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歷史觀
1. 儒道法三家歷史觀及影響
儒家,又稱儒學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冠婚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崇尚等級制度和禮教德道約束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奉信以孔子為先師,以「儒」為共同認可符號,各種與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道德准則,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關尹、莊周、彭蒙、田駢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莊子》之外,還有《管子》中的《心術》上、 《心術》下、《白心》、《內業》諸篇, 漢初的《淮南子》、晉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道原》、《稱》、《十六經》等。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法家在《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是中國古代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主張社會變革、強化法制。根據中國歷史劃分的法家理論,主要發展為春秋諸侯國在私有產權下的市場經濟和重商主義理論,以管仲為代表。和戰國秦漢的君主制中央集權國家下的國有制計劃經濟理論,以商鞅為代表。
2. 簡述法家歷史觀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485027-1-1.html
3. 為什麼歷史書上說韓非子反對儒家古為今用的歷史觀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當時的儒家古為今用實際上反對變法革新,恢復奴隸制度 ,是社會的倒退。
4. 分析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歷史觀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為社會的穩定和人類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拋卻他是為封建階級統治者服務的角度來講,儒家在政治、文化以及人格塑造上都有很大積極影響
政治上的忠君愛民
人品上的提倡什麼忠義禮仁信為君子的標線等
在文化上就更不用說了 看看現在的儒學研究 如火如荼
其實商業上也有的:以前不是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么 現在好多商人也是在讀論語 來經商——這也就有個名詞:儒商
5. !!!!怎麼理解儒家是非古今的歷史觀!!!~\(≧▽≦)/~
儒家厚古薄今,實際上是把歷史觀倫理化的表現。因為儒家敬老,也尊敬已死的古人,尊敬人類歷史的守創者。。。
再者,人類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今天何嘗不是?自己的制度出了問題,就會輕易的說,學人家的,似乎人家那一套,只要說得出一套通順的邏輯,在實踐中就不會出問題。。。我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會覺得古代有一個時期,什麼毛病都沒有,也是自然的。
還有,原始共產主義,物質不豐富,卻未必不快樂。有的西方人士觀察一些非洲原始部落,的確覺得他們不可思議的靠分享一切,簡單快樂的出奇。這個現象也許大量的留在我們古人的記憶里,換言之,炎黃堯舜之世,人們感受到的公平知足,未必是虛的。只是道德豐富物質貧乏的時代,註定不會長久,很想發大財的一群人,註定會後來居上統治一切。
6.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7. 孔子的歷史觀
孔子的歷史觀,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除了資料的局限以外,還有研究方法與態度問題。孔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主張英雄史觀的,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歸之於唯心史觀,應作具體分析。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夏、商人把天神看成是各種自然力的最高主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①,一切王事都祈求於祖先的保佑。周人再把天命附上社會屬性,開始注意到人事,著手研究歷史更替的規律。最初,神學歷史觀認為夏、商王朝的歷史完全是由「天命」決定的,「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②。而西周統治者在承認歷史是由「天命」、「神意」決定的前提下,鑒於夏、商、周三代興替的歷史經驗教訓,認識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天命」是授予有「德」之人的,商「不敬厥德」:,失去了天神的歡心,而周「明德」,所以取代了商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急劇轉變的時期。
8. 儒家的歷史觀是什麼,100字左右
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系。
9. (*¯︶¯*)儒家是非古今的歷史觀怎麼理解哈
總體來說 功過於非
10. 怎麼理解儒家是非古今的歷史觀(*¯︶¯*)
儒家理念有很多是我們現代社會所應該繼承於發揚的,但我們應該在繼承儒家優秀思想理念的同時還要兼容其他各家學說的優秀文化。要做到以法為骨,以儒為肉,以其他顯學為皮肉進行裝點。對於儒家思想有很多是基於古代封建大背景下的產物,我們在繼承與發揚時應有選擇性和有條理性的將其變得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但不管怎麼說,它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源泉,是我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