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歷史
A. 山東德州的歷史
德州在夏、商時為有鬲氏(鬲國)、有窮氏,系侯國。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後置鬲縣,至北齊廢鬲縣。漢置安德縣,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國時期,又先後設置廣川、長河、將陵、陵州、陵縣、德縣。自秦2200餘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時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時隸屬兗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秦分屬齊郡、鉅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樂陵國、樂安國、濟南郡。
南北朝時期分屬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郡。隋代分屬兗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齊郡。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貝州、棣州、齊州。北宋分屬河北東路、右京東東路。金時分屬山東西路、東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
元屬燕南河北道、中書省河間路、濟南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東昌府、京師河間府。清分屬山東濟南府、武定府、直隸天津府、河間府。民國初期分屬山東省濟南道、東臨道、武定道、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各縣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河北區一、二、三專區,津浦鐵路以西各縣先後屬冀南、運東六專區及滄南專區,齊(齊河)、禹(禹城)部分屬冀魯豫一、四專區。解放戰爭時期至1949年分屬渤海區二專區、濼北、滄南專區和冀南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州專區(德州專員公署),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並而成。當時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市17個縣(市)。
(1)武城歷史擴展閱讀:
1964年12月,原屬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雲縣劃德州專區管轄。1967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德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德州市、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13縣(市)。
1989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新建地級德州市行政區劃與原德州地區行政區劃相同。1998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2006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4年7月2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禹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當年12月正式掛牌。201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陵縣建製成立德州市陵城區,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臨齊街道辦事處中興路155號。
B. 講武城有什麼歷史故事
講武城的傳說 在河北省的最南端,京廣鐵路的西側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村,名叫講武城。它歷經千年世事變幻,風雨滄桑,曾經有著幾多輝煌和榮耀的古村漸漸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只留下幾段土城牆依然佇立在那裡,訴說著一個個神奇的傳說。 講武城古稱講武營,據《磁縣志》記載,早在 時期,此地就有人類聚集,繁衍生息。到三國時期,曹操定都鄴城(三台遺址在講武城村正東5公里),將講武城做為屯兵之地,故得名講武營,與之對應的是習文村(位於漳河南岸屬臨漳縣),為曹魏時期文官駐扎所在地。講武城因曹操屯兵而聞名,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甚多,贊頌有加。如。而一代梟雄曹孟德也在當地留下許多傳說故事。 在當地流傳這一句歇後語「曹操的兵——數不清,」這個著名的典故就跟講武城有關。去過三台遺址的人都知道現存的金鳳台下有個「轉軍洞」,總長不過百米,台前進台後出,其實這只是「轉軍洞」的一部分,完整的「轉軍洞」則是從講武城的某個地下入口一直通到三台,至今在講武城村河神廟遺址的後面仍然保留著未知的洞口,據老輩人說,這是通往鄴城三台的「轉軍洞」。 曹操在講武城屯兵操練期間,為了鼓舞士氣,滅敵人威風,曾經了一次盛大的軍事演習。只見部隊旌旗招展,兵強馬壯,浩浩盪盪,遮天蔽日。打老遠看熱鬧的百姓把脖子都扭歪了,還沒看到隊伍的尾巴。很多人不禁感慨:瞧人家曹丞相這隊伍,走了三天三夜楞是沒看到頭,真是天下歸心吶。有一個人看著看著,漸生疑竇,他總覺得怎麼有些人越看越臉熟呢。於是,他悄悄在經過他身邊的一匹白馬尾巴上繫上一根麻繩,心想我到底看看曹丞相有多少兵。沒過多久,那匹系著麻繩的白馬又轉了回來,這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曹操號稱的「百萬大軍」就這樣來的。正是憑借了這個連接講武城與鄴城三台的 「轉軍洞」,才得以使外界對曹操的傑出的軍事才能得到更多了解。而「轉軍洞」和「曹操的兵——數不清」之類的典故也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
望採納
C. 武城簡介
山東省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轄5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393個行政村,總面積7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37萬。
