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鼠疫
『壹』 鼠疫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可怕
奠定了鼠疫「黑死病」的恐怖名頭。
1348~1351年在歐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內即死,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的說是3000萬),歐洲人口減少近1/4,其中威尼斯減70%,英國減58%,法國減3/4。從1350~1400年間的歐洲人壽命從30歲縮短到僅僅20歲。直到16世紀末,歐洲每10年就發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個16、17世紀,鼠疫仍是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至少有2500萬人死亡。
1664年到1665年,倫敦再次發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這次流行中被命名為「黑死病」.
『貳』 歷史上的鼠疫有多可怕,各朝各代都是如何處理的
歷史上的鼠疫可怕到能夠使一個王朝隕落,因為鼠疫本身就是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疾病,而各朝各代針對鼠疫的措施有:掩蓋病死的屍體、寺廟 祈禱和開放宮廷診所。
據歷史記載當時針對鼠疫的措施就是掩埋病死的屍體,因為屍體也可以作為鼠疫的傳染媒介,還有就是朝廷撥款建立寺廟或去寺廟祈禱,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鼠疫屬於天災。在明朝時期朝廷還開放了宮廷診所,讓官醫出去看診,為民間服務。
『叄』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鼠疫有哪些
1、東北鼠疫
東北鼠疫,又稱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北洋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
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採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2、明末大鼠疫
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3、1910年鼠疫事件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於傅家甸(今道外區)。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嚴防疫病傳染的辦法。
當晚參加會議的有俄提督羅柏,中東鐵路醫官、巡警總辦自治會議長畢爾克,華董張伯源、馮雲祥等。畢爾克首先通報了鼠疫傳播情況。
4、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部份港口在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已採取措施,以防鼠疫傳入。然而這些措施最終並未能完全防止鼠疫的擴散。
事實上,西方醫學在1898年以前對鼠及虱在鼠疫散布所起的作用仍未有充份的了解,最初大部份的防疫措施方法上皆有問題,因而成效不彰。1894年以後,鼠疫在香港幾乎每年皆有出現,成為風土病,直至1926年方才完結。
5、1949年張家口鼠疫
1949年張家口鼠疫是指在1949年10月至11月間,爆發於中國境內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今河北省省轄市)的一次鼠疫病。
至11月8日,察哈盟和察哈爾省共因鼠疫死亡75人,其它地區沒有發現因鼠疫死亡人員,同日,中央防疫委員會估計今後疫情不會繼續過大蔓延,但是要消滅疫症,仍然「尚需相當時日」。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並最終消滅。
『肆』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生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紀是一個血與火交織的世紀,宋金之間、金元之間、宋元之間進行的戰爭貫穿始終。蒙古軍隊帶來了鼠疫。
粗略估計,在從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後的大約七八十年間,北方河南等七區人口損失2500萬,南方四川、江西贛州、福建損失人口約1070萬,假如廣東人口損失為100萬,合計上述各區人口死亡約3670萬。其中應有70%左右的人口死於鼠疫,即疫死人口多達2570萬,占金泰定七年全國14500萬人口的17.7%。這一數據表明,金元之際的鼠疫流行對於人口的影響巨大,全國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是疫。
蒙古鐵騎馳騁歐亞大陸,重要的不僅是軍事上的征服,而是生態的巨大擾動。草原上的平靜被打破了,馬蹄,車輪滾滾,大量的人口往來穿梭,大批的物質南下北上。人與草原上的各種嚙齒動物有了更多的親密接觸,蚤類也找到更多的寄主。於是,帶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馬車上的谷堆里,或夾雜在戰士們的皮襖里,隨著蒙古戰士的馬隊,開始了長長的征途。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廣泛分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星星點點,不計其數,鐵騎所至,踏起一片煙塵,在戰場,在宿營地,在避難所,人與染疫的鼠蚤有更多的接觸。隨著戰事的進展和軍隊的移動,區域性的動物鼠疫流行轉變為跨區域的人間疫情。於是,在華北,在嶺南,在江南,在西南,在中亞,到處都有人間鼠疫的流行,到處都有死亡者的呻吟。一系列的重大疫情改變了各個區域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鼠疫史的角度看,元帝國的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站在歐洲看中國,還是站在中國看歐洲,都是如此。
元帝國的征戰結束以後,中國境內的鼠疫流行,重新成為區域性的了。下一次世界范圍的鼠疫菌之傳播動力,不再是草原騎兵的馬隊和車隊,而是中國海、太平洋、印度洋上往來的貨船。中國境內的長距離疫情傳播,也主要依靠沿海港口的海上航船。內陸地區的傳播,在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傳播的范圍有限。生態變遷與社會變遷互為條件,共同構造鼠與跳蚤的歷史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
『伍』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什麼時候
