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人文地理
❶ 花石鎮的人文地理
花石鎮位於湘潭縣的西南部,南界茶恩寺,北抵射埠,東至紫荊山,西連排頭,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拔425.70米。總面積為13340公頃,城鎮面積為360公頃,有水田2750公頃,旱地74公頃,林地7357公頃,水面119公頃。轄3個管區,31個村,2個居委會,564個村民小組,14165戶,54941人。 花石是歷史名城,千年古鎮,在西漢時期即以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厚重而被定址為湘南縣的縣城,素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享有「小南京」之美譽,是湘潭市經濟重鎮。鎮區東面1.5公里處羅漢山下的「漢城橋」,系東漢時期所建,至今尚保存完整,列為湘潭縣級保護文物。花石既是湘潭、衡山、湘鄉三縣市交界處的物資吞吐樞紐,區位優勢明顯,同時又是湘潭縣南部最大的集市貿易集散中心,特別是湘蓮產業獨具特色,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和蓮籽貿易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湘蓮之鄉」。
有職教中專一所,鎮中學一所,中心小學等10餘所小學,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7處,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37800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余創作隊伍達17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花石鎮,依湘江支流-涓水,位於湘潭南部,鄰南嶽衡山,交通發達,區位優越。距省會長沙2個半小時車程(非高速)。潭花公路貫穿全鎮南北,距湘潭市區1個半小時,距株洲、衡陽僅2個多小時,東西有韶茶公路貫穿而過。鎮區距臨岳高速-花石回龍橋收費站5公里,另有規劃寧花(寧鄉-花石)高速。
每天15分鍾一趟得縣際班車至湘潭市區及湘潭縣城。每天各2趟始發至長沙汽車南站、株洲火車站、衡陽西站大客班車,另有過境至邵陽、雙峰、岳陽等班車數趟。逢年過節還有至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大巴臨時運營。 單位:公頃
鄉鎮、村 總面積 林地面積 非林地面積
花石鎮 13468 7458.9 6009.1
七星 265 74.3 190.7
前進 121 0 121
河頭 248 13 235
馬壠 412 168.7 243.3
超上 232 2.6 229.4
羅漢 230 118.4 111.6
長嶺 840 432.7 407.3
雙溪 541 312 229
金蓮 775 525.7 249.3
棋嶺 814 11.5 302.5
芙蓉 637 442.6 94.4
新華 378 217.2 160.8
銅鑼 311 209.2 101.8
水南 500 312 188
紫荊 604 419.5 184.5
中心 523 394.1 128.9
北斗 341 178 163
天馬 458 312.7 45.3
興合 445 302 143
石壩 354 221.9 132.1
趙家營 252 42.6 209.4
涓江 379 30.6 348.4
金豐 950 724.4 225.6
金塘 387 157.1 229.9
鹽浮 521 345.7 175.3
永仁 525 393.9 131.1
永豐 219 130.4 88.6
園藝 167 73.9 93.1
東曉 364 162.4 201.6
潤塘 314 121.6 192.4 花石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里。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秦漢時期湘南縣治。景區內名勝眾多,現存有清代建築漢城橋、觀政橋等古跡。傳說古代有18個羅漢化為石山,永鎮洪魔,因山形似羅漢,故名羅漢山。石山呈棕紅色、深褐色,「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景區內的有花石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著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水面面積4.86 km²,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庫中有一小島,島上有農戶居住。從大壩處搖舟前往,水路時寬時窄,既有中流擊水之酣暢,又有曲徑通幽之微妙。水庫中有珊瑚島(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島(其山體似巨艦出海,形如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兩個高地,形如母子相隨,故名)。野鴨洲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見白鷺、黑鷺、天鵝等十餘種候鳥在此棲歇、嬉戲。
花石水庫系丘陵地帶,是南嶽七十二峰之天馬山、紫荊山余脈,與花石境內聞名於世的「十八羅漢山」相伴,面臨遠近聞名盛產湘蓮的花石一帶平原,與花石湘蓮大市場相鄰,與涓涓流水的涓江河相通,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適宜休閑娛樂的風水寶地。花石水庫被開辟為多個水上、島上旅遊項目。

❷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五峰鋪鎮是個什麼樣的鎮
邵陽縣五峰鋪鎮是一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小鎮,地理位置優越,邵陽縣二中坐落在南路重鎮五峰鋪,地處四縣三市交界的中心區域。邵陽市至永州、邵陽縣至衡陽的兩條省道在這里交匯。高霞山、雲霞山、破頭寨、三角嶺、小眉山五峰秀出,屏障於學校東南。清幽的檀江水悠悠南來,繞經學校後,迤西北而去。
五峰鋪鎮旅遊景點:(高霞山)也是五峰鋪鎮第一高峰.是春遊.登高的好地方!五峰鋪鎮(金江水庫)也是邵陽縣最大水庫之一.那寬闊的水面是飛燕翱翔的懷抱.長長大堤壩上是遊客留戀往返的迷戀!五峰鋪鎮那平整的瀝青街道上人群總是熙熙攘攘.那座座高樓,那憧憧廠房好似雨後春筍.五峰鋪鎮您不愧於邵陽縣的"小上海" .五峰鋪鎮您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燦爛!
