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歷史
『壹』 馬賽曲反應的是哪一個時期的歷史大事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
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1)馬賽歷史擴展閱讀: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
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國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三部共和國憲法皆定馬賽曲為共和國國歌。
『貳』 馬賽足球俱樂部的俱樂部歷史
馬賽曾奪得9屆法國甲級聯賽冠軍及10次法國杯,於1993年歐洲冠軍杯決賽1-0擊敗AC米蘭,成為首支奪得歐洲冠軍的法國球隊。但因在歐洲冠軍杯決賽前夕賄賂瓦朗西安隊的主力球員,以確保派出次選球員應戰仍能獲勝,而主力球員可休息以應付歐洲冠軍杯決賽,結果1-0輕松取勝,但東窗事發,馬賽被判罰剝奪92/93賽季法國足球甲級聯賽冠軍的資格,降級乙組及禁止參加歐洲比賽,而主席貝奈德·塔皮(Bernard Tapie)因主謀罪成而被判處監禁一年。
1996年獲得阿迪達斯老闆羅伯·路易-德萊福斯(Robert Louis-Dreyfus)支持,馬賽重回頂級聯賽行列。1999年馬賽晉身歐洲聯盟杯決賽,以0-3負於帕爾瑪。2004年馬賽再次晉身歐洲聯盟杯決賽,途中分別將利物浦、國際米蘭及紐卡斯爾聯淘汰出局,主將迪迪埃·德羅巴表現出色,但決賽仍以0-2負給出爐西甲冠軍巴倫西亞,再次與錦標擦身而過。而迪迪埃·德羅巴更以2450萬英鎊轉投切爾西。
在2005年夏天,馬賽勝出國際托托杯,決賽兩回合累計5-3擊敗西班牙俱樂部拉科魯尼亞,再獲歐洲聯盟杯的參賽權。然而,這卻影響了馬賽在法甲的表現,實力與成績落後於里昂、摩納哥及巴黎聖日耳曼等球隊,奪冠的機會越來越渺茫。直至之後的一個賽季,馬賽在季初的表現突出,在積分榜上更直迫里昂,最終取得聯賽亞軍,成功於 2007/08 賽季重返歐洲冠軍杯賽場。
2006年1月20日馬賽前隊員埃德列(Jean-Jacques Eydelie)透露在慕尼黑歐洲冠軍杯決賽前,馬賽球員曾集體注射不明的葯物,只有德國前鋒魯迪·沃勒爾拒絕注射。
馬賽在2009/10賽季奪取法國聯賽杯冠軍,成為俱樂部十七年來首個重要賽事的錦標。同一個賽季,馬賽在第36周的賽事中以3-1擊敗雷恩,而於聯賽中排名第二的歐塞爾不敵里昂,在餘下一場的聯賽中拋離歐塞爾5分,事隔18年後再度奪得法甲聯賽冠軍。
『叄』 法國馬賽的歷史 人文以及城市簡介
馬賽[1](Marseille,英文也稱Marseilles)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metroplitan area)。它位於地中海沿岸,原屬於普羅旺斯省(Provence)。它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馬賽是全世界小資們嚮往之地普羅旺斯的首府。
馬賽港分老港和新港,老港在城市的港灣,如今成了遊艇的碼頭。新港區在城市的西面,在歐洲僅次於荷蘭鹿特丹港,是第二大港口。
面積:240.62平方公里
位置:位於地中海北岸,以鐵路線計,西北距巴黎836公里,距里昂350公里。
地形:馬賽的地勢山巒起伏,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巨輪可以暢通無阻。西部有羅訥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人口:1,623,720(2008年)
人口密度:3436人/平方公里
居民:馬賽人口一向比較混雜,既有來自地中海以及歐洲地區、也有來自非洲的居民。近25%的馬賽人口為北非血統,大多為阿爾及利亞人和突尼西亞人。據人口統計學家估計,在不久的將來,馬賽將成為歐洲第一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城市。它的猶太人社區是歐洲第三大的。
語言:法語
電話代碼:0033 (0)4
現任市長:讓-克勞德·戈丹 Jean-Claude Gaudin(2001-2008)
郵政編碼:13001至13016
緯度:北緯43度17』51」
經度:東經5度22』38」
平均海拔:12米
海拔:最低0,最高640米 [編輯本段]歷史馬賽是由希臘的Phocaean於公元前600年作為一個貿易港而建立,取名為Massalia(Massalia;參見List of traditional Greek place names)。可以說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它被凱爾特人蹂躪過,然後又被古羅馬征服。在古羅馬時代,它被稱為Massilia。公元前一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近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1934年,南斯拉夫王國亞歷山大一世抵達港口並會見了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杜。他在那裡被Vlada Georgieff暗刺身亡,刺殺者對亞歷山大拒絕承認克羅埃西亞為一個獨立國家而感到憤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沉,馬賽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編輯本段]經濟是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馬賽是法國的一個重要工業中心,這里集中了法國40%的石油加工工業,福斯-塔爾泊一帶有4個大型煉油廠,每年能處理石油4500萬噸。馬賽的修船工業也相當發達,其修船量佔全國此行業的70%。新港區有大小船塢10個,其中第10號船塢長465米,寬65米,深11~12.5米,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船隻--80萬噸級的油輪。
