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歷史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版夏上古文化之大權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⑵ 孔子在歷史上,是哪個朝代的人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書上記載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創辦了儒家學派,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思想文化精華,他所提倡的思想也被百姓追捧傳揚。從古至今,孔子都是偉大的思想家,能夠為一代一代人指明禮義的道路。
孔子是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但是當時已經是春秋戰國的末期了,孔子在亂世之中,也能夠把自己的儒學文化發揚光大,孔子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人。也希望孔子的儒學文化能夠影響後代更多的人,能夠更加的發揚光大。
⑶ 孔子的歷史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6]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7]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⑷ 孔子的歷史!!!!!!!!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於魯襄(xiang)公二十二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儒略歷西元前551年
10月4日,以今格里歷則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時)在山東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1],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後來宋國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七世祖孔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相傳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⑸ 關於孔子的歷史典故
後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 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⑹ 關於孔子的歷史資料
孔子像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 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版時人 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權時,鮮為人知的是 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 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 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 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 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 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 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 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 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⑺ 孔子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獃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庄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遊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後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麼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麼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聖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孔聖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夥子,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後,山裡人就把朐(qu)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後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 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⑻ 孔子的歷史資料
孔子像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參照 http://ke..com/view/2176.htm
⑼ 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
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9)孔子歷史擴展閱讀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