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選修6
『壹』 高中地理的選修六《環境保護》這一本書,怎樣學習好呢詳細解答。非誠勿擾。謝謝!拜託
容我講一句胡說八道,因為環境保護和地圖冊的關系並不大。環境保護的結構你仔細思考一下也不是很難。1.現狀,現在我國的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狀況如何,這都是後面一切的源頭。2.原因.為什麼會出現環境問題,是人為原因還是自然原因,還是兩者都有,還是人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大於自然資源產生速度,還是人類排放污染速度大於自然最大消解量,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3.影響。有什麼影響?對生活,對宜居度,對經濟發展,對城市形象,對生物多樣性,對水資源,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是顯示出環境保護的必要性。4.防治。怎麼預防,怎麼治理,問題來了就必須得治,還得治本預防,讓以後別再犯。這又要從意識層面,制度層面,組織層面,物質層面等多個方面找答案。比如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營造薪炭林,利用新能源,訂立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環保問責制度體系,再比如怎麼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這些都要去想。
最後總結一下,各個地區會有差異,需要因地制宜,會有地區特色,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貳』 有那一本地理資料包括了選修1至選修6
不知道你用的是哪一版本的,以下是人教版的高中地理用書:3本必修: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區域地理 6本選修:選修1宇宙與地球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選修4城鄉規劃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 共9本
『叄』 地理選修六知識點(人教版)
我給你發郵箱吧。。。。把郵箱告訴我吧(*^__^*) 高中地理選修6 環境保護知識梳理 一、生態破壞問題 1、水土流失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雲貴高原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質疏鬆;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為原因(主要的):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過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壞;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破壞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態環境惡化;③淤積江、河、湖、庫,水旱災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綜合治理,生物措施(種樹種草)與工程措施(修築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梯田)相結合,②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退耕還林、還草)。 2、荒漠化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甘肅、寧夏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乾旱多風;全球變暖,蒸發旺盛;河水泛濫、鼠害、蝗害等。 (2)人為原因(主要的):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不當。 【荒漠化的危害】:①風蝕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牧草減產;②生態環境惡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們環保觀念;②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③通過控制載畜量,推廣輪牧、圈養,禁止濫采濫挖,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等手段恢復和建設生態;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資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注意:我國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蝕引起的,其產生原因跟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植被有關;治理辦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 3、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華北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蒸發強烈。 (2)人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三門峽水庫)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華北地區的魚塘—台田模式;引淡淋鹽;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機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④化學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減少 【有關森林的基本概況】: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是物種的寶庫。目前世界森林覆蓋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熱帶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歐洲和亞洲(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 【我國主要分布區】:東北林區(大小興安嶺地區)、西南林區(橫斷山區) 【產生原因】: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過度樵採;④大規模放牧、開礦毀壞林木;⑤酸雨使森林嚴重退化 【森林減少的危害】:①破壞生態系統,自然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氣候失調(全球變暖),自然災害(水災、旱災、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種銳減,動植物資源減少;
『肆』 地理選修六第二章總結
第二章 環境污染與來防治源
本章需要了解各類污染及其對污染的防與治。本章的目的在於學習某幾類環境問題發生的機制、危害和人類目前採取的種種措施。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凈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自凈作用是環境遭受污染之後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社會早期沒有發生嚴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於環境的自凈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環境容量的一種標志,也是環境污染發生的底線。自然界的凈化作用發生的范圍很廣,但限於篇幅,本單元只側重於水的自凈作用,至於大氣、固體廢棄物的自凈作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並不是不存在。本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水體污染物,三則案例講述了三類污染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素、石油。
·第二節「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點在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途徑及危害,固體廢棄物污染途徑廣,危害具有隱蔽性、長
期性的特點,一經發現,污染早已擴散,治理難度大,尤其要關注有害垃圾的收集與處理引發的社會道德問題。
·第三節「大氣污染及其防治」,重點在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認識能源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意義。
『伍』 高中地理選修三和選修六是任選一本學習嗎
高中地理選修三跟選修六,他應該是任選一本進行學習,兩本書都是有相關的重點
『陸』 高中地理選修六
具體體內容是什麼啊?這個要看你使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中國地圖出版社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柒』 高中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的復習點
第一章 環境與環境問題
