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吳家歷史

吳家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2 13:00:50

1. 吳姓的歷史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中國樂曲的發明者。有一個因為勇

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中說:「傳說中夏朝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古吳族人的後裔,當為吳氏之源。[1]
源流二
源於姬姓,是為吳姓人口的主要來源,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屬於以國名為氏。黃

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亶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常州、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源流三
古代姓名典籍《姓氏 ·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吳,其後為氏。舜後封虞,吳、虞上古音相近,故舜後也有改姓吳。""吳"與"虞"上古音同音相轉諧音,且上古漢字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部分吳氏由姚姓虞姓而來。
源流四
中國少數民族中的吳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吳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貴州苗族地區,他們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於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吳氏。
苗族吳氏,至遲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一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義首領,就是吳姓族人,名叫吳天保。明代苗族吳姓中還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學大師、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吳鶴。
苗族原本無姓氏,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苗民借用漢族姓「吳」氏。清前期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時,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漢字姓「吳」氏來作為自身姓氏,進行苗籍戶口登記。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吳、龍、廖、石、麻」五大姓,而吳姓最多,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吳姓,廣泛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懷化地區和邵陽城步縣等苗族分布區。據民國時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記載,乾城(今吉首市)的苗族吳姓,主要集中在坪壠、犁口嘴、三岔坪、地嶺波等地。鳳凰縣的苗族吳姓,則以阿拉營、鴨堡寨、(木暴)木營、沙坪一帶最多。永綏(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吳姓,自吳姓祖公祿祖率其子孫居住於吉峒鄉瓦水、窩必、鉛藏鄉的鉛藏一帶,子孫再逐漸遷徙到各地。因此,永綏以吳、龍、石、麻四姓為多,而又以吳姓人數最多。在吉首的新坪鄉,1200多戶人家中,吳姓近1000家,方圓數十里內都是一姓,且為同一吳姓血緣家族。與新坪鄉毗連的新民鄉和鳳凰第九鄉,也以吳姓人數最多,幾乎佔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吳姓冠首。
湘西苗族的吳姓,歷史上又分出一支改從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吳、伍雖不同姓但卻同宗,所以兩姓不能通婚。
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民族志》(91年徵求意見稿)和部分族譜記載,今靖州的苗族吳姓都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直接或經貴州等地轉遷來的。如靖州三鍬鄉岡沖村苗族吳氏家族,是從江西太和縣魏司巷,中經貴州天柱遠口,再於明朝中葉遷入靖州的,至今已傳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個家族,大堡子鄉同樂村苗族吳氏家族,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從貴州天柱縣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3代,發展至510人;藕團鄉新寨村苗族吳氏家族,也來自遠口,至今已傳20代,發展至400人;新廠鄉燕團村苗族吳氏,明代自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0代,有480人;平茶鄉地祥村苗族吳氏,清代自貴州錦屏新化鄉印寨再經江邊遷來,至今已傳10代,發展至371人。
湖南苗族吳氏分為禾孝(ghaob xot)與禾弄(ghao nhlongb)兩系。
在貴州苗族地區,吳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漢字姓吳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漢字姓而形成。只如貴州台江縣方召「各務收」(即務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領導苗民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強迫戶口登記,將「務收」家族的「務」譯成「吳」,其後裔於是變成了苗族吳氏。這些苗族吳氏,與漢族姬姓吳氏無任何血緣聯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吳,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間無內在的血緣關系。
苗族吳姓,在歷史上產生了大批優秀子孫,為中國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因此,我們的吳姓史自然不能忽略這特殊的一支。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漢名臣傳》等的記載:
⑴.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⑵.滿族烏色氏,亦稱吳色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吾塞部,滿語為Use Hala,漢義「皮帶」,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吉林烏拉(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松花江兩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烏氏。
⑶.滿族烏拉氏,亦稱吳拉氏、烏喇氏,隸屬依徹滿洲,滿語為Ula Hala,漢義「江」,世居鄭家堡(今吉林雙遼鄭家屯)、烏拉街(今吉林永吉烏拉街)、黑龍江兩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隨軍駐守丹東鳳凰城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解氏等。
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為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東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滿族烏爾漢氏,亦稱烏爾罕氏,烏拉爾汗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兀里坦部,滿語為Urhan Hala,世居遼河流域、烏嚕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
⑹.滿族烏勒錫氏,亦稱吳爾錫氏,滿語為Ulsi Hala,漢義「掌管喂養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長白山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
