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歷史
⑴ 五道口並入清華求真相
恩 是的 已經並入清華 本來就很難 估計不會變簡單的 具體名額就得看招生信息了
我覺得對考清華的人來說機會要稍微大些,畢竟清華招的也太少了。不管咋樣都很難。
其實我在想,若是五道口並入清華後招生風格不變,繼續考數三而且不收推免,那人們通過考研進清華的可能性就變大了,不過也會引來更多之前因為清華經管招生少而考除五道口外其他高校研究生的人,所以競爭是否更激烈就要看這兩大變數了
⑵ 經常聽到五道口,請問五道口是地名嗎有什麼含義
五道口位於海淀區版圖中心位置,區內所轄23個行政街道中,有9個與五道口相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在這里經過,幾十所名門學府和科研院所在這里雲集,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在這里相聚。而且五道口這里的重點知名企業匯集了諸如搜狐、文津國際酒店、網路、德意志銀行、全聚德、華爾街英語等大型網路公司和商業銀行以及企業。
⑶ 五道口 是什麼意思
由於是從北京北站出發的老京張鐵路的第五個道口,故名「五道口」, 而其前後各有「四道口」、「雙清路道口」。
沒有修建立體道口,所有列車通過時需要圍欄擋住過往車輛行人通行,隨著該地區交通量不斷增大,經常造成交通堵塞。在2016年11月1日,清華園車站關閉,五道口鐵路開始拆除。

(3)五道口歷史擴展閱讀
了解了五道口,就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用「包容」來形容北京,對它而言,永遠不變的就是總在改變。從改革開放初期塵土飛揚的城鄉結合地帶到如今的學府,1990年3月,被亞運會組委會指定為亞運會藝術節備用劇場的五道口工人俱樂部迎來了改裝。
隨後便是風靡京城的錄像廳熱潮,以播放香港電影為主的影院不僅生意興隆,也讓不少年輕人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意氣風發的周潤發、嫵媚的鍾楚紅還有無厘頭的周星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道口
⑷ 急!!!!北京五道口曾經發生過哪些歷史大事
在中國金融改革的歷史上,「五道口」已經成了專有名詞,專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30年前,198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掛帥,由屬下金融研究所出面創辦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四大銀行:工、農、中、建,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參與創立和教學。之後,它更名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這是中國當代教育史上最小的研究生院:1981年第一屆招生18人,第二屆22人,第三屆23人。幾十名學生,加幾位教學管理、後勤人員,沒有專職教授,卻是「成才率」最高的學院。不僅如此,還出現了一個五道口現象:五道口的畢業生,形成了一個對中國金融資源、財富、機構整體性影響的群體。僅就一所學校形成網路,對歷史產生影響的現象而言,五道口並不獨特。比如,美國有哈佛大學,中國有清華大學,民國有政治大學等,然而,像五道口這樣體積小、能量大、歷史短、膨脹快,轉動資源大者獨一無二。
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金融街(6.30,-0.07,-1.10%)威斯汀酒店,五道口紀念它的30歲生日。在很多道口人心裡,這場紀念,與其說是慶生,不如說是告別。歷史在這里定格,——五道口被並入清華大學。
應運而生
1981年,中國的金融改革不僅提上了議事日程,而且全面啟動。與農村改革、企業改革比較,金融改革的困難尤其明顯:
首先,沒有參照系。1949年以前,中國雖然是二元經濟,金融貨幣經濟卻相當發達,與世界同步。中國是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創建國,擁有現代銀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一流的銀行家、金融家。即使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金融業也沒有中斷。但是,經過計劃經濟時代,1949年以前的金融體系,回不去了;前蘇聯比中國遲緩,沒有多少參考價值;西方無法復制。中國必須另闢蹊徑。其次,沒有足夠的思想理論資源;第三,人才匱乏。尤其缺乏立即可以派上用場的新型金融人才:思想解放、知識結構新、熱衷改革、年輕。問題嚴重啊!在上述三大困難中,人才無疑最重要。然而,人才哪裡來?無非是三種選擇:
第一,依賴現有高校。且不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數量也不夠。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的研究生名額只有10個。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1930年生)向系主任黃達要名額。黃達(1925年生)給了他兩條建議:第一,不要依靠人民大學,學校名額有限;第二,中國人民銀行可以考慮成立自己培養研究生的單位。話說回來,即使黃達滿足了劉鴻儒又怎麼樣?也只是杯水車薪。人民銀行需要「定向」培養,充實「幹部」。
第二,發揚「革命」傳統,建立速成班,培訓班。這種辦法對於培養現代金融人才完全不適用。此時,自1977年恢復高考過去四年,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過去三年。中國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制度,國家學位委員會呼之欲出。「文革」期間粗糙的、工農兵學員的時代統統俱往矣。
第三,創辦新型學校,培養「子弟兵」。劉鴻儒代表了那一代先知先覺者。他們決心自己培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真有「創業」精神。面對歷史造成的人才斷裂,沒有非常辦法、速度和精神,無法逾越。五道口,是逼出來的!
