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熱帶生物學報

熱帶生物學報

發布時間: 2021-08-12 13:02:42

A. 羌塘盆地晚三疊世西藏菊石和印度海扇地理分布及其古地理意義

羌塘地區在很長時間內屬於地質空白區,菊石化石資料十分稀少和零星,可以提供進行古地理古氣候研究的化石資料很少見。無論是古地理還是古氣候研究均很少涉及羌塘地區。在早期的古生物地理研究中,幾乎沒有涉及羌塘地區的資料,如 Diener ( 1916) 按照Urlich ( 1908) 對侏羅紀—白堊紀菊石動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區的認識,將三疊紀菊石類分為 4 個地理分區: 北方區、地中海區、喜馬拉雅區和安第斯區。即便在 20 世紀後期,羌塘地區零星的菊石類資料也很少為人們所了解和關注 ( Hallam,1994; Page2000) 。隨著近年來羌塘地區的地質大調查和專題研究的開展,積累了不少新資料,提供了探討和重新認識羌塘地區古地理格局的古生物研究的基礎。本文涉及的是晚三疊世的菊石類和雙殼類,選取具有重要古氣候意義的西藏菊石科和雙殼類 ( 印度海扇) 進行。

西藏菊石科系 Hyatt 於1900 所建,迄今已有12 個屬納入該科 ( Sepkoski 2002) 。首先建立西藏菊石科的是 Hyatt ( 1900) ,他基於 Mojsisovics ( 1896) 建立的 3 個喜馬拉雅地區的屬 ( Tibetites,Ana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 而建立了西藏菊石科。此後,喜馬拉雅地區陸續建立新屬 Metacarnites ( Diener,1908) ,Nodotibetites 和 Metatibetites ( 王義剛、何國雄,1976) 。西藏 菊石 科 在 喜馬拉雅 地區 以 外的屬有 意 大利西西里 的 Palicites ( Gemmellaro1904) 和西太平洋的帝汶島的 Neotibetites ( Krumbeck,1913) ,它們的產地都介於當時的低緯度區域。Tozer,( 1994) 將加拿大的 Oxytibetites Tozer 1994,Prodrepanites Tozer 1994,Mesohimavatites Tozer 1994,以及 Dimorphotoceras Spath 1951 等屬也歸入西藏菊石科。Tozer( 1988) 將這些西藏菊石作為低緯度代表,並很好地解釋了加拿大西部的塊體運移。所以,三疊紀晚期的西藏菊石科作為典型暖溫型動物群,對於古氣候和古海洋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我國東特提斯范圍內,西藏菊石科和板菊石科化石群曾先後發現於西藏喜馬拉雅地區 ( Mojisisovics,1893; Diener,1906) ,西藏聶拉木地區 ( 王義剛等,1976) ,雲南西部劍川、巍山和蘭坪等地 ( 梁希洛,1976) ,西藏昌都 ( 王義剛等,1981) ,滇西寧蒗縣( 陳金華等,1983) ,青海治多地區 ( 何國雄等,1985) ,青海玉樹地區 ( 何國雄等,1990) ,以及青海雀莫錯地區 ( 牛志軍等,2003) ( 插圖 1) 。

印度海扇由 Douglas ( 1929) 利用伊朗材料建立。該屬的地理分布包括伊朗、東印度和帝汶島地區 ( Krumbeck,1913; 1924) 。後來又陸續發現於匈牙利、阿曼、泰國、俄羅斯、高加索,以及塔吉克等地 ( Krumbeck 1924; Kiparisova,1947; Fallahi,1983;Huatman,2001) 。在國內,報道印度海扇產地有青海南部 ( 張作銘等,1985) 、西藏珠峰地區 ( 文世宣等,1976) 和康馬地區 ( 陳金華等,1976) 雲南西部劍川 ( 馬其鴻等,1976) 和維西等地 ( 何克昭等,1996) 。

本文報道的菊石化石材料來自於安多 109 道班附近上三疊統土門格拉群剖面。該剖面土門格拉群為一套海進 - 海退相沉積土門格拉群上部為厚度超過400 m的石英砂岩所覆蓋,然後為厚度超過 700 m 的雀莫錯組。土門格拉群上覆的兩個組沒有發現化石,推測它們的時代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菊石在土門格拉組上部約 100 m 厚的地層中 。菊石具有兩個層位,彼此相距約 50 m ( 厚度) 。層位 H4 -1 產 Placites oldhami; 層位 H6 - 1 有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和 Placitescf. sakuntala 。與這些菊石共生的雙殼類有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et Lan,Myophoriopsis sp. ,Costatorianapengensis Heale, Catella laticlavaHealey,Cultriopsis sp. ; 最頂部的化石層位產出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Wen,Costatoria napengensis Healey。

插圖 1 安多 109 道班上三疊統土門格拉群含煤碎屑岩組菊石層位 ( 剖面 26P7)