⑺.滿族烏靈阿氏,亦稱吳靈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烏陵部,金國時期稱烏林答部,滿語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蔡氏。
⑻.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那氏、石氏、趙氏。
⑼.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以地為氏,滿語為Usuri Hala,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東北)、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烏氏、武氏、吳氏。
⑽.滿族烏蘇占氏,源出遼國時期女真烏薩扎部,以部(姓)為氏,滿語為Usujan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什海蘭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
⑾.滿族烏扎庫氏,亦稱烏札庫氏,滿語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濟石氏、綏分。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阿氏、吳氏。
⑿.滿族武佳氏,亦稱吳佳氏、烏佳氏,滿語為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
⒀.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為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
⒁.滿族烏爾瑚濟氏,亦稱吳訥虎沁氏,滿語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兩岸、烏蘇里(今烏蘇里江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
⒂.滿族吳穆氏,滿語為Umu Hala,漢義「勿、不要、不行」,世居長白山區,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
⒃.滿族吳努齊氏:滿語為Unuci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
⒄.滿族吳濟克忒氏,滿語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
⒅.滿族吳扎拉氏,又稱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烏扎喇氏,滿語為Ujara Hala,取首音為漢字「吳」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地區。始祖兀喇·忒秋和兒子吳扎拉·敦得力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鳳凰城駐防,居住於現白旗鄉吳家堡子、後營子村岔溝、民主二隊等地,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子鄉關門山村的吳氏亦是由吳家堡子移居過去的。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等。[2]
源流六
源於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時虞仲的封地虞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虞仲的後代在周文王時曾被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公元前658年被晉所滅,其後子孫中有人便以國名為氏,姓虞。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姚姓,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金文中虞、吳字相通,其後亦有姓吳的,為山西吳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無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兩女八子,但子女都為不肖子孫。只有商均能繼承父業。舜去世後,中原形勢發生巨大變故,夏禹奪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領職位,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繼續當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朝的一個小方國,當時已從陝西東遷到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國號「虞」。在夏初虞國有虞思,曾幫助亡國的少康,並將兩個美麗賢淑的女兒嫁給少康為妻,終於幫少康復興了夏朝。商朝以後,虞國衰落中絕。大約自商均開始,舜的嫡傳子孫以虞、吳為氏。
歷史典籍《元和姓纂》中說:「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上古虞字寫作「吳」,只是到戰國時期,虞、吳開始區別。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氏族人分布。據史籍《皇朝通志》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氏。民國《奉天通志》也記載有吳那海,是高麗吳氏,歸旗,居海州地方。朝鮮族吳氏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
除苗族外,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吳氏,他們大多屬於少數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血緣聯系。但也有少數例外,如越(粵)族中的吳氏,就是吳國滅亡後,吳氏子孫南下逃難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為越人,漢武帝時有越人吳陽,封外石侯。
源流八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仲雍的後代,周文王時曾被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北),公元前658年被晉所滅,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姓虞。另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姚姓,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鎮)。金文中虞、吳字相通,其後亦有姓吳的,為山西吳氏。
舜的三位夫人,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繼續當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代的一個小方國,夏朝。商代以後,虞國衰落中絕。大約自商均開始,舜的嫡傳子孫以虞、吳為氏。
源流九
少數民族吳氏,元、明、清時期,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政權,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深。少數民族接受漢族文化而採用漢姓。
源流十
回族吳氏,據《信陽民族志》記載:河南信陽回 族中有一支吳氏宗族。回族吳氏應為姬姓吳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 族人吳鍾,清初武術家,河北滄州孟村縣人。
源流十一
據《明清雲南土司通纂》一書記載,哈尼族中有吳氏,自明初洪武年間(14世紀下半期)吳蚌頗而宗族始盛。吳蚌頗居雲南臨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眾開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長官司土副長官之職,世領其所墾土地,准其世襲。從此,哈尼族吳氏蚌頗一支,就世襲為左能寨土司副長官。吳蚌頗傳獵豆,獵豆傳龍勝,龍勝傳安,安傳上登,數世皆傑驁不聽道府鈴束,後除職。清朝初年平定雲南,吳蚌頗的第11代孫吳應科率本宗族投誠,清王朝因授給他土舍之官。吳應科傳順,順傳世臣,世臣傳弟世標,世標傳子吳義,義傳廷輔,廷輔之子吳俟,嘉慶三年襲職。至民國時,左能土司仍為哈尼族吳蚌頗家族後人吳忠臣世襲。
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姓。又據《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姓。朝鮮族吳姓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