據可靠記載,鼠疫在全世界有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在公元520-565年,流行於北非、中東和歐洲,累計病死約1億人。第二次始於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遍及歐洲、亞洲及北非,僅歐洲就死亡了2500萬人,占當時人口的1/4。我國死於此次鼠疫的人口達1300萬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94年,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全球進入暖周期),遍及亞、歐、美、非四個州的六十多個國家。此次中國東北的鼠疫爆發也是當地農牧民私自捕獵和剝食旱獺所導致。進入9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相繼發現了生物災害與厄爾尼諾的對應關系:厄爾尼諾為高繁殖率、高死亡率的生物群類提供了適宜的外部條件,有利於生物災害的形成[3]。這為解開全球鼠疫大流行之謎提供了理論根據——生物災害ENSO成因說。
『陸』 鼠疫作為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是如何被消滅的
鼠疫在歷史上出現了不止一次大流行,而鼠疫的的每次大流行都會帶走無數人的生命,可是因為鼠疫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源這些特殊原因,鼠疫還沒有辦法完全預防,也就沒有“消滅”之說”。
- 鼠疫的三次大流行
鼠疫曾經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東羅馬。當時的大規模傳播幾乎毀了整個君士坦丁堡,死了二十多萬人,在疫情高峰期的時候,每天要有兩千多人去世,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又有大大小小的幾次傳播,這次大規模疫情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統共帶走了一億人的生命。

鼠疫是國際公認的烈性傳染病,一旦發現病例便要及時隔離,歷史的多次慘痛教訓也讓我們深深的知道了鼠疫的可怕,所以雖然近幾年仍偶有鼠疫病例,但是並未造成大流行,鼠疫並沒有被消滅,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降低它帶來的傷害。
『柒』 歷史上有哪些嚴重的瘟疫哪一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一、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羅巴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它造成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黑死病是由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細菌造成的,患了黑死病的人皮膚會出現很多黑色斑塊,故被人稱為「黑死病」。

八、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在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大流行中,患病人數高達數百萬。
九、艾滋病
艾滋病大家都知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喪失抵抗病毒的能力。1981年美國首批報道了這樣的病例,隨後,美國和其他國家陸續發現了這種疾病。
十、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首批出現在烏干達,這種病毒通過接觸傳染,感染者出現高燒,肌肉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有出血症狀,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
『捌』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什麼時候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在公元前6世紀(520-565年)、14世紀中葉、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2、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之多。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8)歷史上鼠疫擴展閱讀:
一、鼠疫的傳播途徑
1、媒介傳播:主要是通過跳蚤吸血傳播。
2、接觸傳播:人類通過獵捕、宰殺、剝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觸染疫動物時, 細菌可以通過手部傷口進入人體, 經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這種直接接觸感染甚至可以通過非常細小的傷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3、空氣傳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過呼吸、咳嗽時便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形成細菌微粒及氣溶膠,這種細菌懸浮物極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間肺鼠疫暴發。接觸肺部感染的染疫動物,如感染鼠疫的狗、貓等,也可以直接經呼吸道感染,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極高,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及時應用,病死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時的發現,及時的進行隔離,就地治療。早期、聯合、足量的應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鼠疫首選鏈黴素,同時要注意給予對症治療。
2、肺鼠疫是危害比較大的傳染性疾病,應該重視肺鼠疫的預防,包括隔離患者,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加強國際檢疫以及嚴格的滅鼠滅蚤。再次要注意保護易感人群,包括預防性服葯以及疫苗的預防接種等。
『玖』 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9)歷史上鼠疫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