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姓歷史
❶ 關於姓氏的歷史(唐)
唐姓由來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徵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為:「福祿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寧聰。」又江蘇一支字行為:「本立元孝,起宗節義。」
名人精粹
唐昧: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北部一帶)大將。唐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北部一帶)辭賦家。唐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後稱帝建吳國。唐慎微: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宋代醫葯學家,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唐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唐賽兒:山東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唐甄:達州(今四川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唐英:清代傳奇小說家。唐才常: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唐廷樞:清末廣東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唐正才:太平天國將領,被封航王,總管水營事務。唐紹儀: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唐繼堯:雲南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湖南東安人,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唐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
❷ 歷史上哪些姓本來是一家,後來卻分了家
《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天下最開始有姓的人是天子,慢慢的姓氏才開始普及開來(姓和氏是兩個概念,此處單談姓),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夏商時姓並不多,上古八姓為姜、姬、媯、姒、贏、??、姚、?u,現在中國大約有五千多個姓,除少數名族外的姓基本都是從這8個姓演變而來,那麼哪些姓本來是一家呢?
何姓本是韓姓,由於韓王安被秦滅,部分子孫遷徙至江淮,因為江淮發音韓近似何,就以何為姓。
錢與彭是一家,彭姓出自彭祖,彭祖有後人彭孚,西周時擔任錢府上士(管錢糧),彭孚的後人就以錢為姓了,這也是錢姓的起源。錢還是吳越國姓,因五代時臨安人錢?曾建立吳越國。
部分同、馮兩姓出自司馬,相傳司馬遷獲罪於漢武帝,得滅門之罪。慌亂中,兩個兒子出逃,把姓氏「司馬」一拆為二:一個改姓馬,一個姓司。後來姓司的覺得別扭,就在「司」旁添上一豎,成為「同」姓。姓馬的,加兩點,成為「馮」姓,今陝西韓城馮、同二姓共同祭祀司馬遷,說是司馬遷的後代。
江西很多江姓出自蕭姓,漢丞相蕭何後人蕭禎是唐朝人,是唐僖宗宰相蕭遘之子,曾起兵勤王,指江起誓:「若勤王不果,則愧姓蕭,改姓江。後戰事不諧,蕭禎失敗,於是從此改姓江。
肖和蕭本是一家,建國前蕭姓人遠遠多於肖姓,二簡字運動時將蕭寫作肖,後來二簡字取消了,但幾百萬肖姓人並沒有把姓氏改回來。
吳與虞是出自一家兄弟兩人,周武王滅商,封吳太伯後人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為吳國國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陸縣境內)建立虞國(又稱北吳),其後人以虞為姓。所以吳虞是一家。
田姓出於陳,戰國時,陳國公子媯完的後代田和「遷齊康公呂貸於海濱」,列為諸侯,建立了田齊,史稱「田氏代齊」。
最後說一個更有意思的,孔、孟、顏、曾這四個姓雖不是同出一脈,但因為祖先可以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於是這四個姓氏的後人排輩分用的是一樣的字,不信的話你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姓「孔」和姓「孟」的,讓他們論論輩分,可以算出誰高誰幾輩。
❸ 百家姓有姓家的么
百家姓有姓家的。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帶,後逐漸向周邊地區遷移,漢唐之際在陝西、甘肅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為郡望。 宋代以後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區。 如今在山西,甘肅,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姬家父的《節南山》一詩被載入《詩經》而千古流傳,他的忠誠和正直為世人所欽佩。在姬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家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家氏之始。
(3)家姓歷史擴展閱讀
家姓起源:
1,源自以祖字為氏。據《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魯庄公之孫名駒,字子家,子孫取祖字為姓,世代姓家。
2,出自復姓家僕氏。據《中國姓氏大全》載,周代晉國有大夫家僕徒,為家僕復姓之始。後改為單姓家,稱家氏。
家姓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相當於今陝西西安至華縣一帶。
2,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188)分漢陽郡置,治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今甘肅隴西東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❹ 濮家姓歷史介紹
歷史名人
濮
英:明朝大將,他善於用兵,勤於治兵,戰功卓著。
濮
鑒:元代富陽稅務官,字明之,桐鄉人。大德中大水淹禾,鄉民苦飢。鑒捐米千餘石以食飢者,所活甚眾。後升提舉。
濮
澄:字仲謙,明末清初金陵派竹刻創始人,刻竹技法與嘉定「三朱」迥異,不耐精雕細琢,往往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即已成器。匠心獨運,以自然天趣見勝,名聲噪甚。張岱《陶庵夢憶》說:「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苦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宋荔裳《竹罌草堂歌》中有為仲謙賦:「白門濮生亦其亞,大璞不斫開新硎。」所謂「大璞不斫」,是說能略施刀鑿以見自然之趣。這與一般竹刻不同,須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才能為之,故能繼承此法的人不多。清後期,文人學者都以仲謙的「大璞不斫」和淺刻為高古獨絕,最可推崇,故文人竹刻都繼承仲謙淺刻一脈,但也各有發展。淺刻技法適宜於刻扇骨、臂擱、竹杖之類。而這些品類亦正是文人所喜愛和常用者。