2. 滿族吳姓家族史

鳳城市是中國滿族的重要聚居區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所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鳳城市全市滿族人口突破42萬,佔到全市總人口的71。49%,為全國最大的幾個滿族聚居地區之一,其前身為鳳城滿族自治縣,後因鳳城經濟較其他縣區還算富裕,所以於1994年撤縣設市,成為中國最早的撤自治縣為縣級市的滿族自治地方。(但是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呵護下,根據有關口頭承諾,該市仍然享受部分民族自治優惠政策。)

「長白山、黑龍江,滿洲人的老故鄉。」這句在滿族民間流傳的順口溜,也正說明了滿族人自古以來就是白山黑水這片土地的土著居民。當然,當時在遼東地區漢族等其他兄弟民族也是主要的居民,但是因為明清交戰時漢族人大量入關(例如:廣寧之戰後,「山海關四晝夜不合,軍民潰入者旦二百八十萬矣」《三朝遼事實錄---卷9》。),所以在清朝勢力大起之時,滿族人口的比例在遼東地區的比例大為增加,並成為主體民族。

清朝建立前後,鳳城地區的滿族人口始終呈現上升趨勢。1638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極命舒爾哈齊之子濟爾哈朗貝勒率兵由通遠堡移居鳳凰城,並建立鳳凰城城守尉署,隨後滿族人大量遷入鳳凰城,加上原本就生活在這里的滿族人,鳳凰城已經成為遼東滿族的重要聚居區了。1644年,東北滿族大部分隨主入關,所以此時鳳凰城的滿族人口有所減少,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逐漸統一全國,為了加強對「龍興」之地的邊防,康熙年間又陸續從關內撥回三軍旗人兵丁來鳳凰城屯墾實邊,因而鳳凰城的滿族人口再次出現快速攀升的情況。從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開始,清廷陸續命京師附近的八旗官兵,帶著家眷來鳳凰城屯田,到1765年,在鳳凰城駐防的八旗滿洲兵529人,八旗蒙古兵94人,八旗漢軍34人,巴爾虎蒙古兵48人(他們自稱鳳凰城的第九旗,是當時鳳凰城地區滿族人的忠實朋友。),總計705人。到清朝後期,鳳凰城的的滿族人口已達36000人之眾,其中男21300餘人,女14700餘人。
鳳凰城的滿族有佛滿洲、伊徹滿洲、包衣滿洲、漢軍八旗、蒙古八旗、錫伯八旗以及朝鮮國歸順清朝的文氏等等共同構成。佛滿洲大多系長白山女真人後裔,他們大多數是「從龍入關」後又被直接或者間接派回鳳凰城駐防的;伊徹滿洲原來居住烏拉(今吉林市附近),康熙十七年攜家屬萬余口到盛京,後來其中一部分被派到鳳凰城並遍入八旗;包衣滿洲大多是清朝入關前的被俘者,他們大多在盛京的內務府當差;漢軍八旗的來源有三:一部分是以前就世居鳳凰城的漢族人(漢化女真);一部分是從清初從山東遷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先從雲南到山東再到鳳凰城的;蒙古八旗以及錫伯八旗也有很多,但是分布不是很明顯所以這里就不介紹了,而朝鮮國歸順清朝的文氏其實是朝鮮國的翻譯通使,因為後來留在了遼東所以就被政府納入滿族了,成了後來的文氏滿族人。

鳳凰城佛滿洲有:富察氏,隸屬正白旗希力杭牛錄,住邊門;佟佳氏,隸屬鑲黃旗,住鳳凰城北發箭嶺後;那拉氏,原本隸屬正黃旗,後來到鳳凰城時改入正白旗;紐鈷碌氏,住雞冠山四檯子郎家堡子;伊爾根覺羅氏,住鳳山經濟管理區大隈村趙家堡子,隸屬正藍旗三起四紮蘭傅昆牛錄;另外,赫舍里氏一族分出三大族,康姓隸屬正黃旗,而赫、張兩姓則隸屬正白旗。

鳳凰城伊徹滿洲有:楊氏、陳氏、吳氏,住鳳凰城東砬子溝。

3. 吳家鎮歷史文化的介紹

棠堰飄香遺址 「天下海棠本無香,獨昌州海棠香氣撲鼻」,據光緒年間榮昌縣志、吳家鎮群眾族譜、詩文資料等記載,吳家鎮是香海棠文化的源頭,棠堰飄香景點位於吳家鎮雙流萬畝蔬菜基地內,在明清時被譽為榮昌八景之一。