王義剛等 ( 1976) 將珠峰地區的菊石動物群識別出 5 個菊石帶。Metatibetites acutus 是中諾利階下部 Indojuvavites angulatus 菊石帶的分子。因此,按照 109 道班的化石群和沉積相,上覆在產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地層以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很有可能代表了海退沉積,這一地區不會有晚於中諾利期的海相沉積。近來在 109 道班以西的雀莫錯地區 ( 產地東經 91°15཯″,北緯 33°45ུ″) 也發現了西藏菊石 ( 插圖 1) 。計有 Nodo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兩個屬 ( 牛志軍等 2003) 。他們建立了菊石 Nodotibetites cf. nodosus - Paratibetitescf. wheeleri 組合,認為其時代也是早中諾利期。何國雄等 ( 1985) 也描述了發現於治多縣的 Placites oldhami ,以及發現於雜多縣的 P. Polydactylum ,時代是中諾利期。雙殼類定年意義遠不如菊石類,但是安多 109 道班剖面的晚三疊世雙殼類組合面貌在種一級的程度上可以與雲南西部地區早、中諾利期的雙殼類動物群 ( 馬其鴻等,1976) 、緬甸北部那A地區晚三疊世諾利期動物群 ( Healey,1908) 對比,也可以與喜馬拉雅珠峰地區的晚三疊世雙殼類動物群的種很好地對比。特別是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這個種,出現在雲南劍川石鍾山組、羌塘南部 109 道班土門格拉組,以及珠峰地區的土隆群上部諾利期地層,證明這個雙殼類動物群的時代也應該為諾利早中期。

中生代生物地理在 「域 ( Realm) 」一級的分異是從中侏羅世才開始的,它們是北方大區 ( Boreal Realm) 和特提斯大區 ( Tethyan Realm) ( Westermann,2000) 。前者代表冷涼氣候,後者代表溫熱氣候。在此之前全球海域是均一的特提斯海溫暖環境,以至於無論是雙殼類,還是菊石類,它們的許多屬種顯示了全球性地理分布。在三疊紀,盡管暖溫帶地域非常廣闊,甚至可以到達極區范圍的高緯度 ( 70°以上) ,但是卻缺乏真正的熱帶雨林 ( Hallam,1994) 。相比較最溫暖的白堊紀中期,暖溫帶地域的北界也只是到達北緯30°至南緯 40°。

晚三疊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上述中生代生物地理區系分化的階段性。西藏菊石科或是印度海扇屬縱向上 ( 經度方向) ,無論是地處東特提斯海域北側的青海、滇西、藏北,還是地處東特提斯海域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或者是地處晚三疊世古赤道位置的帝汶島均有分布。橫向上 ( 緯度方向) ,西藏菊石科既出現在太平洋東側的西藏地區,又出現在太平洋西側的加拿大西部,如 Oxytibetites,Prodrepanites 和 Mesohima-vatites 三個屬 ( Tozer 1994) ( 插圖 2) 。Tozer ( 1982) 認為,這三個屬原本應該是低緯度熱帶動物群,由於承載這些菊石的地體向北運移,改變了化石產地的原始緯度而到達了目前的高緯度區。較之屬一級的地理分布,東特提斯洋南、北海域如果具有相同的地方性種,它們的地理分布更能說明生物擴散的途徑。

插圖 2 印度海扇 ( Indopecten) 和西藏菊石類 ( tibetids) 地理分布和現代洋流①Tibetites; ②Anatibetites; ③Paratibetites; ④Metacarnites; ⑤Nodotibetites; ⑥Metatibetites; ⑦Palicites;⑧Neotibetites; ⑨Dimorphotoceras; ⑩﹣Oxytibetites; ⑾﹣Proderpanites; ⑿Mesohimavatites; ●Indopecten

按照現代生物地理區系理念 ( Brown and Gibson 1983) ,現代海洋生物地理的控制因素基於海陸分布格局造成的地理隔絕、緯度不同產生的氣候差異,以及洋流的運動途徑。其中洋流對於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關鍵作用。洋流是大多數具有浮游幼蟲階段的軟體動物,如菊石類和海扇類進行生物擴散和輻射的主要途徑。現代大洋表層環流的形成基於三個要素①風的應力,包括風對洋流的摩擦力和風對洋流的壓力; ②海水內部的壓強梯度力和摩擦力; ③地球自轉偏向力 ( 即地球上非赤道地區對於地面擁有水平運動方向速度分量的物體,也稱為柯氏力 Coriolis effect) 。現代大洋表層環流總體規律是①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②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 ③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 ④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 ⑤北印度洋形成的季風環流 。而所有這些表層環流的形成無不和地球氣候因緯度不同而分成熱帶、溫帶、寒帶有關系。例如現代地球赤道和南、北緯 30°之間的緯度差異導致季風 ( 貿易風) 的形成,直接產生吹送流或漂流的形成機制 ( 插圖 3) 。現代生物地理區系還表明,由於赤道環流的存在,通常赤道兩側會形成對稱的、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區。因此赤道和大洋盆地都成為現代海洋生物擴散的有效屏障。

