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生物
海洋本來就是生命的搖籃,人也是由海洋生物進化而來的。
水中生物他們的呼吸器官就決定了他們一定要在水裡生存。
長期的物種進化,適者生存,適合在水中生活的生物具備了與環境競爭(逃避毀滅性捕食)和從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的能力。這和適應陸地生活的生物是有區別的。
望採納!
Ⅱ 淡水生物的作用是怎麼樣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其主要生態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種礦質養分和有機物,保持水體一定的清潔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對水質理化特性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同時形成水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漁業生產上所講的培養水質或肥水,實質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產力的大小,預示著池塘魚類產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鰱、鱅和羅非魚等魚類的主要餌料,浮游動物是幼魚的餌料。
多種魚類共同對水體環境發生影響。草食性魚類的糞便可以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鰱、鱅等濾食性魚類取食浮游生物和細菌,使水質變清,有利於草食性魚類的生活。鯉、鯽、羅非魚等攝食有機碎屑,也可保護水質。各種水生生物之間以及水生生物與環境之間連接成一個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既具有較好的生產性能,又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機殘體沉積湖底,積極參與湖盆的填平作用,據分析,雲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機質含量,洱海為2.69%,滇池為6.34%,草海最高可達27%,為湖泊的沼澤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其次,水生植物具有過濾泥沙、減緩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鳳眼蓮)處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凈化、改造水域環境的實例之一。
知識點
自養生物
作為生態學用詞也稱獨立營養生物,它的對應詞為異養生物。其原義是指僅以無機化合物為營養進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這種古典概念中,並沒有把獲得能量的基質氧化和為了碳素同化而進行營養物質的還原這兩大代謝系統加以區別。而今天這個概念已分為根據作為能源而被氧化的營養物質及其氧化形式來分類(化學合成生物、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氧化生物、有機氧化生物),以及根據對碳源的營養素材的攝取方式及其在還原同化作用中所必需的有機代謝物質的合成方式來進行分類。而且只限定於後者的意義而被廣泛地應用。
Ⅲ 淡水生物大全
《淡水生物學》
作者: 盧敏德
ISBN: 9787810376594, 7810376594
出版社: 蘇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05
定價: ¥21.00
內容提要:
本書是面向農村實驗區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養殖專業的《淡水生物學》教材。
本書分兩篇共9章。第一篇介紹淡水生物形態、特性、分布及分類檢索,第二篇介紹淡水生物水系統生態、淡水生物調查研究方法。
全書助學內容形式多樣。為有利於自學和復習,每章之後都附有自學指導和練習題,書末還附有兩份模擬綜合試卷及考試大綱。
本書可作為水產養殖專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教材,也可供水產學科各專業函授學員、水產院校淡水養殖專業師生和水產科技人員參考。
本書也可作為高等職業學校相應專業的教材。
編輯推薦:
本書是面向農村實驗區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養殖專業的《淡水生物學》教材。
本書分兩篇共9章。第一篇介紹淡水生物形態、特性、分布及分類檢索,第二篇介紹淡水生物水系統生態、淡水生物調查研究方法。
全書助學內容形式多樣。為有利於自學和復習,每章之後都附有自學指導和練習題,書末還附有兩份模擬綜合試卷及考試大綱。
本書可作為水產養殖專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教材,也可供水產學科各專業函授學員、水產院校淡水養殖專業師生和水產科技人員參考。