4. 吳家的姓氏起源

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起源一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騶虞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仁獸,傳說它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生性仁慈,連青草都不會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動物。《山海經》中說:「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吳部落勇敢剽悍,善於狩獵,首領叫吳權,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說明的是,炎帝是一個稱號或者說是職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擔任。與黃帝同時期擔任炎帝職務的人,是最後一任炎帝。
吳部落在姜水(陝西隴縣隴山東)活動,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吳山。吳權的後裔中有個叫吳樞的女子,嫁給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起源二
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那時,人們把掌管火種的首領稱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
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起源三
第三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
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起源四
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
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
起源五
第五個起源,就是改姓了。清朝時,滿族的多個氏族集體改姓吳,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吳。吳苗族中的一個大姓。

5. 古代歷史吳家王家是什麼關系

吳姓主要是來自於春秋時期的姬姓吳國國君的後代,而王姓主要出自周靈王的太子晉,所以追根溯源王家和吳家在古代屬於同一個家族!

6.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吳家東院的歷史背景如何


7. 歷史上有多少姓吳的名將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漢族,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受命於土肥原謀殺吳佩孚,吳在牙醫刀下當場身亡。時年65歲。國民黨政府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

8. 吳家鎮的歷史文化

棠堰飄香遺址
「天下海棠本無香,獨昌州海棠香氣撲鼻」,據光緒年間榮昌縣志、吳家鎮群眾族譜、詩文資料等記載,吳家鎮是香海棠文化的源頭,棠堰飄香景點位於吳家鎮雙流萬畝蔬菜基地內,在明清時被譽為榮昌八景之一。

9. 吳姓的歷史上的名人

1、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吳廣

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

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

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3、吳承恩

吳承恩(1506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

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4、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5、吳道子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

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姓

10. 在杭州慶春路上有一座「吳家老宅」,據說有些歷史淵源,請告知。

文/鄒瀅穎

跑地皮

收藏界俗語,

意思是往來於基層覓寶

杭州城大小街巷幾乎都有上百年或上千年的故事,關心這座城的,就在這些街巷間跑地皮。那些街巷中生長的房子、宅院譬如唐僧袈裟上的明珠墜子,有萬般巧妙在縱橫之間閃爍。我此回跑的地皮是新華路岳官巷裡的吳宅。

在中河與東河之間,鳳起路與慶春路之間,曾經住著杭州城裡最古老而殷實的居民,他們告老還鄉、葉落歸根,避過繁華的河坊街商圈,在鬧中取靜之處選址,建起高屋大宅,連片的白牆黑瓦、閑庭別院在喧鬧的市井間鎮定出一幅幅從容散淡的暗影。「那一帶,可真是大院連著大院啊,吳宅是岳官巷4號,3號本來也是大宅子,吳宅對面的也是起高牆的,早拆了,變成了新華路實驗幼兒園。原來的吳宅可是一直通到長慶街、六克巷的,現在規模變小了。」知情的人會感慨物的變遷,但那梨花院落里的神氣卻怎麼續,怎麼來說呢?

吳宅以姓氏冠名,吳宅所處的巷子名岳官巷,倒不是因為一家一姓的緣故,岳官巷是學官巷的訛音。這條巷子在宋朝的時候住過兩個搞教育的殳姓學官,所以有了這個名字。

吳宅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600年),為殳氏兄弟所建。它是杭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古宅,佔地七畝。殳氏兄弟之後,這座宅子五易其主。太平天國時期,這兒還被當做某王的王府。後來又被清軍佔領,設為軍事機關。咸豐二年(1852年),雲貴總督吳振棫告老還鄉後,從孫家手裡買得這個宅子,並進行擴建,建成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7米,佔地5700多平方米的大型封閉式院落,自此吳宅之名一直傳承至今,而吳家的後代也在這個宅子里生活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這個江南府第的完備考究使它成為很多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學者慣會援引的經典案例。