❸ 湖南各地車牌代號各是什麼
湖南的湘A代表長沙的車牌;湖南的湘B代表株洲的車牌;湖南的湘C代表湘潭的車牌;
湖南的湘D代表衡陽的車牌;湖南的湘E代表邵陽的車牌;湖南的湘F代表岳陽的車牌;
湖南的湘G代表張家界的車牌;湖南的湘H代表益陽的車牌;湖南的湘J代表常德的車牌;
湖南的湘K代表婁底的車牌;湖南的湘L代表郴州的車牌;湖南的湘M代表永州的車牌;
湖南的湘N代表懷化的車牌;湖南的湘U代表湘西土家族的車牌。

(3)邵陽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車牌第一位是漢字:代表該車戶口所在的省級行政區,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簡稱,比如:北京就是京,上海就是滬,湖南就是湘,重慶就是渝,山東就是魯,江西就是贛,福建就是閩等等;
車牌第二位是英文字母:代表該車戶口所在的地級行政區,為各(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字母代碼,一般按省級車管所以各地級行政區狀況分劃排名:(字母「A」為省會、首府或直轄市中心城區的代碼,其後字母排名不分先後)。
❹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有哪些學校
部分學院如下:

(4)邵陽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就業方向
主要可以從事的工作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二、編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
三、公務員——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氣象局、城鄉規劃研究院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等)
四、工程測量人員——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建築、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❺ 楊冬英的兒子廖榮華
廖榮華,男,1956年出生,湖南隆回縣人,中共黨員,中南林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在職博士畢業,教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82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地理系,長期從事區域經濟、人文地理學、生態旅遊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課題的教學研究。先後在《中國地理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撰寫、出版著作和教材7部。多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其中「改造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地理學專業教育體系」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994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獲「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2002年榮獲「湖南省首屆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稱號。曾先後任原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理系副主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邵陽學院院長助理,2004年任邵陽職業技術學院院長。2009年任邵陽學院邵陽學院副院級督導員,2011年4月任邵陽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❻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中國最南端位於北緯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度左右,黑龍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最西邊位於東經75度左右,帕米爾高原。最東邊位於東經135度左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交匯處。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從地理上看,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但人們常常將長江一線作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分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0個縣級行政單位
23個省為:福建(閩/福州),江西(贛/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長沙),湖北(鄂/武漢),江蘇(蘇/南京),山東(魯/濟南),河南(豫/鄭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貴州(黔/貴陽)、廣東(粵/廣州)、雲南(滇/昆明)、海南(瓊/海口),山西(晉/太原),陝西(陝/西安),河北(冀/石家莊),遼寧(遼/沈陽)吉林(吉/長春),黑龍江(黑/哈爾濱)、甘肅(甘/蘭州),青海(青/西寧),台灣(台/台北)
5個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藏,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4個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各省份介紹
1、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陝西省