插圖 3 現代大氣循環和洋流產生機制及三疊紀可能的大氣循環

Kristan-Tollmann and Tollmann ( 1983) 和 Kristan-Tollmann ( 1988) 主要基於棘皮動物和微體化石的資料、Newton ( 1988) 基於雙殼類的資料曾先後提出三疊紀或中生代熱帶生物群橫太平洋擴散 ( tropical transpacific dispersal) 模式。她 ( 他) 們認為,太平洋東、西兩岸熱帶型生物可以藉助赤道環流進行擴散。如果承認生物擴散藉助赤道環流進行擴散,也就意味著赤道兩側同時存在和現代洋流機制一樣的低緯度環流。那麼這種模式其實和現代大洋洋流模式並無區別 ( 參見 Kristan - Tollmann and Tollmann,1983,p. 215,fig. 9) 。由於赤道環流的阻隔,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的生物交流應該十分困難。而事實上,晚三疊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均具有同樣的種分布在南緯 30°左右的喜馬拉雅地區和北緯 30°左右的羌塘地區,運用赤道環流模式就不易解釋這些生物的分布規律。此外,晚三疊世類重要的造礁類偉齒蛤 ( 雙殼類) ,不但分布在南、北緯 30°之間的地理范圍,甚至分布在北半球達到更高的緯度 ( Tamura 1983) ,表明它們可以在特提斯海域自由擴散,幾乎不存在地理障礙。同時,這些暖溫型分子能夠穿越赤道,分別到達南、北半球較高的緯度域。

因此,現代生物地理分區的原則顯然不能完全適用於中生代時期。中生代時期全球氣候相當溫暖,兩極地區沒有冰蓋,地球上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的溫度差別很小,氣候不會因為緯度的高低而產生明顯的分帶。沒有溫度的差別,自然也就缺乏產生季風的大氣環流的機制,也極有可能缺乏產生赤道環流的機制,因此動物群的交流和擴散並不會因為赤道的存在而受阻。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洋流的驅動力可能主要是以地球自轉偏向力為主,緯度越高、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愈大,從而形成的洋流以沿岸洋流為主。在南、北半球雙向大洋沿岸流的作用下,可能形成順時針方向運行的沿岸洋流,它們可以穿越赤道地區,從而成為近海環境的菊石類、雙殼類生物擴散的主要途徑。此外,在日照的作用下,晚三疊世非常開闊的潘基亞聯合古大陸之上的大氣層較之開闊的特提斯洋水體的大氣層更易受熱而產生上升流,需要來自大洋的溫度較低的氣流補充。在這種大氣流的作用下,便有可能產生使得沿岸洋流運行速率加快的受力機制,正是這種沿岸洋流成為晚三疊世海洋生物擴散的載體。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以及其他三疊紀動物群在太平洋兩岸顯示出其生物親緣性很有可能是它們可以藉助太平洋沿岸洋流自由地遷徙,所以許多生物具有沿太平洋東西兩側分布的特點。還有一種可能的是,由於晚三疊世期間,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的裂解還剛剛開始,東特提斯依然保持著足夠寬闊的大洋洋面,古特提斯洋業已閉合,而中特提斯洋剛剛開裂,尚未形成深闊的洋盆。由於沒有深邃的大洋盆地的存在,對動物群穿越大洋交流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 ( 插圖 4) ,從而形成西藏菊石和印度海扇等在太平洋周緣的分布。

插圖 4 東特提斯大洋洋流和生物擴散路線①Neomegalodon ; ②Napeng - fauna; ③ Indopecten; ④Tibetidids

參考文獻

陳金華,楊勝秋 . 1983. 西藏康馬地區晚三疊世的雙殼類 . 古生物學報,22 ( 3) : 355 ~358

何國雄,王義剛,陳國隆 . 1990. 青海南部玉樹地區三疊紀頭足類, 《青海玉樹地區泥盆紀 - 三疊紀地層和古生物》235 -288;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何克昭 趙崇賀,何浩生,帥開業 . 1996. 滇西陸內裂谷與造山作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 1 ~138。

梁希洛 . 1977. 雲南晚三疊世菊石,71 ~82,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雲南中生代化石》,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馬其鴻,陳金華,藍綉,顧知微,陳楚震,1976. 雲南中生代瓣鰓類化石,161 - 38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雲南中生代化石》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牛志軍等,2003. 張作銘,魯益矩,文世宣 1979: 瓣鰓類,《西北地區古生物圖冊》,青海分冊 ( 一) ,北京,地質出版社

