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之父
㈠ 現代化學之父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國著名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獲得不同諾貝爾獎項的兩人之一。鮑林被認為是20世紀對化學科學影響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寫的《化學鍵的本質》被認為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電負度、共振理論、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蛋白質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論,如今已成為化學領域最基礎和最廣泛使用的觀念。
㈡ 近代化學之父有幾個
近代化學之父有一個,是約翰·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
此外,道爾頓在氣象學、物理學上的貢獻也十分突出。1801年還提出氣體分壓定律,即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於各組分氣體的分壓之和。他還測定水的密度和溫度變化關系和氣體熱膨脹系數相等等。
道爾頓一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化學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所以道爾頓應是近代化學之父。
(2)化學之父擴展閱讀
道爾頓的主要貢獻有:
1、創立原子論。1803年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論。
2、道爾頓提出了較系統的化學原子學說,引入了原子和原子量,並在容積分析方法上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3、道爾頓建議用簡單的符號來代表元素和化合物的組成。
4、道爾頓是首位發現色盲現象的科學家。
5、1801年道爾頓將水蒸汽加入乾燥空氣中,發現混合氣體中某組分的壓強與其他組分壓強無關,且總壓強等於兩者壓強和,即道爾頓分壓定律。
㈢ 化學之父是誰
化學之父——安東尼·拉瓦錫
安東尼·拉瓦錫1743年出生於巴黎,年輕時攻讀法律,並在20歲時獲得了法律學士學位,取得了當律師的資格。由於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通常律師家庭總是很富有的,畢業後的拉瓦錫,雖然沒有卡文迪許的萬貫家財,但殷實的家財也足以使他並不急於掙錢養活自己。他對植物學產生了興趣,由於經常上山採集植物標本,使他對氣象學也很感興趣。後來,在他的地質學老師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又跑去學習化學。博學多才的拉瓦錫最終以化學研究聞名於世。
1772年金秋時節的一天,拉瓦錫稱量了一定質量的白磷,將其點燃,燃燒過後,他發現燃燒後的產物的質量居然比燃燒前的白磷質量還大!他又燃燒硫磺,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反常的現象令拉瓦錫設想,一定是空氣中的某種氣體被燃燒的白磷和硫磺捕獲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他設計了一個更細致的實驗:將白磷放在水銀面上,上面扣一個鍾罩,鍾罩里保留一部分空氣供白磷燃燒。加熱水銀到40攝氏度時,水銀面上的白磷立刻燃燒起來,之後水銀面出現了上升。拉瓦錫描述到:「這表明部分空氣被消耗,剩下的空氣不能使白磷燃燒,並可使燃燒著的蠟燭熄滅……白磷增加的重量與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接近相同。」
為了得到與燃燒物質結合的氣體,1777年,拉瓦錫對汞進行加熱,發現隨著紅色的汞渣的生成,空氣的體積減少了1/5。接著,拉瓦錫對汞渣繼續加熱,結果從汞渣中還原出汞,並釋放出了大量氣體,這種氣體可以使蠟燭燃燒得更旺,並有益於動物的呼吸。拉瓦錫把與汞結合的氣體稱為「生命氣體」,因為它是呼吸所必須的;剩下的氣體叫做「無生命氣體」,因為它會讓蠟燭熄滅,令動物窒息。後來,人們將「生命氣體」改稱氧,將「無生命氣體」改稱氮。雖然早在1772年到1773年,瑞典的化學家舍勒就發現氮氣和氧氣,而第一個公開宣布發現氧氣的人是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里,但是兩人都沒有拉瓦錫對氣體性質有深入地了解,也沒有對燃燒做出像拉瓦錫那樣的正確解釋。正是由於拉瓦錫的工作,化學研究才脫胎換骨,擺脫謬誤奔向真理,因此後人尊稱拉瓦錫為「化學之父」。
「化學之父」在科學界倍受矚目與尊崇,但是回到了法國的公眾社會中,拉瓦錫卻被定為了貪污犯、反革命分子和叛國者。由於拉瓦錫曾經擔任過舊政府的火葯局長和收稅官,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颳起後,他大難臨頭了。收稅的人永遠都不招人喜歡,更何況還是前朝的收稅官。革命的極端主義者馬拉寫了一些隱晦的文章,暗示狂熱的民眾,拉瓦錫可能在當火葯局長期間中飽私囊,侵吞國家財產。馬拉還挑撥科學院與民眾的關系,他不斷強調,法國科學院是前國王當政時建立的,裡面都是仇恨窮人的王黨,拉瓦錫也位列其中。在當時的紅色恐怖中,「莫須有」的罪名就可以致人於死地。拉瓦錫被抓了起來,經過毫無公正可言的短暫審判,他與另外27個收稅官被判有罪,法官命令「把他們送到革命廣場去(處死),不得延遲。」
為了拯救法國最偉大的化學家的生命,一部分頭腦清醒的人給法官遞交了一份上訴書,列舉了拉瓦錫對國家和科學所做的貢獻,請求給他免罪。頑固而冷酷的法官只回復了簡短的一句話:「共和國不需要天才。」於是,1794年5月8日,拉瓦錫人頭落地。他生前的同事、法國大數學家拉格朗日惋惜地說:「雖然可能一百年都不會再出現那樣的頭腦,卻在剎那間砍掉了。」面對冰冷血腥的斷頭台,拉瓦錫巨大的科學貢獻也束手無策,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㈣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是誰
約翰·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化學之父。1766年9月6日生於坎伯雷,1844年卒於曼徹斯特。父親是一位農民兼手工業者。幼年時家貧,無錢上學,加上又是一個色盲者,但他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成才。1778年在鄉村小學任教;1781年應表兄之邀到肯德爾鎮任中學教師,在哲學家高夫的幫助下自修拉丁文、法文、數學和自然哲學等並開始對自然觀察,記錄氣象數據,從此學問大有長進;1793年任曼徹斯特新學院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1796年任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會會員;1800年擔任該會的秘書;1817年升為該會會長;1816年選為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22年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826年,英國政府將英國皇家學會的第一枚金質獎章授予了道爾頓。
㈤ 中國的化學之父是誰 常識