馬賽每年接待遊客達三百萬人次以上,是法國接待遊客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 [編輯本段]文化法國 國歌「馬賽曲」正是以馬賽義勇軍命名的。
廣泛傳播的塔羅牌來自馬賽,它也被稱為馬賽塔羅牌。
1792年4月24日,法國國歌《馬賽曲》創作於斯特拉斯堡。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萊茵軍戰歌》,作者魯日·德·李爾只是一名業餘音樂家。
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法國士兵在《馬賽曲》的鼓舞下十分英勇。曾經有樂隊指揮贊美說:「《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這首歌曲很快就廣為流傳起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他們挺進巴黎時就高唱著這首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贊歌》,後來又把它稱為《馬賽曲》。
1795年7月14日,《馬賽曲》成為法國國歌。從1880年開始,在7月14日舉行國慶遊行時,都要奏響《馬賽曲》。
《馬賽曲》原來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 [編輯本段]行政馬賽被分為16個市政專區(municipal arrondissement),然後又被分為111個小區(quartier)。這些專區每兩個組成一個sector,8個sector擁有一個議會和一座市政大廳,就像巴黎和里昂的專區一樣。
市政選舉按sector進行。每一個sector選舉自己的議員(共計303個),其中的三分之一為市議員。 [編輯本段]人物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1897年-1948年),作家
莫里斯·貝雅爾(Maurice Béjart)(1927年出生),芭蕾舞家
讓-亨利·古爾戈(Jean-Henry Gourgaud)(1746年-1809年),演員
德西里·克拉里(Désirée Clary)(1777年-1860年),瑞典國王查理十四世的妻子
阿道夫·梯也爾(1797年-1877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艾蒂安·約瑟夫·路易·加尼耶-帕熱斯(Etienne Joseph Louis Garnier-Pages)(1801年-1841年),政治家
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年-1879年),漫畫家和畫家
約瑟夫·奧特朗(Joseph Autran)(1813年-1877年),詩人
奧利維耶·埃米爾·奧利維耶(Olivier Émile Ollivier)(1825年-1913年),政治家
約瑟夫·皮若爾(Joseph Pujol)(1857年-1945年),演員
埃德蒙·羅斯唐(Edmond Rostand)(1868年-1918年),詩人和劇作家
樊尚·斯科托(Vincent Scotto)(1876年-1952年),吉它演奏家和作曲家
費南德(Fernandel)(1903年-1971年),演員
埃利亞內·布朗-巴特羅利(Eliane Browne-Bartroli)(1917年-1944年),法國抵抗軍(French Resisitance),法國十字勛章(Croix de Guerre)
路易·茹爾當(Louis Jourdan)(1919年出生),演員
讓·皮埃爾·朗帕爾(Jean Pierre Rampal)(1922年-2000年),橫笛演奏家
讓-克洛德·伊佐(Jean-Claude Izzo)(1945年-2000年),作家
齊內丁·齊達內(Zinedine Zidane)(1972年出生),足球運動員 [編輯本段]旅遊1,伊福島
在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被關押的地方便是伊福島上的伊福城(Chateau d'If),實際上這里是作為關押許多政治犯的監獄而使用的。遊客一手拿著小說,一邊沿著書中描寫的道路探尋,另有一番情趣。法國大革命的初期領袖米拉波年青的時候,因品行惡劣也曾被關在這里。 前往該島可從舊港乘船。
2,賈爾德聖母院
從舊港的利浦農布碼頭(quai de Rive Neuve)左轉,再沿坡道向上走20分鍾左右即可到達賈爾德聖母院。聖母院中有許多祈禱航海平安的模型船。同時,這里還殘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對抗英美聯軍而留下的累累彈痕的牆壁。從這里俯望馬賽全城,以及眺望地中海風景角度極佳。面對夕陽,很容易使人想起北非。 到這里可以步行,也可以從利浦農碼頭附近的車站,乘坐60路巴士抵達
3,馬賽美術館
馬賽美術館展出著在巴黎很少見到的埃克爾德
『肆』 法國馬賽俱樂部歷史上出產過哪些著名前鋒請附上簡介,謝謝!
