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揚州歷史表

揚州歷史表

發布時間: 2021-08-12 23:57:07

㈠ 揚州的歷史什麼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間為盛。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陳滅,建立了統一的隋政權。隋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煬帝時,開大運河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招兵買馬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2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樞紐和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貿易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來自新羅(朝鮮)、高麗(韓國)、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羅門、昆侖、等國客商長期居住經商者達數千人。當時的揚州港「帆檣如林、商賈如織」,被譽為「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新羅文豪崔致遠於公元880年來揚州,從職淮南,勤於政務,參與軍事,職掌館驛,辛勤筆耕,撰寫了大量的詩賦、公文、表狀,884年回到新羅,傳播漢文化,被稱為「東國儒宗」,成為最傑出的新羅文豪。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地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在」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其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揚州為官三年,成為中意兩國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期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綉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揚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了16年。明朝滅亡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范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匯兌。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復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魚單、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劇歷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壽辰,以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了揚州成為當時中國文化中心的形成。

揚州繁榮昌盛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朱自清以及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揚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揚州學派在中國文化領域獨樹一幟。揚州戲曲、揚州評話、玉雕漆器、揚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揚菜系等更是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為今日「文化揚州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㈡ 清朝揚州十日歷史慘案是真的嗎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 揚州之屠, 是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
在文字獄盛行的清朝時期,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著清軍入主漢地之後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 「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 ,揚州十日才廣為世人所知。
除《揚州十日記》之外,還有《揚州城守紀略》 《明季南略》 等諸多史書記載屠殺事件,然皆遠不及《揚州十日記》詳細。

㈢ 揚州人文歷史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間為盛。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陳滅,建立了統一的隋政權。隋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煬帝時,開大運河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招兵買馬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2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樞紐和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貿易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來自新羅(朝鮮)、高麗(韓國)、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羅門、昆侖、等國客商長期居住經商者達數千人。當時的揚州港「帆檣如林、商賈如織」,被譽為「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新羅文豪崔致遠於公元880年來揚州,從職淮南,勤於政務,參與軍事,職掌館驛,辛勤筆耕,撰寫了大量的詩賦、公文、表狀,884年回到新羅,傳播漢文化,被稱為「東國儒宗」,成為最傑出的新羅文豪。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地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在」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其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揚州為官三年,成為中意兩國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期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綉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揚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了16年。明朝滅亡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范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匯兌。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復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魚單、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劇歷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壽辰,以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了揚州成為當時中國文化中心的形成。
揚州繁榮昌盛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朱自清以及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揚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揚州學派在中國文化領域獨樹一幟。揚州戲曲、揚州評話、玉雕漆器、揚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揚菜系等更是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為今日「文化揚州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㈣ 揚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於邗城下開邗溝,以通江淮,是為古運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僅遺存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中間溝床現約10米。中段有明清時修建的「邗溝橋」橫跨,此橋為兩頭門石橋,兩邊山花墩上均嵌「邗溝橋」石額。�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城北45公里處高郵市天山境內。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構成,是一處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區,佔地約70公頃。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為主,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南京大學歷史系派員參加,配合開山採石,歷時兩年,對一、二號漢墓進行發掘。兩墓均屬大型岩坑豎穴、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早年均被盜,二號墓遭焚燒,一號墓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標本972件。據對文物標本的研究和測定,當為西漢中晚期廣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材摺合545�56立方米。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醫工」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製作精美,特別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燈等)為漢代考古發現中所少見。天山漢墓發掘結束後,將全部構件遷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復原陳列,建立漢墓博物館。�

大明寺

【大明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故名。其後屢經興廢,數度更名,曾稱西寺、棲靈寺。明天順五年(1461)重建,萬曆、崇禎間又重建,仍稱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諱大明,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敕賜「法凈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群為同治年間復建。1980年,復稱大明寺。佔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方米。中軸線上為寺廟建築,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西園,東部有平遠樓、鑒真紀念堂、東苑、藏經樓及重新建的棲靈塔等寺廟園林景點。平山堂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時,為游宴之所,因佇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諸山與堂平而名。後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諸山。堂內還掛有不少絕妙楹聯,其中「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尤為人們稱道。鑒真紀念堂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落成。由門廳、碑亭、迴廊和正堂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碑亭中立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刻郭沫若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陰鐫刻趙朴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碑文和頌辭。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正堂仿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內正中供奉鑒真乾漆夾?像。紀念堂門廳對面原為晴空閣,現為鑒真生平事跡文物史料陳列室。大明寺西園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咸豐間毀於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後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灧,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饒有山林野趣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