吳宅在「文革」時被毀嚴重,百年以上的花木和明代的楠木雕刻「五福獻壽」均被毀滅,三十餘間房屋被拆除,只有大廳二廳尚存,西邊的庭院成了五金加工廠和一個食堂,這宅子一夜間住進了各種各樣的居民,吳家的後人自此就和那四五十戶人家共處了。四五十戶人家在里頭劈柴生火,油鹽醬醋,雞雞狗狗,原來放雜物的二樓也住進了人,生起了煤爐,所以這木結構為主的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宅就成了「杭州十大火險隱患」之一。

從1995年起,吳宅住戶陸續遷出,宅子交給市文物部門加以修繕。現已修復的主要是中軸線和東軸線上的建築。西軸線上的建築和假山池塘均遭嚴重破壞,已經不能想見當時風情。

1999年初,修復後的吳宅,以杭州市傳統工藝館、杭州市文物監管品交易市場的面貌,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原新華路明宅的古玩鋪子全部騰到了吳宅,明宅成了專營絲綢的市場。自此,在昔日的豪門里,有了48家鋪子,大到古董傢具,小到書畫印石,凡中國古舊物事,都能在此找到蹤跡。

改件兒

收藏界俗語,意思是修補過的古舊器物

如今屯在吳宅里的人,在我訪問的過程中,會講起那吳宅的後人偶爾還是會到這里來看看的,有高大的晁蓋似的男人,也有微胖的女人。但這竟是一年或兩年前的事了。這吳家真正的主人們在哪兒呢?問起來竟有些縹緲,有說在加拿大的,有說在澳大利亞的,看來這吳家披枝散葉竟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我太想把他們的身影轉過來了,我想知道他們曾經在這個大院子里過著怎樣的生活。我開始託人四處打聽,甚至有人幫我翻完了長慶街道的戶籍記錄,但都是舊痕了,舊的電話和地址。直到幾個月後,我在臨安找到了吳家長房的後代,六十歲的吳春華女士和她的先生譚家麟。

說起舊時的住地,五十年前的事,那真是微微濕潤的表述了。

從新華路走進來,那岳官巷窄極了,窄得不能開過一輛車。小時候晚上吳春華一個人是不敢走的。十多米高的風火牆,把一個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70米、近5700平方米的空間團團圍住了。「我們家的祖先是徽州休寧人,所以吳宅有徽派民居的特徵。這么高的風火牆就是為了防止偷盜。吳宅只有一個正門,沒有茅房,沒有後門,這是為了保護女眷,以免惡人有隙可乘。吳宅有多少進,我也說不上來,反正每個廳堂都有天井和花園,花園里種了很多花草,一年四季開花不斷。迴廊邊上種芭蕉樹和紫薇樹,南牆下有開不敗的秋海棠。中間庭院里有好大的兩棵桂花樹,打下的桂花就拿去晾曬了做糖桂花。玉蘭和臘梅開起來時熱鬧極了,池塘的烏龜石上纏了葡萄藤和紫藤花,我和堂姐妹們經常在假山的大洞里玩過家家的游戲。我們還看到過一隻白狐狸帶著一串小狐狸,蹲在月亮底下的風火牆上,那樣子就像『剪紙』一樣。」