為解燃眉之急,卻成為改變金融環境的一個支點,這是五道口創辦人和1980年代最早投奔五道口的學生,始料未及的。中國從非貨幣經濟到貨幣經濟,從非金融時代進入金融時代,他們參與其中,擔負重要角色,是天賜良機,時勢造英雄。
自由、開放、務實
審視五道口的足跡,可以看到自由、開放、務實其實是它不成文、沒有銘刻在牆上的校訓。得以凝結出這樣的精神,其基礎條件是:
首先,思想資源豐富。沒有陳舊的教學模式,不囿於一家,才得以開放,兼收並蓄。五道口在全國范圍內挑選老師上課、辦講座。在北京,除了聘請北大、人大、中央財大的老師,也請清華老師教授數學、化學、日語。山西財經學院的金融史比較強,就請來那裡的孔祥毅;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系哪位老師好,也請過來授課。此外,連臨時出差來中國的外國專家也不放過。第一位做講座的外國人是紐約證券交所主席凡爾霖(JohnJ.Phelan),時間是1986年。在破舊的教室里,學生竟然用英文跟他談剛發生的「金融大爆炸」話題,令凡爾霖吃驚。在之後的鄧小平接見中,他對鄧小平說:「你們的年輕人很厲害。」五道口是中國最早開設資本市場課程的。參與建校的黃永鑒老師一語道破:「沒有老師,可以聘請到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不受師資編制限制。靠著總行這棵大樹,我們找誰誰都答應。」
其次,與實踐結合。各銀行行長、司長皆為兼職老師,甚至導師。他們把現實問題帶到課堂上,理論和實踐直接碰撞。學生一步跨入改革前沿,師生共同研討國家金融發展戰略。唐旭(1983級)對劉鴻儒的課印象最深。1978年劉鴻儒出任農行副行長,之後回人民銀行任副行長。他所參與的改革,經常作為案例在五道口研討,包括農村金融改革、人民銀行與工商銀行(4.01,0.01,0.25%)分家、人行獨立行使央行職能等,並圍繞這些改革組織各種研討會,銀行界、理論界的都來。這些,給學生帶來難以想像的刺激和激情。
第三,試驗探索精神。據王巍(1982級)回憶,很多老師來上課,一進教室,先跟同學說,「這是一門全新的課,是一種嘗試,所以心情是戰戰兢兢的,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比如厲以寧說,「過去沒講過這個課,是為了你們花了幾個月心血准備的」。有一次,他在課上講一個問題,學生波濤不同意,說:「厲老師,這個你說錯了」。厲以寧一聽,真懷疑自己錯了,就按學生說的改正。可是,第二天再來上課時,他說昨天講的沒錯。於是,重新討論。王巍說「這種拿老師當朋友,彼此很平等,共同探討的學術精神使我銘記一輩子」。厲以寧的好幾本書,比如《經濟學面臨的挑戰》,都是在五道口的講義基礎上編輯成書的。程博明(1984級)還記得,五道口老師講課經常不從教材第一頁開始,可能一上來先講第76頁,再講第20頁,最後又跳到130頁。不照本宣科,看上去全打亂了。考試時,學生都把教材扔到一邊,主要閱讀筆記。這提高了五道口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四,和國際接軌。人行金融研究所有不少民國時期留學英美的學生,空懷報國之志,一生受壓,趕上改革開放,已進入老年。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修養,積數十年研究思考,傾注巨大熱情,全心全意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他們中英文俱佳,講正宗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等。在西方經濟學專業被冠以「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批判」的時代,五道口得天獨厚。
