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歷史書
『壹』 誰有台灣現在高中歷史書掃描版的,pdf的,可以看到書上的完整內容,謝謝!
我有
才怪
『貳』 台灣歷史教科書
近代史?? 是指清末開始嗎??
武昌起義
就鴉片戰爭
七七事變
國共內戰
就連中國的文革都有講到
大概就這樣
其實應該很客觀
因為台灣是一綱多本
也就是教育部給出大方向
其餘部分內容由各家出版社所訂定
而且歷史亂寫 一堆學者會馬上出來炮轟...
是不可能教育什麼 統--獨 思想的
通常只是描述歷史而已
60末70初 那已經是現在25-30歲的人了耶
現在支持統一的實在是很少很少好嗎
不然就是高齡老兵...
不過確實 我出生那一年台灣解嚴
我爸媽生活的環境還是經過洗腦的
不過台灣民主飛快....有些思想開始取決於他們接不接受
不過我們這一代 大概就都是很開放的了...
『叄』 推薦有關台灣的歷史書或近代史書
台灣近現代史學家中,郭廷以的著作值得一讀。你可以看看他的《近代中內國史綱》和《近代中國史容事日誌》。台灣歷史的話《眾生台灣》《歲月台灣:1900-2000》可以看看,圖文並茂比較立體。或者你可以找一下關於蔣介石,蔣經國,宋美齡等人的回憶錄或是傳記。雖然自己寫的回憶錄會有可以美化的成分,但是大多是還是比較接近真實的。
『肆』 台灣的歷史書跟我們有哪些不同 謝謝!
台灣的比較客觀
『伍』 求台灣版本歷史書籍……
已發動,請接收!
『陸』 大陸和台灣歷史教科書有何區別
大陸和台灣歷史教科書有何區別?以下舉幾個例子:
、太平天國
【異同比較】台灣版認為太平天國是起因於政風、軍備敗壞,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種族歧視,而大陸版卻強調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所謂舊的矛盾,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新的災難即是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
【異同比較】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兩岸敘述很大的不同,台灣版認為是「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時「以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來突顯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大陸版則認為是受帝國主義的干涉、封建勢力鑽入,造成革命黨內部有人主張妥協。
『柒』 台灣歷史書怎麼寫大陸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台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320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於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後」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古代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松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
大陸和台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台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
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台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贊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其政治制度為文武合一,極端專制,形成歷史上罕見的恐怖統治。」而大陸版對太平天國運動極其推崇,不僅肯定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且下面還詳細分析了它的五點意義。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台灣叫做「義和團之亂」。台灣版對它的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又稱為「庚子拳亂」。大陸則沒有談及義和團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義和團的勇猛和無助。
對於農民起義的原因,兩岸在解讀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陸版強調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於官吏摧租逼稅、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而台灣灣則多以流寇、飢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似乎農民鬧事是下層人的自主行為,與統治階級關系不大。
正因為這個分歧,於是帶來了對另一撥人的評價有不同,大陸版對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而台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熏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文中還稱贊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地方督撫的權力也隨之增強。
由於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採取加強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教育方針政策,尤其重視歷史教育,把它作為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古代史,除了在評價上雙方稍有點差異外,其餘差別不大。但有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台灣和大陸每講到一個時代結束時,都會有專門的一章節講述經濟文化發展。
台灣更傾向於追尋中國歷史的制度演變,而大陸比較多地沉浸於老祖宗哪些技藝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灣版歷史書在講文化的時候,必定提到一個時期的官制、兵制、賦稅、科舉的沿襲流變,似乎他們在這里可以找到某種治國方略。而大陸一般是強調經濟繁榮、文化領先,對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太著力。
提起抗戰,台灣反而不厚道
想必讀者最感興趣的就是雙方對抗戰的描述,因為這段歷史成了雙方力量消長的關鍵時期。筆者仔仔細細地進行了對比,在「八年抗戰」這章中台灣版教科書比較簡單地講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漢四大會戰,但著墨非常少(四大會戰在大陸版里分別為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除了這幾次重大的戰役外,台灣版在提及抗戰將領時,除了「偉大的蔣委員長」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閣、趙登禹、謝晉元,其他將領再無涉及,甚至連台兒庄戰役中的李宗仁也隻字不提。而大陸不但詳細提及,前些年版本的歷史書中還放了李宗仁在台兒庄車站的照片。倒是台灣版在抗戰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反面典型,在忻口會戰中「守軍將領韓復榘不戰而走。蔣委員長下令拏辦,處以極刑,軍威大振」。
原本費力氣找台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對共產黨抗戰是如何描寫的,可看了之後發現對國軍抗戰描寫都如此之少,那更別指望能對共產黨抗戰有什麼描寫了,沒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百團大戰,沒有游擊戰,也沒有反「掃盪」。書中把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完全抹殺,貫穿其教科書的主題是:中共擾亂抗戰。
