜餚,賣給一些小官吏、太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庶民也來一飽口福,王府的烹飪技法也隨之傳入了社會。
他們的生意日漸興隆起來,便在定親王府外開了鋪子,小店取名「和順居」,喻意和和順順。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楊靜亭的《都門紀略》一書中即有「白肉片,會肝腸,燒下碎,燒下頦,和順白肉館在西四牌樓缸瓦市路東」的記載。 有趣的是,據傳和順居煮肉時用的是一口直徑四尺、深三尺、明代年間的特大砂鍋,一次可煮一頭整豬,吃過的人們形象地將小店稱為砂鍋居。日子久了,便取代了「和順居」這個店名。
砂鍋居的菜餚味道佳,主人又待人和氣,且買賣公道,食客盈門。開業之初,每天只做一頭豬,好食者眾多,座無虛席,到了中午就賣完了,便將高高掛起的幌子摘掉。所以北京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看來,想吃這一口,還得趕早呢。
據傳,砂鍋居曾有乾隆皇帝留下的御筆。清代開業之初,常有宮內文武官宦來此品嘗,民間流傳「白肉一絕」的說法日漸傳入宮內,乾隆皇帝有所耳聞。一日,皇上興致有佳,差人傳砂鍋居廚師進宮,膳後余興未盡,遂題筆「此乃珍饈,味之一絕」。從此,砂鍋居名聲大震。至嘉慶年間盛景空前。有「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已雲遲」的說法,你是否從中體會到了該店的興盛?京都商賈見有利可圖,紛紛效仿。砂鍋居趕快在它的門臉掛上「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對聯,以示其正身。
民國期間,開始增設晚餐,不再逾午則閉門了。婁銳在《首都雜詠》中贊道:
異品佳餚說舊京,漫將滋味任公評。
調成豬肉千般樣,且把肝腸萬種烹。
打破舊規添晚賣,為合時代也犧牲。
何妨一識廬山面,借問砂鍋壽幾齡。 解放以後,花德旺等老師傅於1952年創制推出了名副其實的砂鍋菜--砂鍋白肉。選用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湯純且味厚,在三九隆冬之季,吃上一個砂鍋白肉,香在口中、暖在心頭。其後,砂鍋三白(白腸、白肚、白肉)、砂鍋丸子等陸續出台,深受顧客歡迎。

Ⅶ 砂鍋小吃起源於北方

砂鍋(又名沙鍋)產品集炊具與餐具為一體,菜肉相雜,以燉、煮為主,熱燙、鮮嫩、味美,集多種營養於一鍋,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烹調方式。砂鍋屬於陶制炊具,在我國已有5000多年歷史。砂鍋本身就是頗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綜觀世界烹飪,大都是在鍋中制菜,然後再倒入碗盤之中供人食用;但我國的砂鍋卻是集炊具與餐具為一體,一菜一鍋,直接上桌食用,充分體現了中國菜餚講究色、香、味、形、器的文化內涵這也是砂鍋的一大特色。
民以食為天,人以健康為本。養生、食補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今更是溶入了現代保健的最新概念,成為飲食的一種健康新時尚.餐飲中,器皿的考究更是必不可少的。砂鍋的好處在於小火慢功,保溫性好,做出來的湯美味鮮,成為美食的最佳搭檔。
中華飲食博大精深,可以以味為特色,可以以形為創意,更可以「皿」為賣點,共同構成繁榮的餐飲市場。而在其中,以砂鍋為主題的系列飲食店更是以特色、美味、健康、創意、實惠為賣點,一直以來,始終風行餐飲界,不斷掀起消費熱潮。
砂鍋,經現代研究發現,是最為健康和綠色盛皿,為純天然物質製作,通過高溫形成,其原料內含有眾多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在烹調的過程中會不斷滲出,有利人體健康,同時由於砂器的特殊結構,其還擁有較好的保溫及保鮮功能,這是其它器皿所不具備的。而以砂鍋烹制食物,除了營養健康而外,本身的特點特色更能吸引人,在一份熱氣騰騰,上桌時還保持沸騰的砂鍋菜品,看著生動的菜點,誘著迷人的香味,您能不動心嗎!
所以,在西北類似的砂鍋餐飲店比比皆是,家家經營火爆,冬天吃得熱辣辣,暖胃暖心,夏天食得漢津津,爽快淋漓。是人人喜歡,適應全國的餐飲項目之一。