今天看起來當年那些劣勢:倉促上馬、沒經驗、沒師資,恰恰轉化成為五道口不拘一格的特色和優勢。因為沒有師資,而引來豐厚的師資;因為沒有教材,而傳授新鮮、帶有探索性的成果;因為沒有繁瑣的教務系統,而施行扁平管理,師生親密。一個學校的風氣和時代的風氣連在一起。人們多贊賞和珍惜1980年代的五道口精神。萬建華(1982級)稱之為:開放性、實踐性和多元化。
文武之道
學校的名望,常常取決於學生。
五道口1981級和1982級研究生,多是老三屆,經歷過上山下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80年代初是崇尚理工,追求文學,流行朦朧詩的時代。多數人參與農村和工業改革,普遍對銀行知之甚少,更不懂股票、債券,想像不出不久的將來,保險會成為大產業。而這批人,則選擇了銀行、貨幣、保險這些冷門專業,表現出超前意識。報考經濟類,金融類,特別是五道口的研究生,沒有教材可供准備,沒有導師的著作可以參考。程博明說:五道口和其他院校不同,每年的考題都沒有固定模式和內容,甚至沒有固定課程,復習都不知道該重點看什麼。他自己以閱覽雜志作為考研的復習方式,比如,為英語看《北京周報》,為專業課看《經濟研究》一類雜志。
唐旭說:那時在五道口,有人會一夜一夜不睡覺討論改革問題,也有人會熬夜讀英文。從五道口創立就在這里講了30年數學基礎課的北大教授秦宛順、靳雲匯夫婦對武捷思(1982級碩士)印象深刻。武捷思讀博士時已經在中國工商銀行任計劃資金司主任:「他一旦出差缺了課,缺多少,下了班就到我們家裡補課。每次來都端一個很大的茶葉杯,三分之二都是茶葉。因為工作一天很辛苦,為了不犯困,用濃茶提神。確實很不容易。」
除了刻苦,還有理想和執著。讓五道口名聲大噪的是1981級和1982級十幾位同學於1984年第二屆中國金融年會上發布的金融藍皮書,關於中國金融改革戰略。它第一次突破和計劃經濟體制和銀行控制的框架。他們坐火車趕去合肥,不是受邀代表,不能上會,住在會場外農民辦的家庭小旅館,一門心思,志在上大會發言。蔡重直(1981級)跟黃達說,您讓我們發言,我們發言;您不讓我們發言,我們也要發言,您哪天開完會我們就哪天上去說。黃達聽了笑了。最終,大會給了蔡重直15分鍾。那天,十幾個同學進入會場,三個人上台宣讀金融改革「藍皮書」。蔡重直形容當時的場景:「會場很安靜,彷彿有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來。」發完言他們集體離場。想不到被媒體瘋狂追問。不久,中國銀行(2.89,0.00,0.00%)主持的中國國際金融年會開始對他們的主張進行批判:「這是搞資本主義,還要在中國重開證券交易所,不是回到舊中國了嗎?」平時嚴厲的黃永鑒老師,私下建議蔡重直先躲一躲,不要來學校。過了一兩個月看看沒什麼大事,蔡重直們「又開始折騰」。
理性和野性,成熟和頑皮,既在大事兒上較真,又不拘小節,他們身上都有。有一天,在黃達老師課上,張志平(1981級)呼呼大睡。因為教室供暖不足,他帶了床棉被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黃永鑒老師看見了,一狀吿到張志平父親那兒。那是位嚴父,回頭就踢了張志平一腳。對此,張志平不僅不記恨黃老師,反而對他尊敬有加。五道口北邊院牆和東升鄉政府共用一道牆。校門關了,他們就翻牆。既登堂入室縱橫國家大事,又夜裡翻牆課堂睡覺捂被子。這,就是那批學生的本色!