有一段比較詳細的描述:是「竄往陝北的殘共,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輸誠。政府為團結抗日,允其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表面服從政府,暗中擴張勢力。羽毛既豐,故態復萌,竊據地盤,襲擊國軍。」
這個主題延伸到到皖南事變,整個就黑白顛倒了,說是「民國二十九年十月,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調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襲擊國軍」。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國軍大潰敗之際,教科書中還特地點了一筆,「我國經此一役,損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機會。」
反觀大陸歷史教科書,則對抗戰這一大事,事實重於感情,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抗戰反而是較多的客觀描述。大陸的教科書按照時間順序,對於抗戰正面戰場上大部分主要會戰都有描述。當然作為中學階段的歷史教科書,畢竟是普及教育為主,所以如果要強求將正面戰場的所有會戰加以記載和詳述,也不太現實。
對於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士,書中有不少詳細描寫,其筆墨明顯多於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描寫。書中不僅提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如馬佔山、蔡廷鍇、馮玉祥、李宗仁、張自忠、池峰城,還有中級軍官謝晉元,其中對於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有詳細描寫。
看過台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對台灣刻畫抗戰的功力還存在聯想,沒想到在教科書這等事上,台灣不太厚道,不僅對自己的抗戰不太細處著筆,對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則全部抹殺或者迴避,甚至做反面解讀。
『捌』 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書有何不同
核心提示: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台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320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於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後」。而這320個字是什麼概念?台版教科書在講述七七盧溝橋事變時用了270個字,講述四大會戰用了400個字。而大陸60年的變遷,竟然濃縮在這么一點情緒化的字眼裡,不難想像沖破雙方的認知隔閡要靠多少個320字? 摘自《看世界》雜志2010年5期 作者:毛春初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古代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松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 大陸和台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台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台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贊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其政治制度為文武合一,極端專制,形成歷史上罕見的恐怖統治。」而大陸版對太平天國運動極其推崇,不僅肯定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且下面還詳細分析了它的五點意義。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台灣叫做「義和團之亂」。台灣版對它的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又稱為「庚子拳亂」。大陸則沒有談及義和團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義和團的勇猛和無助。 對於農民起義的原因,兩岸在解讀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陸版強調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於官吏摧租逼稅、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而台灣灣則多以流寇、飢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似乎農民鬧事是下層人的自主行為,與統治階級關系不大。 正因為這個分歧,於是帶來了對另一撥人的評價有不同,大陸版對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而台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熏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文中還稱贊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地方督撫的權力也隨之增強。 由於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採取加強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教育方針政策,尤其重視歷史教育,把它作為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古代史,除了在評價上雙方稍有點差異外,其餘差別不大。但有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台灣和大陸每講到一個時代結束時,都會有專門的一章節講述經濟文化發展。台灣更傾向於追尋中國歷史的制度演變,而大陸比較多地沉浸於老祖宗哪些技藝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灣版歷史書在講文化的時候,必定提到一個時期的官制、兵制、賦稅、科舉的沿襲流變,似乎他們在這里可以找到某種治國方略。而大陸一般是強調經濟繁榮、文化領先,對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太著力。
『玖』 台灣的歷史書和大陸歷史書有區別嗎
會啊,關於台灣本土的歷史比重會比較多~
憑我的記憶,
一些比較細的,如原住民、日據時期的施政、生活情形、民智啟發等,
尤其蔣來台後的事跡,如十大建設、二二八,以及現代的發展,
這些相信大陸歷史應該不會有吧,就算有也著墨不多~
而關於中國歷史大概講重點幾件~但該講的應該都有講~
不過詮釋角度會有不同,
比如你們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由於政治立場不同,評價與定位也不一樣,
再者經過陳水扁去中化之後,關於台灣本土的介紹比重會更高~
『拾』 想了解台灣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歲月台灣》、《台灣四百年》、《荷蘭時代》、《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及續集。
《台灣地方史》,經典老書,對台灣的考古、文化方面著墨較多。
《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是博士論文編著,是政治類研究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