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源
1.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非常悠久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之皮影【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http://ke..com/view/40254.htm
2. 無意識的歷史源流
無意識並不是心理學所特有的概念,而是為哲學、精神病學、心理病理學、法學、文藝、歷史學等學科所共有。它作為心理學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起初是由哲學家提出來的,如古希臘哲學奠基人柏拉圖就曾談到無意識問題。他從其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把無意識看作是「潛在知識」的觀念形式,是一般知識的前提,因此知識不是別的而是回憶。從那時直到形成關於腦功能的科學理解以前的長時期里,人們基本上是從唯心主義哲學立場出發來對待無意識問題,並使它成為許多自然哲學觀點和唯靈論觀點傳統的組成部分。只是到後來,它才逐漸吸引了心理學家爾後是神經生理學家的廣泛興趣。18世紀初,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其單子論學說進一步發展了無意識理論。他認為,在伴隨有較明顯意識觀念的覺醒狀態時還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觀念的「微覺」,即未被統覺的知覺。單個的單子就是這樣的知覺,它們猶如單個的、其本身一點也意識不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樣不能被有意識地知覺到。但是,它們匯集成足夠的數目時,它們總和起來就會產生一種統覺──波浪擊岸的響聲。在萊布尼茨的唯心主義體系中,這些無意識知覺乃是天賦靈魂所固有的東西,是靈魂的意識活動材料,是自我封閉的心理生活的發展條件。繼萊布尼茨之後,在唯心主義路線上發展無意識概念的還有I.康德等人,但集大成者是E.von哈特曼。哈特曼在其《無意識哲學》一書中把無意識說成是超感覺的精神活動者、存在的基礎、宇宙過程的根據。在近代心理學中,第一次把無意識問題作為一項基礎研究的是19世紀早期聯想主義心理學家J.F.赫爾巴特。他把萊布尼茨的無意識觀念發展成為意識閾限的概念。閾限下的那些觀念是無意識的。他認為,當一個觀念上升到可以覺察的意識水平時,就是萊布尼茨所說的被統覺了。他還認為,為了使一個觀念上升到意識,它必須與現存於意識中的其他觀念相適應、相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觀念不能在意識中同時存在,而那些不相乾的觀念則被排斥在意識之外而變為被抑制的觀念。被抑制的觀念類似於萊布尼茨的微覺,存在於意識閾限之下。但它並沒有在人的心理中完全消失,而只是暫時脫離了心理的核心部分──意識領域,下降到無意領域。只要條件成熟,例如受到新的感覺印象的刺激或結合便有可能重新上升到意識中來。
心理物理學創始人G.T.費希納也對無意識的思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也使用閾限概念,但他認為,心理類似於冰山,它的相當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這里有一些觀察不到的力量對它發生作用。這些想法後來對S.弗洛伊德有很大影響。他還唯物地解釋了萊布尼茨的微覺學說:你聽不到一條毛蟲在菩提樹下蠶食葉子的聲音,但是你可以清楚地聽到幾千條毛蟲一同吃葉子的聲音。
另一些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有H.von赫爾姆霍茨、И.Μ.謝切諾夫和И.Π.巴甫洛夫。赫爾姆霍茨在對感覺器官的心理生理研究中曾發現,在感知覺范圍內存在一種沒有思維參與的概括過程,為解釋這種過程而提出「無意識推理」的概念。巴甫洛夫根據對腦的研究則提出了對無意識心理現象的生理學解釋。他認為,在具有最適宜興奮的大腦半球部位上容易形成新的條件反射並能順利地進行分化。因此可以說,這一部位此刻是大腦半球的創造性部位,其他部位(即具有低興奮的部位)這時就沒有這種能力,它們的功能充其量是進行以前形成的反射,這種反射是在相應刺激存在時自動產生的,我們主觀上把它們稱作無意識的、自動化的活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實驗派的興起與發展,無意識問題的研究又與心理病理現象和神經心理方面的病態、暗示、催眠等的研究聯系起來。T.-A.里博、P.雅內的著作為研究心理生活深處及其無意識狀態鋪平了道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應運而生,從而把對無意識的研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種神經症的治療方法,又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套心理學理論。無意識是這一理論的中心概念。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識是人類理智的作用。生物本能表現為無意識的沖動。早期弗洛伊德主要是以性本能解釋無意識的動力作用,後期又提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或破壞本能作為解釋概念。無意識作為人的動力基礎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無意識沖動總是力求得到滿足而上升到意識領域。意識對無意識的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①尋求滿足無意識沖動的途徑;②調節無意識沖動和社會規范之間的沖突,避免機體受到外部的傷害。這兩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最終目的仍在於為無意識的需要服務。由於社會力量相對強大,意識的調節往往表現為對無意識沖動的壓抑。但受壓抑的沖動並沒有消失,而仍潛伏在無意識的深層中,在這一點上,它與前意識不同,前意識只要被注意到,隨時都能上升到意識領域,無意識則由於曾受到早期的壓抑創傷,和意識層的連結已被隔斷,好像已被打入冷宮,永世不能再見天日。如果早期的沖動比較強烈,壓抑創傷比較嚴重,就會形成神經症。弗洛伊德主張用自由聯想法幫助患者追憶早期創傷的形成、「談出」或宣洩出內心的積郁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20世紀30年代以後,一些從西歐,特別是從德國移居美國的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如H.S.沙利文、K.霍妮、E.弗羅姆等人,在新的土壤上形成新精神分析學派。