【天寧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高?寺

【高?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揚州八大古剎之一。始建於隋代,相傳廟僧多精通醫道,治癒高麗太子之病,高麗國王贈以金銀擴建寺院。寺建成時,取高麗國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為高寺。寺內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經樓諸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內建寶塔灣行宮,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之處。御賜「高?寺」額和「裱天風塔」額,題「龍歸法座聽禪偈,鶴仿松煙養道心」、「殿灑楊枝水,爐焚柏子香」,後毀,同治間復建。1934年募建石塔7級以復舊,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今寺內還保存有「隋文選樓」的碑石。大門臨河,寺內樹木參天,環境幽美,風景秀麗。明末清初發展最盛,與鎮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寧寺、寧波的天童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寺後院有當年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的行宮遺址。�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7公里處邗江縣槐泗鄉槐二村雷塘。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死於江都宮。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2�5公里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湮沒。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0米、厚0�18米,上鐫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隸體「隋煬帝陵」。1983~1985年,陸續進行過修葺,修復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東西長46�8米,南北寬32�5米。現正面用條石壘砌,中有石階對墓道,墓冢高3米,周長37�7米。周圍林木蔥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貞。�

唐城子城遺址

【唐城子城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 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 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 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古木蘭院石塔

【古木蘭院石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石塔路中綠化島上。唐開成三年(838)為藏古佛舍利建,舊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移建於現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寶�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時,將唐代《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塔下。1964年進行大修,1979年開築石塔路,寺廟建築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為仿樓閣式,5層6面,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整個造型穩重挺秀。�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東峰唐城遺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樓」,元代僧申律開山,明洪武年間建寺,名「功德山」,後改「觀音禪寺」,山亦稱「觀音山」。清咸豐年間(1851~1861)寺毀,同治年間復建,光緒初又毀,後歷經10餘年修復。1949後數度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文化大革命」後大修。觀音禪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廟宇為一體,寺內同時供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薩:觀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賢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華山。寺的東部偏南處傳為隋煬帝「迷樓」故址,今存鑒樓,取「前車之鑒」意。�

仙鶴寺

【仙鶴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伊斯蘭教禮拜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寺大門東向,門廳上懸「禮拜寺」紅底金字橫匾,門兩旁有雙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遺物。門內額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華麗,為明代風格。進門為一院落,正面為一道玉帶牆,中間開月洞門,上額「仙鶴寺」。北側一隅有700多年樹齡的一株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院東北有一拱門,入內為南北向通道,盡端有東向垂花門1座,門對面牆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聖言」石額1方。門內為禮拜殿,東向前後殿之間有隔牆,每間辟有拱門,與後殿通連,中門上懸阿拉伯文「太司米」橫匾,後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經字罩格,上刻「百字贊」,紅底金字。殿南山有長廊平行,靠前殿山牆建有南向歇山頂「望月亭」1間,前為寬敞庭院,有花壇古柏點綴其間。院南有明代建築廳屋3間。院西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東堍古運河東岸土岡上。墓園俗稱「回回堂」。普哈丁相傳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文化,前後10年之久,並在城內創建禮拜寺(今仙鶴寺),死後葬於此,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其後又有於南宋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達和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馬哈謨德、展馬陸丁、法納葬在園內,並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於此。墓園歷代屢有修葺,並於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1949年後曾多次大修墓園和清真寺,並在墓園內東南側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建築形式中阿結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內,計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擋軍樓時出土,先置於仙鶴寺內,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有精美的紋飾,記載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並有《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墓主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間葬於揚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鎮存賣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墜毀。次年修復,塔尖提高4�5米。咸豐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盡毀,僅存磚塔身。民國初年,揚州眾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面七層,通高44�75米,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圍繞迴廊,四面辟拱門,各築有6級台階,另四面為拱形窗,廊內梁枋有雕刻彩繪。塔下為文峰寺,現存四合院式建築兩進,坐北朝南,均面闊5間,兩邊各3間廊房相連。寺院大門臨河,上額「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並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時各層平座改為水泥欄桿,後又數次維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咸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1949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復。墓後為梅花嶺,嶺上遍植梅花。嶺北為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廳前臘梅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揚州最古的臘梅。墓西側為祠堂,大門和墓門並列,形式結構相同,上額「史公祠」,正中為祠宇3楹,匾額「祠堂」。堂內神龕中懸史公遺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題刻「明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公神位」。�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國慶路251號。坐西朝東,懸山結構,頂蓋筒瓦。面闊3間14�4米,進深5檁6�3米,脊檁高7�7米。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前門有石獅一對。除屋脊有改動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48號。原在廣陵儲門外梅花嶺畔,為明嘉靖年間湛公書院故址,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為崇雅書院,崇禎間廢,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後始名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於此重建。從清光緒間在此創辦兩淮師范學堂起,一直作學校用。原磚雕大門1951年拓寬街道時拆除,後花園和「數帆樓」均毀。現存大廳、樓房兩幢及東部長廊,佔地約1056平方米。大廳系楠木樑架,前後有卷棚,廳前有抄手廊相接,東北門上嵌有清書法家吳讓之書「梅花書院」石額。廳後樓屋兩進,面闊3間。前進底層前有卷棚,兩次間山牆均做吊角籮底磚壁。�

個園

【個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東關街318號住宅之後。原為壽芝園舊址。壽芝園之疊石,相傳為清初大畫家石濤手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改築,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名個園。1949年後曾4次進行整修。個園以疊石精巧聞名。園內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樓、台、廳、軒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進園門處,為湖石花壇,遍植月桂。花壇對面有四面廳,原稱桂花廳,單檐歇山頂,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齲��諦�耙擻晷�焙嶝?。廳北有池,臨水疊石,曲折高低逶迤向東,偏東近水有清漪亭。廳西北有湖石山一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樑曲折通洞中。洞內有石下垂,形如鍾乳,盛夏入內,頓覺清涼。山頂有鶴亭,亭畔有古柏臨岩,蒼翠如蓋。山西南植竹為林,滿目青翠。山東巔與七楹長樓抱山樓相連。前東廊下嵌嘉慶二十三年(1818)劉鳳誥撰《個園記》石刻5方。樓有復道廊接園東之黃石山,黃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圖畫。山北高處有方亭名拂雲。山中磴道上下盤旋,曲折迂迴,變幻莫測。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橫陳。下至底層,南望有峭壁對聳,仰視見雲天一線。進入石室,頂上鍾乳垂掛,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橋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臨深山幽谷。谷南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閣。南面有峰巒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緣石徑而上可通園東南之樓閣,今名叢書樓。園西南有北向廳屋3間,名透風漏月。廳南倚院牆朝北築宣石山一組。山石盤亘,其色如雪,石英含點閃閃發亮,遠遠看去,似積雪未消。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風起呼嘯有聲,頗有隆冬意境。山西端牆上辟有洞窗,園門處景色隱約可見。個園假山,是揚州古園林疊石之代表作,為中國古典名園之一。�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63號。佔地約1050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光緒間為鹽商賈頌平所有,後移作他用,破壞嚴重。1987年重修復原,今園從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長樓,重檐硬山頂,樓廊柱間施掛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憑欄賞月。樓東南築黃石假山1組,山中有磴道通園東樓閣。閣兩層,歇山頂,閣下有水井1口,石欄上鐫刻「道光七年杏月員置」。園西南建有東向樓,面闊3間,向北原有樓廊相接,今已毀圮。園中部原有四面廳1座,廳四周用黃石築高低不等之平岡,如水中嶼石,使人憑添水意。是市區現存住宅園林中旱園水做之孤例。�

何園

【何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徐凝門街花園巷內。包括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兩大部分。寄嘯山莊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漢黃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光緒九年(1883),又得吳氏「片石山房」並 朐爸校�喬宕�鎦葑鍆斫ㄔ斕拇笮妥≌�傲幀C窆�曇滸藶洹?979年3月整修後開放。園南向,有復道廊將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園中北面的四面廳1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四面有廊。廳前院鋪卵石花街,作波浪圖案,廳後鋪卵石作荷花出水圖案,使廳屋如浮水上,故又稱船廳。廳後院牆以湖石貼壁為山,蜿蜒向東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復廊北端之半月台,東可登山巔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園東院落,山下有曲池,東端有小亭築池上。船廳以南有牡丹廳,西邊復廊下嵌蘇軾《海市並敘》石刻6方。曲折的粉牆上,有圖案各異的水磨漏窗,隱約可見西部園景,稍北開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於園西,美景如畫。園西中央一泓碧水,繞池築樓廊廳閣。偏東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飛梁凌波,南有石橋三曲,連接南北兩岸。池西南有假山1組,黃石貼壁,湖石為峰,渾然一體。山後隱有東向潛山閣3間,山中有磴道盤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迴。池北有南向樓廳,單檐翹角。主廳3間,兩邊側廳如翼,前檐後斂,與主樓組合,其形如蝶,俗稱蝴蝶廳。樓廳東接復道長廊,環山繞水,折向西南通賞月樓,全長400多米。園西南賞月樓獨佔小院一隅,與復廊盡端連接。樓南向3間,上有平台半出,是賞月佳處。園南為住宅部分,有中西兩組建築,1986年整修,與園林同時開放。片石山房在住宅東南,一名雙槐園,建於清初,光緒九年(1883)何芷舟刃購得,並建於宅內,稱為「小花園」。園以湖石山為勝,相傳為石濤手筆,被譽為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嶺南會館

【嶺南會館】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新倉巷4號。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光緒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會館主建築從民國起一直為學校所用,現為倉巷小學校址,是市區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小盤谷

【小盤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丁家灣大樹巷42號。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周馥購舊園重建。民國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園內以花牆和游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園之精華。入門有南向曲尺形花廳,廳南為院落,南面有1組湖石假山,其間植有林木花卉,現山石多傾圮。廳後園中有廣池,池西中部有閣,三面臨水,與池東的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山巒起伏,中間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彷彿獅形,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中洞谷深廣,臨水辟一洞門,北岸有三曲石樑可達,向南有洞口通園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額「水雲深入」。由此向北達山巒盡頭,有磴道上山,其上築有六角攢尖頂風亭。園東入口桃形圓門,額題「叢翠」2字。小盤谷佔地僅2300平方米,但用地緊湊,布局集中,建築與山石對比鮮明,小中見大,具有深山大澤之氣勢。�

瘦西湖

【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游覽面積122公頃,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也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泄洪渠道。沿河兩岸,經歷代造園家擘畫經營,逐步形成湖上園林。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台荒廢難留客」。此後湖上園林又「淪為四戰之地」。1949年前,湖上園林破損不堪,一片荒蕪。1949年後,經逐年整修,御碼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又重放光彩,與位於蜀岡的大明寺、觀音禪寺連成一體。卷石洞天位於新北門橋北側,原為清初鄖園故址。園以怪石老木為勝。清嘉慶後園毀,今園為新近重建。園內嘉木蔥蘢,巨石兀立,北為群玉山房,南為薜蘿水閣,其間以橋亭相接。橋亭東西,水庭、山庭相連。水庭面臨碧波,曲溪繚繞;山庭用岡阜堆疊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構成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雲」層次;洞內仿自然石岩溶蝕景觀,並引湖水置潛流、湍流、疊泉分別從岩隙間曲折而下,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急時緩,形成洞天福地勝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鳥瞰全園景色。徐園位於長堤春柳北端,為桃花塢故址,佔地0�6公頃,1915年改建為徐寶山享堂,故名。園內兩口鐵鑊為蕭梁時鎮水之物。出徐園,過小紅橋,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四面環水,嶺下一景名「梅嶺春深」,清乾隆間建,咸豐間毀於兵火。今長春嶺諸景復建於光緒間。小金山門廳庭院內參天古銀杏之間,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鍾乳石,為北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十分珍貴。蓮花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於蓮 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咸豐 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白塔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蓮花橋西南100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喇嘛塔的一種,因周身潔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橋景區位於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處。昔日沿湖名園有東岸的「水竹居」、「錦泉花嶼」,西岸的「熙春台」、「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早已廢為田疇,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1985年參照《揚州畫舫錄》、中國歷史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並新建組合橋(新建二十四橋),連接熙春台與望春樓兩岸,定名「二十四橋景區」。玲瓏花界為芍葯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葯」之意,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一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葯處,早毀。今景為1987年重建。熙春台與蓮花橋遙遙相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舊景「春台明月」,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傳說曾於此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嘉慶後毀。今熙春台為1987年重建。望春樓與熙春台隔湖相望。