德羅巴和馬盧達以前是馬賽的隊友,歷史上齊達內好像也在馬賽待過,如果除了中場單說著名前鋒的話,法國人帕潘應該是最出名的了!!以下是他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帕潘是繼普拉蒂尼之後法國的另一個世界級的球星,1963年11月5日,讓·皮埃爾·帕潘出生於法國布朗尼的一個貧寒家庭。中學時代,帕潘當過校隊的守門員,但他守門的水平不高,經常讓對方攻破城池,後來他只好放棄了這個位置。1974年,帕潘轉到普皮列斯校隊充當自由人,了解兒子的父親勸他改作前鋒線上的攻擊隊員,因為這個位置既適合他的個性,也能發揮他的技術。果不其然,不久帕潘就攻進了足球生涯的第一個球,主罰任意球破門得分,增添了信心。一年後他成了該隊的主力。 1982年他加盟法國維奇俱樂部。兩年時間里,他攻入了120個球,初露鋒芒。1983年底帕潘被法國乙級隊瓦倫西安隊相中,與他簽了一份月薪4500法朗的轉會合同。1983~1984賽季,帕潘為該隊攻入15個球,成為隊里的頭號射手,開始引起國內足球行家的注意。隨後他被選入法國21歲以下國家隊,並與比利時老牌甲級勁旅布魯日隊簽訂了轉會合同。 也許是父親遺傳基因的作用,他對足球的悟性很高,他對盤球、挑球、頭槌和任意球都相當熟練。1986年他首次代表法國隊參加第十三屆世界盃賽,在墨西哥賽場上第一次領略了世界盃的無限魅力。在小組賽中與加拿大隊比賽時他巧妙地攻入一球。在法國隊與比利時隊爭奪第三名的比賽中,他又攻入一球。但他沒想到這是他足球生涯中惟一一次參加世界盃賽,因為在1990年和1994年的世界盃預選賽中,法國隊表現欠佳,沒能進入決賽圈。一代英雄沒能在世界盃賽場建功立業。 帕潘的成名應該從1986年加盟法國馬賽隊算起。當時的馬賽隊群星薈萃,猛將如雲。帕潘加盟後馬賽隊如虎添翼,從1989~1992年連續4次獲得法國聯賽的冠軍,成績驕人。帕潘在加入後的第一個賽季就打入19粒進球。 1988~1989賽季,帕潘以22粒進球高居法國聯賽射手榜榜首,並在法國杯賽的決賽中連中三元。從此他的攻擊能力為人們所承認。1990年和1991年,帕潘分別以30個進球和23個進球蟬聯法國頭號射手。1991年他當選歐洲足球先生和世界足球先生,集兩項榮譽於一身,身價倍增。 帕潘成了歐洲足壇炙手可熱的巨星。他的技術特點是射門強勁,在高速跑動中凌空射門得分是他的拿手好戲。由於他搶點意識好,爆發力強,射門成功率高,人稱"射門機器"。正是看中了他的上述優點,1992年,AC米蘭隊以1000萬美元買入帕潘。當時隊里已經有包括"荷蘭三劍客"在內的7名外援,而每次比賽只有3個上場名額,競爭極為殘酷。AC米蘭隊長期把帕潘排斥在主力陣容之外,幾乎廢了他的一身絕技。 在國內外賽事上的不順導致了帕潘心境的凄涼。他的球技開始下降。古利特、拉杜喬尤和小勞德魯普先後離開AC米蘭隊之後,帕潘也動了另擇高枝的念頭。 轉會到到拜仁慕尼黑隊之後,帕潘立志要大幹一場,他決心與隊中的克林斯曼、齊格勒和科斯塔等前鋒一爭高低,展示自己的才華。但他大走背運,連續幾次受傷,有10個多月的時間只能坐在看台上。不久,教練和隊友們對他都失去了耐心。馬特烏斯還在公眾面前批評過他,因為他的抱怨太多。他在隊內十分孤立。但帕潘從來沒有埋怨過貝肯鮑爾,他感激貝肯鮑爾和魯梅尼格等俱樂部官員。雪上加霜的是帕潘的女兒患了先天性心臟病,這對他的打擊更大,他思前想後,離開了德國。 在AC米蘭和拜仁慕尼黑受挫之後,法國國家隊也沒把帕潘當回事。由雅凱執教的國家隊不歡迎他,經常受傷和充當替補隊員又提不起他的鬥志,帕潘一蹶不振。1994年12月13日參加法國隊與亞塞拜然隊的比賽之後,帕潘再也沒有出現在國家隊當中。帕潘終於在1998年11月底決定掛靴。 歷史是公正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帕潘為法國足球所做的貢獻。1998年12月,法國電視台為了表彰帕潘為法國足球所做的貢獻向他頒發了體育特別成就獎。 帕潘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伍』 馬賽族的歷史發展
馬賽人屬於尼羅族群。尼羅人使用的語言屬於尼羅河-撒哈拉語系,主要生活在非洲東部,從事畜牧業,包括馬賽人、桑布魯人以及卡蘭津人,以驍勇善戰和追逐牛群而著稱。他們的祖先途經南蘇丹地區來到了非洲東部,吸收接納了許多來自鄰近部落庫希特的風俗習慣,包括年齡等級制度、割禮以及文字等等。