2、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5、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6、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
1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14、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
15、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
16、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17、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
18、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19、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23、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24、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26、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海南省,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大洋州、中近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簡稱「粵」。
29、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南方最大商貿中心。
30、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里的「「綿綉中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
31、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32、雲南物產豐富,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物產,如專治聽候打創傷的雲南白葯。
3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被世界稱為「東方瓷園」。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
34、江蘇省的宜興有「陶都」之稱,其紫砂工藝品最為獨特。
35、杭州出產的絲綢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質量精美。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7、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38、西域三絕為吐魯番的熱、巴里坤的涼、安西的風
我國一些城市的別稱
泉州:鯉城
福州:榕城
拉薩:日光城
重慶: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鋼都
景德鎮:瓷都
宜興:陶都
南京:石頭城
昆明:春城
廣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鵝城
聊城:鳳凰城
四川:天府之國
南昌:英雄城
中國的山
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湖南)、中嶽嵩山(河南)。
泰山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
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腳下的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❼ 有關地理的專業都有什麼啊
1、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2、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3、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原專業名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它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
4、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原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或GIS)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在地理科學類專業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已改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研究地理信息採集、分析、存儲、顯示、管理、傳播與應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產生、傳輸和轉化規律的一門科學。
5、工程地質勘查專業
工程地質勘查專業培養具有地質學、岩上鑽掘工程學等知識,從事資源勘查與評價、管理及工程勘察、設計、施工、與監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門人才。

(7)邵陽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地理科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向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只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備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三、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2、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國家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法規;