近年來,武城縣委、縣政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武城縣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產品眾多,以玻璃鋼、橡塑製品、地毯、農副產品加工和白酒為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明度和規模優勢。玻璃鋼生產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現有玻璃鋼生產企業650處,從業人員6萬人,年產量10萬噸,佔全國的30%以上,產品達到4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銷售市場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全縣地毯產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手工地毯70多萬平方米,佔全國的50%以上,"龍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橡塑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產基地。現有生產企業59家,主要生產汽車密封件,內外裝飾件、工程橡塑等產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量佔全國的40%以上。白酒生產歷史悠久,年產白酒1.5萬噸,是全省高檔白酒生產基地,"古貝春"榮獲全省著名商標。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辣椒第一城",年產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是 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使用菌產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武城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人才發展的熱土,興業的家園。
武城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已在武城大地形成,"攬英才,謀發展"已成為武城各界的共識。
D. 德州武城
樓上的都復制的那麼詳細了,我就不在詳細的說了,我老家武城,對武城比較熱愛。給你補充幾條應該知道的吧。
1.武城乃兵家必爭之地,北臨德州,但並非是古戰場。大多是兵營,以屯兵為主。仔細查看武城鄉鎮的名字,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武城大部分鄉鎮都有個「屯」字。
2.現在的武城也就是新城並非歷史所存,而是在65年行政區域重劃後,北遷而來。老武城緊貼河北。現在故城部分地區和老城地區以前是一個城,都屬於山東,但後來因規劃方便,順河一分為二,一個城兩個省。再因河道多次泛濫,最後城區搬移。
3.武城的文化歷史是非悠久,我不一一列舉。只說一個,武城四女寺。四女寺現在雖然破敗,但歷史上十分繁榮,與德州古運河道連貫並城。清明時期全國33個工商重鎮,就是特指四女寺到德城區段。而且還有庄嚴的寺廟和四女尚孝的傳說。
4.武城有一本專門的縣志,出過幾版,我都買過,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附近的書店買買。如果沒有賣的,你就去文化局之類的地方要一本,因為那些單位都發這些書!!
E. 講武城的歷史故事20字
講武城的傳說 在河北省的最南端,京廣鐵路的西側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村,名叫講武城。它歷經千年世事變幻,風雨滄桑,曾經有著幾多輝煌和榮耀的古村漸漸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只留下幾段土城牆依然佇立在那裡,訴說著一個個神奇的傳說。 講武城古稱講武營,據《磁縣志》記載,早在 時期,此地就有人類聚集,繁衍生息。到三國時期,曹操定都鄴城(三台遺址在講武城村正東5公里),將講武城做為屯兵之地,故得名講武營,與之對應的是習文村(位於漳河南岸屬臨漳縣),為曹魏時期文官駐扎所在地。講武城因曹操屯兵而聞名,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甚多,贊頌有加。如。而一代梟雄曹孟德也在當地留下許多傳說故事。 在當地流傳這一句歇後語「曹操的兵——數不清,」這個著名的典故就跟講武城有關。去過三台遺址的人都知道現存的金鳳台下有個「轉軍洞」,總長不過百米,台前進台後出,其實這只是「轉軍洞」的一部分,完整的「轉軍洞」則是從講武城的某個地下入口一直通到三台,至今在講武城村河神廟遺址的後面仍然保留著未知的洞口,據老輩人說,這是通往鄴城三台的「轉軍洞」。 曹操在講武城屯兵操練期間,為了鼓舞士氣,滅敵人威風,曾經了一次盛大的軍事演習。只見部隊旌旗招展,兵強馬壯,浩浩盪盪,遮天蔽日。打老遠看熱鬧的百姓把脖子都扭歪了,還沒看到隊伍的尾巴。很多人不禁感慨:瞧人家曹丞相這隊伍,走了三天三夜楞是沒看到頭,真是天下歸心吶。有一個人看著看著,漸生疑竇,他總覺得怎麼有些人越看越臉熟呢。於是,他悄悄在經過他身邊的一匹白馬尾巴上繫上一根麻繩,心想我到底看看曹丞相有多少兵。沒過多久,那匹系著麻繩的白馬又轉了回來,這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曹操號稱的「百萬大軍」就這樣來的。正是憑借了這個連接講武城與鄴城三台的 「轉軍洞」,才得以使外界對曹操的傑出的軍事才能得到更多了解。而「轉軍洞」和「曹操的兵——數不清」之類的典故也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
F. 武城孟王莊的由來,歷史
「武城」一名由來已久,最早源於夏朝,《隋區宇圖》雲:「夏禹七代孫芸封公子武於此建國」。戰國時期,東武城是趙國的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地處趙、齊兩國交界的前沿。《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由此可以想見該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時,因趙國境內的山西定襄也有一個武城,故加「東」字予以區別,這是「東武城」最早出現的名稱。西漢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東武城屬之,為郡轄14縣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封濟南王劉德為武城侯。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為清河郡所轄六縣之一。前秦時,秦王符堅封長子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縣治駐地移至漢信城縣舊城(即今南宮縣懸空村),撤消在該城治所的清河縣,將其縣域並入武城縣。隋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舊城復置清河縣治所,武城縣治所重新遷回今故城縣瓦子庄附近。因此處地勢低窪,不斷雨澇成災,於唐代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將武城縣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縣關廟村附近。此時,武城縣域包括今故城縣南部饒陽店鄉、趙行鄉以南八個鄉,武城縣西北部甲馬營鄉一帶,清河縣東北部的張寬鄉、連庄鄉、渡口驛鄉等。至宋代大觀年間(公元1108年—1109年)運河西決,武城縣城被河水淹沒,其治所隨遷至運河東岸,即今武城縣老城鎮,自此以後一直未再變動。