Ⅷ 滎經砂鍋的歷史淵源

滎經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當中原經歷夏、商周時,這兒先後是古蜀蟲氏——魚鳧氏的古國及杜宇、開明兩相繼王朝的領地。
戰國後期,秦滅蜀(公元前329年),秦國從現在的陝北地區(上郡)遷來大批嚴允部落羌人,與本地人一起,修築了一條從臨邛(今邛崍縣)到這兒的大道——嚴道。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異母弟樗里疾戰功顯赫,惠文王把富庶的嚴道封給他,並設置了嚴道縣,治所就在今古城坪。
近年來,從古城坪嚴道遺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珍貴文物,有力地佐證了這里曾作為古代蜀國邊陲重鎮、商貿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之地,曾顯現出一派商賈雲集、繁榮興旺的景象。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發現有一大批造型各異的生活陶器,從製作原料、製作方法、火候特徵、造型風格、生活用途等都與現今滎經砂器極其相似。從這些出土文物陶器進行考古分析,當時運輸條件局限,不可能從中原、遠處運輸來大批型制粗糙的簡單生活用品。當時古城坪為嚴道治所,人丁興旺,需要的大批簡單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個途徑——就地取材,就地製造。由此,可以推斷,滎經砂器的製作歷史應該有兩千多年了。
據滎經縣志記載:滎經六合鄉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產歷史悠久。據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發掘的秦漢文物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產。清乾隆、嘉慶年間,有王氏製作砂器,代坤山、曾躍從王氏學藝製作。
滎經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朝庭大官南巡,經過古城坪,一路上爬坡上坎,腰酸腿痛,筋疲力盡、口乾舌燥,官員命令手下人去找開水解渴,下人接二連三的找了好幾戶人家,都因百姓太窮,拿不出燒開水的家什,但官兵追得緊,有一戶人家情急之下,隨手摳了一砣濕泥巴捏成窩窩,放在火上燒開水。當朝庭大官喝到這開水,連聲說好喝、好喝。大官走後,當地人家都依照倒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樣的鍋,放到柴火上燒,就燒成了現在的砂鍋。就這樣,滎經砂器就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民國時期,古城坪有砂鍋燒制窯13座,曾由縣實業所選送產品到四川省政府評比,獲獎牌3枚。官府每月派人征官貨,按戶徵收砂鍋2件。當時,主要產品有敞口砂鍋,坦砂鍋,甑飯砂鍋,烘鍋、水缸、爐具、葯罐等。
解放後,滎經砂鍋產品種類日漸增多,主要有節煤爐、蜂窩煤爐,火鍋、茶壺茶具、電爐盤、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個品種,100多個規格。這些砂器質地古樸,抗腐蝕、耐酸鹼,不起化學反應,儲食物不變質,烹制食品煨、燉、煮、燒均可,能保持食物營養成份和食鮮味美。著名川菜砂鍋魚頭器具用的就是滎經砂器。特別是用它熬制中葯,不走葯性更是一絕。
50年代初,農村集體興辦砂鍋廠,統一經營。
1958年4月,縣工交部門將六合鄉古城村20戶個體砂鍋生產戶組成滎經地方國營砂鍋廠,屬全民所有制企業。
1962年,滎經地方國營砂鍋廠被調整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更名為滎經砂器生產合作社。
1981年,滎經砂器生產合作社改為滎經縣工藝砂器廠,屬二輕工業系統。至此,滎經砂鍋習慣稱為滎經砂器。同年,滎經縣砂器產品參加美國費城工藝美術產品展覽。
1983年,滎經砂器獲四川省二輕工業廳科技獎勵項目的推廣應用四等獎。同年,砂器產品金魚蓋砂鍋參加全省二輕系統工藝品旅遊產品評比,獲優質獎。
1985年,滎經砂器運往澳門試銷,並在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人士普遍好評,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訂貨的要求。
2001年至2002年,全國女排甲A聯賽四川滎經賽區,組委會將滎經砂器——寶鼎作為禮品贈給四川女排;將砂器工藝茶具贈給國家女排主教練,砂器茶具帶出國門,深受國際友人的歡迎,紛紛提出訂貨要求。
2002年4月,滎經砂器部份產品在南京全國旅交會上榮獲旅遊產品銀獎。雅安市政府贈送南京市博物館滎經砂器寶鼎。
2002年5月,滎經砂器參加西博會展銷,產品受到省內外客商的青睞。
2004年9月,滎經砂器參加雅安市茶文化「一會一節」展銷,獨領風騷,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並引起眾多商家的濃厚興趣。

Ⅸ 砂鍋起源於哪個年代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陶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也是人類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傳說是堯帝發明了砂鍋,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夾砂陶(類似於現在的砂鍋)。夾砂陶是新石器時代製作普遍的一種陶器,以紅陶和灰陶為主。經過歷代改良,夾砂陶演變成了現在我們使用的砂鍋。

Ⅹ 急求,砂鍋的歷史 起源 營養價值

老北京以"居"字為字型大小的都有單一的特色品種,砂鍋居是 以經營砂鍋白肉而享譽京城的。

砂鍋居開業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最早以經營沙鍋白肉起 家。據史料記載,白肉是當年清宮用於祭祀的上等貢品。砂鍋居店址是清室王府外的更房,每次祭祀完畢剩些供品便賞賜給更夫們,後來更夫們請來王府的廚師,用一口大砂鍋煮肉,以滿族特有的燒、燎、白煮手法作出了瓢香三百年的沙 鍋白肉。砂鍋居的師傅們將白煮的肉,因材施藝,烹制出菜 式豐富的"全豬席",炸鹿尾(引兒),燒子蓋,拌雙皮,九 轉肥腸,尤其以"下水"菜獨具特色。用砂鍋烹制出的菜軟 爛不膩,蘸調兌的佐料更濃香適口。當年,到砂鍋居吃白肉 有說辭:"日頭才出已去遲",民間有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 --過午不候",道明沙鍋菜受歡迎的景況。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沙鍋居的砂鍋菜更加豐富,除了燒、燎、 白煮的豬類菜餚外,雞、魚、蝦、蟹、參、翅、貝類都入砂 鍋靠,清湯、奶汁,葷素,其菜品種極為豐富。 此外,砂鍋 居還經營北京菜系中的宮廷菜,京風、京味十足。 餐廳環境:王府式建築風格,可同時接待人用餐,一樓以 零點為主,地下餐廳及二樓以雅座單間為主,三樓有接待住 宿業務。

特色菜:水晶肘、半雙皮、羅漢肚、沙鍋白肉、九轉肥腸、 沙鍋獅子頭……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