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霍山歷史

霍山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12:12:11

⑴ 霍山黃芽的歷史發展

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志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縣志載明人曹琥注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縣志》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磨子潭、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志》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
唐代
霍山黃芽在唐朝即負盛名,明代被列為貢品,清朝更定為內用,清末民初作為貢茶忽然絕跡。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測之當始於秦漢,如華佗《食論》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華佗(?~208)三國譙人,譙即今亳縣、距霍山不遠、可證。但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最早見諸文字的當推陸羽《茶經·八之出》(書成於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義陽 郡 ,舒州次(原注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稍後李肇《唐國史補》(書成於806~858年為翰林 學士時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此時方見霍山黃芽的名號。蓋霍山初曰盛唐縣屬壽州,後改霍山、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又據《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撰、書成於1005年)「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唐時茶葉雖然餅茶、散茶與末茶並存,甚至還有炒青的出現,如劉禹錫(772-843年)的《西 山蘭若試茶歌》:「自傍芳叢摘鷹咀,斯須炒來滿室香。」但這僅是極少數或偶爾為之,仍 是以餅茶為主的。霍山黃芽當亦系此種蒸青餅茶。楊華的《膳夫經手錄》(書成於858年)中 有:「壽州霍山小團」之語可證。餅茶又叫團茶、片茶。據唐《食貨志》:「貞元(785-804 年)江淮茶為大模一斤到五十兩」,所謂「霍山小團」當系指此斤把重的小餅茶。餅茶製法 、陸羽《茶經》記述是:「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霍山黃芽之製法當亦如是。
宋代
宋朝制茶改搗為碾,並向小巧精緻發展,反受其局限,加之「失茶真味」,故逐漸改餅為散並終為散茶所替代。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書成於1310年)中說:茗有片有散、片即龍 團舊法,散則不蒸而乾之如今之茶。始知南渡以後茶漸以不蒸為貴矣。」其同時人王楨在《 農書》(書成於1313年)上始有:「鮮葉微蒸放筐箔上攤晾,然後乘濕用手揉捻,最後入焙烘 干」的記載。據此可知中國綠茶制茶工藝在元朝已基本形成,而此時霍山黃芽在製法上當亦系如此。
明代
明朝是中國制茶工藝全面發展繼往開來的光輝時代。元朝貢茶仍為團茶,飲茶仍為烹飲。到了明朝「殺青」就改蒸為炒(粗茶蒸、嫩茶炒),飲茶亦由烹改為沖泡(點)末茶產量也大減, (末茶在今天我縣,山區仍未絕跡),從而形成散茶獨盛的局面。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罷貢龍團鳳餅改為制芽茶以進。明人許次紓在其《茶疏》(書成於1597年)中說:「炒茶:生葉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 於鐺中過熟則香氣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炒茶樹枝不可干葉,干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燃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侯矣。急用小扇之被籠,純棉大紙襯底烘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 、數鐺數籠。人力若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濕不可相混,混則 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消息、最難最難」。這里描述的制茶方法與我們今天綠茶的製法何其相似。同書中他對霍山茶的製法亦有專門記 載,則是:「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陝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 ,去積滯亦甚寶愛。顧彼山中不善製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枯焦,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其同時人屠隆在《茶箋》上(書成於1577年)說:「六安茶品亦精,入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發香而味苦 ,茶之本質實佳。」這里記述的製法與今天霍山黃大茶製法基本相同。特別提到綠枝、紫筍 輒就萎黃這當是霍山黃芽(黃小茶)製法濫觴。這也正是黃茶與綠茶製法上的區別所在——「 渥黃」過程(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渥悶)。
清代