5、了解地理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❽ 湖南為什麼叫三湘四水,為什麼這樣叫,三湘代表什麼,四水又代表什麼
因為三湘四水是在以洞庭湖為中心,描述湖南的地理特徵。
1、三湘代表什麼並未形成統一看法。
(1)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指湖南全境。
三湘得名於洞庭湖在湖南境內獨特的地理、文化地位。洞庭湖輻射的平原、丘陵區域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名為「湘中」;而西部雪峰山脈一帶,名為「湘西」,南部靠近南嶺山脈的區域名為「湘南」。
(2)灕湘、瀟湘、蒸湘的合稱。
湘水發源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後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故名「三湘」。
(3)下湘、中湘、上湘的合稱。
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在舊時,湘鄉為上湘,湘潭為中湘。
(4)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2、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內四條著名的河流:湘江、資江、沅江、澧水,最後都匯入洞庭湖。

(8)邵陽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湖南省的歷史沿革: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原始社會時,湖南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
夏、商和西周時湖南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時,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雍正元年(1723年)設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湖南省設湘江道、衡陽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轄縣 。
民國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 ,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11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4縣劃歸辰沅道。湖南省分為三道,湖南劃分的三道一直延續到道制撤消。
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市、衡陽市兩省轄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淥口區的行政區域,淥口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
❾ 永卅人文地理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兩水匯於永州市區(零冷城區)。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永州地區地理坐標為 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地區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地區戶籍人口580萬人(2011年),常住人口5180235(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多萬(2012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氣候
永州市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一年四季比較分明。全市年均氣溫為17.6~18.6℃,無霜期286~311天,日最低氣溫0℃以下的天數只有8~15天。多年平均降雪日數為3~7天,極端最低氣溫在-4.9~-8.4℃之間。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達6450—6800℃,≥10℃的積溫為5530~586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00—1740小時,太陽總輻射量達101.5~11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900毫米,一般是山區多於平崗區,南部多於北部。
折疊編輯本段旅遊景區
折疊金洞漂流
永州市金洞漂流位於金洞國家森林公園內,臨近322、320、衡昆高速、湘桂鐵路。旅遊區內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覆蓋率為93。經考證,空氣負離子含量平均高達11478個平方厘米高於正常含量的16105倍空氣質量等級為一級地表水27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水質標準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天然純凈水廠」。金洞漂流河段全長13公里,落差為113米,河灣37個,有26處急流險灘,碧水深潭19個,國內絕無僅有的長達650米的時光隧道和激情浪漫的夜光情調將漂流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該漂流河段賦予了金洞漂流「竹林攬勝」峽谷風情漂、「夢溪神遊」平湖寫意漂、「時光隧道」夢幻驚魂漂、「碧波弄潮」激流勇士漂以豐厚的文化底蘊,一江四漂,絕無僅有。漂流途中,兩岸山勢雄奇,峰巒疊秀,懸崖壁立,飛瀑流泉,古樹林立,青藤繚繞,環雲藹翠,河道蜿蜓曲折,漂石如林,碧泉急灘密布,流水揚雪濺珠,河上白鷺成群,河下魚翔淺底,金洞漂流具有「奇、險、幽、秀、野」之特徵,所謂「造化鍾神秀」在此時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令遊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折疊文武廟