作為開篇,首先要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生存的環境,以及日趨嚴重並難以擺脫的各種環境問題,並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正確的人地觀,從而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發展觀,本章學習的目的在於轉變觀念。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我們周圍的環境」,地理環境的范疇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地理環境的范疇,在不同的書上有不同的定義,本教材選用的是我國環境法中的環境概念,同學們也可參照其他的資料以便對地理環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節「當代環境問題的產生及特點」,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教材列舉了4項基本成因,闡述了四對基本矛盾,其中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並與成因1具有關聯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會道德倫理問題,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環境問題的表現在以後的章節要具體講述,至於特點則一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自己總結完善。
·第三節「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環境觀和發展觀。新環境觀的表述是:人類只有同環境保持協調與平衡,才能實現生存與發展的雙贏,並稱之為「天人合一」或「人地歸一」的環境觀。新的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在高中地理必修課和政治課中均出現,此處就內涵和本質作進一步強調。
第二章 環境污染與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類污染及其對污染的防與治。本章的目的在於學習某幾類環境問題發生的機制、危害和人類目前採取的種種措施。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凈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自凈作用是環境遭受污染之後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社會早期沒有發生嚴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於環境的自凈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環境容量的一種標志,也是環境污染發生的底線。自然界的凈化作用發生的范圍很廣,但限於篇幅,本單元只側重於水的自凈作用,至於大氣、固體廢棄物的自凈作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並不是不存在。本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水體污染物,三則案例講述了三類污染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素、石油。
·第二節「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點在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途徑及危害,固體廢棄物污染途徑廣,危害具有隱蔽性、長
期性的特點,一經發現,污染早已擴散,治理難度大,尤其要關注有害垃圾的收集與處理引發的社會道德問題。
·第三節「大氣污染及其防治」,重點在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認識能源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意義。
第三章 自然資源地利用與保護
資源地有限性和人類需求地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矛盾的突出表現在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又進一步加快了資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是改善環境問題的核心。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重點學習資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資源側重點不同。水資源短缺的危害是重點之一,耕地問題重點在中國耕地面臨的壓力,分析我國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設、耕地質量與耕地問題之間的關系。礦產資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節「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重點內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採取的相應措施上。
·第三節「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重點依然在人類面對資源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與措施。關於水資源的對策,主要從開源、節流兩方面人手,並把水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結合起來。對土地資源的保護是從兩方面展開,一是總體上說明中國保護耕地的具體措施,注意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理解,或者以本縣、本鄉的耕地保護措施為案例,進行分析和歸納。二是對土壤侵蝕的具體保護措施,主要側重水土流失區。荒漠化問題出現在下一章。
第四章 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與地理環境的概念是有區別的,在地球表層系統中,對生物生命活動起直接影響和作用的要素或因子的總合,稱為生態環境。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森林及其保護」,森林強大的生態功能是教材的重點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態功能,才能通過各種案例和數據體會濫伐森林帶來的生態災難。
·第二節「草原退化及其防治」,產生草原退化的原因是重點
·第三節「濕地乾涸及其恢復」,要強調對濕地概念的理解,濕地消失的人為原因是本節的重點,濕地的保護措施是另一個重點,有些是具體的工程措施,可以通過討論來明晰其中的原理。
·第四節「生物多樣性保護」。關於生物多樣性問題,生物必修教材中已有詳細講解。作為地理學科,此處著重明確前三節的內容與本節內容的因果關系,即生態系統破壞會引發物種的滅絕,並加速其滅絕。
·第五節「中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途徑」,重點是在中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圖上明確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是形成不同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在講中國生態環境問題防治措施時,主要掌握我國的幾個大的舉措,例如生態工程、重點保護區、重點防治工程等,並充分聯系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和防治工程措施。
第五章 環境管理及公眾參與
作為結尾,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把觀念、認識落實在行動上。環境管理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早在1972年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就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解決環境問題首先要研究人類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經濟活動)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原理。運用這些原理在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制定規劃、執行規劃、評價、調整規劃的整個過程中)始終重視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不僅考慮經濟效果,也重視環境效果,通過全面規劃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認識環境管理」,其重點是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明確環境保護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宣傳教育手段。
·第二節「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重點是掌握全球對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明確我國的立場、態度與採取的行動。
·第三節「公眾參與」,重點在於落實每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即知與行的統一,建議要在「知」的基礎上,開展一次關於「行」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