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何的名人
㈠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都有誰
何 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傑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 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後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余頃。
何 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後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鎮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於征戰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於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僕射,世代卿相。
何 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並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㈡ 姓何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何 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傑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 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後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余頃。
何 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後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鎮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於征戰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於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僕射,世代卿相。
何 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並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何 休:字邵公(129-182),為董仲舒四傳弟子,東漢傑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經的精闢研究上,他對於六經的造詣,當時的學者無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詁》、《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據說,他晚年辭官不做,在北新城興蓋大批講舍,聚生徒數百人,朝夕勤講,使得一時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這樣大規模的聚徒教學的人,恐怕屈指可數。
何 攀:字惠興,晉蜀郡郫人,武帝時為廷尉平,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嘗斷疑獄,申明曲直始嘆服,尋以功封西城侯,食邑萬戶,賜絹萬匹,攀讓所封及絹之半,余所受者,分給中外宗族,後除兗州刺史,固辭不就,攀居心平允,蒞官整肅。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雖官居顯職,家甚貧,無妄媵伎樂。惟以周濟貧乏為事。
何 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一個好古博學之士。可是為恐對母親供養不適,就勉強當了一名縣令。後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何求焉。」於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一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 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輔,高尚寡慾,不以世出公卿門第,而視富貴如浮雲。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孫元度。西陽太守,次孫叔度太常卿尚書。
何 遜:字仲言,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遠:字義方,梁,東海郯人,武帝時歷官東陽太守,疾強富,憐貧弱,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為生祠,終征西諮議參軍司馬。
㈢ 姓何的古代名人
1、何武
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北)人,西漢大臣。早年學習《易經》,與翟方進為友。歷任鄠縣縣令、諫大夫、揚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兗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楚國內史、廷尉。
居攝三年(前8年),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氾鄉侯。漢哀帝之時,何武與師丹、孔光等擬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貴族反對,未果。元壽元年(前2年)改任前將軍。
2、何敞
何敞(?-約105),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於汝陰。六世祖比干,學《尚書》於朝錯,武帝時為廷尉正,與張湯同時。湯持法深而比干務仁恕,數與湯爭,雖不能盡得,然所濟活者以千數。後遷丹陽都尉,因徙居平陵。敞父寵,建武中為千乘都尉,以病免,遂隱居不仕。
㈣ 中國古代姓何的有哪些名人
何 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傑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 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
何 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後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鎮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於征戰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
何 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並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
何 休:字邵公(129-182),為董仲舒四傳弟子,東漢傑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經的精闢研究上,他對於六經的造詣,當時的學者無人能及。
何 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一個好古博學之士。可是為恐對母親供養不適,就勉強當了一名縣令。後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何求焉。」於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一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 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