馬賽族的領地范圍在19世紀中期達到了鼎盛,幾乎跨越了整個東非大裂谷地區,北面到達鄰近的馬薩比特山區,南部則與多多馬地區接壤。這個時期的馬賽人,襲擊牛群的范圍向東一直延伸到了坦尚尼亞的坦噶地區。獵人們主要使用長矛和盾牌,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是飛槍,可以攻擊到百米開外的目標。在1852年,有報告說大概有800名馬賽戰士在肯亞境內遊走。1857年,在驅逐了肯亞東南部wakuafi荒野的人群之後,馬賽人的勢力范圍威脅到了肯亞海港城市蒙巴薩。不斷的遷移之後,馬賽人成為了尼羅人的最南端分支。然而,領土的擴張之後,1883~1902年間,馬賽人遭受了極大的危機。首先是流行病的發作,包括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瘟以及天花。據一位德國中尉的說法,流行病首先爆發於坦噶尼喀西北部地區,大約有90%的牛和超過一半的野生動物都染上了牛瘟。當地的德國醫生聲稱大概每秒鍾都有一個非洲人由於染上了天花而變成麻子臉。流行病的爆發伴隨著乾旱,在1897年和1898年,當地完全沒有下雨。奧地利探險家奧斯卡·褒曼(Oscar Baumann)在1891至1893年年間來到了馬賽地區。1894年,他出版了一本書《深入馬賽地區對尼羅河的探索》當中,詳細描繪了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附近古老的馬賽族村莊:「皮包骨頭的女人們眼睛裡閃爍著飢餓,戰士們簡直連匍匐前進都沒有力氣,老人們麻木不仁,憔悴不堪。成群的禿鷹在高空中盤旋,隨時等待著獵物的倒下」。在這期間,馬賽族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
1904年和1911年,到達肯亞的英國人與馬賽族先後訂立了兩個條約,肯亞境內馬賽族的領地被縮減了60%,並逐漸被趕到現在的卡加多和那洛克地區。1940年間,坦尚尼亞境內的馬賽人也被驅逐出了原先居住的位於梅魯火山和乞力馬扎羅山之間,以及恩戈羅恩戈羅高地附近肥美的土地。很多地方被劃成了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各種國家公園,包括肯亞境內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羅畢國家公園、馬賽馬拉、納庫魯湖,以及坦尚尼亞境內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等。
作為游牧民族的馬賽人拒絕了肯亞和坦尚尼亞政府讓他們定居下來的建議,而且還積極爭取了在兩個國家境內的國家公園中放牧的權利。馬賽人反對奴隸制度,他們與動物一起生活,厭惡現代人類的交通工具。從地域上劃分,馬賽族有12個部落,每個部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並且有自己的領導者。
『陸』 《馬賽曲》是如何由來的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
1792年4月,飢荒籠罩著斯特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
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像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棚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
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國歌找到了!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6)馬賽歷史擴展閱讀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下令取消《馬賽曲》國歌地位;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改國歌為《法蘭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拿破崙沒有禁止唱馬賽曲。】