G. 跪求介紹山東德州武城縣歷史的書,小妹拜謝!
武城位於美麗富饒的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總面積 748平方公里,全縣5鎮8鄉,36萬人口。
武城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建置於春秋時期,西晉太康年間稱謂武城,沿用至今。曾以夏王竇建德 起兵漳南鎮、寧知州堯佐督修大堤縛絞龍、吉鴻昌駐防察民情等歷史傳說聞名遐邇。
武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盛產棉花、玉米、小麥、穀子、西瓜、香椿等農副產品,農業生產化水 平不斷提高。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鋼、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幹企業,一批高科技含量 的新產品居全國領先水平。
武城交通條件便利,通訊設施先進,商貿市場活躍,水電供應充足,服務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松。
H. 德州武城的歷史
德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顯示德州特點並使今天的人們贊嘆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就有鬲津、馬頰、胡蘇、鉤盤、徒駭等五條。禹王亭遺址就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領袖後羿就出生在這里。三國時期,臨邑縣彌家村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彌衡曾不畏強暴,「擊鼓罵曹」,被後人編為戲劇流傳世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文化館內。宋代古建築——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裡。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歷史悠久的象徵。 德州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西漢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遲昭平(女)聚眾數千人起義,抗官稅,盪官衙,殺土豪。隋末,夏津縣人張金稱、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聚眾起義於高雞泊(今武城大窪),轉戰於山東、河北一帶,後建都樂壽國號夏;平原的阿舅軍以劉壩道為首領,轉戰山東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眾起義,活動於黃河以北,後投瓦崗軍;繼竇建德之後,武城縣人劉黑闥等農民起義屢興不衰。清末,齊河人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後改稱義和團),在平原、齊河一帶興起,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齊河縣的賈乃甫、馬馥塘,參加了 1921 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發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賈、馬是本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他們於 1924 年在齊河縣後里仁庄建立了全區第一個黨支部。 1926 年,共產黨員劉格平在慶雲縣領導了馬頰河罷工斗爭。 1938 年,肖華同志率 115 師到本區,以樂陵為中心建立了冀魯邊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同志關於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指導下,本區黨、政、軍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用鮮血和生命,以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粉碎了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又一次「掃盪」、「蠶食」、「剔塊清剿」和國民黨中反共頑固派的武裝挑釁,保衛了邊區,保衛了家鄉,使冀魯邊根據地巋然屹立在星棋羅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在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里,壯烈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的縣團級以上幹部就有 70 多名。楊靖遠、馬振華、楊忠、黃驊、吳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輝映著冀魯大地。解放戰爭中,全區百萬翻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支前,先後有 10 萬名青壯年參軍,有 50 萬民工支前。由樂陵、慶雲民工合編的渤海一軍分區第一擔架團隨軍服務,歷經冀、魯、蘇、皖、豫 5 省,行程萬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模範擔架團」光榮稱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全區人民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創造了英勇悲壯的光輝業績,涌現出千千萬萬個英雄模範人物。他們當中有工人、農民,也有知識分子和幹部,這些人反映了新中國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譜寫了德州歷史的輝煌篇章,鼓舞人們永遠奮斗、前進。 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德州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德州正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I. 武城概況
山東省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轄5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393個行政村,總面積7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37萬。近年來,縣委、縣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產品眾多。已構築起以汽車零部件為龍頭,以玻璃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兩翼的「品」字型經濟格局.玻璃鋼生產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現有玻璃鋼生產企業650處,從業人員8萬人,年產量30萬噸,佔全國的30%以上,產品達到4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銷售網路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橡塑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產基地。現有生產企業59家,主要生產汽車密封件、內外飾件、工程橡塑等產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量佔全國的40%以上。玻璃鋼產業和橡塑產業的有機整合,推動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蓬勃發展。2005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中國汽車界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全縣地毯產業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各類地毯300萬平方米,「龍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外匯2000多萬美元。2004年,該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白酒生產歷史悠久,年產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產基地,古貝春有限公司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古貝春公司的38度古貝春酒和52度古貝春酒在2005年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會上分別榮獲第一名、第二名.