何 遜:字仲言,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遠:字義方,梁,東海郯人,武帝時歷官東陽太守,疾強富,憐貧弱,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為生祠,終征西諮議參軍司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潔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學,每歲一歸省視父母不許,間二歲歸又不許。居五歲嗣以親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備揖諸生而去,為諸生堅留而止。初朱污反,諸生將從亂,蕃動以大義,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蕃居太學二十年,有死喪無以歸者,必助之。
何尚之:字彥德,南朝宋廬江人。父何叔度,官歷吳郡太守、尚書,恭謹謙潔。尚之官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中書令。位極顯貴而恭敬謹約,車服率素,妻亡不娶,又無姬妄,與少時若兩人。
何無忌:晉代東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氣,為廣武將軍。桓玄篡位,與劉裕等起義兵,與玄戰。玄敗走,以興復功封安城郡開國公,後為廬循戰敗,歷聲曰:取蘇武節來,躬執督戰而死,謚忠肅。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齊廬江人。晉豫州刺史何惲六世孫,宋員外散騎常侍何邵之之孫。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初仕齊,為園子助教,後仕梁為尚書左丞。所著文章禮義百餘篇傳世。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干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何敬叔:南齊,東海郯人,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禮儀,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得米二千餘斛,悉以代貧輸稅。
何思澄:字之靜,南朝梁,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征東錄事參軍、余抗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官歷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遷治書侍御史。思澄辭文典麗,著有文集十五卷,游廬山詩,釋典詩等傳世。與宗人子朗及遜俱擅文名,時人稱為東海三何。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陽人。景明為官,志操耿介,尚節義,薄榮利,有國士之風。其教諸生,專以經術世務,知名當世。景明所為詩文,不事摹仿,主創造,獨樹一幟。其詩備載於明詩選,與慶陽李夢陽,吳縣徐禎卿,歷城邊廷實,並稱四傑,卓然為有明一代大家。著有太復集,明史載文苑傳。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字子貞,清,湖南道州人。,嘉慶十年廷試探花,授編修。紹基,復博通經史,精律算,嘗據大戴考證禮經,貫通制度,頗見精切。又為水經注刊誤,於說文考訂尤深。論時推重蘇軾。黃庭堅,為晚清宋詩派作家。
㈤ 姓何的古代現代名人名字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㈥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
東漢末年的何進,官拜大將軍,曹操、袁紹都是他手下,他的被殺造成了東漢大亂
㈦ 中國歷史上有那些姓何的名人。
何仙姑.名間傳說
何姓本為滿洲正旗人姓氏
㈧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肯定有呀,你隨便到網上搜索一下就出來了。
這就可以到網上嘗試一下,一搜索就出來了。
㈨ 姓何的有哪些名人
姓何的名人有:何炅、何潤東、何慶魁、何政軍、何晟銘等等。
1.何炅
何炅,1974年4月28日出生湖南長沙,中國內地主持人、演員、歌手。
1995年,主持央視節目《大風車》。1998年起,主持湖南衛視訪談類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2004年7月,推出個人首支單曲《梔子花開》,9月,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主持人獎。2005年,擔任《超級女聲》主持人。
2007年,主持湖南衛視第一屆《快樂男聲》;8月,主持舞蹈節目《舞動奇跡》。2010年,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主持人獎。2012年,擔任晚間綜藝節目《百變大咖秀》的主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厚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慶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政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晟銘
㈩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
1、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 北)人,西漢大臣。
早年學習《易經》,與翟方進為友。歷任鄠縣縣令、諫大夫、揚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兗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楚國內史、廷尉。
居攝三年(前8年),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氾鄉侯。漢哀帝之時,何武與師丹、孔光等擬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貴族反對,未果。元壽元年(前2年)改任前將軍。
2、何敞(?-約105),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於汝陰。六世祖比干,學《尚書》於朝錯,武帝時為廷尉正,與張湯同時。湯持法深而比干務仁恕,數與湯爭,雖不能盡得,然所濟活者以千數。後遷丹陽都尉,因徙居平陵。敞父寵,建武中為千乘都尉,以病免,遂隱居不仕。
3、何 進: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靈帝時外戚,官至大將軍。何進的異母妹有寵於靈帝並被立為皇後,他也隨之升遷。黃巾起義時,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師,因及時發現並鎮壓了馬元義的密謀,被封為慎侯。
為張大威望,何進請靈帝在京師講武結營,置西園禁軍校尉。靈帝駕崩後,蹇碩謀誅進而立皇子劉協,未果,反被進誅。何進從袁紹之言,博征智謀之士為己所用。自此獨攬大權。然而何進不納陳琳之諫,多結外鎮軍閥,翹首京師,與袁紹等謀誅宦豎。終於事泄,被張讓等先下手為強,遭殺身之禍。
4、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於征戰軍中。
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於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僕射,世代卿相。
5、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一稱何進弟何苗之孫 )。
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他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未被授予官職。明帝曹叡認為他虛浮不實,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職。大將軍曹爽秉政時,何晏黨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高平陵之變後與曹爽同為太傅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