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關於茶的歷史

關於茶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08:00:54

⑴ 茶葉歷史什麼

茶葉歷史: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鑒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茶葉選購標准

按體質選茶

辨體質選茶是茶道養生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從茶的生長地區來看,有東南西北的不同,更有寒熱溫涼的區別,泡製加工過程也有所不同,嚴格地說,並不是喝所有的茶都對身體有益。

選購常識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准,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

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干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里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凈度。

⑵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著鬱郁蔥蔥的半畝茶田。茶田裡生長著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秘傳說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著茶園和古寺,就傳續著「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說。
「佛前半畝茶」即采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采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朴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說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溫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著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里不僅包含著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說: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一片茶園彷彿都有著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庄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著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⑶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說,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3)關於茶的歷史擴展閱讀: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說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⑷ 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飲茶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有『神農氏嘗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說法。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於我國唐代傳入日本,而現在提起茶道,人們卻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們不得不做些什麼以弘揚中華這一寶貴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呼籲:
中國人喝中國茶,發揚傳統文化,再造民族雄風 !
我國是茶的故鄉,悠悠五千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從而發現了茶的葯用價值。從此,茶從我國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來,中華茶文化植根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吸取了民族優秀傳統中豐涵無比的給養,融宗教、哲學、醫學、格律、樂理、繪畫、美學、建築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彌可珍貴的遺產,在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以下信息由愛茶網sevpin.com收集整理來源於網路。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⑸ 關於茶的歷史故事簡短點!!50字左右

茶的歷史故事有很多,以下是神農關於茶的故事:

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

(5)關於茶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⑹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1、茶聖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2、別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對茶很偏愛,幾乎從早到晚茶不離口。他在詩中不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還有飯後茶、寢後茶,是個精通茶道、鑒別茶葉的行家。

白居易喜歡茶,他用茶來修身養性,交朋會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禮。他的別號「別茶人」,是在《謝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提到的,詩中說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茶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茶仙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視茶境為仙境,並沉醉於茶,寄身於茶,蘇東坡愛茶也愛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煉手段,並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典型的茶藝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詩入畫,他隨緣自適,樂觀豁達,圓融貫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體悟和胸襟抱負,並為後人留下無數的精神食糧,不愧為茶仙。

4、茶神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愛國情懷。

陸游酷愛茶也愛詩,以茶悟詩而言志,著有一萬多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茶詩,詩人把茶當作一門悟的藝術和品的文化。到83歲時還寫下了「桑薴家風君勿實,他年猶得作茶神」,詩人希望陸羽的茶道代代相傳,自己下輩子還當茶神。

5、茶怪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揚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頂峰之極,悟出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畫怪,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

鄭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⑺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起源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發展歷史: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拓展資料: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

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

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⑻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干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葯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葯一樣,採集鮮葉曬干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製成了黃茶。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⑼ 茶的歷史

1、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2、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3、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9)關於茶的歷史擴展閱讀:

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茶史

熱點內容
初三上學期班主任工作計劃 發布:2025-05-29 00:01:37 瀏覽:16
英語劇本網 發布:2025-05-28 23:12:35 瀏覽:218
語文園地六課件 發布:2025-05-28 22:45:54 瀏覽:275
生活英語對話 發布:2025-05-28 22:11:55 瀏覽:22
家訪的實施 發布:2025-05-28 21:23:18 瀏覽:828
定海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5-28 19:44:43 瀏覽:930
高蘭老師 發布:2025-05-28 18:07:53 瀏覽:819
家訪工作總結一 發布:2025-05-28 17:56:55 瀏覽:33
師德總結2017 發布:2025-05-28 17:31:49 瀏覽:535
教師資格證試題答案 發布:2025-05-28 17:31:47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