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歷史
Ⅰ 求民國時期從頭到尾的真實歷史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2]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3]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4]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5][6]統一之後,民國進入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7]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8]
民國堅持共和制政體,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初期頒布臨時約法,後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為背景,國民政府實施軍政期,訓政期,憲政期,抗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確定了總統制。[9]
民國時期外交呈現了一個國際化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遵循國際規則與維護國家利益、法理上的獨立與事實上的自主等。
Ⅱ 晚清民國時期的歷史
我來幫您回答吧---個人在這方面還算比較了解
您想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光看網上的不正規的闡述,是不夠的
我給您推薦一些真正的學術大作
以下的書目我基本上都有,你可以在網路hi上加我---我給您慢慢傳
天朝的崩潰 茅海建 三聯的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 (美)芮瑪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李劍農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美]孔飛力,謝亮生等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晚清七十年 唐德剛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我推薦給您的都是學術上的力作----分別代表了國內外對中國近代的研究
這些基本上夠您看的了
網上的資源很好找---尤其是電驢上的,速度很快
望採納
Ⅲ 民國期間的歷史
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護國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開始。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護法運動開始。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初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孫中山逝世;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7月國民革命失敗;8月1日南昌起義;8月7日八七會議;8月湘贛邊秋收起義;8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年底廣州起義。
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偽滿洲國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一二.九運動。
1936年10月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八一三事變;9月凇滬會戰;平型關大捷;秋中國共產黨陝北洛川會議;12月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台兒庄戰役;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團大戰。
1941年皖南事變。1942年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雙十協定簽字。
(3)民國時期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
民國堅持共和制政體,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初期頒布臨時約法,後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為背景,國民政府實施軍政期,訓政期,憲政期,抗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確定了總統制。
民國時期外交呈現了一個國際化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遵循國際規則與維護國家利益、法理上的獨立與事實上的自主等。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網路
Ⅳ 中國近代史 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 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編輯本段運動過程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進行帝制復辟活動的同時,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他剛登上總統寶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親自發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1914年又 陳獨秀
發布《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為支持袁世凱帝制復辟活動,中外反動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逆流,1912年起,他們在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不忍雜志》和《孔教會雜志》等。康有為還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面對這股反動逆流,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的和封建勢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許多人則感到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但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卻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復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個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開始的。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 陳獨秀是一名激進民主主義者,他仇視當時的封建軍閥統治,要求實現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會制度和倫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制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規范。李大釗則反對復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該雜志於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進步知識分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進行猛烈的沖擊。他們集中打擊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思想基礎的孔子學說,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們還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1917年起他們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實際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 1916年初,袁世凱稱帝,在此之前,美國人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發表了《君憲救國論》等文章,散布中國宜於實行君主制,沒有君主便要「滅亡」的謬論。《新青年》針對這種情況,發表了陳獨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後之覺悟》,李大釗的《民彝與政治》、《青春》等主要論文,揭露了君主專制的危害 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就是這吃人的歷史,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迅、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 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公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志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新文化運動
這一運動的深入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作好了思想准備。 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裡,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列主義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
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Ⅳ 民國時代歷史簡介
1.中華民國(1912——1949)。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由中國國民黨在南京建立的政權,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2.建國初期採用鐵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後再全國推廣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徽有三款,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國徽,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國徽及汪偽南京國民政府的修改版青天白日國徽。國歌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後的《三民主義歌》。但在升國旗的時候使用《中華民國國旗歌》。
3.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
Ⅵ 民國時期的歷史
1.護法運動,
2.直奉戰爭
3.皖奉戰爭
3.廣東革命政府成立
4.孫中山逝世
5.北伐戰爭
6.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7.武漢國民政府成立
8.寧漢合流
9.蔣桂戰爭
10.蔣馮戰爭
11.中原大戰
12.東北易幟
13.統一新疆
14.九一八事變
15.西安事孌
17.七七事變
18.淞滬抗戰
19.遷都武漢
20.徐州會戰
21.太原會戰
22.斫口會戰
23.武漢會戰
24.遷都重慶
25.棗沂會戰
26.甸緬戰役
27.抗戰勝利
28.重慶談判
29.內戰爆發
30.全面進攻
31.重點進攻
32.遼沈會戰
33.徐蚌會戰
34.平津會戰
35.中正下野
36.北平和談
37.長江防禦
38.南京淪陷
39.退守台灣
40.金門陰擊
Ⅶ 介紹中華民國的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統一之後,民國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7)民國時期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法律制度: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開始施行,於1914年5月1日因《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為大總統黎元洪所恢復。1917年9月10日以廣東為基地建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展開護法運動,所護者即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仿法國式的責任內閣制:蓋當時的參議院為抑制袁世凱的野心,乃將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使袁世凱成為虛位總統。總綱以簡潔的文字,將國家的要素作原則性的規定。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已有詳盡的規定,並設有法律保留條款。
大總統副總統的選舉:仍沿《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精神由參議院選舉。司法已有獨立審判規定,符合三權分立原則:《約法》規定法院以臨時大總統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的法官組織。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Ⅷ 民國時期歷史都有哪些
這題也太大了我講上十天恐怕也講不完啊,就挑主要的說一下吧:
從袁死後:
1.護法運動,
2.直奉戰爭
3.皖奉戰爭
3.廣東革命政府成立
4.孫中山逝世
5.北伐戰爭
6.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7.武漢國民政府成立
8.寧漢合流
9.蔣桂戰爭
10.蔣馮戰爭
11.中原大戰
12.東北易幟
13.統一新疆
14.九一八事變
15.西安事孌
17.七七事變
18.淞滬抗戰
19.遷都武漢
20.徐州會戰
21.太原會戰
22.斫口會戰
23.武漢會戰
24.遷都重慶
25.棗沂會戰
26.甸緬戰役
27.抗戰勝利
28.重慶談判
29.內戰爆發
30.全面進攻
31.重點進攻
32.遼沈會戰
33.徐蚌會戰
34.平津會戰
35.中正下野
36.北平和談
37.長江防禦
38.南京淪陷
39.退守台灣
40.金門陰擊
Ⅸ 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社會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 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9)民國時期歷史擴展閱讀:
民國成立的意義
1、政治上:中華民國的成立宣布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中華民國政府宣布焚毀刑具,停止刑訊,嚴禁買賣人口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人民自由和權利。
2、經濟上,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措施,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們興辦實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實現了自身的第二次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3、民族關繫上,中華民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的平等。中華民國採用五色旗為國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華民國政府主張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有利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在這樣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觀念占據了人民的大腦,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拋棄。中國人的身份開始由臣民向公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