『柒』 馬賽曲的歷史是什麼都經歷了什麼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下令取消《馬賽曲》國歌地位,但是並沒有禁止該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改國歌為《法蘭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
『捌』 介紹一下馬賽俱樂部的興衰歷史。
成立日期:1898年
所在城市:馬賽
主場隊服:藍白上衣,藍色球褲,藍色球襪
主席:布塞
主教練:阿蘭·佩林
主場(容量):維洛多梅球場(60000人)
馬賽輝煌的歷史曾經讓法國人感到無比驕傲。雖然從目前來看,這支球隊的實力已經於90年代初的那支無法同日而語,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目前的馬賽還不失之為一支法甲勁旅。
從名單上看,除了隊長勒伯夫外,隊中大牌球員不多,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淫浸了法甲多年的優秀球員,他們在一起配合了踢了很多年,相互之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默契。再加上俱樂部今年請來了前特魯瓦隊主教練佩林來執教。人們有理由相信,球隊今年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如佩林所說的前5名。
聯賽冠軍: 8次(1937,1948,1971,1972,1989,1990,1991,1992)
杯賽冠軍: 10次(1924,1926,1927,1935,1938,1943,1969,1972,1976,1989)
歐洲冠軍杯冠軍: 1次(1993)
『玖』 請問馬賽這座古城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http://www.youer.com/city97.htm
http://shiba.hpe.sh.cn/kepu/ocean/exploit/exp225.html介紹馬賽港的。
http://www.fortraveler.com/ch/travel_guide/destination_guide/france/marseille/overview/
『拾』 馬賽的歷史文化
馬賽(Marseille,英文也稱為Marseilles)是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也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metroplitan area),還是全世界小資們嚮往之地普羅旺斯的首府。它位於地中海沿岸,原屬於普羅旺斯省(Provence)。它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馬賽是法國最大的海港,景色秀麗,氣候宜人。他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城市,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後衰落幾乎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市區的主要景點包括賈爾德聖母院、伊福島堡、馬賽美術館、古救濟院以及一片蔥綠中的隆尚宮。
馬賽港分老港和新港,老港在城市的北面,如今成了遊艇的碼頭。新港區在城市的西面,在歐洲僅次於荷蘭鹿特丹港,是歐洲排名前五的港口。我們所熟知的《馬賽曲》即誕生於此地,它同時還是幾千年來東方貨品輸入西方世界的重鎮,所以馬賽城彌漫著混雜的異國氣息。 史前和羅馬時代
人類在將近30000年前已經在馬賽(Marseilles)地區居住:莫吉歐(Morgiou)灣附近水下的舊石器時代的考斯科(Cosquer)洞窟壁畫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0至19000年;火車站最近的發掘活動也出土了大約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磚房。
馬賽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是公元前600年由希臘的福西亞人建立的,當時是一個貿易港。准確的環境和建立日期還不明確,但是有一個傳說。正在為福西亞尋找新貿易移民港的普羅提斯(Protis)發現了地中海拉西頓(Lacydon)洞穴,那裡有淡水泉,而且由兩座岩石海角保護。普羅提斯被當地的利古里亞部落酋長招親找到了地面上,並與他的女兒吉普提斯(Gyptis)結婚。在宴會後,吉普提斯向普羅提斯敬獻了一杯葡萄酒,明確表達了她的意願。他們結婚後遷居到拉西頓以北的山上;這個定居點就發展成為馬賽。
