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抗日歷史

中國抗日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09:33:12

『壹』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 總結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總結:

1931年爆發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關繫到中日兩國的命運。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而言,戰爭的結果影響了20世紀以來日本的發展方向、制約了日本當今的國際地位、形成了今日日美關系的基本格局,其影響餘波至今猶在。

對於被侵略對象中國而言,這場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14年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危機的最高點,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點,也是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點。

一方面,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中國人民徹底陷入了深淵。另一方面,這場戰爭也是中華民族新生的起點,成為中華民族崛起,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起點。

(1)中國抗日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

抗日戰爭是一場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的戰爭。抗日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

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全國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貳』 中國抗日戰爭的大事記錄,時間,具體內容要詳細一點啊,謝謝!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

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台兒庄大捷(1938年3月16日——1938年34月15日)

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5、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1941年1月24日)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叄』 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

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

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

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國抗日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

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

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

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

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4、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肆』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伍』 中國抗日戰爭的真實故事有哪些

    1、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為了讓大部隊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這班留下堅守。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

    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2、張忠心

    張忠心(1916.1.18-1996.9.6),郭家屯鎮尚庄前街人。1941年至1945年曾任豐玉遵聯合縣大隊副大隊長、玉田縣縣大隊長等職。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提出「要忠心耿耿幹革命」,因其屢立戰功,唐山軍分區命名他為「忠心」,並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後來,毛主席提出「當人民的老黃牛,做革命的傻子」,唐山軍分區將其命名為「傻忠心」。1949年任玉田縣首任武裝部長,同時兼任殘勞院院長、法院副院長、公安局副局長。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宣傳張忠心的英雄事跡,影社曾演出皮影戲「忠心游擊隊」。

    張忠心英勇殺敵的事跡在玉田廣為流傳,成為戰爭年代冀東根據地軍民學習的楷模。後轉業到河北省柏各庄農場工作。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遭受迫害打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平反,落實政策離休。1996年9月6日病逝,享年81歲。

    3、郭興

    郭興出生在輝縣(現新鄉市輝縣市)高庄鄉金章村。1938年2月,日軍侵入輝縣,燒殺搶掠。1940年秋天的一個夜裡,一支八路軍路過郭興的老家。郭興瞞著父母,決定與同村的15名青年一起參軍。因為郭興歲數小、個子矮,連指導員把其他15人留下了,唯獨不要郭興。

    「指導員不要我,因為我還沒有槍高。他不要我,我就跟著隊伍走。」軟磨硬泡了三天,他終於被留了下來。就這樣,16歲的郭興到了山西,成了平順縣抗日政府公安局的一名通訊員。因讀過4年書,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公安隊隊長。

    1941年1月,他被太行軍區第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看中,擔任敵後武工隊隊長。其實,司令員就給他一個班長和兩個戰士,外加兩支步槍、3發子彈、8顆手榴彈。

    用皮司令的話說,「沒有兵你就去動員嘛,沒有槍你就去向敵人要嘛!」就這樣,郭興一行4人開始前往石家莊以南、邢台以北一帶開展敵後抗戰。

    4、陳曉雲

    陳曉雲(1910—1944),女,原名陳素英,又名挺然、繼芳,慈溪三七市(今屬餘姚)人。1924年冬小學未畢業輟學,次年改名陳曉雲,考入寧波女子中學

    1927年棄學回家,被迫完婚,未幾出逃,執教鎮海新倉小學,經斗爭終獲離婚。1938年移教鄞縣梅園鄉沿山小學。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秋改名陳挺然,任梅園鄉公所經濟幹事。次年秋,中共梅園區工委建立,任書記。1943年秋任梅園鄉民主鄉長,為浙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政權女鄉長,以對敵斗爭堅決、關心群眾受人擁戴。1944年4月,被國民黨頑軍郭青白部逮捕,4月30日被害於鄞西石嶺下墳弄。

    5、楊義忠

    楊義忠,原名楊明昌,1921年4月出生於新昌縣回山鎮上市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認識了共產黨員楊世華。在楊世華的教育下,激發了愛國抗日思想。

    1942年9月,參加三北游擊司令部第一期教導隊學習,並在教導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1月,教導隊結業後,他被派往餘姚陸埠區工作。

    1943年初,中共姚虞縣委決定建立陸埠聯鄉自衛隊,派楊明昌擔任指導員。1943年4月30日,餘姚城內的日偽軍,乘我主力部隊不在陸埠區之際,對陸埠聯鄉自衛隊下了毒手。楊明昌和13名戰士落入敵手。5月18日,被殺於餘姚城東玉皇山。

    『陸』 中國抗日戰爭簡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柒』 抗日戰爭歷史軸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

    同年,日本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擴大成一支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該部隊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等細菌以及毒氣、槍彈等的活體試驗,並大量製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用飛機播撒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5月,日軍在天津南開八里台和吉林伊蘭縣強占民地修建機場,並動用飛機轟炸伊蘭縣,炸死我國民眾2萬餘人。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開啟了淞滬會戰。

    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

    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蔣介石決定花園口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9月,日軍匯集5萬余兵力,分25路進攻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續燒殺淫掠兩個月。

    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

    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

    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1月,日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村,焚燒該村全部房子,集中屠殺和燒殺1340多名村民,類似的屠殺在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比比皆是。6月,日機夜襲重慶,在較場口防空洞內躲避轟炸的3萬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五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7)中國抗日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

    1、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2、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佔領南京。隨後,對南京城內的百姓和已經放下武器的國民黨軍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南京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人。

    3、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4、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

    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飢荒,史稱花園口決堤。

    5、豫湘桂會戰

    豫湘桂會戰,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戰役中至少2.4萬日軍死亡,加上傷病者共十萬人。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除此之外,由於分散了兵力,反而為國民黨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侵華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花園口決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湘桂戰役

    『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玖』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版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權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9)中國抗日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拾』 中國抗戰史介紹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事沖突,國民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美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作戰。

    日本在戰爭期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樹立包括滿洲國、汪兆銘政權在內的多個傀儡政權。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0)中國抗日歷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 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 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熱點內容
    樂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28 04:14:31 瀏覽:666
    1是多少 發布:2025-05-28 02:12:53 瀏覽:950
    教師課堂過渡語 發布:2025-05-28 02:03:24 瀏覽:40
    智囊團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7 23:37:49 瀏覽:344
    班主任與孩子的溝通 發布:2025-05-27 22:32:18 瀏覽:576
    wps如何做ppt 發布:2025-05-27 22:31:35 瀏覽:931
    數學六年級上 發布:2025-05-27 21:16:05 瀏覽:727
    0551哪裡的區號 發布:2025-05-27 20:09:34 瀏覽:197
    班主任壞處 發布:2025-05-27 18:37:28 瀏覽:318
    贈老師詩句 發布:2025-05-27 18:06:04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