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8-14 14:02:50

A.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

①最早根據實驗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的物理學家是伽利略;
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學家是牛頓;
③建立相對論的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
故答案為: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

B. 亞里士多德對物理學的主要貢獻有哪些方面

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亞里士多德關於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

亞里士多德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還認為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的比輕的落得快(此結論後被伽利略推翻)。

在力學上,亞里士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最常被提到的,卻是他所犯的錯誤。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設是「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是建立在日常經驗上。若你看到一個東西在移動,你就會尋找一個推動它的東西。當沒什麼東西推它時,它就會停止移動,是一個推著一個,不能無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中古世紀的基督教說「第一推動者」 就是指上帝,並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與基督教教義結合。這樣的結合讓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成為權威學說,一直到了伽利略手裡,才開始建立正確的力學學說。另外,亞里斯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
在光學上,亞里士多德認為白色是一種再純不過的光,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顏色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的光,是不純凈的,這種結論直到17世紀大家對這一種結論堅信不移,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牛頓把一個三棱鏡放在陽光下,陽光透過三棱鏡後形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光帶照射在光屏上,牛頓得到了跟人們原先一直認為正確的觀點完全相反的結論: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這七種光才是純凈的。

C. 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上的貢獻

亞復里士多德在物制理學上的貢獻
1、提出物理學名稱的第一人,強調科學分類.
2、若物體不受力,運動即停止.力是運動的原因.
3、物體越重,下落速度應該越大.
4、認為白色是一種再純不過的光,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顏色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的光,是不純凈的,。

D. 如何評價亞里士多德關於物理方面的一些觀點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體系是整個古代最豐富、最完備、最嚴密、最自洽、跟觀察符合得最好的物理學體系,後來中世紀的歐洲人在黑暗時代之後重新找回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時候,一下子就被他的博大精深給震撼了,甚至不惜曲解聖經上的話,也要讓聖經盡量符合亞里士多德學說。對比一下19世紀的基督教對待進化論的態度,你就知道當初亞里士多德學說有多麼大的感召力,而且這種感召力完全不是來自他個人的社會地位什麼的,純粹是因為他的學說太精彩。

這當然不是說亞里士多德就沒有錯誤,古代人也並不認為他的學說就盡善盡美,經常指出他的一些錯誤,並試圖幫他修補完善。但是在整體上,古代人認為他的學說大部分都是對的。中學物理課本只挑他錯的地方來講,所以給人一種亞里士多德什麼都錯的感覺。更何況中學課本裡面講的那些「錯誤」,有很多都是因為用現代觀念去曲解了亞里士多德。例如「力是運動的原因」,這句話裡面的力、運動、原因三個概念都在近代早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跟古希臘人的用法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把這些現代才有的概念硬套在亞里士多德頭上,當然就會覺得這句話荒謬。只有回到古希臘人的概念裡面去,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本來意義。詳細的沒法在這里說,因為說起來實在太長了,你可以自己去看《世界圖景的機械化》和《伽利略研究》這兩本.

E. 亞里士多德為什麼叫物理學家

因為亞里士多德在當時提出了很多觀點,物理學的發展,雖然他的很多觀點在現在看是錯的,但是那個時候很不容易了。另外,哲學是一切學科門類的綜合,這個優秀的哲學家成為物理學家不該感到奇怪。