馬賽是歐洲西部的第一個希臘港口,人口超過1000。它是法國第一個城市。面對著伊特魯里亞人,迦太基人和凱爾特人的聯合反對,這座希臘殖民地與正在擴張的羅馬共和國結盟尋求保護。保護者許諾在將來被進攻時提供協助,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這將馬賽納入了復雜的羅馬市場。這座城市通過與高盧內陸連結而繁榮,並渴望羅馬的貨物和葡萄酒(而馬賽在公元前500年前一直出口這些商品),羅馬也對新貨物和奴隸有著極大的慾望。這座城市在朱利葉斯·凱撒崛起之前一直設法保持了獨立,但由於在內戰中站錯了隊(支持龐培)於公元前49年失去了獨立。
在羅馬時代,它叫做馬賽利亞。它是皮西亞斯的母港。大多數希臘人的遺跡都被後來的羅馬建築取代了。
馬賽很好地適應了在羅馬的新地位。在羅馬時代中,這座城市由600名參議員選出的15名首席參議員參議會控制。他們中的三個人有著優先權和執行權。城市法律禁止婦女喝酒,而且通過600人投票通過後才允許自殺。
地下陵寢和羅馬殉道者的記錄證明,基督教正是在此時出現在馬賽。根據普羅旺斯傳統,瑪麗·馬達蘭(Mary Magdalen)與她的哥哥拉撒路(Lazarus)一起在馬賽傳教。馬賽主教區於公元一世紀建立,並於1948年成為馬賽大主教區。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羅馬帝國滅亡後,這座城市落入西哥特人之手。最終法蘭克王國於6世紀中期奪取了馬賽。皇帝查理曼和加洛林王朝賦予馬賽民事權,它在中世紀一直是法國重要的貿易港口。這座城市的財富和貿易力量在10世紀由普羅旺斯伯爵復興了。1262年,喀斯特拉納(Castellana)的博尼菲斯六世領導的馬賽人民起而反抗安茹王朝的統治,但被查理一世鎮壓了下去。1348年,這座城市被黑死病沉重打擊,疫病一直間歇持續到1361年。作為重要港口,馬賽是法國第一批感染黑死病的城市,大約15000人死去,而在繁榮的上一個世紀中這里的人口約為25000。1423年阿拉貢人劫掠了馬賽後,貧困更是雪上加霜。
馬賽的人口和貿易地位很快恢復了,1437年,繼承父親安茹的路易二世成為西西里國王和安茹公爵的普羅旺斯伯爵,安茹的雷尼來到馬賽,並建立了巴黎以外守備最嚴密的城防措施。他的幫助促使馬賽由城鎮升格為城市,並得到了一些特權。馬賽後來被安茹公爵用作收復西西里王國故地的海軍基地。雷尼國王希望給港口的入口處配備堅固的防備,決定在舊莫波特(Maubert)塔樓的舊址上建立一系列保護港口的城牆。工程師讓·帕爾多(Jean Pardo)構想了計劃,而塔拉森(Tarascon)的石匠傑汗·羅伯特(Jehan Robert)負責具體實施。新城防建設工作於1447年至1453年間進行。馬賽的貿易在此期間也非常繁榮,行會開始在城中的商人中建立權威。值得注意的是,雷尼還建立了漁民聯合會。
馬賽於1481年並入普羅旺斯,次年又並入法國,但很快就贏得了對抗中央的名聲。吞並大約三十年後,被葡萄牙國王伊曼紐爾一世送給教皇利奧十世的犀牛吸引的弗朗索瓦一世來到馬賽,但是卻在德伊夫島(Ile d'If)上遭遇海難。結果德伊夫要塞開始建設;這對幾年後阻止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圍攻馬賽為效甚微。16世紀末,馬賽又爆發了一次瘟疫;聖靈醫院(Hotel-Dieu)不久就建立了。一個世紀後麻煩又來了:國王路易十五不得不帶領軍隊進攻馬賽以鎮壓當地反對總督的起義。結果,聖讓和聖尼古拉斯兩座要塞在港口建立起來,這里還配備了龐大的艦隊和軍火庫。
18-19世紀
18世紀中,港口的防禦設施得到改善,馬賽成為法國在地中海最重要的軍港。1720年馬賽爆發了最後一次瘟疫,該城和周邊省份大約有10萬人喪生。王室公證人讓·巴蒂斯特·格羅森(Jean-Baptiste Grosson)在1770年至1791年撰寫《馬賽歷史年鑒》,以《富有歷史和藝術趣味的馬賽文物和紀念碑集鑒》(Recueil des antiquités et des monuments marseillais qui peuventintéresser l』histoire et les arts),在多年中一直是研究城市紀念碑的首選材料。