其代表人物雖然在理論上各有側重,但共同特點是強調精神病病因學的社會因素並重視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表面看來,他們的觀點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但是,在他們的概念中仍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以作為其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霍妮認為,行為的主要動力在兒童時期是一種在潛藏的敵對世界面前表現為無能為力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無意識的,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是不變的。在適當條件下它又是產生神經官能症的動力,並決定著人的特點。弗羅姆則認為,人的本性受文化影響,但是決定個人生活道路矛盾的根源卻是人的本性,即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動機概念。人不能消除這些矛盾,他只能依賴於某種文化因素的影響,以適應方式對它們加以反映。意識和無意識的強度決定人的正常行為和神經官能症的行為。無意識概念用於醫學實踐而得出的結論證明,必須促進最初受壓抑的精神力量進入意識。與精神分析學說不同,蘇聯心理學家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反映論和決定論原則出發來闡述無意識問題。他們認為:無意識和意識一樣,都是心理現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無意識的存在必須以在人那裡現實地或潛在地存在著意識為前提;無意識反映轉化為意識反映既與外部作用本身的性質有關系,也與神經系統狀態及感官狀態有關系;意識與無意識的特殊結合不僅發生於對現實反映過程本身之中,而且也發生於對人的行為的調節過程之中。Д.H.烏茲納澤提出的定勢理論是蘇聯關於無意識問題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定勢是一種沒有意識到的狀態,它先行於並決定著任一形式的心理活動的展開。換句話說,定勢是心理的特殊領域,是一種沒有形成為意識的內容所特有的那種形式的積極狀態。因此,通過定勢的研究有可能揭示無意識心理現象的實質,解開無意識之謎。

3. 清朝歷史紀源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 ,軍事上平定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並大規模屠城(詳見滿清大屠殺),逐步掌控全國。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並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領土主權,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清朝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自此之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推動戊戌變法,因慈禧干涉導致變法失敗。1900年的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國,清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4. 中國歷史的源頭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 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國史,
三皇五帝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 炎帝與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起源於陝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部落領袖。《國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渭河支流,今陝西關中中部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渭河支流,今陝西關中西部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為了爭奪領地,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
5. 源遠和淵源的區別
源遠和淵源兩者在釋義與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不同
1、源遠:源頭很遠。
2、淵源:水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二、出處不同
1、源遠
出處:唐代:劉得仁《聽夜泉》:流回出幾洞,源遠歷千岑。
譯文:流出來又流回去經歷了幾個洞口,源頭很遠歷盡了千重山林。
2、淵源
出處:宋 蘇軾 《復改科賦》:「探經義之淵源,是非紛若「
譯文:探討經義的本原,其中的是非對錯。
(5)歷史之源擴展閱讀
一、源遠近義詞
源流[ yuán liú ]
水源和水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發展:七言詩的源流。
二、淵源近義詞
源頭[ yuán tóu ]
水發源的地方:黃河源頭。民歌是文學的一個源頭。
6. 論共和國文學的歷史源流
中國文學起源於生產勞動,產生一直要追溯至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
悠久的中國文學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應稱前時期為「古代」,後時期為「近代」,「古代」為中國文學發生以後不斷的發展,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學,而使其傳統文學發展到其頂點的時期,就是中國文學最光榮的時期。
中國文學起源於生產勞動,它的產生一直要追溯至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原始人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由於筋力的張弛和工具動用的配合,自然地發生勞動的呼聲。這種呼聲具有一定的規律之後,就產生了節奏。這種簡單的節奏為音樂,舞蹈的節拍和詩歌韻律的起源。

(6)歷史之源擴展閱讀:
中國文學史的相關內容:
1、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
2、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
7. 烏力格爾的歷史源流
歷史
遠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有了這種藝術形式。初期所表現的題材多為神話故事。
到了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