㈤ 歷史年表

不知道你是要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還是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現分別列出:

1、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請點擊:
http://www.lpwz.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23

2、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其實現行歷史教材的最後一頁都附有這些大事年表,你也可以去查閱。

㈥ 揚州的名勝古跡及介紹

1,揚州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

2,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塊平原—湖泊類型的濕地景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

3,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首灣頭鎮,面積約50公頃,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5,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㈦ 揚州有什麼歷史淵源,導致了古人們都很鍾情於揚州

揚州自古以來就與美景、佳人、詩詞融為一體,上至封建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對揚州這座千年古城青睞有加。如果將歷史比喻成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女,那麼揚州就一定是她頭上最美艷的花簪。

相信很多人對揚州這座歷史古城的了解,基本上都源於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品,以及很多歷史名人與揚州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名人軼事。一行行詩句中盡顯古代詩人們,對揚州無以言表的熱愛;一闕闕詞句難掩文人墨客們,對揚州由內而外的喜愛之情。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從這首詩歌中可以得知,揚州不僅美景甲天下,而且青樓妓館也顯赫於世。這其實才是揚州深受,唐宋詩詞大家們青睞的主要原因。

結 語

筆者認為縱然大家沒有在煙火三月之時下過揚州,也不曾親睹「二十四橋明月夜」。但是揚州城歷經了2500多年的風霜雨雪之後,卻依然能夠屹立於不敗之地。這說明揚州這座千年古城,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集歷史、美景、文化於一體的重要「符號」。

㈧ 介紹下揚州歷史

揚州歷史: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

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隋朝後的揚州(今揚州),但和隋朝後那個繁華的揚州城(今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春秋時,稱「邗越」(後建立邗國,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建吳都)。

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8)揚州歷史表擴展閱讀:

在中國,新春民間的習俗和文化可以說包羅萬象。大年初二,中新網記者走進古城揚州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探訪老揚州人的新春習俗。

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揚州明清古城中部,東起小秦准河,西至迎春巷、史巷,南起甘泉路,北至舊城七巷,佔地面積12.07公頃,因宋代在此設仁豐坊而得名。

街區街巷體系延續唐代里坊制特徵,呈魚骨狀分布,保存有旌忠寺、阮元家廟、陳六舟住宅、趙海山住宅、雙桂泉浴室等歷史文化遺存。作為揚州的古老街區,仁豐里見證了揚州城千百年來的興衰更迭。

「老揚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別是家中的晚輩在春節期間一定要給長輩拜年,甚至有『不來拜年,不認往來』的俗規。」

今年77歲的老揚州人黃老先生說,他們家在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必須有安豆炒百葉(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燒雜燴(寓全家福)、燒鰱魚(寓年年有餘、吉慶有餘。此魚當晚不吃),同時要煮好「隔年陳」,大年初一不吃生的東西,不動刀剪,也不掃地,掃地會掃走運氣,會破財。