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中國果蔬專家委員會和全國特產經濟開發中心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第一辣椒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食用菌產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社會發展和諧穩定,連續5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7年居德州市各縣市區之首。積極推進「平安武城」建設,2004年被省委,省府命名為「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武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 武城位於美麗富饒的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總面積 748平方公里,全縣5鎮8鄉,36萬人口。
武城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建置於春秋時期,西晉太康年間稱謂武城,沿用至今。曾以夏王竇建德 起兵漳南鎮、寧知州堯佐督修大堤縛絞龍、吉鴻昌駐防察民情等歷史傳說聞名遐邇。
武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盛產棉花、玉米、小麥、穀子、西瓜、香椿等農副產品,農業生產化水 平不斷提高。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鋼、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幹企業,一批高科技含量 的新產品居全國領先水平。
武城交通條件便利,通訊設施先進,商貿市場活躍,水電供應充足,服務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松。
郵政編碼:253300 區號:05443 熱土,興業的家園。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產品眾多。以玻璃鋼、橡塑製品、地毯、農副產品加工和白酒為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規模優勢。玻璃鋼生產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現有玻璃鋼生產企業650處,從業人員6萬人,年產量10萬噸,佔全國的30%以上,產品達到4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銷售市場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全縣地毯產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手工地毯70萬平方米,佔全國的50%以上,「龍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橡塑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產基地。現有生產企業59家,主要生產汽車密封件、內外裝飾件、工程橡塑等產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量佔全國的40%以上。白酒生產歷史悠久,年產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產基地,「古貝春」榮獲全省著名商標,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辣椒第一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食用菌產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武城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熱土、興業的家園。
概況
武城縣總面積751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武城鎮,郵編:2533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8。區號:0534。拼音:Wucheng Xian。
--------------------------------------------------------------------------------
行政區劃
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
--------------------------------------------------------------------------------
歷史沿革
1993年10月9日,撤銷武城縣梁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1993年10月27日,撤銷武城縣魯權屯鄉,設立魯權屯鎮。
1994年11月24日,撤銷武城縣滕庄鄉,設立滕庄鎮。
1996年6月3日,撤銷武城縣祝官屯鄉,將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范庄、韓寨、陳衣庄、後王莊、冶庄、前王莊、祝官屯9個行政村劃歸老城鎮管轄;田莊、董白三、徐庄、譚庄、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管轄,行政區劃變更後,老城鎮和甲馬營鄉的行政區域界線以德政發[1996]62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線為准(魯政函民字[1996]27號)。
1999年,武城縣轄5個鎮、8個鄉:老城鎮、武城鎮、四女寺鎮、滕庄鎮、魯權屯鎮、楊庄鄉、李家戶鄉、馬庄鄉、大屯鄉、董王莊鄉、郝王莊鄉、蔡村鄉、甲馬營鄉。
2000年5月8日,武城縣撤銷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郝王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四女寺鎮、馬庄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馬庄鄉的胡家窪、潘庄、代官屯、南鄭庄、小史庄、張郭秦、小賈庄、朱庄等8個村劃歸滕庄鎮管轄,將原馬庄鄉的其它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魯政函民字[2000]33號)。
2000年,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總人口361179人,各鄉鎮人口: 武城鎮 107450 老城鎮 41313 膝庄鎮 51678 魯權屯鎮 36484 郝王莊鎮 40773 楊庄鄉 20232 李家戶鄉 30282 甲馬營鄉 3296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