吳宅是明代中葉時的建築,這最早的原始文獻資料就是譚先生找到的。「我先生手上的可是證據,是現在所有介紹吳宅的文字資料的源頭。吳宅內的建築群可以分中、西、東三部分。中軸線上有賬房間、轎廳『守敦堂』、二廳『道福堂』,三廳『肇新堂』及一石庫門樓。其中肇新堂有十多米高,是吳宅中最高大的兩層樓建築。石庫門樓上刻有『源遠流長』四字,背面門額上有花卉、麒麟、雙獅戲球、雙龍戲珠、雲彩仙鶴等鏤孔磚雕圖案,雕刻得極其精細。吳家的祖宗牌位都是放在守敦堂的,做紅白喜事也在這中間的廳堂里。
吳宅東軸線上有門廳、『四宜軒』、『載德堂』及『錫祉堂』。廚房等雜間都在東軸線的最後面。我們那時各房都是分開吃飯了。如果合在一起吃,那可有一百多個人啊。『四宜軒』原來是書房,前面有假山和水池。我小時候,大人們也在四宜軒里養過雞和兔。我們家世代讀書,書多得不得了,有皇帝賜的匾額,有曾祖父吳士鑒的藏書,他還藏過一些敦煌卷子,我們的老阿太吳慶坻大人當過湖南學政、雲南副主考官,他藏有歷代的考生卷宗。那麼多文獻都放在樟木箱子里,防蛀。『文革』的時候,這些書都被從樓上扛下來,一箱一箱從六克巷排到水陸寺巷,燒啊,燒了一個晚上才燒光。那些匾額後來也有一些鋪在地上,當地板用了。吳宅的西軸線有花園、『華宜館』(花廳)、『補松廬』(小花廳)及竹園。那兒是大人們宴請賓客的地方,我的爺爺、奶奶和『小外婆』(爺爺的二太太)都住在西軸線的廂房裡。園子里花木茂盛,池塘假山旁有亭子和小橋,原來還有一株古柏,高大參天,下面種著方竹,青翠可愛。可惜這些你都見不到了,現在的吳宅除了大致樣子存在,裡面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從東邊過渡到西邊,除了有迴廊還有夾道,這夾道通往各個廳堂,能讓人雨天不濕腳,它還起到防火防盜的作用,但在吳春華的記憶里,這夾道的頂端還懸著老人們的壽材。老宅院見證過吳家人的福和壽,聚與散。1930年,吳春華的曾祖母過生日,吳家四代同堂25口人在中間的廳堂門口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小女孩們都是童花頭,一派天真地坐在小軟墊上。出去做官或做事的男人們西裝革履,大背頭油光可鑒,都整齊地向後梳,有一派的書卷氣和自負心。男孩子們有的穿馬褂,有的穿立領學生裝,眉目開朗。女人們卻都守舊,清一色旗袍,溫婉地看著前方,彷彿都有一些喜悅,然而又是慎重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穿著綢緞衣服,這光線都被緞子折射成了碎銀狀。吳春華的父親吳廷瑜是爺爺的長子,是六兄弟中的大哥,他身材高大,面目俊朗,站在最後一排的正中央,他的頭頂上懸著一盞拉線電燈,有裙邊似的燈罩,那個年代,吳家人站在時代的光亮處。這後頭的柱子是楠木材料,鏤空的木窗格子上鑲著大塊的雲母,被淘氣的孩子們挖下來當了心愛的玩具。可是就是這照片上最小的娃娃如今也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的記憶里永遠守著那座書香的門庭。

最早買下宅子的是吳振棫,他是嘉慶十九年的進士,官至雲貴總督,是清咸豐年間的封疆大吏,廣聞博見,善於處理民族事務,又熟知清朝的典章制度,晚年他寫下了《養吉齋叢錄》一書。他的孫子吳慶坻和爺爺一樣也是進士出身,在翰林院當過編修,是死在吳宅里的。吳慶坻當過四川學政,也當過雲南的副主考官。1902年,朝廷廢除科舉,興辦近代學堂,四年後,清朝政府派了九名大臣出洋考察各國的教育制度。吳慶坻被派往日本。他在日本期間給家人寫的家書被吳春華和譚家麟珍藏了。這封家信是這樣寫的:「觀於日本學校,而吾輩當愧死矣。教育普及不待言,辦事之人無不有學問、有道德、有才能。政治家、教育家皆有輕視中國之心,可懼哉。中朝士夫能此鮮矣。又其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皆有秩序。校中數百兒童天機活潑,身體強實,上堂下堂,秩然有序,無斗爭者。吾家子弟能之乎?吾中土婦女能之乎?書此亦以張日本,亦欲知吾中土實無教育。即以吾家子弟、婦女論,亦當聞之而憬然悟奮然起矣。此紙可付兒孫男女輩共觀之。」

當時的清廷不是沒有具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是沒有胸懷開闊的人,教育強國、全民教育、素質教育到今天還是治國的重要任務。吳慶坻從日本回來後,就被派往湖南擔任學政,他在長沙創立了湖南第一師范學堂,就是後來毛澤東讀過書的學校。1910年,他因病回到了杭州,把故園又修葺了一番,在爺爺著述的屋子的西側清出三間平房,變成了自己的書齋,在書齋旁還種了一株白皮鬆,自號補松老人。這位補松老人的兒子吳士鑒就是吳春華的曾祖父,他在那張照片上留下了一個清癯而平正的影像。吳士鑒是光緒十八年的一甲二名進士,是榜眼,非常厲害了。他還參與修纂了《清史稿》。他的一生與金石為盟,碑版為伴,著書考訂,賦詩寫詞,是極其風雅而卓越的人物。這吳家一路下來,竟都是詩書弦誦之聲,一個簪纓世家,一個充滿風范的士族。