零陵文廟雖飲經風雨滄桑,但作為古建築,仍以其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備受世人矚目。現存的大成殿坐北朝南,建於高1.7米的台基上,台基及月台用青石築砌。兩廡各長35.8米,寬9.3米。大成殿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殿高13米,1956年,省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做過多次維修。大成殿正面為月形大門,系建國後改建。「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刻、石雕、木雕等遭到破壞比較嚴重,1981年至1982年由省文物部門撥款,原縣級永州市(現零陵區)文物管理所主持進行了維修。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零陵城內的東山就是這么一座名山。
東山位於瀟水以東,矗立於城廓之內,橫貫於城池之間,橫亘三五里,是零陵歷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圍繞這座小山丘,歷史上廟宇亭塔眾多,曾有大書法家懷素住過的綠天庵、大文學家柳宗元住過的法華寺(高山寺)、紀念南宋「布衣宰相」范純仁(范仲淹之子)而建的思范堂、南宋宰相張浚所建的三省堂等等,各路聖賢都在此顯靈。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小山上,僅相距一箭之遙,建有兩座廟:文廟與武廟,讓文聖人孔丘與武聖人關羽比鄰而居,共建和諧社會。來源據史籍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首遷城東,建成不足8年,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1371年)改遷城南。明弘治三年(1490年)因避洪水三遷城北。嘉靖十三年(1534年),當時的縣令及紳士們認為廟地不吉利,曾議改遷到太平寺附近(今千秋嶺一帶),但因靠近南渭王文化教育而被阻止。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撫姜侑溪來縣巡視,第四次選定康莊宅地,離現廟址約10餘米處建廟,這次建成後約二百年未移址。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攻克永州時,文廟再次被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舊址上重建。並於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四年(1726年)兩次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文廟第五次遷於千秋嶺上、太平寺側的南渭王府地,歷時36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復遷到城東,原文廟左側高地,即現文廟地址。 文廟在封建社會里是一縣的最高學府,每年要在這里舉行歲試和科試。歲試谷稱考秀才,科試是選送優等學生參加在省府舉行的會試。規模古文廟建築規模龐大。大成殿前面有三門,中間儀門,兩側戟門。儀門外有青雲橋,架於泮池之上,池外築有「宮牆」。大成殿後有「崇聖祠」,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紇的牌位。大成殿左面是「明倫堂」,堂內豎有朱熹寫的「忠孝」、「廉潔」匾額。明倫堂下有兩個書房,一為「育才齋」,是兒童學習的地方;一為「興賢齋」,是舉人秀才的住處。右面是「鄉賢祠」,還有「名宦祠」、「孝子祠」、「節婦烈女祠」等建築,均毀於五十年代初期。 文廟現存的建築有大成殿和東西兩廡,面積約700平方米。大成殿的神台上原來供大體上著木刻朱地金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側有四子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和十二哲(閔子、冉子、促、宰我、子貳、冉求、季路、子由、子夏、子張、有若、朱熹)的牌位。殿內垛柱上原掛有「德配天地」、「萬世師表」、「與天地參」、「聖神天縱」等匾額。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兩廡稱「配享從祀」。「從祀」的「先賢先儒」牌位是朱底黑字。左側東廡在明朝以前供奉董仲舒、程灝等47人牌位。清道光年間增至65人。右側西廡在明朝以前供奉張載、程頤等47人牌位,清道光年間增至56人。民國時期及以前,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縣內大小官吏和儒生,都要聚集文廟舉行祭典,行三跪九叩大禮,先孔子,後拜「四配」、「十二哲」和「崇聖祠」等。五十年代初,殿堂內外的牌位、匾額均被毀;兩廡曾改作零陵縣四中(永州市五中的前身)的學生宿舍,現在是零陵區文管所的辦公室及儲藏室等。藝術價值庄嚴雄偉,富麗肅穆,彩繪斗拱,疏朗宏大,歇山重檐,翼角高,屋頂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兩條彩龍匍匐屋,托著一寶葫蘆,極為壯觀。大成殿前檐下有漢白玉柱及青石柱各兩根,柱上是龍盤鳳舞的浮雕,兩根木柱上亦刻著蟠龍、飛鳳,額枋為「雙龍搶珠」等鏤空木雕,殿前石階有石獅、石象各一對,月台中部前方的石丹墀上有浮雕的大小五條盤旋雲龍。此外,殿後還存有玉石碑一塊,立於青石刻的烏龜背山,碑文系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刻的清聖祖御制《聖對贊》,石碑兩邊的雕刻十分精巧。所有這些木雕、石刻的飛禽、走獸、花卉、人物等,都各具風采,造型生動逼真,雕琢玲瓏剔透,堪稱藝術珍品。
零陵文廟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大成殿大門兩側以雕花細格為牆,殿內四根大柱支撐屋頂,鋪平綦天花板,中央有圓形藻。1982年維修時請零陵縣建築公司退休老工人、畫師楊先哲先生用了四個多月時間,重繪山水、人物故事藻景120餘幅,殿正中靠後牆處有高1.7米,長6.2米,寬2.7米的漢白玉神台,1983年,塑了高2米的孔子像坐落其上,顯得格外庄嚴肅穆。祁陽縣羊角城山張秋元、黃新平等木雕師傅也參與了維修工作,為其重現昔日風采做出了貢獻。現在永州文廟已得到較好的保護,成為永州人民參觀瀏覽的一大勝地。