王義剛,何國雄 . 1976. 珠穆朗瑪峰地區三疊紀菊石, < 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冊 . 223~ 502,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義剛,何國雄. 1981. 西藏一些三疊紀菊石。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西藏古生物,第三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文世宣,藍綉,陳金華,張作銘,陳楚震,顧知微. 珠穆朗瑪峰地區瓣鰓類化石, < 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冊 . 1 ~210,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作銘,陳楚震,文世宣 . 1985. 藏東,川西,滇西北等地瓣鰓類化石 《川西藏東地區地層古生物》,第三冊,科學出版社

Arkell,W. J. ,1957. Mesozoic Ammonoidea. L185 – L361. In: Moore,R. C,ed.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L. Mollusca 4, Cephalopoda, Ammonoid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ulder and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490 pp

Brown,J. H. And Gibson,A. C. 1983: Biogeography,1 ~ 643. The C. V. Mosby Company,Missouri

Diener,C. 1916: Die marine Reiche der Trias-Periode,Denkschr. Akad. Wissensch. Wien 92: 405 ~ 549

Dmitry A. Ruban 2008 Evolutionary rates of the Triassic marine macrofauna and sea - level changes: Evidences from theNorthwestern Caucasus,Northern Neotethys ( Russia) Palaeoworld,Volume 17,Issue 2: 115 ~ 125

Fallahi,M. ,Gruber,B. And Tichy,G. 1983: Gastropoden und Bivalven aus dem oberen Teil der Nayband-Formation( Obertrias) on Baqirabad ( Isphahan,Iran) .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57 ~ 82,Wien ( Springer)

Hallam,A. 1994: An outline of Phanerozoic bio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46pp

Hautmann,M. Stiller, F. , Cai Huawei and Sha Jingeng,2008: Extinction-Recovery Pattern of Level-Bottom Faunas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i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Killing Mechanisms. ,Palaios; October 2008; V. 23; no. 10; p. 711 ~ 718

Huatman, M. 2001: Die Muschelfauna der Nayband - Formation ( Obertrias, Nor-Rhaet ) des osterlichenZentraliran. Beringeria,Heft 29,1 ~ 182

Kabayashi,T. And Tamura,M. 1983: The Triassic Bivalvia of Malaysia,Thailand and adjacent areas

Kiparisova,L. D. 1947: Atlas,of the guide forms of the fossil faunas of USSR vol. 7: The Triassic,252pp,Moskau ( inRussian)

Kristan-Tollmann,E and Tollmann,A. 1983: Uberregionable Zuge der Tethys in Schichfolge und Fauna am Beispiel derTrias zwischen Europa und Fernost,speziell China.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177 ~ 230,Wien ( Springer)

Kristan-Tollmann,E 1988: Unexpected microfaun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Triassic Tethys. In Audley-Charles,M. G. And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213 ~ 223

Krumbeck,L. 1913: Obere Trias von Buru und Misol. Paleontographica,supplement IV ( II) : 1 ~ 161,Taf. 1 ~ 11,Stutgart

Krumbeck,L. 1924: Die Brachiopoden,Lamellibrachiaten und Gastropoden der Trias von Timor II. Palaeontologischer Teil,Palaeontologie von Timor,XIII Lieferung,22: 1 ~ 275,Taf 1 ~ 20,Stutgart。

Newton ( 1988)

Metcalfe,I. 1988: Origin and assembly of south - east Asian continental terrane. In Audley - Charles,M. G. And 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101 ~ 118

Mojsisovics,E. ,1893. Das Gebirge um Hallstatt, Teil I, Die Cephalopoden der Hallsttter Kalke. Abhandlungen derk. k. geologischen Reichsanstalt,6 ( 2) : 123 ~ 147

Page,K. N. 1996: Mesozoic ammonoids in space and Time. In: Landman,N. H. ,Tanabe,K. and Davis R. A. ( eds) ,Ammonoid Paleobiology,p. 756 ~ 813. 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Sepkoski,J. J. ,Jr. 2002. A compendium of fossil marine animal genera. Bulletins of American Paleontology,363: 1 ~ 560.

Tamura,M. 1983: Megalodonts and Megalodont limestones in Japan. Mem. Fac. Ec. ,Kumamoto Univ. N. 32Nat. Sci. ,7 ~28

Tozer,E. T. ,1981. Triassic Ammonoidea: Classification,evolution,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mian and Jurassic forms. In:House,M. R. ,Senior,J. R. ,eds,The Ammonoidea,Systematic Association Special Volume ( London,Academic Press) ,18: 65 ~ 100

Tozer,E. T. 1982: Marine Triassic fauna of north American: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ssessing plate and terrane move- ments. Geologische Rundschau,71 ( 3) : 1077 ~ 1104

Tozer E T 1994: Canadian Triassic ammonoid fauna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No. 467,348 pp

