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縣歷史
『壹』 什麼是壺關三老,他們有什麼著名的事跡或典故
壺關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這里生活。西漢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開始置縣,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古治北有百穀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雖地域偏僻,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卻人才輩出,代不絕書,西漢三老令狐茂、唐朝名相苗晉卿、唐大歷十才子之一苗發均出生在這塊土地上,老一輩革命家看法德、何長工等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以後,涌現出了領導常行窯洞保衛戰的民兵殺敵英雄徐順孩、張小保,志願軍二級戰斗英雄牛保才等英雄模範人物。改革開放以來,又涌現出了造林綠化的全國勞模王五全,帶領群眾致富的全國勞模陳忠孝等先進典型。
壺關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系東南端,東經 113°10′-113°40′,北緯35°50′-36°12′之間。縣境東與河南省林州,輝縣二市相接,西與長治市郊區、長治縣為鄰,北與平順縣相連,南與晉城市陵川縣毗鄰。全縣東西長46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013平方公里,版圖平面輪廓呈曲尺形。
『貳』 有誰知道山西省長治壺關縣的歷史
http://ke..com/view/176342.htm#3
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由於限制字數,詳情請登錄提供的網址。
『叄』 山西壺關縣石坡鄉雙井村都有哪些歷史記載
生送往玉府
『肆』 長治的歷史文化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上黨郡復歸並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年),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
五代後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年),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年),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4)壺關縣歷史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佔地面積5848公頃,共有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太行山大峽谷園內還有木本花卉、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種。
2、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壺關縣樹掌鎮,原為紫團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由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更名為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4000公頃。
3、靈空山自然保護區
靈空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沁源縣五龍川鄉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總面積1334萬平方米,其中核心區面積595萬余平方米。
『伍』 山西長治壺關的民風民俗
壺關歷史悠久,民風淳樸。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開始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嬗變,加上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本縣的民俗民風既沿襲了中華民族的諸多傳統,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縣民老實忠厚,勤勞儉朴,待人純真善良,不會客套;辦事小心謹慎,辦則求成,遇逆常可強忍,怒則難禁;富不喜處,窮不嫌鄉,留心積攢,喜積家產;省吃而輕居住,節用而受陳設。每個人從出生後要行洗三、滿月、百日禮,成年後要圓十五,到婚嫁年齡要行婚禮,60歲以上要行壽禮,稱祝壽,去世後要行裝殮、報喪、出殯、復三、祭七等喪葬禮。新中國成立後,本縣民俗風情在摒棄陳規陋習的同時,繼承發揚了許多優風良德,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由於受幾千年來傳統觀念的影響,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禁忌、陋習,比如,長者死了,只能說「老了」或「去世了」,年輕人死了說「不在了」;正、五、九月忌定婚與剃頭,俗言:「正、五、九不成親,成親必克老公公」,「正、五、九不剃頭,剃頭剃死親舅舅」;孕婦忌吃兔肉,怕生豁鼻孩子;忌下午和晚上看望病人;房前忌栽桑樹,房後忌栽柳樹;結婚男女忌屬相互克,死在外地之靈柩忌入村入宅等。
『陸』 壺關有多少年歷史了
壺關縣位於山西東南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13度10`──113度40`,北緯35度51`──36度13`之間。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因古治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歷史沿革: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始於商、周時,屬黎侯國,為冀州域。春秋,屬晉。戰國初期,屬韓上黨郡,後為趙所 壺關縣地圖有。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屬上黨郡。魏、晉、十六國時期,屬並州上黨郡。北周建德七年(575),屬潞州。隋開皇元年(581),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隋大業三年(607),並入上黨縣。唐武德四年(621),復職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元大德九年(1305),為晉寧路潞州所轄。明初,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屬山西省安府。民國元年(1912),屬山西省冀寧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至今,屬長治市管轄。
『柒』 回憶回憶歷朝歷代壺關有哪些名人
中國古代官場失意而從事作詩的詩人太多太多,比較有名的詩人一般都經歷過官場失意的,所以說杜甫有詩曰:「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按時間排序
先秦:屈原
魏:曹植
晉:陶淵明
南北朝:謝靈運
唐:駱賓王,陳子昂, 王昌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孟郊,賈島,白居易,劉禹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杜牧
宋:王安石,蘇軾,陸游,辛棄疾
清: 龔自珍
『捌』 壺關有古代遺址或戰役嗎具體點