F.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物理學分別包含了什麼內容

「形而上學」在希臘文中的原意為「物理學之後」.「物理學之後」又是來自於《物理學後諸篇》,即後人將亞里士多德在不同時期的講演匯編成文集時的命名.「物理學後諸篇」共包含14卷,內容主要是論述有關哲學的基本理論.亞里士多德本人並未使用「形而上學」一詞,他稱關於宇宙本原的理論為「第一哲學」,有時也稱作神學.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寫的第一句話就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接著說明人們追求的知識是由低級到高級,從感覺到理智,從個別、具體的對象到普遍、抽象的對象,最後到達最高的知識,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則為對象,即所謂的「第一哲學」和「神學」.雖然後人對「物理學之後」有諸多解讀,但是,今天這個詞已約定俗成地成為專指研究宇宙根本問題的學問的術語.漢譯「形而上學」一詞,源出《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指那些關於有形物體之上的思辨的學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認為自然界有一種「原因」關系的存在.這種「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物質因」、「動力因」和「形式因」.所謂的「物質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個事物從一堆零件、成分、基礎、或是原料所組成的存在形式,將物質的構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混合、綜合、復合、或結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事物是由怎樣的定義、形式、形狀、本質、綜合、或原形所構成的,解釋了構成一個事物的基本原則或法則,這只是整個事物(整套原因關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觀結構).「動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變事物的動力及起因,研究「是什麼改變了什麼、而又是什麼造成了這個改變」,范圍包括了所有事物間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動力的起源或是被改變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則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變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動和活動.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說是它之所以改變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現代所謂的心理動機,包括了意志、需求、動機、理性、非理性、倫理,所有這些動機都是創造行為的來源.

G. 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提出的理論全是錯的哈哈

不是這樣的。早期的物理學史因為總是站在現在的概念上去曲解古人的著作,所以把古人看得一無是處,中學課本有點受到這種陳舊過時的科學史觀念影響。實際上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體系是整個古代最豐富、最完備、最嚴密、最自洽、跟觀察符合得最好的物理學體系,後來中世紀的歐洲人在黑暗時代之後重新找回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時候,一下子就被他的博大精深給震撼了,甚至不惜曲解聖經上的話,也要讓聖經盡量符合亞里士多德學說。對比一下19世紀的基督教對待進化論的態度,你就知道當初亞里士多德學說有多麼大的感召力,而且這種感召力完全不是來自他個人的社會地位什麼的,純粹是因為他的學說太精彩。

這當然不是說亞里士多德就沒有錯誤,古代人也並不認為他的學說就盡善盡美,經常指出他的一些錯誤,並試圖幫他修補完善。但是在整體上,古代人認為他的學說大部分都是對的。中學物理課本只挑他錯的地方來講,所以給人一種亞里士多德什麼都錯的感覺。更何況中學課本裡面講的那些「錯誤」,有很多都是因為用現代觀念去曲解了亞里士多德。例如「力是運動的原因」,這句話裡面的力、運動、原因三個概念都在近代早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跟古希臘人的用法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把這些現代才有的概念硬套在亞里士多德頭上,當然就會覺得這句話荒謬。只有回到古希臘人的概念裡面去,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本來意義。詳細的沒法在這里說,因為說起來實在太長了,你可以自己去看《世界圖景的機械化》和《伽利略研究》這兩本書: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35989/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07489/

H. 亞里士多德是物理學的開山鼻祖嗎

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亞里士多德關於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亞里士多德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還認為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的比輕的落得快(此結論後被伽利略推翻)。在力學上,亞里士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最常被提到的,卻是他所犯的錯誤。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設是「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是建立在日常經驗上。若你看到一個東西在移動,你就會尋找一個推動它的東西。當沒什麼東西推它時,它就會停止移動,是一個推著一個,不能無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中古世紀的基督教說「第一推動者」就是指上帝,並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與基督教教義結合。這樣的結合讓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成為權威學說,一直到了伽利略手裡,才開始建立正確的力學學說。另外,亞里斯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在光學上,亞里士多德認為白色是一種再純不過的光,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顏色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的光,是不純凈的,這種結論直到17世紀大家對這一種結論堅信不移,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牛頓把一個三棱鏡放在陽光下,陽光透過三棱鏡後形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光帶照射在光屏上,牛頓得到了跟人們原先一直認為正確的觀點完全相反的結論: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這七種光才是純凈的。

熱點內容
睿思語文 發布:2025-05-26 05:10:02 瀏覽:924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