怎麼評說?
五道口創造了輝煌,特別是1980年代畢業生,發起並參與創辦了諸多中國第一,包括證券公司、股份制銀行、上市銀行、基金、民間最大信用社、櫃員制銀行、企業並購公會、金融博物館等等。沉浮興衰,大風大浪。
五道口的「老三屆」(1981、1982、1983級),入學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如今普遍進入花甲之年,有的已經「退休」。他們恰巧經歷了中國金融界30年的天翻地覆,成為弄潮兒。30年,是一代人。歷史眷顧道口人,將他們的事業成功和制度充遷與時代發展重疊在一起,他們是幸運的,值得驕傲,也被同代人羨慕。然而,還不僅如此。
首先,它是歷史機遇。在中國諸多改革中,金融改革包含著一系列制度性的重大變革,從而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很多道口人都十分清醒。比如萬建華說:「我們的機遇很好,每班車都趕上了。」夏斌說:最初幾屆的不少同學被推向領導崗位,重要的原因是機遇好,當時人才青黃不接,需要一批西方經濟學、金融學背景的人才,我們正好趕上了。而黃永鑒始終強調五道口的最大特色——人民銀行背景。作為中央銀行的嫡系、子弟兵,可以捷足先登。
其次,是金融經濟的整體膨脹。過去30年,金融資源經歷了甚至是從零到無限大的過程。以商業銀行為例,金融資產膨脹的規模遠遠高於GDP。最早接受現代金融教育,進入金融領域的人,自然隨著這個球體的膨脹而發達。
◆下轉46版
◆上接45版
再次,金融關乎國計民生。它是達官顯貴和市井小民關心的重心;物價指數、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則是媒體焦點;1997、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匯率、股市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舉足輕重。中國與世界經濟關系的核心成了金融。「貨幣戰爭」、金融安全,警鍾長鳴。
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各個領域人才輩出,不乏所謂的精英和佼佼者,但是,五道口這個群體最引人注目。因為它集資源、權力、財富、影響力於一身。王巍說,從五道口畢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聞名於中國經濟金融領域的「精英圈子」。黃永鑒說,五道口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比較特殊。隨著畢業生越來越多,圈子逐漸擴大。他指出有一種「強大的向心力」。這確實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原本中國有很多金融人才,特別是民國時期。然而,歷史一次次斷裂。可以說,是歷史的遺憾反襯出了今天的輝煌,輝煌背後是時代的悲劇。在正常的社會進程中,不會有這樣的歷史機會。
問題是,五道口現象不可持續。如今,金融改革日常化,金融資源膨脹時代大體完結,金融人才從短缺變為「過剩」。五道口現象所代表的非常時期的非常現象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時間推移,五道口的先天缺陷開始全面顯現。最為理性的聲音來自厲以寧。他認為五道口在學術上沒有做出應有的成就,是因為三個原因:一是沒有專門的教師隊伍,好的教授都是外聘的;二是受專業局限,只懂金融;三是缺乏綜合性大學的學習資源和學術氛圍。他說,外聘教師的模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可以用,但創辦五年以後就應該為長遠著想,逐步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再有,「大學要去行政化,而五道口的管理是行政化的」。前幾屆,各高校的優秀學生都往五道口考,北大、人大的一大批教授前往授課,造就了五道口的輝煌。然而,後來五道口的教學質量和生源質量,有下降趨勢。
對於五道口並入清華,道口人反應不同。有遺憾,有無奈。有一種意見認為那樣的話,研究生部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沒有優勢、沒有特色」。而所謂優勢是指央行的背景。也就是說,這種主張是:寧可接受五道口停辦,也不同意它脫離央行與高校合並。