到了清王朝,所謂康、雍、乾百年盛世,農民得到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商業的繁榮,使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地發展。因為茶葉比其他農產品更富有商品性。但芽茶仍屬貢品,霍山黃芽更被定為內用。據《清會典》(書成於1690年、阿世坦等撰);載:「順治七年(1650年)禮部照會:產茶各省布政司每年穀雨後十天起解(貢茶)轉送該衙門供用。各有定數具列於後…江南省六安州霍山縣芽茶仍另委官起解。於進到時會同光祿寺〖ZZ( 〗交送內務府以供內用〖ZZ)〗,並定額數為:「廬州府六安州霍山縣三百斤(原註:實解三 百六十袋,每袋一斤十二兩,共芽茶六百三十斤)。又據姚范《援鶉堂筆記》(書成於18世紀 60年代):「六安茶產自霍山。第一蕊尖、無汁。第二貢尖、即皇尖,皇尖只取一旗一槍。第三曰客尖。第四曰細連枝。第五曰百條。……六安茶以穀雨前為上品,立夏後則無毛而生 骨。其產地周回八百里,可用者僅六處。仙人沖、黃溪澗、烏梅尖、佛寺嶺〖KG-*3][H T5,6]蒙〖HT5〗潼灣共五處、脫一。其不佳者沿口東、西石筍、次則管駕渡、舞旗河、野雞 嶺、石盆、傅埠園。」這段文字對霍山黃芽的產地、採摘時間、標准和質量關系清楚道出。明清時黃芽僅取一芽一葉曰貢尖、皇尖;一芽二葉曰客尖;一芽三葉的細連枝則屬黃芽(黃 小茶)之次者。黃小茶有白毫。有枝有梗的則為黃大茶矣。
歷史的重復如同當年龍團餅茶一樣,明清之際綠茶大量的興起(特別應該說這是在我們霍山 ,因為綠茶在全國來說比黃茶早,比黃茶廣)並逐漸取代了黃小茶。民國以後貢茶隨著末代皇帝垮台而被取消。據徐柯《可言》(書成於1924年)卷十二上載:「六安茶之通行者曰毛尖 ,亦有旗槍之名,與龍井同。」這里指定是綠小茶。可見民國時黃芽已瀕絕跡。解放後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下,我縣茶葉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發掘歷史名茶,恢復黃芽生產 ,曾組織專人深入茶區調查。在技術人員、老茶工、老茶農的共同研究針對「黃」字與「芽 」字上反復揣摩,終於在一九七三年第2次試制出「霍山黃芽」並送交廣交會展銷,及時投放市場頗受好評。85年獲省優,90年獲部優。年產量在3萬~35萬公斤左右。新的「霍山黃芽」採制要求極嚴,有「一要雨前采、二要芽頭齊,三要槲炭火、四要炒烘功」之說。質量要求條索緊湊,體態勻稱,芽頭壯實。峰毫顯露,有獨特的甜和清爽的「熟板栗香」。要達到外觀 金黃、湯色黃綠、葉底嫩黃的「三黃」。形成上述優良品質和原因除要求茶芽具有優良的內 質因素外,在加工工藝上對「渥悶」—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堆悶」—過程要掌握 恰到好處。雖然「渥悶」對茶葉機理作用及變化情況尚未完全弄清。但國內外專家認定 :「渥悶」不是通過化學作用,而是在「濕熱」作用下破壞酶的活性,促進葉內化學變化, 使酯型兒茶素自動氧化和異構化。裂解作用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原來的苦澀味。從而形成 黃茶特有的金黃色和較綠茶醇和獨特滋味。
由於黃小茶採制技藝難度較大,不能象黃大茶那樣普及和暢銷不衰。故清王朝除貢奉朝廷的黃芽外,我縣綠茶生產有很大發展,有梅花片、蘭花頭、松蘿春、銀針、雀舌 等名茶。民國以後黃芽瀕絕。當時霍山黃芽的產地也似乎不 是今天的大化坪金字山。因之我們恢復黃芽生產應主要著眼於「黃」字與「芽」字上狠下功 夫。要突出名茶的特點來。應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的劃片生產,嚴格掌握茶芽嫩度,保證茶芽具有優良內質,採制工藝要定型,逐步走向工藝數據化,產品規范化。要達到「三黃」的要 求和其獨有的「熟板栗香」與甜和清爽的滋味來。霍山黃芽-中國名茶――霍山黃芽推介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名茶――霍山黃芽2008北京推介會於4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霍山黃芽是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為了提高霍山黃芽的知名度,擴大市場佔有率,做大做強支柱產業,霍山縣委、縣政府跨出山門,走向市場,把名茶推向都市。這次活動邀請了有關領導、中直部分單位、近30家在京茶葉企業、60餘家新聞媒體參加。霍山縣委書記束學龍、縣長陳俊率四個班子的領導、縣直單位、產茶鄉鎮和企業負責人參加了這次推介會。
霍山自古產名茶,有據可考的種茶歷史已有2000年,清光緒《霍山縣志》記載:「霍山黃芽之名已肇於西漢」。史載「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在陸羽《茶經》、李肇《國史補》中均有記載,可見霍山茶葉歷史悠久。
霍山自然環境優越,屬北亞熱帶溫濕氣候,境內群峰競秀,竹茂林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所產霍山黃芽,滋味濃郁,清香持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霍山茶葉基礎良好,全縣11.5萬畝茶園,年產干茶4500餘噸,產值1.5億元。全縣90%農戶擁有茶園,10萬多人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和營銷,銷售網路已遍布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銷售行情呈上漲趨勢。
霍山茶葉品質優良,由於自然環境的優越和經營管理的精細到位,霍山茶葉已有近10萬畝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2008年可望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准化基地縣的驗收。喝霍山茶葉就是喝放心茶葉,就是喝健康飲品。
2008年春,為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霍山縣委、縣政府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茶葉產業建設的意見》、《加強霍山黃芽茶質量保護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台將有力地促進霍山茶葉、霍山黃芽的健康發展。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志·物產志》