清末,一些藝人把古典文學作品如《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編譯成蒙古語說唱,在廣大農牧民中很受歡迎。解放後,藝術家將當代文學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鋒的故事》等改編演唱。表演者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馬頭琴)自唱,音樂多取材於蒙古族民歌,現有曲調100多首,並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場。烏利格爾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許多藝人能用四胡模擬風聲、馬嘶聲等特技。有的表演者還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對比復調關系,以豐富其表現力。
胡爾奇
說唱烏力格爾的藝人稱為「胡爾奇」。蒼茫遼遠的草原造就胡爾奇浪漫開闊的藝術氣息。如同西方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胡爾奇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飄盪,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由於他們的表演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差異,或優美如詩,或懸念迭起,直令牧民全然沉浸於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經驗豐富的胡爾奇也可即興表演,只要給出題目,即可出口成章。
發源地
扎魯特:「烏力格爾之鄉」胡琴聲悠揚扎魯特草原是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藝術,哺育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等享譽中外的藝術家。誕生了《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烏力格爾」演說譯本。最為著名的《英雄格薩爾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記》等英雄史詩,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新中國成立以後,扎魯特旗的說書藝術不斷發展,說書藝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根據說書藝人的演唱特點和師徒關系大體分為三個流派,以琶傑為代表的敘述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以毛依罕為代表的好來寶說唱流派,以扎納為代表的敘述傳統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
扎魯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哺育出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兩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還培養出了朝邦、扎那、道爾吉、薩仁滿都拉、卻吉嘎瓦等許多著名民間曲藝藝術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琶傑、毛依罕曾受過毛主席的親切接見。60年代,拉西敖斯爾受過周總理的三次接見。
扎魯特旗非常重視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注重提高和完善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為了保護和弘揚「烏力格爾」、「好來寶」等民族曲藝藝術,旗文聯成立了曲藝家協會。旗人民政府還與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簽約建立了「烏力格爾」、「好來寶」傳承基地,錄制了五百多小時的音像資料,並建立了專門網頁,為打造扎魯特旗「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族藝術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扎魯特旗還將旗蒙古族實驗小學定為「烏力格爾培訓基地」,2008年3月在該校開辦了「烏力格爾特色班」,購置了四胡樂器,挑選10餘名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作為第一批學員,聘請國家二級演員勞斯爾任教,經常給學生講解烏力格爾藝術。
2002年舉辦了琶傑大師誕辰100周年暨「琶傑杯」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電局、內蒙古民委主辦的「紀念蒙古族曲藝大師毛依罕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在烏力格爾之鄉扎魯特旗舉行。來自蒙古、日本、加拿大及國內八省區的「胡爾齊」80多人參加的「烏力格爾藝術大賽」,中國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等區內外藝術家和專業人士應邀參加。為弘揚民族曲藝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然而烏力格爾仍是扎魯特草原上廣大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群眾娛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烏力格爾誕生至1986年,全旗出現著名的「胡爾齊」(說書藝人)七十多人,遺憾的是到2010年已有三十多人去世。至今,在扎魯特草原上還回響著悠揚悅耳的胡琴聲。烏力格爾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藝成為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扎魯特旗被譽為「中國民族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烏力格爾:二百多年傳承不斷魅力不減
據史料記載,烏力格爾產生於清朝康熙年間,二百多年來一直在科爾沁草原廣泛流傳著,演唱者手持四胡,自編、自拉、自唱,人們稱它為「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和「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蒙古族的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個世紀以來,它以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巧和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鮮明的民族特色,被國內外藝術界所矚目,為廣大蒙古族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烏力格爾經過不斷的演化和發展,不僅壯大了自己的隊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