Westermann,G. E. G. 2000: Marine faunal realms of the Mesozoic: review and revision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for biogeo- 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163: 49 ~ 68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te Triassic Tibetitids( Ceratitida) and Indopecten ( Bivalvia) from the Qiangtang Region,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Abstract Both tibetitids ( ammonoids) and Indopecten ( scallops) have been regarded as subtropic or tropic indi-cators,based on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Recently,tibetitids,including Metatibetites,Paratibetites,Anatibe-tites,and Nodotibetites,as well as Indopecten and Catella ( bivalv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rovinces of southern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 Endemic species of these faunas from Himalayan Tibet,such as Metatibetites acutusWang & He and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 & Lan appear in southern 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Late Triassic molluscs suggests that faunal radiation or dispersal took place from south to north ( or in opposite direction) despite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and the wide eastern Tethyan ocean,which are usually thought to be main obstacles for spreading of modern faunas. It may also indicate that a warm climate pre-vailed across the vast ranges of the eastern Tethys ring Late Triassic times.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 that theLate Triassic latitudal climatic belts may have been very blurred,and that no marked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temperature existed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 regions as on today's Earth. It is assumed that no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monsoonal climate existed. Thus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regional warm water cur-rents,and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proced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might not have existed at that time. Faunal dispersal may have depended on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s rotation and land mass blocking force.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ibetids and Indopecten ,as well as other taxa exhibit a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Palaeo-Pacific rim.

Keywords Late Triassic,ammonites,Indopecten,Paleogeography,dispersal

B. 農業類,生物科學類國家一級學報目錄

作物學報
北京
中國作物學會
*
*

2
植物學報
北京
中國植物學會
*
*

3
植物生理學通訊
北京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
*
*

4
植物生理學報
北京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
*
*

5
遺傳學報
北京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
*

6
中國油料(改名為:中國油料作物雜志)
武漢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中國水稻科學
杭州
中國水稻研究所

*

8
大豆科學
哈爾濱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9
雜交水稻
長沙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

10
核農學報(吸收:核農學通訊)
北京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等

*
植物學報
北京
中國植物學會
*
*

2
生物物理學報
北京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
*

3
植物分類學報
北京
中國植物學會
*
*

4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北京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
*

5
雲南植物研究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6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北京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

*

7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北京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
*

8
動物分類學報
北京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
*
*

9
古生物學報
北京
中國古生物學會
*
*

10
植物生理學通訊
北京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
*
*

11
生物學通報
北京
中國動物學會等

*

12
動物學報
北京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
*

13
動物學雜志
北京
中國動物學會等
*
*

14
昆蟲學報
北京
中國昆蟲學會等
*
*

15
昆蟲分類學報
陝西
西北農業大學

*

16
動物學研究
北京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

17
微生物學報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學研究所等
*
*

18
水生生物學報
北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19
植物研究
哈爾濱
東北林業大學
*
*

20
遺傳學報
北京
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等
*
*

21
生物工程學報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
*

22
人類學學報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

23
微生物學通報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24
獸類學報
北京
中國獸類學會等
*
*

25
廣西植物
桂林
廣西植保總站等

*

26
植物生理學報
北京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
*
*

27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北京
中國科學院
*
*

28
生態學報
北京
中國生態學會
*
*

29
微體古生物學報
北京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

30
實驗生物學報
上海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
*

31
古脊椎動物學報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

32
菌物系統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33
生理學報
上海
中國生理學會等
*
*