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唐敖慶 (Tang Aoqing, 1915.11.18—),1915年11月18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初中畢業後,考取江蘇第三師范學校(現無錫師范學校)。193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七七」事變後,隨校南遷,1938年臨時大學遷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大。他在化學系繼續學習,1940年畢業,留校任教並從事科學研究。1946年赴美,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49年11月在哥倫比亞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50年1月他辭謝了導師和其他老師真摯的挽留,回到剛剛解放的新中國,在北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到吉林大學的前身——東北人民大學去艱苦創業,先後擔任副校長、校長、理論化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同年當選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1982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21屆理事會理事長,還任第三屆中國科協副主席。1986年唐敖慶教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副會長。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吉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第一屆化學學科評議組組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主編,國際量子和分子科學研究學會成員。1994年7月當選為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1997年9月任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管委會主任。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教育界)。
唐敖慶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誨人不倦、功績卓越的教育家,在吉林大學化學系培養了一批基礎理論扎實、治學作風嚴謹的主講教師,現在他們已經大都成為國內教學中的學術領導人。唐敖慶教授還通過指導研究生,辦進修班和學術討論班等形式,培養了更高一級的專業基礎理論人才。唐敖慶教授學術造詣精深,遠見卓識、抱有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及時把握住國際學術前沿的新動向、開拓新課題,不斷地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
50年代初提出計算復雜分子旋轉能量變化規律「勢能函數公式」,為從結構上改變物質性能提供了比較可靠依據;1955年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重視, 於50年代後期解決國家建設急需的高分子合成和改性問題,轉入高分子反應與結構關系的研究,對高分子縮聚、交聯與固化、同聚、共聚及裂解等反應逐一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的明顯特色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體系。60年代初以化學鍵理論的重要分支-配位場理論這一科學前沿課題研究,帶領其研究集體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創造性地發展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此項成果被1966年北京國際暑期物理討論會評為十項優秀成果之一,並於。70年代以來與江元生共同著手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系統研究,經過10多年努力,提出了本徵多項式的計算、分子軌道系統計算、對稱性約化三條定理,使量子化學形式的計算、分子軌道系統計算、對稱性約化三條定理,使這一量子化學形式體系,不論就計算還是對有關實驗現象的解釋,均表達為概括性高、含義直觀、簡便易行的分子圖形的推理形式;1987年,該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方面,唐敖慶和他的研究集體在「縮聚、加聚與交聯反應統計理論」研究上獲得了重要成果。
唐敖慶和他的同時還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在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和廣泛應用,被譽為中國學派的分子軌道圖形理論。
1978年,由他創建的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是國內的理論化學研究中心,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唐敖慶教授五十餘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為我國理論化學和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愧為中國著名教育家和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唐先生專於理論化學。先後4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2次一等獎。50年代初,獨到地提出了分子內旋轉勢能函數問題,受到國內外化學界的高度評價,被國際學術界譽為 「分子內旋轉的先驅者」。。50年代中期,與他人合作研究縮聚、加聚與交聯反應統計理論,這一成果於1989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0年代初,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為發展相關的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該成果於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70年代初,對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局部對稱性」的新概念,為「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其成果《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和廣泛應用。此外,還有五項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合著有《配位場理論方法》、《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量子化學》、《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發表論文260餘篇。
㈥ 當代化學之父是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國著名化學家,量子化版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權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獲得不同諾貝爾獎項的兩人之一。鮑林被認為是20世紀對化學科學影響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寫的《化學鍵的本質》被認為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電負度、共振理論、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蛋白質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論,如今已成為化學領域最基礎和最廣泛使用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