新中國成立前,科爾沁草原上的「胡爾齊」(說唱藝人)有200多人,主要活躍在廣大的農村牧區,也有一些成為喇嘛廟或王公大院的專業說書者。說書重點在達爾罕王府、圖什業圖王府、王爺廟、扎魯特旗王府等地。蒙古族的說唱藝術家多數主要活動在勞動人民當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他們演唱的主要曲目是傳統曲目和「好來寶」。有的殘疾人為了生存生活,刻苦學習說唱技藝,掌握了說書藝術特點、風格、手法,成為說書藝術家。
科爾沁蒙古族的「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和「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經過說唱藝術家們長期演出,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說唱底本,扎魯特旗嘎亥圖鎮姚金山等藝人手拿劇本說唱「本森烏力格爾」,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科爾沁蒙古族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在科爾沁草原有相當規模。據有關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直至到1988年,說唱藝人達到600餘人,《蒙古胡爾齊》一書共收錄整理了308名說書藝人小傳,演出的曲目有300多種,其中以漢、唐、宋代的故事居多,為古代說唱的精品,如《西漢》、《三國演義》、《隋唐故事》、《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這些藝術實踐,使說唱藝術得到了錘煉和提高,從文詞、音樂到表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范和模式,為說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胡仁烏力格爾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在通遼人民廣播電台錄制播放,至今已錄制三百多部節目。另外,當時全市各地還通過舉辦培訓班、說唱藝人會等形式,涌現出許多有文化的胡爾齊,如李雙喜、勞斯爾等具有大學文化說書藝人,班布拉、布仁巴雅爾等中專文化以及專業職稱的職業說書藝人。
1983年3月,為了不斷推動民族曲藝理論工作向縱深層次發展,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群眾藝術館成立了民間藝術調研部。1986年,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成立,安排專人研究曲藝藝術和輔導說唱藝人活動,曲藝藝術家的創造性和才能得到空前釋放,他們嘔心瀝血把敘事民歌《嘎達梅林》、《達納巴拉》、《陶克套胡》、《扎那·巴拉吉尼瑪》、《圖門烏力吉達》、《僧格林沁》等改編成胡仁烏力格爾,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8. 巧克力的歷史源由
巧克力最初來源於中美洲熱帶雨林中野生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 。1300 多年前 , 約克坦瑪雅印第安人用焙炒過的可可豆做了一種飲料叫 chocolate 。早期的 chocolate 是一種油膩的飲料,因為炒過的可可豆中含 50 %以上油脂,人們開始把麵粉和其它澱粉物質加到飲料中來降低其油膩度 。
1828 年,荷蘭 Van HOUTEN 製作了可可壓榨機 , 以便從可可液中壓榨出剩餘的粉狀物。由 Van HOUTEN 壓榨出的可可油脂與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 , 世界上第一塊巧克力就誕生了。經過發酵、 乾燥和焙炒之後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塊、 可可脂和可可粉後會產生濃郁而獨特的香味,這種天然香氣正是構成巧克力的主題 。
1847年,巧克力飲料中被加入可可脂,製成如今人們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塊。1875年,瑞士發明了製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從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8)歷史之源擴展閱讀
巧克力由多種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風味主要取決於可可本身的滋味 。可可中含有可可鹼和咖啡鹼,帶來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單寧質有淡淡的澀味,可可脂能產生肥腴滑爽的味感。可可的苦、澀、酸,可可脂的滑,藉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麥芽、卵磷脂、香蘭素等輔料,再經過精湛的加工工藝,使得巧克力不僅保持了可可獨有的滋味並且讓它更加和諧、 愉悅和可口。
總得來說隨著內容物的不同,巧克力保質的時間會有所增減。尤其是添加鮮奶(或牛奶成份較高)、榛果類的巧克力產品,因為牛奶及榛果的保存期限不長,相對縮短了巧克力的保存期間,購買時不但要注意製造日期,回家保存時也要記得越快吃完越好。
9. 源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隨便給你列幾個吧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於是找到了路。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10. 潢源的歷史淵源
潢源,以其幽靜、脫俗而游離世外,在這沙漠深處默默地造就著西拉沐倫。雖少有人知,但她並不寂寞。遼天顯十二年夏,太宗耶律德光駕幸平地松林,來到潢源,這個西拉沐倫養育的一代帝王在母親河源靜靜佇立,目光透過河水注視著契丹的千里江山。民國時期經棚縣令王樞為潢源美景所動,將其贊為經棚十二景之一:尋到潢河最上游,碧翻白涌鏡含秋,人間艷說清流好,此更清流源水頭。席慕容,作為蒙古族的好兒女,童年時代就在母親的歌聲中嚮往著草原,多年後不辭勞頓,多次來到潢源,探尋母親兒時的記憶,對西拉沐倫頂禮膜拜,用詩人的語言唱出了祖輩的心聲。2006年夏,當地群眾在潢源北岸重建敖包,方圓百里數千民眾來此祭祀,向祖母河表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企盼。潢源敖包已經成為好魯庫草原上的地標和風景,默默地守望著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