濮
源、濮升:清代時,父子二人先後任涪州太守,有惠政。
濮萬年、濮道興:兄弟二人為宋代畫家,善畫人物。
濮陽淶:明代廣德人,號真庵,廣德人,南昌府通判。一生操履清白,有政聲,著述較多。
❺ 誰知道曾家的歷史,是不是全球姓曾的都是一家人,輩分的排列
中國曾氏歷史文化名人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魏庄鄉南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 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 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❻ 歷史姓氏
漢代應劭《風俗通》收錄近500個。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收錄1232個。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收錄1745個。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3736個。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4657個。
今人陳歷甫最近編寫出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收錄10129個,其中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民族姓氏2000多個。
姓陸的猛人多了去了。三國時的陸家是吳國的頂樑柱,陸遜,陸抗。宋朝的陸游,明朝里嘉慶的死黨兄弟,明朝最強錦衣衛,最後和嚴嵩一起搞風搞雨的陸炳。都是當時的猛人。
❼ 邊家姓的祖先最早是在什麼地方歷史上有什麼名人
其它內容可以網路搜索「邊姓」
起源一
商朝有諸侯國邊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其後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朝時,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邊,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蠻部領地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屬於以地名漢化為氏。
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
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於元太祖「黃金家族」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蒙古族、滿族博爾濟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季氏、李氏等。
起源七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是為新滿洲姓氏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❽ 廣東省何家姓氏歷史
何姓發源為江蘇、安徽兩地,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區域,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何姓已從此地遷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何姓南遷始於晉代,南遷遠至福建。隋唐之時,何姓在我國南北都有了很大發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五代及元朝時,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指甘肅、青海兩地)和河北省境由於他族冒姓或賜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龐大起來。何姓大舉南遷福建始於唐朝,遷入廣東省境內則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際,何姓已遍及全國各地,並且已有少數何姓人移居海外。
何韓本一家: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道:「何與韓同姓為近」,不僅如此,許多姓氏書也都記載:「何氏為韓氏」,之所以如此,還得從韓國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230年,強盛的秦國大舉進攻已日漸沒落的韓國,韓王安被俘,韓國的地盤被納入秦國的版圖。然而,也正是秦的統一,為「何」姓的誕生提供了歷史機緣。
韓國滅亡之後,王公子孫們不得不四處流浪,飄落到了四處八方。而由於當時地理、交通等條件的制約,韓氏的後人們大多流落到了與韓國鄰近的江淮等地。因為「韓」「何」諧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變,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逐漸把「韓」讀成了「何」,何姓就此誕生。所以,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放在「音訛」一類,而說「韓氏為何氏」,也就沒什麽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辭源》、《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以及《中國姓氏起源》等書也都主此說,直錄無異。
❾ 中國歷史上誰編的白家姓
具體作者不可考。史學家認為是當時吳越地區的一個人編的,當時是北宋王朝,所以姓名是按照政治地位排的,趙是皇帝姓,錢是吳越王錢鏐。
❿ 我想知道關於中國姓氏的歷史,越全越好,謝謝!
我先拋磚引個玉
李氏
李氏祖先最早叫「皋陶」,姓「理」。是一個判官。相傳他有一頭異獸,可以判別是非。由於皋陶判案鐵面無私,得罪了很多人。所以率家族避難到甘肅天水(天水至今還保存有李家龍宮的建築圖)飢寒交迫實在走不下去的時候發現前面有一片李子林。大喜。於是就在這個地方安家並將姓氏改為「李」,與「理」諧音也表示感激那片李子林。
而後李氏一族開始發展壯大。老子李耳是幾代孫忘了。之後就開始牛逼了。飛將軍李廣是其七代孫。唐太宗李世民是其十六世孫。李白是其十七代孫。不過他倆的血脈已經很稀薄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淵十三子被封為高麗的一個什麼王。一直在高麗,也就是現在的韓國。所以現在韓國還有大概600萬人姓李。
而到現在,作為世界第一大姓(全世界大概有一億兩千萬人姓李)的李氏更是沒話說。李嘉誠神馬的都是一脈。
好多都記不清了,參考一下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