故址在今長治市東南壺口村,為壺關縣之西口,又名壺關山、壺口山、壺山、崞口。以兩峰夾峙而中虛,壯如壺口,故名,是一處天然的軍事要地,漢代在此置關。歷代史籍對壺關口多有記載。《漢書》:「上黨郡有壺口山。」《通典·州郡典》:「壺關縣,有壺山。」胡三省《通鑒注》:「潞州上黨有壺口山,因其險而置關焉。」《文獻通考》:「壺關,以山形似壺,嘗置關。」《讀史方輿紀要》:「壺關山,在長治縣東南十三里,延袤數百里,東接相州,崖徑仄險,形如壺口。……亦謂之崞口。」乾隆《潞安府志》:「壺關山,在壺關縣西北五里長治界,高三里,周二十二里,山形似壺。」《清一統志》:「壺關山,在長治縣東南,跨壺關縣界。又名壺關山,一名壺山。」金代詩人李晏在《潞州形勝》一詩中說:
東迎壺口疊群山,吞吐嵐光紫翠間。
削玉遠排圭首銳,暈痕輕拂黛眉彎。
五龍飛去松杉老,萬井喧囂口月間。
遊客乍醒塵土眼,仙扃誰指扣玄關?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並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02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主動將上黨史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換了根本不知怎樣打仗的趙括為將。趾高氣揚的趙括改變廉頗戰術,率大軍盲目出擊,強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此時,秦昭王特地起用了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採取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改退。趙括愈加輕狂,傾巢而出,乘「勝」追擊。追至秦壘,秦軍主力一面堅守城壘,一面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占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頓成釜中之魚。這時白起以靜制動。從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結果自己中箭身亡。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下兵器,卸下鎧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於現在高平市的王赧(殺谷,又名脊冤谷)、箭頭、圍城、谷口、金門山一帶。趙括空言清談,萬余將士的性命被坑殺。野蠻殘酷的大屠殺使成千上萬的將士血流成河,趙括自己也一命嗚呼!
壺關口為古代東入郡治之門戶,歷代在此發生的戰事很多。東漢建安十年(2O5)十月,並州高幹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曹操派大將樂進、李典率兵前往上黨征討,未能拿下。第二年正月,曹操親率大軍出鄴城,過羊腸坂進攻壺關。高幹守住壺關口,戒備森嚴,曹操幾攻不克。三月,曹操用詐降計,里應外合,奪下壺關口,大破高幹。高幹敗走匈奴,單於不受,又行至陝西商洛,被漢將王琰捕而殺之。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十一月,並州刺史劉琨命上黨(今長治市)太守劉敦攻壺關,劉淵將綦母達敗走。晉永嘉三年(309)正月,劉淵遷都平陽。五月,劉淵以王彌為征東大將軍青州牧,石勒為前鋒都督,與楚王劉聰共同進攻壺關,晉將韓述、黃肅戰死,上黨太守以壺關降劉聰。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國琦自松山遁歸,由林縣夜逾壺關口。十一月,掠長治北董鎮、蘇店、秦家莊,從容入秦去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到潞州(今長治市)。景龍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長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時,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理政之餘,還修造了一所宏麗的府第,後面建有「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輦道接「盾花梳洗樓」(舊名游嶺,即今牛嶺)。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這里賞景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往往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談到當時秉政的中宗、韋後,他不過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顧。而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卻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大家問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於他風雅博學,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有識之士都樂於歸附。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如後來封為霍國公的王摶仲,「本高麗人」,父親犯罪,沒入官奴,只因「性識明悟」,他就引為心腹,讓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後來封為成紀侯的李宜德,為人家奴而「矯捷善騎射」,他就「以錢五萬買之」。同時暗中蓄積武力,伺圖展露身手。景龍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帶著精銳將士卸任回長安,就讓毛仲、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後來,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誅韋後及其黨羽,擁立他的父親睿宗,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參加了誅除韋後的行動。王毛仲則參加了陳鎮壓太平主謀亂的行動,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三年後,李隆基即帝位,開創了與「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盛世」。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來到潞州。侍駕而來的,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苗晉卿等名臣。他初九日進入潞州後,大擺筵席「宴父老」。並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宮」,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還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東游泰山,回程途中又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再次賞賜「父老」。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來到潞州,對老年人普遍「賜粟帛」,讓已經徵募、即將開拔的士兵歸里;另從別處徵集,並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稅。
李隆基之所以對潞州情有獨鍾,因為潞州是其發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