零陵武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零陵城內的東山就是這么一座名山。 東山位於瀟水以東,矗立於城廓之內,橫貫於城池之間,橫亘三五里,是零陵歷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圍繞這座小山丘,歷史上廟宇亭塔眾多,曾有大書法家懷素住過的綠天庵、大文學家柳宗元住過的法華寺(高山寺)、紀念南宋「布衣宰相」范純仁(范仲淹之子)而建的思范堂、南宋宰相張浚所建的三省堂等等,各路聖賢都在此顯靈。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小山上,僅相距一箭之遙,建有兩座廟:文廟與武廟,讓文聖人孔丘與武聖人關羽比鄰而居,共建和諧社會。規模武廟又名關聖廟、關帝廟、關雲長廟,坐落於永州古城東山上高山寺右側,東西向,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系磚木結構,歇山重檐式,紅牆青瓦,翼角高翹,端莊雄偉。現存正殿,殿前有寬三米的檐廊,廊前有六柱,直徑約0.6米。其中青石龍鳳柱四根,浮雕雌雄蟠龍,龍頭碩大,張嘴含珠,勢動欲騰,其中兩雌龍懷抱小龍,小龍形態活潑天真,精美絕倫,是現已存在不多的古代雕刻藝術精品。歷史殿內關雲長神像前原有「秉燭豈避嫌此夜心中思漢,華容非報德當日眼底無曹」等對聯,五十年代毀。殿正門上方原掛有一橫匾,正書「與天地參」四個大字,系光結十二年(1886年)零陵總兵才勇巴圖魯長明敬獻。殿台基前有石獅二尊,青石丹墀浮雕雲龍,氣勢雄偉,「文化大革命」中,地區農具研究所修房時埋於地下,殿後有歌頌關雲長功德的聖誥碑一塊,亦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武廟建築,造型宏偉,石刻石雕富有民族藝術風格,年久失修,四檐殘破,石龍拆縫。1988年永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199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可供遊人觀賞。
折疊萍島
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城北,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唐宋以來,即負盛譽。此景是「瀟湘八景」之一的「瀟湘夜雨」,亦是「永州八景」之首,又名「萍洲春漲」。
每逢春夏水漲,立於島上石磯,舉目四望,黃葉古渡,迥龍寶塔,江天風月,遠浦歸帆,漁舟唱晚,畫意詩情,盡入眼底。島如隨水沉浮一葉扁舟,風韻萬般。每逢瀟瀟落雨漫天彌下,遊人夜宿萍島就可手把一盞香茶卧聽江濤,或手執一把羅傘踽行於江畔,領略迷濛夜雨所帶來的靜謐氛圍和朦朧之美。每當此時,遊人心中的勞累亦或煩躁都會飄散無蹤,只有如詩如畫的美景在眼前展開,如夢如幻的感覺在心中縈繞。
2萍島歷史編輯本段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城北8華里,瀟水和湘水匯合的地方,有一個小島,原名頻洲,又名萍島、浮洲。這里四面環水,高潔幽靜,環繞一周,約600餘米;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風光旖旎。柳宗元寫的《湘口館瀟湘二水所匯》詩,記敘了頻島風光。
3傳說編輯本段
,很早以前,這里是一個大僅一弓的沙洲。湘江從西,瀟水從南奔騰而來,每當春雨瓢潑,洪水暴漲之時,便把此洲吞入腹中。娥皇女英,沿河而上尋找虞舜,路過零陵時,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隻觸灘搖震,女英拋下羅巾一塊;龍神得報,慌忙放出三隻金鴨,將洲高高拱起,從此這個小島,便隨水浮沉.水漲洲高,滿頭珠翠。
這里地處瀟湘二水匯合口,往來船隻如梭,風帆與洲中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詩情畫意,風物宜人,故有「萍洲春漲」之稱。它系永州名勝之一。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島上過去設有瀟湘祠和供發蒙讀書的湘口館,清光緒年間,王德榜等創建頻洲書院於此。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湖南鄉試,頻洲書院學生有八人考選貢生.自此頻洲書院之名益盛系永州八縣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後改為頻洲學堂。古代建築現大部分已拆除改建,但學校中心的石板古道,仍青光鋥亮,兩邊金桂綠葉滿枝,與吊竹古樟並茂.高樓大廈掩蓋在綠蔭叢中,春花秋桂,濃香遠溢,沁人心肺。站在洲頭望湘江奔騰北去,仰視藍天,亂雲飛渡,使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折疊柳子廟
柳子廟是柳子景區的核心景點。公元814年,永州人民為紀念唐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文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而建。
柳子廟坐落在永州瀟水之西的柳子街上,始建於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南宋始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
柳子廟佔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面對愚溪,背靠青山。廟門上鐫有柳子廟三字石刻,兩邊有聯。進入大門可見廟為三進三開,首先一座雙檐八柱戲台。後行至二進中殿,再後為三進,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供人祭祀。歷代碑碣甚多,其中《荔子碑》、《捕蛇歌》、《尋愚溪謁柳子廟》等堪稱文物珍品。正殿後牆的石碑,亦是三絕碑,碑文為韓愈所撰,由蘇軾書寫,內容卻是頌揚柳宗元的事跡,此碑首句為「荔枝丹兮焦黃」,故又名荔枝碑。
小知識: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遭貶至永州謫居10年,寫下了《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同時因心繫民眾而廣受百姓愛戴。永州雖有勝景恐亦在閨中人不識,但柳宗元在永州寫下那麼多關於永州的華文詩賦,為永州傳播聲名作出了貢獻。柳子廟就是永州人民為紀念他而築建的
折疊永州小石潭
系柳宗元所著《永州八記》中《小石潭記》中所寫的小石潭,小石潭位於懸溪之中,1958年在下游建水電站後舊址被淹沒,小石潭已成了大石潭,氣勢己迥然不同。·
❿ 湖南各地車牌代號各是什麼(各城市)
湘A 長沙市、湘B 株洲市、湘C 湘潭市、湘D 衡陽市、湘E 邵陽市、湘F 岳陽市、湘G 張家界市、湘H 益陽市、湘J 常德市、湘K 婁底市、湘L 郴州市、湘M 永州市、湘N 懷化市、湘U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