34
植物生態學報
北京
中科院研究所
*
*

35
生態學雜志
北京
中國生態學會
*
*

36
遺傳
北京
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等
*
*

37
細胞生物學雜志
上海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
*

38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

11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楊陵(陝西)
西北農業大學

*

12
種子
貴陽
貴州省種子總站等

*

13
作物品種資源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等

14
作物雜志
北京
中國作物學會
*
*

15
棉花學報
安陽(河南)
中國棉花學會

*

16
中國棉花
安陽(河南)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
*

2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
*

3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

4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
*
*

5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咸陽(陝西)
西北農業大學

*

6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廣州
華南農業大學

*

7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重慶
西南農業大學

*

8
福建農業大學學報
福州
福建農業大學

*

9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合肥
安徽農業大學
*
*

10
浙江農業大學學報(改名為: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杭州
浙江農業大學

*

11
華北農學報
石家莊
河北省農林學院等

*

12
河南農業科學
鄭州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

13
農業科技通訊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

14
江蘇農業科學
南京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

15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長沙
湖南農業大學

*

16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長春
吉林農業大學

*

17
浙江農業科學
杭州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

*

18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泰安(山東)
山東農業大學

*

19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保定
河北農業大學

*

20
湖北農業科學
武漢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

C. 《水產學報》,《熱帶生物學報》,《漁業科學進展》算教育類期刊嗎

不算吧,教育進展這個才算吧

D. 海南大學的學術研究

據官網2014年8月信息,「211工程」三期建設以來,先後獲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海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近百項,獲授權專利近百項。
2009年-2014年,學校承擔的「973」、「863」、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數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項經費快速增長,2011年突破1.2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海南省社科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1項、海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6項、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及其它省級以上獎勵30多項,獲授權專利27項。
自然科學類科研成果 (2008年—2013年) 序號成果名稱完成人(前三位)獲獎級別年度1石斑魚遺傳多樣性及其種質評價技術的研究尹紹武 陳國華 張本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2流動沙丘的固定和綠化用新材料、新結構及其野外實踐效果研究李建保 陳永 周青平20103熱帶水產養殖動物微生物性疾病檢測及其安全高效控制技術研究周永燦 謝珍玉 王世鋒20114高溫氣固分離陶瓷過濾管材的研製及應用李建保 鄧湘雲 姬忠禮20125極值圖論的相關度序列理論及其應用尹建華 高澤圖 尹夢曉20126中國棉葉蟎各近似種的研究程立生 蔡雙虎 蔡篤程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7綠色環保型農葯----16%氟硅唑水乳劑與10.5%阿維.噠微乳劑的研製及應用李嘉誠 馮玉紅 林強20088一種補償網路控制系統隨機時延的新方法杜峰 杜文才 雷榰20099幾種魚鰾的成分分布規律及魚鰾寡肽的制備技術研究段振華 易美華 汪菊蘭200910海巴戟(NONI)規范化種植和精深加工技術及應用符文英 邢詒旺 雲韻琴200911海南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理論研究與應用楊小波 吳慶書 李東海201012馬氏珠母貝育種和養殖新技術王愛民 王 嫣 顧志峰201013金、磷酸鈣和氧化鈦光功能納米材料及性能研究劉鍾馨 曹獻英 文 峰201014三維醫用體數據穩健多水印演算法研究李京兵 杜文才 黃夢醒201215轉基因水稻穎花突變體形態學鑒定、遺傳學分析和基因克隆羅麗娟 何朝族 張 艷等201216優質「定安黑豬」標准生產技術體系的研究與示範推廣王鳳陽 吳科榜 李笑春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17長豐2號紫長茄引進、試驗與示範推廣林師森 成善漢 符海秋201118海巴戟(NONI)產業化技術集成及推廣應用符文英 邢詒旺 符傳賢201219綠色農葯新制劑的產業化及應用推廣李嘉誠 林強 李鵬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社會科學類科研成果 (2008年—2012年) 序號成果名稱完成人(前三位)獲獎級別年度1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研究趙康太 沈德理 張雲閣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92海南歷史文化大系(10卷104本書)曹錫仁(參與)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20093中國共產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史李德芳 楊素穩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94現代化背景下的海南大特區曹錫仁 魯兵20095海南農村基層政治與社會發展研究李德芳20126股權結構與企業資本支出決策:理論與實證分析胡國柳 黃景貴 裘益政20097論黎族文身的倫理隱喻鄭小枚20098論我國民法典總則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王崇敏 張麗娜20099股權分置、公司治理與股利分配決策:現金股利還是股票股利?胡國柳等201210高校創新性基礎科學研究團隊特徵研究——以湯姆遜—盧瑟福團隊為例夏代雲等201211什麼是當代文學批評?——一個理論論綱劉復生201212多變數整體模式累加多層統計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組織績效預測上的應用研究劉殿國等201213海南農村基層政治與社會發展研究李德芳201214股權分置、公司治理與股利分配決策:現金股利還是股票股利?胡國柳等201215高校創新性基礎科學研究團隊特徵研究——以湯姆遜—盧瑟福團隊為例夏代雲等201216什麼是當代文學批評?——一個理論論綱劉復生201217多變數整體模式累加多層統計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組織績效預測上的應用研究劉殿國等201218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領域研究王麗婭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919中國天然橡膠經濟問題研究柯佑鵬 過建春200920《企業柔性管理——獲取競爭優勢的工具》安應民、郝冬梅200921貫徹科學發展觀——海南幹部讀本王毅武 彭京宜200922丘濬集(10冊)(明)丘濬著 周偉民 王瑞明 崔曙庭 唐玲玲點校200923商法學徐民201224制度遞延逆反論——一個典型制度變遷的案例描述與推論張爾升200925蛻變中的歷史復現——從「革命歷史小說」到「新革命歷史小說」劉復生200926海南文物保護、開發、利用與發展戰略閻根齊 梁小平200927海南農業保險補貼與需求研究王芳201228我國高校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研究趙康太等201229海上侵權法律制度研究張麗娜201230商法學徐民2012 館藏資源 據學校官網2014年8月信息顯示,海南大學圖書館藏書327.65萬冊,其中,紙質文獻(含紙質圖書、期刊合訂本)208.52萬冊,電子圖書119.13萬冊。還有豐富的中外文電子資料庫,如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題錄資料庫、中國專利題錄摘要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EBSCO資料庫、BIOSIS Previews資料庫、CA 資料庫、Springer Link電子期刊系統、LexisNexis律商聯訊等中外文電子信息資源,可查詢檢索國內外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期刊題錄與全文資料。 學術期刊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創刊,是海南省惟一進入CSSCI的學術期刊;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的期刊;2000年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1年獲《CAJ-CD規范》執行優秀獎。
《熱帶生物學報》由海南大學主辦,海南省教育廳主管,公開發行。選登熱帶生物領域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稿件。該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CHINAINFO)系統科技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2013年9月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E. 中國農業大學的於靜娟有哪些論文