卻還有一股痴處,一個令人動容的掛念。吳春華的父親吳廷瑜是吳家的長房長孫,他年輕時一直喜歡著自己青梅竹馬的小表妹,然而婚姻卻由父母做了主,娶了門當戶對的大家小姐。婚後的生活隨著七個女兒的誕生而變得黯然,不能傳下吳家的血脈使老大在一個大家族裡漸漸失去了做老大的權威。他慢慢就寡言了。吳廷瑜在中國銀行里度過了坎坷的後半生。晚年他寫出了一本小書《解放前的中國金融業》,讓家人印了留存。他在去世前兩年,突然對女兒女婿說,他想去看一個人,去看一下住在寧波的小表妹。已是七十八歲的老者了,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最好的東西——糖水罐頭和開心果,這開心果是舶來品,當時市面上基本買不到。老人就帶了這些東西,顫巍巍地向他心裡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一個角落走去。

「見著了嗎?」

「見著了。」

「見完之後,怎樣呢?」

「安心了吧。」

於吳宅,啟封這樣的往事,也是兩兩安心了吧。

泡兒貨

藏界用語,

泡兒暗示上層,猶言頂尖好貨。

吳宅的多數時間是安靜的,來這兒的要麼是熟客,要麼是慕名而來的人,跨過這座宅子的大門檻,轉過照壁,人就不自覺地靜下來。這是一個古玩交易市場,卻沒有一般市場的喧嘩。在院子天井的石桌旁常常圍著的是觀棋的店主,幾只大茶缸擺在地上,陽光刷亮了裊裊上升的水汽。靜好安穩。幾家上了銅鎖的鋪子正在等候慵懶的主人,主人們或許睡晚了,或許又出門收貨了,反正誰也不逼著自個兒出勤做生意。開了門的老店主,戴了金邊老花鏡在細細地擦拭自己的青花瓷器。

宋大雍正在下軍棋,坐在他對面的有五個人,其中的四個人在幫一人對付宋大雍。七嘴八舌都在支招,宋大雍個大身重地斂氣應付。當一頭蓬鬆亂發慢慢後仰露出一臉絡腮鬍子時,我看到他孩子般的笑臉,每處都在抖動綻放,看來他以一敵五還贏了。「我是下軍棋的『黃埔軍校』,他們都跟我學的!」他聲如洪鍾,得意揚揚。用一雙舊布鞋撐起自己一米八幾的大個後,攜著茶缸子就帶我轉進了他的鋪子。

他的鋪子在吳宅的口上,朝東,十平方米不到。放的都是文房四寶,有玉制的筆架,陶瓷的筆洗,也有字畫和印章,大都是清末民初時的物件。「都是小玩意兒,做得不大。」他給我沏茶給自己點煙。

杭州人宋大雍今年46歲,沒有正兒八經受過系統教育,但他用文言文記事寫作。他拿出厚厚一疊油墨列印的文稿,上面都是一段一段的往事,他寫外舅的行狀,寫愛妻樓昕的扇骨收藏,他還記述了去年受邀去杭師院美術學院給兩百多名學生開講座的事情,「那一次風頭出足啊,下面學生提問不斷。他們對我的講座『江南文房』很感興趣。」宋大雍是如何用文言文記錄的呢?我試著摘一段給大家感覺一下:

示杭師院諸生鑒寶三訣。一曰面熟,凡表象生硬,歸於歲月鍛煉未久,非後仿即新偽,見此為求真之要。二曰體足,器式完全,少有缺憾,辨此為得善之要。三曰姿獨,風韻獨特,不在尋常之列,識此為擅美之要。

他從真善美三個方面對寶貝的鑒定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通達簡練。再看他的其他記錄,都有極細致的地方,這和我眼前的大漢形象十分不符,就比如水滸里的英雄突然寫起了簪花小楷,有種令人忍俊不禁的可愛。

「你不知道,我這樣的長相確實嚇著一部分人。我晚上要是去打的,司機都不敢停下來,怕是劫匪呢。」這宋大雍身上有一股子什麼味道呢?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杭州出現過「兩熱」,一是書畫熱,二是練武熱。長到二十歲的生猛小伙宋大雍把這「兩熱」都趕上了。「在東園,在柳浪,很多杭州人一邊練武一邊結交朋友,學書畫賣古玩。有些人學健美,就是把肌肉練得一塊一塊鼓起來,死硬死硬的那種,我不喜歡,我練意拳。意拳你不知道吧,練那種拳,人會胖起來,但出拳的時候卻疾如閃電,一轉身一騰挪,都像獅子般的矯捷靈敏。我是磕頭拜師的。我師傅還健在,但恕我不能提他的名字,這對他不尊重。」