㈨ 揚州樂器歷史

1.揚州彈詞原名揚州弦詞,是用揚州方言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流行於揚州、鎮江、南京及里下河一帶。揚州彈詞和揚州評話同出一流,彈詞約始於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說唱,自彈三弦伴奏,故名弦詞。在清初,評話藝人往往兼工弦詞,乾、嘉以後才逐漸分開,清代中葉盛行期間,發展為雙檔演出,稱為「對白弦詞」,增添了琵琶伴奏,特點是說多唱少,唱詞只有敘述性的表唱。揚州評話也叫揚州評詞,是以揚州方言說表的古老曲種,流行於江蘇北部和南京、鎮江、上海等地,說者多為一人,說中夾平,只說不唱,以扇子,手帕為道具,以醒木擊桌加強氣氛。
2.揚州清曲又名廣陵清曲、維揚清曲,流行於揚州城鄉及鎮江、上海、蘇州、南京等地。揚州清曲起源於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礎上,吸收江淮一帶風行的各種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於明代中葉形成的一種寓於地方氣息的曲種。揚州清曲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全盛階段。無論在音樂曲牌、樂器伴奏方面,還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異常豐富,並以其腔調的細膩、纏綿和抒情著稱。揚州清曲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人數從一二人至八九人不等,唱奏者每人操一種樂器。傳統的清曲不化妝、無說白、無表演,只靠音樂和歌唱來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在吐字發音運氣行腔方面很講究。揚州清曲的曲目十分豐富,共有傳統曲目493種,曲牌166種。揚劇揚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原名「淮揚戲」,欲稱「揚州戲」,流行於蘇州、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揚劇的音樂很豐富,屬於曲牌體,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花鼓戲音樂;二是香火戲音樂;三是揚州清曲和揚州小喝。
3.樂器形式主要是琵琶、三弦伴奏等

㈩ 揚州的人文歷史

一、揚州的文化遺產:

1、海上絲綢之路

揚州地理位置獨特,唐代的揚州依託運河,瀕臨長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和「富甲天下」的國際貿易中心。

2、中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揚州段)

揚州是大運河的發祥地,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聯合沿線34座城市,歷經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揚州境內現有10處遺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數量最多、種類最全。

二、揚州婚俗:

訂婚:揚州習俗稱訂婚為「下茶」。訂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稱」穩親」,是在男女尚年幼情況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現在自由戀愛,只要雙方談定了,男方請女方父母上門聚宴,便算是定婚。

結婚:結婚選擇「吉日」,舊時選黃道吉日,現在選在農歷逢雙(尤喜逢六,不選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國慶、元旦這些法定節日。

迎親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發鋪蓋(嫁妝)。到了女家後,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點心),然後發鋪蓋。鋪蓋中的馬桶、腳盆由新郎弟弟挑。

馬桶(現改為痰盂)內放五子:子孫蛋(紅雞蛋)、紅棗、染成紅綠色的白果、蓮子、花生、象徵「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還放有:為公婆做的孝順鞋,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給姑子的手帕和給未來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轎。花橋抬起後在門前轉三轉,女家向轎子潑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戀娘家)、撒筷子(預祝新娘快生貴子)。轎子回轉,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著送親。送親人進門和新娘下轎後,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

揚州話是江淮官話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它曾經是明朝時期的官話,至今還有很多古漢語詞彙,以及一些生動的、有意思的口頭語。以揚州方言為載體的曲藝有揚州清曲、揚州評話、揚劇等。這些曲藝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0)揚州歷史表擴展閱讀:

楊州的人口和民族組成:

揚州境內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記錄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當時廣陵國領縣人口達14萬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萬人。唐天寶到貞元年間,揚州府人口達47萬人,宋崇寧年間又降至10萬人,到宋大觀年間僅剩6.3萬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揚州路領8縣,人口達98萬人。元末戰亂,揚郡人口銳減。明洪武九年(1376年)為57萬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揚州府領10縣,人口達74萬人。

明末清初的戰亂,例如「揚州十日」,又使揚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揚州府領7縣,僅有25萬人。

此後,清王朝實行一系列有利於人口發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萬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萬人,後來由於戰亂災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城市,中國就有6個,即北京、江寧(今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據《揚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揚州市常住人口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12924人,減少4.56%,年平均增長率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402969戶,家庭戶人口為420665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人減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常住人口450.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05%,比2016年提高1.65個百分點。

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戶籍總人口459.98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16851人。全市登記出生人口4.54萬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萬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1‰。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區戶籍總人口為233.00萬人,增長0.23%。

漢族占總人口的99%以上。

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少數民族總人口2萬多,佔全市總人口的0.6%。高郵下屬的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民族鄉。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