[1]智聯騰,趙倩,敖光明,於靜娟. 天然彩色棉纖維特異表達啟動子LTP3的克隆及其在煙草中的表達特異性[J]. 熱帶生物學報,2011,(2).
[2]裴黎,牛慧媛,塗政,彭建雄,馬原,從斌,毛澤善,於靜娟. 改良高鹽低pH方法提取陳舊大麻DNA初探[J]. 中國法醫學雜志,2009,(3).
[3]李博,於靜娟,趙倩,朱登雲,敖光明. 基因pf40在玉米中的遺傳轉化[J]. 中國農業科學,2009,(9).
[4]PROMMEE Wittaya,王梅珍,朱登雲,趙倩,敖光明,於靜娟. 水稻懸浮細胞再生及根癌農桿菌介導轉化的影響因素(英文)[J].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9,(11).
[5]梁玉玲,於靜娟. 新型白化型除草劑靶標酶對羥苯基丙酮酸雙加氧酶及其耐性轉基因植物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9,(12).
[6]夏玉鳳,趙倩,於靜娟,敖光明. 融合基因gfp-lacZ在克隆載體pGEM3Z-f(+)中高效表達[J]. 生物技術,2006,(4).
[7]王小娟,王海彬,於靜娟,楊俊興,黃志偉. 利用哺乳動物細胞雙雜交體系研究仙靈骨葆對雌激素受體的作用[J]. 中國新葯雜志,2006,(23).
[8]楊龍峰,於靜娟,陳明勇,敖光明.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轉基因煙草中的初步表達[J]. 動物醫學進展,2007,(2).
[9]楊翅春,於靜娟,趙倩,朱登雲,敖光明. 玉米花青素調節基因Lc對轉基因煙草和矮牽牛花色的影響[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7,(1).
[10]劉穎慧,於靜娟,敖光明,趙倩. 根癌農桿菌介導轉化穀子的影響因素(英文)[J].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7,(7).
[11]李邱華,洪波,仝征,楊英傑,馬超,於靜娟,高俊平. 新鐵炮百合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及Zm401基因的導入[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8,(1).
[12]黃大軍,於靜娟,文建成,顧曉明,房毅,李偉華.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父本花粉密度與母本異交結實的關系[J]. 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3).
[13]裴黎,牛慧媛,毛澤善,於靜娟,凃政,彭建雄,張穎,張貴芹,郭佳. 雲南大麻DNA的提取及檢測初步研究[J]. 刑事技術,2008,(5).
[14]夏玉鳳,趙倩,於靜娟,敖光明. PF40的亞細胞定位研究[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5,(11).
[15]馮曉燕,於靜娟,趙倩,敖光明. 穀子脂轉移蛋白cDNA的克隆及特性研究[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3,(1).
[16]張文河,趙倩,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 轉兔防禦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獲得及其抗病性分析[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3,(4).
[17]趙倩,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 番茄花粉特異表達的高賴氨酸蛋白基因(tsb)的克隆與特性分析[J].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4,(2).
[18]趙倩,賴凡,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 穀子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番茄紅素β-環化酶基因的克隆[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4,(1).
[19]薛靜,於靜娟,趙倩,朱登雲,敖光明. 穀子f103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4,(1).
[20]王為民,趙倩,於靜娟,朱登雲. 水稻營養品質的改良[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5).
[21]王為民,趙倩,朱登雲,於靜娟,敖光明. 高賴氨酸蛋白質基因和bar基因導入水稻及轉基因植株的檢測[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4,(4).
[22]趙倩,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 改變天冬氨酸激酶和二氫吡啶二羧酸合成酶調控活性提高玉米中游離賴氨酸含量[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4,(3).
[23]張革平,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趙倩. 外源高賴氨酸蛋白質基因對轉基因玉米種子中蛋白質組分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4,(12).
[24]郎志宏,於靜娟,朱登雲,趙倩,敖光明. 高賴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對提高玉米種子中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的作用[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4,(5).
[25]薛靜,於靜娟,趙倩,朱登雲,敖光明. 穀子種子特異表達f128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4,(5).
[26]劉穎慧,於靜娟,趙倩,朱登雲,敖光明. 根癌農桿菌介導穀子的遺傳轉化[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5,(1).
[27]王為民,趙倩,於靜娟,朱登雲,敖光明. 水稻轉高賴氨酸蛋白質基因(sb401)植株的獲得及種子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作物學報,2005,(5).
[28]於靜娟,國鳳利,趙德剛,傅永福,韓玉珍,敖光明,孟繁靜. 矮牽牛花同源異型基因fbp2的克隆及其對煙草花形態的影響[J]. 植物學報,1999,(1).
[29]張秀君,劉俊起,趙倩,於靜娟,敖光明. 用基因槍將高賴氨酸基因導入玉米及轉基因植株的檢測[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1999,(4).
[30]傅永福,趙德剛,韓玉珍,於靜娟,孟繁靜. 花同源異型基因FBP2調節葉片中過氧化物酶的表達[J]. 植物生理學報,2000,(4).
[31]張七仙,劉俊起,李成霞,張秀君,趙倩,於靜娟,敖光明. 一種簡捷的同時提取植物總DNA和總RNA的方法[J]. 中國農業科學,2001,(4).
[32]敖光明,於靜娟,趙倩.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進展及其有待解決的問題[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1).
[33]孫學輝,敖光明,於靜娟,趙倩. 高賴氨酸基因導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1,(2).
[34]李成霞,劉俊起,於靜娟,趙倩,敖光明. 玉米花粉特異性基因ZM401 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達研究[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1,(4).
[35]於靜娟,徐南方,孟繁靜. 大麻雄蕊特異蛋白質的初步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7,(3).
[36]於靜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在馬鈴薯中的表達[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4).
[37]於靜娟,韓玉珍,趙德剛,傅永福,孟繁靜. 玉米赤霉烯酮與大麻的性別表達[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8,(5).
[38]李秀菊,於靜娟,姚槐應,孟繁靜. 玉米赤霉烯酮浸種對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響[J].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5,(3).
[39]於靜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的分離及序列分析[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1993,(1).
[40]王琿,於靜娟,孟繁靜. 冬小麥不同發育時期內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變化對抽穗的影響(簡報)[J].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2,(1).
[41]郎志宏,於靜娟,朱登雲,趙倩,敖光明. 高賴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對提高玉米種子中蛋白質和賴氨酸的作用[A]. 林棲鳳.科學出版社[C].: 科學出版社,2004:.
[42]於靜娟,梁翰文,朱登雲,薛靜,趙倩,敖光明. 一種種子特異性高效啟動子及其應用[Z]. CN101063139: ,2007.
[43]敖光明,於靜娟,趙倩,郎志宏. 高賴氨酸蛋白基因以及提高禾本科作物種子中賴氨酸和蛋白質含量的方法[Z]. CN1317570: ,2001.
[44]敖光明,趙倩,於靜娟,朱登雲,彭鵬,張秀君,孫學輝. 改良禾本科作物品質的方法[Z]. CN1317572: ,2001.
[45]敖光明,於靜娟,趙倩,戴曉燕,,李成霞. 與花粉發育相關的非編碼RNA的cDNA以及制備雄性不育植物的方法[Z]. CN1523108: ,2004.
[46]敖光明,趙倩,於靜娟,馮曉燕,,劉穎慧. 植物頂端發育相關的cDNA以及減弱植物頂端優勢增加分枝數目的新方法[Z]. CN1523109: ,2004.
[47]蘇震,徐文英,於靜娟,趙琳娜,劉鳳霞,周少霞. 一種植物耐低溫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Z]. CN101289502: ,2008.
[48]蘇震,徐文英,於靜娟,趙琳娜,劉鳳霞,周少霞. 植物耐低溫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Z]. CN101289503: ,2008.
[49]於靜娟,敖光明,趙倩,劉俊起,李成霞,王冬雪. 一種花葯絨氈層和花粉特異性高效啟動子及其應用[Z]. CN101532015: ,2009.
[50]於靜娟,趙琳娜,趙倩,敖光明. 利用植物鋁誘導表達基因增加植物抗鋁性的方法[Z]. CN101532029: ,2009.