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銀針(僅取枝頂一槍),次曰雀舌(取枝頂二葉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擇最嫩葉為之)、曰蘭花頭(取枝頂三五葉為之),曰松蘿(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葉,霍制全葉)。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為貴。其任枝幹之天然而製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貢尖、蕊尖、雨前尖、雨後尖、東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後,枝幹長大,而味勝東山之雨前)。次曰連枝,有白連、泉城紅、泉城綠、綠連、黑連數種,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勝細摘,則並其宿葉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為頭茶。至五月初,復茁新莖,其葉較頭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澀。價不及頭茶連枝之半,是為子茶。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志·物產志》
《史記記載》
《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稱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貢,縣戶采辦者例應匯州總進。
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產》
貨之屬,茶為第一。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氣,懸岩石罅偶得數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絕倫,故南鄉之霧迷尖、掛龍尖二山左右,所產為一 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茶商就地收買,倩女工檢提分配花色,裝以大簍,運至蘇州。蘇商薰以珠蘭、茉莉,轉由內洋至營口,分銷東三省一帶。近亦有與徽產出外洋者。次則東北鄉與西南近城一帶,多北運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轉售京都、山西、山東,而西鄉自土地嶺以西,迤邐而南,茶葉厚,微苦,枝桿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齊茶商於大化坪 、五溪河收買,運銷山東一路。諸佛庵以北數保,則由土人運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買,自行焙制,運銷山西、外蒙古等處。極西之九五保,所出極微,味制具遜,多為鄂人收買。至前志所載諸名目花:如銀針、雀舌,則茶始萌芽者; 梅花片、蘭花頭、松羅春則茶初放葉者;統名之為小茶,價既數倍,采以維艱,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諸佛庵數處有之,運銷京都為多。氣候則東南稍暖,穀雨前即可採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穀雨後,始能開山,間數日,採摘一次,須二旬始畢。故有頭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後,並宿葉而擷雉之,曰翻 柯老茶,為民間常用。春茶既畢,五六月復生 新苗,謂之子茶。其干扁而味微澀,價亦半減。然愛惜茶株者,恆蓄不採,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一種名苦丁茶,雖名為茶,實則木本,枝葉似茶而大,有二種:一葉小上有刺;一葉大而 圓,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間,無子種,與茶同時採制,味苦,其性極涼,可入葯,極難長成。
《博物志》
飲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
六安茶,六與霍所並產也,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山多磽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縣茶黃之說,恐亦傅會。惟產茶之地,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西南,遲在雨後,故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
《吳志》
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齊、豫、楚需此日用。每隔歲,經千里挾資而來,投行預質。牙獪負諸賈子母,每刻削茶戶以償之:銀則熔改低色;秤則任意輕重;價則隨日低昂,且多取樣茶。茶戶莫能與較;雖迭經告誡,申詳各憲,嚴飭鄉保稽查,茶戶稍潔實惠,然弊 端猶未能盡除也。按茶之為利雖厚,工則最勤苦:日採摘,夜炒焙,恆兼旬不得安枕。人力不足,又須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猶可相償。軍興後,厘捐日益浮費繁多。商人成本既重,則轉而抑減民值。行戶漸增,竟有匯緣茶商,預計價值把持行市者。黠販收買,則又攙老葉加水潮,茶商得以借口,故茶價愈趨愈下。光緒以來,每斤銀不過錢余,賤時才七八分,以是民用益絀。近徽郡仿外洋以機器烘焙,制精工省,頗獲其利。本邑紳商,如能集股,設公司,精其製造,則利權操之於我,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雲:霍茶香味較勝徽產。
《霍山縣志》
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隨定額分辦,州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一百七十五袋……
國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辦一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 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每年州備價發縣代買一色芽茶……
本縣農戶揀雨前極品,新芽一槍一旗,依法擇制,以黃絹為袋封貯,共四箱,用龍旗龍袱恭進。康熙四十七年,貢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辦一百袋。乾隆元年貢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志·茶考)
今天下產茶處不下數百,致貢者僅十餘處,而明朝上供專用六安,其餘悉以市焉。每歲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補其乏。州額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順治十七年《霍山縣志·貢茶》