黃埔軍校並沒有持續下去,抗日軍政大學也沒有持續下去。為中國金融改革培養急需人才、「火線培訓」而創辦的五道口,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雖然有遺憾,但是不能不看到,大環境、小環境其實都過去了。應運而生,歷史在此定格,未必需要傷感。理性地說,五道口以這種方式結束是一個自然現象。
三十年五道口,有驕傲,也有遺憾;有滿足,也有自省;有榮耀,也有教訓。「五道口」是中國現代金融史上的里程碑,上面記載著一個獨特的、絕無僅有的五道口現象。(文中道口人談話內容,來自《與中國金融改革同行——五道口30校友訪談錄》,《當代金融家》2011年9月)
⑸ 「五道口」這個名稱是個什麼概念
五道口,就是第五個道口,是京張鐵路上的一個道口,類似的還有六道口、四道口(金五星百貨那個)等等
像這種地名,都是馬路和鐵道的交叉口,天長日久,范圍多少就會擴大一些,但還是逃不出道口那一畝三分地兒
⑹ 四道口、五道口的地名的來歷
當您查看北京市城區地圖或乘坐公交車時,或許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地名和站名由數字打頭,如一畝園、二龍路、三里屯、四道口、五棵松、六鋪炕等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無所不包,大約有200來個。這些地名由來已久,其中以元、明、清時期出現的居多。
以「一」打頭的有海淀的一畝園、一棵松,朝陽的一間樓、一頃庄等。
以「二」打頭的有東城的二里庄,西城的二龍路,海淀的二里溝、二龍閘、二里庄,朝陽的二道溝、二閘村、二堡子,豐台的二甲地、二老莊、二合庄等。
以「三」打頭的有東城的三眼井胡同、三源胡同,西城的三塔村、三不老胡同、三里河、三座橋、三道柵欄,崇文的三元街、三轉橋胡同、三川柳胡同,宣武的三福巷、三合里、三廟街、三井胡同、三富胡同,海淀的三義廟、三才堂、三星庄、三虎橋,朝陽的三里屯、三岔河、三間房、三豐胡同、三台山,豐台的三順庄、三路居、三營門、三頃地等。
以「四」打頭的有西城的四道灣、四井胡同、四環胡同、四根柏胡同,崇文的四塊玉,宣武的四川營胡同、四平巷、四平園胡同、四勝胡同,海淀的四王府、四槐居、四撥子、四道口、四統碑,朝陽的四公村、四路居,豐台的四合庄、四頃村、四道口等。
以「五」打頭的有東城的五道營胡同、五老胡同、五四大街,西城的五福里、五根檀胡同、五路通街,宣武的五道街,海淀的五棵松、五道口、五路居、五塔寺,五孔橋,朝陽的五路居、五斗村、五里溝,石景山的五里坨、五里店,豐台的五愛屯、五里店、五間樓等。
以「六」打頭的有西城的六鋪炕、六部口、六合胡同,海淀的六郎庄、六道口、六里屯,朝陽的六王村、六座屯、六里屯、六道口,豐台的六里橋、六營門、六圈等。
以「七」打頭的有西城的七賢巷,宣武的七井胡同,海淀的七王墳,朝陽的七聖廟、七棵樹,豐台的七里庄等。
以「八」打頭的有東城的八寶樓胡同、八寶坑,西城的八步口、八寶胡同、八道灣、八個門胡同,崇文的八角胡同,宣武的八寶甸胡同,海淀的八寶庄、八家村、八里庄,朝陽的八棵楊、八里庄、八里橋、八王墳,豐台的八里河、八大排,石景山的八寶山、八大處、八角村等。
以「九」打頭的有東城的九道灣,宣武的九灣胡同,海淀的九畝地,朝陽的九龍山、九江口、九孔閘等。
以「十」打頭的有東城的十字坡,海淀的十方院、十王墳、十間房,朝陽的十里堡、十八里店、十里河、十里居、十字口村等。
以「百」打頭的有西城的百萬庄、百花深處、百代胡同、百子胡同、百戶胡同,崇文的百果園,
宣武的百順胡同、百合園胡同,朝陽的百子灣等。
以「千」打頭的有東城的千福巷,西城的千竿胡同、千章胡同等。
以「萬」打頭的有西城的萬年胡同、萬明巷,宣武的萬明路、萬壽里、萬福巷,海淀的萬壽路、萬壽寺、萬泉庄、萬泉河、萬安里,朝陽的萬家村、萬紅里、萬子營,豐台的萬泉寺等。
這些以數字打頭的地名各有來歷,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涵蓋寬泛,或有掌故,或有傳說,或有趣聞,既有趣味性,又各具特色。綜合起來看,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六個特點。
1、由地標物而得地名,最初一些地名的產生多以林木、河湖等可見的地上標志命名,如「五棵松」因曾有五棵古松,人們常在此歇腳,地名由松而得。「九孔閘」因曾有一座九個孔的水閘,形成村落後,村名由閘而得。「四槐居」也是因曾有四棵古槐樹,有人在此定居後便以四棵槐樹而得村名。