這習了武的年輕人,於是敢走天下,他甚至背著畫架去了太行山寫生。他還因為一身本事,贏得了姑娘的芳心。

宋大雍喜歡看電影,杭州的電影院他都去過,而且他知道哪家電影院的哪個位子看電影最舒服,音響效果最好。「我記得我看的第一本電影是在少年宮放的,露天電影,這可能也是『文革』後杭州放的第一部電影,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創傷》。我老婆當初愛上我就是在電影院里。我一般每星期都要去看兩場電影,而且都是白天場,白天半票嘛。那天我和她看完電影,幾個小流氓圍了上來挑釁,他們不知道我有武功啊,我請她讓到一邊,一下子耍了起來,三下兩下就把這群小流氓打翻在地。她看了可喜歡了,就願意嫁給我了。她人長得嬌小,就是喜歡我這樣子,有保護力,有安全感吧。」喜歡電影的人,一般也會喜歡拍照。青年宋大雍便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隻相機,海燕牌照相機。他拍過杭州幾乎所有的老宅院,包括這座吳宅。吳宅舊時的樣子連吳家後人都鮮有照片,宋大雍卻拍過,可惜他把厚厚一本寫滿了說明的杭州老宅照片拱手送給了別人,如今不知去向。

為什麼會玩古玩呢?玩古玩很自由,不受約束。宋大雍一生未受單位體制之苦,什麼評職稱,朝九晚五打卡,對他而言都是聽說。「我玩古玩還是受父親的影響。我的父親很早就玩上了古玩。我母親愛喝點酒,我父親就會去買了民國時期的白砂酒壺來,這壺底刻著三個字:吳德盛。這是民國時期最好的酒壺牌子呢。我母親用那把壺盛酒喝,邊斟邊賞,父親在一邊樂呵呵地看。父親當年是很多古玩店的座上客,他喜歡古玩,也喜歡把古玩拿來用,而不是藏著。」宋大雍玩古玩專攻文房四寶,這些東西小巧玲瓏,便於投資也便於周轉,他為此還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和經驗寫了一本書。有一山東富商慕他的名,請他去「掌眼」,他不肯出門。這山東人便天天請他去洗腳,「洗得我腳皮子都洗破了,沒辦法,只好跟了他去,看了一宗20多萬元的貨。」宋大雍收的古印有500多方,有戰國時的銅印、宋代的瓷印,可以開個印學博物館了。他收的印有些還不能在西泠印社看到。民間玩物竟玩到了這個份上,這宋大雍身上有一股子什麼味道呢?

「前陣子我去參加了一個聚會,主辦人把麴院風荷里的湛碧樓包了下來,請來了絲竹彈唱,其中來往的人都會書法會畫畫,懂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風雅。杭州有文人雅聚的習慣,在西湖邊結社寫詩畫畫兒,可惜現在這樣的文人雅會沒了,大家都很忙。」宋大雍每到星期天,閑著的話,還會上城隍山,他是一個名叫「有道步營」組織的成員。這群興趣愛好相近的人,知道老地方,老時間,不用通知邀請,會自動出現在一起,沒來也不強求。大夥兒在吳山上喝喝茶,聊聊天,自得其樂。聊什麼呢?有時會聊哲學。宋大雍看武術書看出了哲學的精義,「為道日損,人應該學會向內求。」這個宋大雍讓我想起《石鍾山記》,有水鼓石,鏗然有聲。

自在自然,愛耍子愛逍遙,卻不頹廢,直見性命,有暗藏的絕活,宋大雍身上古韻猶存,他就像唐傳奇里的人物,譬如一壇窖藏的上等白酒,他是吳宅48戶店家裡的泡兒貨。

吳宅的泡兒貨還有很多,有江南舊書業世家嚴家兩世單傳的獨苗嚴胖子,至今鋪內懸掛爺爺舊書肆的匾牌「寶貽齋」,滬上名家錢君陶的字,他而今有女萬事足;有古玩鑒定的頂尖好手胡耀明,我們的《傾聽》寫過他的故事。這個宅院里光陰荏苒,卧虎藏龍。我也像老店主般慢慢用文字擦拭吳宅,看著它漸漸在我面前露出真相,有筋有骨有風雲。

本版感謝吳宅管理處的大力支持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