⑵ 為什麼霍山穿越歷史的煙雨,還聳立於蒼茫大地之上

春春甲穿越歷史的煙雨還能夠在大地當中蒼茫處利的話那就說明這個裡面他是非常這個馳騁天地之間的有一種矗立的這種讓我感

⑶ 霍山的文化歷史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秦國先祖飛廉在北方為紂置辦石棺,好讓紂死後躺在堅固的石棺中。辦好差事回來,紂已自殺,他就在霍太山(今山西霍山)上建了一個祭壇,向紂報告辦事經過。
春秋戰國時期,趙襄子滅智氏,祠霍太山於此,曰觀堆祠。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北周武帝親率大軍,攻晉州軍於汾曲,分遣宇文純守千里徑,即從霍山北出汾州,徑指太原之道。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親自下詔封霍山為冀州鎮。仁壽末年(604年),楊素擊漢王楊諒,楊諒遣將屯高壁見霍州靈石縣以拒之。素令諸將引兵臨之,而自引奇兵深入霍山,緣崖谷而進,遂敗諒軍。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建義師至霍邑,隋將宋老生屯兵據險,師不得前,乃傍霍山取千里徑,去城十餘里,老生逆戰,敗死。
唐天復元年(901年),李克用部將周德威逼晉、絳,為汴軍所敗,汴軍長驅圍晉陽,德威收余眾,依霍山還晉陽。
五代後周廣順初年,北漢世祖劉崇攻晉州,不克引還,周兵追之,及霍邑,霍邑道險,漢兵墮崖谷死者甚眾,周兵追者不力,乃得度。

⑷ 霍山又哪些名人

我軍後勤戰線上的一顆璀璨將星——蘇煥清少將
身經百戰 遇挫彌堅——劉健挺少將
皖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舒傳賢
打響皖西第一槍—劉淠西
曹品三
黎本益
西鎮暴動總指揮—徐育三
女中英烈—喻本芳
威武不屈—方小五

⑸ 霍山有哪些歷史文化名人

霍山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隸屬楚國,曰「潛」;楚漢相爭時,改潛為衡山國;南北朝時期,梁置霍 霍山縣州;隋開皇初年始稱霍山縣;唐以後曾一度改名為開化縣、武昌縣、盛唐縣;宋時廢縣設鎮,為故埠鎮,屬六安州;明弘治年間復置霍山縣,沿襲至今。
我軍後勤戰線上的一顆璀璨將星——蘇煥清少將
身經百戰 遇挫彌堅——劉健挺少將
皖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舒傳賢
打響皖西第一槍—劉淠西
曹品三
黎本益
西鎮暴動總指揮—徐育三
女中英烈—喻本芳
威武不屈—方小五