2、由某一景觀的面積大小或長短而得地名,「一畝園」是清代舉行耕禮的地方,每年清明時節皇帝都象徵性地在此進行耕種,以祈求五穀豐登,「一畝園」取「一畝三分地」之意,地名由田地的畝數而得。「二里溝」因曾有一條二里長的土溝,地名由溝而得。「四頃村」也是因曾有四頃耕地,後來有人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村名由耕地的畝數而得。
3、由地形、地貌的特點而得地名,「八道灣胡同」因曲折多達八個彎,故此得名。「二龍路」因曾是玉河分支出的兩條彎彎曲曲的河汊,形似兩條巨龍,故此得名。「萬泉庄」因地勢低窪,泉水隨地涌現,數不勝數,故此得名。
4、由古建築而得地名,如「三虎橋」因有一座石橋,橋頭有三隻活靈活現的石虎,地名由橋而得。「四統碑」因曾有清初四塊石碑,從東往西為姚公之碑、葛公之碑、席公之碑和烏裡布公之碑,地名由碑而得。「萬壽路」因北面不遠處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萬壽塔,簡稱萬壽塔,此地由塔而得。
5、由甲乙兩地距離而得地名,多是從某一城門到某地的距離,如「八里庄」因從阜成門往西行八里的地方,有個小村莊,故稱的名。「十八里店」也是因距正陽門約十八華里而得名。「六里屯」因東至小牛房六里,西至唐家嶺六里,因此而得名。這種以兩地距離而得地名的在北京有許多,重名的也多,為了有所區別,往往在重復的地名前加上一個方位詞,如稱朝陽的八里庄為「東八里庄」,海淀的八里庄為「西八里庄」。
6、由紀念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位名人而得地名,如「五四大街」因紀念1919年發生在此地的「五·四愛國運動」而命名。「六郎庄」最早叫牛欄庄,相傳北宋時楊六郎與遼兵交戰受傷,曾在此村養傷,人們仰慕他的英名,所以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三不老胡同」明代稱「三保老爹胡同」,因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三保太監)的府第在此,為紀念他而得地名,「三不老」實為「三保老」的訛稱。
隨著北京城區建設和改造迅速的加快,一些以數字打頭的老地名已經是「名存實亡」,或被拆遷,或與其他地名合並,但其作為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進行保護和研究,從而使人們更廣泛地了解北京,認識北京,熱愛北京。
⑺ 五道口為啥被稱為宇宙中心呢
這是以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等為代表的高端知識分子,對自我生存空間、活動范圍的地位界定,也就是對自身價值的推崇。
至於這個稱謂的由來,興起於學生中,美國時代廣場號稱是世界十字路口,那麼超越之的自然選擇就是宇宙中心,後無來者。
⑻ 五道口的歷史
了解了五道口,就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用「包容」來形容北京。這里從不拒絕任何一種可能,對它而言,永遠不變的就是總在改變。從改革開放初期塵土飛揚的城鄉結合地帶到如今的時尚樂園,靜守一隅的工人俱樂部眼看著五道口憑借著日益復雜的面孔成為了京城西北角的一個新地標。
1990年3月,被亞運會組委會指定為亞運會藝術節備用劇場的五道口工人俱樂部贏來了改裝。隨後便是風靡京城的錄像廳熱潮,以播放香港電影為主的影院不僅生意興隆,也讓不少年輕人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意氣風發的周潤發、嫵媚的鍾楚紅還有無厘頭的周星馳。
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在五道口上學的大學生。改革開放初期交通還不便利時,在五道口這個老一輩人口中的「八大學院」地帶的學生管到新街口以南的地方叫「進城」。可後來五道口的獨特風情卻讓「城裡人」都開始夢想過「五道口式生活」。
在擁有的萬千風情中,五道口最令人惦記的就是在北京其他地方再也尋覓不到的朋克文化。至今,不少人提起這里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已經消失的「打口一代」、雞冠頭、皮衣皮褲、還有令人血脈賁張的朋克音樂。樂評人張曉舟說,五道口在北京乃至中國搖滾樂中的地位近似於東村之於紐約搖滾樂。早在1992年,這里就能淘到標價150元的平克·弗洛伊德原版唱片。731路公交車開通後,很多人都有過顛簸數小時到這個的隱秘打口超市淘盤的經歷,而更令人刻骨銘心的則是「嚎叫」和「開心樂園」的音樂現場。