F. 什麼是非生物脅迫

非生物脅迫是指在特定環境下任何非生物因素對植物造成的不利影響。如:干專旱、洪澇、鹽鹼、礦物質缺屬乏以及不利的Ph等。在非生物脅迫中鹽鹼和乾旱是制約植物生長的2個主要的脅迫因素.。

希望能幫到你。

G. 熱帶雨林的危險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樹義博士是我國第一個到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野外研究與考察的生態學者。留學法國期間,他曾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位於法屬蓋亞那原始森林裡的努里格(Nouragues)生態站工作19個月,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1995年回國到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工作,獲得「百人計劃」項目支助。張樹義博士願意與讀者朋友們共同分享他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親身經歷。
一、叢林中的努里格生態站
努里格(Nouragues)生態研究站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卓有成績和特色的野外研究基地之一。它位於南美大陸法屬蓋亞那原始森林的縱深處,那裡的生態系統屬於亞馬遜熱帶雨林。由於避免了一切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加之擁有現代化的野外研究設備,生態站建立後的十幾年當中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科研工作者前去從事熱帶生態學研究。1991年,我作為一名留法博士研究生到該站做博士論文的野外研究,先後兩次,歷時19個月,為中國生態學者涉足亞馬遜熱帶雨林做考察和研究邁出了第一步。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