⑹ 霍山為什麼叫霍山

霍山本名哈桑.本.薩巴(al-Hasanb. al-Sabbah),是波斯籍的突厥人。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記敘,在《射鵰英雄傳》書後所附的《成吉思汗家族》一文的注19也有談到,注釋頗為詳細,即關於「山中老人」、暗殺派與木剌夷教派的歷史。

他後半生雖然掌控著密布全國的恐怖網路,卻是一個足不出戶的人,專心著述,現在還留有多種波斯文的著作。說他在聖火令上刻波斯文武功心法——波斯文是可能的,但聖火令則就只是小說的虛構了。且不說明教並不拜火,即使拜火,作為狂熱伊斯蘭教徒的霍山也沒理由為明教刻什麼「令中隱隱似有火焰飛騰」的聖火令。

某些小說中說他是乾坤大挪移和聖火令武功的創始人

⑺ 安微霍山縣有哪些特產和歷史古跡

霍山是毛竹之鄉。竹類品種多達6屬20餘種,竹林總面積24萬畝,蓄積量4000萬株,是江北毛竹第一大縣,「萬畝竹海」桃源河被林業部授予「中國毛竹之鄉」。霍山毛竹節長、質韌、壁厚、纖維長而緊密、整株尖削度小、徑級大,品質優良,20世紀70年代送省城合肥參展的「竹王」徑級達18 cm。
霍山盛產名茶。全縣茶園面積12萬畝,年產干茶3000噸,產值8000萬元。其中,名優茶產量佔30%,產值佔70%,獲得有機轉換證的茶園面積超過1萬畝,是全國名茶重點產區。霍山黃芽產於海拔400米以上深山,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非凡的品質,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御用貢茶,久負盛名,暢銷大江南北,現與黃山、黃梅戲並稱「安徽三黃」。「中國霍山黃芽茶市」是農業部批準的全國兩大茶葉產地批發市場之一,將成為華東地區茶葉的集散中心。
霍山是葯材之鄉。中葯材1460多種,葯園面積5萬余畝,是全國中醫中葯試點縣。其中,素有「軟黃金」之稱的人間仙草霍山石斛和斷血流、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中葯材享譽海內外。
霍山盛產蠶桑。現有桑園5萬畝,年產干繭1500噸,蠶繭產值2500萬元,年產白廠絲200噸,產值3800萬元,是全省十大蠶桑基地縣之一。
霍山沒什麼古跡的