當地人積極支持法國大革命,於1792年派遣500名志願兵前往巴黎保衛革命政府;他們高唱著他們的進行曲《馬賽曲》一路從馬賽來到巴黎。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
19世紀,這座城市是工業創新和加工業發展的中心。法蘭西帝國的崛起和1830年以來法國的擴張(尤其是阿爾及利亞)激勵著海外貿易,也促進了這座城市的繁榮。海上的機遇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更多了,此時期馬賽也建立了很多紀念碑,比如馬薩古斯(Mazargues)的拿破崙方尖碑和艾克斯廣場(place d'Aix)的皇家凱旋門。
20世紀
20世紀上半葉,馬賽在1906年至1922年的殖民擴張保證了其貿易和「帝國港」的地位;火車站紀念法國殖民擴張的紀念階梯就是此時修建的。1934年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來到馬賽會見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Louis Barthou)。他在那裡被弗拉達·喬戈里弗(Vlada Georgieff)刺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賽在1940年遭到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轟炸。1942年11月至1944年8月期間,馬賽被德軍佔領。為了減少抵抗組織成員在密密麻麻的老房子中藏匿和行動,德軍的清除計劃毀滅了一大片舊城區。戰後的5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重建。東德,西德和義大利政府交出大量賠款和利息以補償在戰爭中被殺害、受傷、無家可歸或陷入赤貧的人。
50年代以來,這座城市成為將近100萬移民進入法國的入口。1962年流入大量來自新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包括大約15萬歸來的阿爾及利亞移民者。許多移民呆在這里,並得到帶有一個大市場的法國-非洲區。
1973年的石油危機帶來了經濟滑坡,馬賽的犯罪率和貧困水平上升。城市為此而奮斗,通過歐盟的恢復計劃,它已經發展出以高科技工業,石油精煉和服務業為支柱的現代經濟結構。 法國 國歌「馬賽曲」正是以馬賽義勇軍命名的。
廣泛傳播的塔羅牌來自馬賽,它也被稱為馬賽塔羅牌。
1792年4月24日,法國國歌《馬賽曲》創作於斯特拉斯堡。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萊茵軍戰歌》,作者魯日·德·李爾只是一名業餘音樂家。
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法國士兵在《馬賽曲》的鼓舞下十分英勇。曾經有樂隊指揮贊美說:「《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這首歌曲很快就廣為流傳起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他們挺進巴黎時就高唱著這首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贊歌》,後來又把它稱為《馬賽曲》。
1795年7月14日,《馬賽曲》成為法國國歌。從1880年開始,在7月14日舉行國慶遊行時,都要奏響《馬賽曲》。
《馬賽曲》原來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 馬賽 最有名的菜首推普羅旺斯魚湯(Bouillasse)。它是將海魚和蝦等煮在一起而熬成的湯,原本是漁民的妻子為了給下海的丈夫暖和身子,以賣剩下的魚熬成的平民湯菜。
舊港沿街的餐廳多對旅行者不誠實,所以最好還是到從舊港右轉的第一條街上的餐廳去吃飯為好。La Daurade是一家頗人們稱贊的餐廳,它背對卡農維爾街,從quai de Rive Neuve左拐第一街進去的St-Saens路的右側即是。蘸著愛奧利(ailloli,沙拉加蒜的蘸料),露優(辣味的藏紅花調料)品嘗,味道的確很美。價格略有些高,但份量很足,可以考慮合起來點,不需要開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