⑼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發展歷程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前身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1981年9月,為滿足金融體制改革對高素質金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應運而生(1994年更名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是我國金融系統第一所專門培養金融高級管理人才的高等學府,由於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人們親切地稱其為「五道口」。成立之初,「五道口」在艱苦的辦學興業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精神,並成為了當時我國金融改革的橋頭堡和思想策源地。三十年來,「五道口」始終挺立潮頭、銳意進取,作為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者和推動金融體制發展變革的身體力行者,逐漸發展為中國最重要的高等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截至2012年9月,「五道口」共為中國金融領域輸送了近2000名畢業生,其中金融監管機構370人(含6名副部級以上領導)。他們曾經創造了多項中國金融行業的「第一」:
發表《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被譽為中國金融市場的「藍皮書」,在中國金融改革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
參與創立全國第一家企業法人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
擔任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特區證券首任總經理;
擔任全國第一家上市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首任行長;
創建全國第一支基金——富島基金;
主持全國最大重組案——粵海重組;
創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卡標准系統——中國銀聯

⑽ 北京五道口,六道口的地名由來
當您查看北京市城區地圖或乘坐公交車時,或許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地名和站名由數字打頭,如一畝園、二龍路、三里屯、四道口、五棵松、六鋪炕等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無所不包,大約有200來個。這些地名由來已久,其中以元、明、清時期出現的居多。
以「一」打頭的有海淀的一畝園、一棵松,朝陽的一間樓、一頃庄等。
以「二」打頭的有東城的二里庄,西城的二龍路,海淀的二里溝、二龍閘、二里庄,朝陽的二道溝、二閘村、二堡子,豐台的二甲地、二老莊、二合庄等。
以「三」打頭的有東城的三眼井胡同、三源胡同,西城的三塔村、三不老胡同、三里河、三座橋、三道柵欄,崇文的三元街、三轉橋胡同、三川柳胡同,宣武的三福巷、三合里、三廟街、三井胡同、三富胡同,海淀的三義廟、三才堂、三星庄、三虎橋,朝陽的三里屯、三岔河、三間房、三豐胡同、三台山,豐台的三順庄、三路居、三營門、三頃地等。
以「四」打頭的有西城的四道灣、四井胡同、四環胡同、四根柏胡同,崇文的四塊玉,宣武的四川營胡同、四平巷、四平園胡同、四勝胡同,海淀的四王府、四槐居、四撥子、四道口、四統碑,朝陽的四公村、四路居,豐台的四合庄、四頃村、四道口等。
以「五」打頭的有東城的五道營胡同、五老胡同、五四大街,西城的五福里、五根檀胡同、五路通街,宣武的五道街,海淀的五棵松、五道口、五路居、五塔寺,五孔橋,朝陽的五路居、五斗村、五里溝,石景山的五里坨、五里店,豐台的五愛屯、五里店、五間樓等。