⑻ 求山中老人「霍山」的個人資料。

一、 山中老人與明教聖火令武功借用書中人物之口倒敘往事,是金庸擅長的筆法之一。《倚天屠龍記》30回中,謝遜轉述波斯聖女黛綺絲及波斯明教的歷史恩怨 。這是一個許多人頗有興趣的話題,關於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上的明教、「山中老人」霍山的歷史,已有很多短文提及,但程度上仍未深入。
「山中老人」霍山的故事,金庸不但在《倚天屠龍記》中有記敘,在《射鵰英雄傳》書後所附的《成吉思汗家族》一文的注19也有談到,注釋頗為詳細,即關於「山中老人」、暗殺派與木剌夷教派的歷史。霍山本名哈桑�6�1本�6�1薩巴(al-Hasan b. al-Sabbah),是波斯籍的突厥人。他開創了著名的阿薩辛派,以嚴密的恐怖活動對付政敵。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教派和聽到「山中老人」,倒不是通過謝遜等明教諸人。事實上,即使真有黛綺絲等人,她說的關於山中老人的故事蒙古人也早已知道了。
蒙古崛起之後,滅花剌子模(據金庸說實際上是滅在郭靖手裡),勢力及於中亞河中地區。但蒙古在當地尚未建立足夠強大的霸權,蒙古行旅商人屢屢遭到阿薩辛派的劫掠。蒙古人稱他們為「木剌夷」(Mura'i),這是該派的俗稱,意思是「假道學」 。
歷史上的阿薩辛派是伊斯蘭教世界的異端,既反對主流的遜尼派,也與其所屬什葉派的其他教派大大有別,因此基本處於秘密組織狀態。也因此在很長久的時間里,眾多君主對他們束手無策,但最終被旭烈兀率領的第二次西征的十萬蒙古大軍夷滅 。
《倚天屠龍記》32回:
張無忌突然橫腿疾掃,捲起地下大片積雪,猛向四俠灑了過去。這一招聖火令上的怪招,本來是山中老人霍山殺人越貨之用。他於未曾創教立派之時,慣常在波斯沙漠中打劫行商,見有商隊遠遠行來,便坐地捶胸,呼天搶地的哭號,眾行商自必過去探問。他突然間踢起飛沙,迷住眾商眼目,立即長刀疾刺,頃刻間使數十行商血染黃沙,屍橫大漠,實是一招極陰毒的手法。
這一段當然是小說家言,歷史上的「山中老人」霍山雖然是暗殺派的首領,本人卻並非靠暗殺和劫掠起家,相反,他主要是一個學者,在1090年建立「鷲巢」正式開始嚴密組織恐怖活動之前,他也主要活動在埃及,而非「在波斯沙漠中打劫行商」。阿薩辛派的暗殺活動主要針對的也是政治目的,而不是錢財。但後期蒙古西征夷滅這一教派的起因確實是因為他們劫掠蒙古行商。但那已經是霍山死後百年,暗殺活動擴大化以後的事了,卻並非他本人所為。
霍山身為「謝赫�6�1賈巴爾」(Sheikh al-Jabal,山中老人),卻未必是武功高手。他是個宗教學者,狂熱地追求隱晦的經文中的「神啟」,制定嚴厲的律法和禁慾主義教義,他自己的兒子即因為飲酒而被處死。1090年「鷲巢」阿拉穆特建成後直到他去世,據說35年間他從未下山,「只有兩次走出房門登上屋頂」。而這35年間,再無人敢於公開飲酒或留宿家眷。
他後半生雖然掌控著密布全國的恐怖網路,卻是一個足不出戶的人,專心著述,現在還留有多種波斯文的著作。說他在聖火令上刻波斯文武功心法——波斯文是可能的,但聖火令則就只是小說的虛構了。且不說明教並不拜火 ,即使拜火,作為狂熱伊斯蘭教徒的霍山也沒理由為明教刻什麼「令

⑼ 霍山縣 革命遺址30處分別是哪些地方

霍山縣共確認革命遺址116個和其他遺址4個,其中有30處遺址是新發現並公布的。你所說的30處,應該屬於這新發現的。
霍山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是皖西革命的老根據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徽省紅色區域中心。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霍山創出了四項「安徽第一」:1929年5月,在安徽省第一次發動民團兵變――諸佛庵民團起義,拉開了「六霍起義」的序幕;1930年1月,安徽省第一支正規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3師在霍山縣組建;1930年4月12日,安徽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在霍山成立;1930年4月底,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境赤化縣。在革命戰爭年代,霍山誕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也留下了眾多的革命斗爭遺址。
從2010年5月份開始,霍山縣組織專門人員在全縣16個鄉鎮就革命遺址展開調查,歷經半年多時間的走訪、拍攝等工作,共確認革命遺址116個和其他遺址4個,其中新四軍第5師(李先念師)在上土市鎮決心庵駐扎舊址等30處革命遺址系首次發現。

熱點內容
1是多少 發布:2025-05-28 02:12:53 瀏覽:950
教師課堂過渡語 發布:2025-05-28 02:03:24 瀏覽:40
智囊團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7 23:37:49 瀏覽:344
班主任與孩子的溝通 發布:2025-05-27 22:32:18 瀏覽:576
wps如何做ppt 發布:2025-05-27 22:31:35 瀏覽:931
數學六年級上 發布:2025-05-27 21:16:05 瀏覽:727
0551哪裡的區號 發布:2025-05-27 20:09:34 瀏覽:197
班主任壞處 發布:2025-05-27 18:37:28 瀏覽:318
贈老師詩句 發布:2025-05-27 18:06:04 瀏覽:131
手淫多久能戒掉 發布:2025-05-27 15:19:57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