以「六」打頭的有西城的六鋪炕、六部口、六合胡同,海淀的六郎庄、六道口、六里屯,朝陽的六王村、六座屯、六里屯、六道口,豐台的六里橋、六營門、六圈等。
以「七」打頭的有西城的七賢巷,宣武的七井胡同,海淀的七王墳,朝陽的七聖廟、七棵樹,豐台的七里庄等。
以「八」打頭的有東城的八寶樓胡同、八寶坑,西城的八步口、八寶胡同、八道灣、八個門胡同,崇文的八角胡同,宣武的八寶甸胡同,海淀的八寶庄、八家村、八里庄,朝陽的八棵楊、八里庄、八里橋、八王墳,豐台的八里河、八大排,石景山的八寶山、八大處、八角村等。
以「九」打頭的有東城的九道灣,宣武的九灣胡同,海淀的九畝地,朝陽的九龍山、九江口、九孔閘等。
以「十」打頭的有東城的十字坡,海淀的十方院、十王墳、十間房,朝陽的十里堡、十八里店、十里河、十里居、十字口村等。
以「百」打頭的有西城的百萬庄、百花深處、百代胡同、百子胡同、百戶胡同,崇文的百果園,
宣武的百順胡同、百合園胡同,朝陽的百子灣等。
以「千」打頭的有東城的千福巷,西城的千竿胡同、千章胡同等。
以「萬」打頭的有西城的萬年胡同、萬明巷,宣武的萬明路、萬壽里、萬福巷,海淀的萬壽路、萬壽寺、萬泉庄、萬泉河、萬安里,朝陽的萬家村、萬紅里、萬子營,豐台的萬泉寺等。
這些以數字打頭的地名各有來歷,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涵蓋寬泛,或有掌故,或有傳說,或有趣聞,既有趣味性,又各具特色。綜合起來看,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六個特點。
1、由地標物而得地名,最初一些地名的產生多以林木、河湖等可見的地上標志命名,如「五棵松」因曾有五棵古松,人們常在此歇腳,地名由松而得。「九孔閘」因曾有一座九個孔的水閘,形成村落後,村名由閘而得。「四槐居」也是因曾有四棵古槐樹,有人在此定居後便以四棵槐樹而得村名。
2、由某一景觀的面積大小或長短而得地名,「一畝園」是清代舉行耕禮的地方,每年清明時節皇帝都象徵性地在此進行耕種,以祈求五穀豐登,「一畝園」取「一畝三分地」之意,地名由田地的畝數而得。「二里溝」因曾有一條二里長的土溝,地名由溝而得。「四頃村」也是因曾有四頃耕地,後來有人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村名由耕地的畝數而得。
3、由地形、地貌的特點而得地名,「八道灣胡同」因曲折多達八個彎,故此得名。「二龍路」因曾是玉河分支出的兩條彎彎曲曲的河汊,形似兩條巨龍,故此得名。「萬泉庄」因地勢低窪,泉水隨地涌現,數不勝數,故此得名。
4、由古建築而得地名,如「三虎橋」因有一座石橋,橋頭有三隻活靈活現的石虎,地名由橋而得。「四統碑」因曾有清初四塊石碑,從東往西為姚公之碑、葛公之碑、席公之碑和烏裡布公之碑,地名由碑而得。「萬壽路」因北面不遠處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萬壽塔,簡稱萬壽塔,此地由塔而得。
5、由甲乙兩地距離而得地名,多是從某一城門到某地的距離,如「八里庄」因從阜成門往西行八里的地方,有個小村莊,故稱的名。「十八里店」也是因距正陽門約十八華里而得名。「六里屯」因東至小牛房六里,西至唐家嶺六里,因此而得名。這種以兩地距離而得地名的在北京有許多,重名的也多,為了有所區別,往往在重復的地名前加上一個方位詞,如稱朝陽的八里庄為「東八里庄」,海淀的八里庄為「西八里庄」。
6、由紀念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位名人而得地名,如「五四大街」因紀念1919年發生在此地的「五·四愛國運動」而命名。「六郎庄」最早叫牛欄庄,相傳北宋時楊六郎與遼兵交戰受傷,曾在此村養傷,人們仰慕他的英名,所以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三不老胡同」明代稱「三保老爹胡同」,因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三保太監)的府第在此,為紀念他而得地名,「三不老」實為「三保老」的訛稱。
隨著北京城區建設和改造迅速的加快,一些以數字打頭的老地名已經是「名存實亡」,或被拆遷,或與其他地名合並,但其作為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進行保護和研究,從而使人們更廣泛地了解北京,認識北京,熱愛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