本書也可作為高等職業學校相應專業的教材。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淡水生物學的概念與研究內容
第二節 淡水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第三節 淡水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第四節 我國淡水生物學研究概況
第五節 淡水生物學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
……
Ⅳ 什麼是淡水生物
因為湖泊和河流系統被陸地障礙物所隔開,所以我們可能會想到淡水生物在同一地區里不會分布很廣,又因為海是更加難以克服的障礙物,所以我們可能會想到淡水生物不會擴張到遙遠的地區。但是情形恰恰相反:淡水生物以一種高度對自己有用的方式變得適合於在它們自己的地區里從一個池塘、一條河流到另一條河流經常進行短距離的遷徙。不但屬於不同綱的許多淡水物種有廣大的分布,而且近似物種也以獨特的方式遍布於世界。
Ⅳ 潮汕有什麼淡水生物
潮汕海岸線長325公里,蜿蜓曲折,形成了79個大小島嶼,島岸線長196公里。沿海有可供海水養殖的灘土20多萬畝。境內有大小河流31條,總長7397公里。有水庫和山塘3047個,總庫容21億多立方米,還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水溫較高,有利於海洋及淡水水域中水生生物的生長,水產資源豐富,已知海區有魚類471種,暇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淡水水域中有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40多種。
甲魚、桑田膏蟹、篾蟹、扇貝、大蚝、大澳珠蚶、赤砂蚶、薄殼、花蛤、紅內、烏魚、烏耳鰻、盧鰻、草魚、松魚、鱗魚、鯰魚、斑魚、鯉姑、龍箭、土虱、土溜、鯊魚、金龍魚、黃雀魚、巴浪魚、鹿仔魚、鞋底魚、銀魚、龍蝦、蝦婆、蝦姑、響螺、鯉魚、澎菜。
--------------------------------------------------------------------------------
桑田膏蟹
甲殼類海產品。學名鋸綠青蟹,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網,蝤蛑科。
桑田膏蟹(又稱桑田赤蟹)產於潮陽市的河溪鎮桑田鄉。
青蟹全身有甲殼,眼有柄,足5對,前面1對長成鉗狀,叫「螯」,後4對為步足,第4對步足的前節和指節扁平,呈槳狀。腹部分節,俗稱「臍」,以圓臍或尖臍分雌雄。桑田人善於捕撈和養殖膏蟹。蟹池築於榕江出海口附近,水溫鹽度適中,潮流暢通,水質優良,餌料豐富,適宜膏蟹的生長。將從海中捕到的青蟹,進行挑選分級,把已交配後卵巢漸趨發育成熟、體重約200克以上的雌蟹作苗種,投入蟹池養殖,經20天左右精心飼養管理,便長成膏蟹,這時蟹膏(卵巢)已擴大充滿甲殼邊緣,蟹背呈赤褐色,每隻體重在500克左右,便可收獲上市。
桑田膏蟹以膏紅肉肥、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質馳名。
--------------------------------------------------------------------------------
篾 蟹
淡水和鹹淡水產蟹類。即溪蟹,舊稱石蟹。甲殼網,十足目,溪蟹科。棲息溪流旁或溪中石塊下。近似種類繁多,中國已發現的約有50多種。
潮汕常見品種為細齒溪蟹和鋸齒溪蟹,個體較小,頭胸甲背面稍隆起,額部後方有一對隆塊,其前面有皺紋或顆粒,腿窩後方下凹,隆線清晰,前側緣有小鋸齒。潮陽市的海門港、澄海市的萊蕪灣、饒平縣的黃岡河口等鹹淡水區常有發現。尤於暴雨過後為多,漁民在近海時有捕獲。
篾蟹經鹽漬,加入醬油、辣椒、蒜頭和味精調味,便可食用,為潮汕人喜愛的佐膳佳品。但篾蟹是人類肺吸蟲的中間宿主,為保障身體健康,食用時最好是煮熟再吃。
--------------------------------------------------------------------------------
扇 貝
海產雙殼貝類。屬瓣鰓網,扇貝科。因雙殼表面有放射肋成扇狀而得名。汕頭沿海分布的常見品種為華貴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殼近圓形,左殼較凸,右殼較平,殼色有紅、橙、紫等多色。殼表面有等粗的放射肋,肋上有小節;鉸合線處有略呈三角形耳,前耳比後耳大。內韌帶發達,足絲孔明顯,具細櫛齒。殼內面有與殼面相對應的肋和溝,鉸合線平直。生長於低潮線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海底,以足絲附著於水流通暢的岩石或珊瑚礁及石礫沙質海域。汕頭底層拖網作業有捕獲,但數量少。扇貝是國內外主要高檔養殖品種,現國內作為養殖對象的種類有: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日本日月貝和從國外引進的海灣扇貝、蝦夷扇貝等。
扇貝的閉殼肌發達,干制的閉殼肌稱「干貝」,珍貴的海產品,經濟價值高。其殼可作為貝雕工藝品。
--------------------------------------------------------------------------------
大 蚝
貝殼類海產品。又稱水生,學名牡蠣,屬板鰓網,牡蠣棵。種類繁多,中國已發現的約20種。
潮汕沿海養殖的品種有近江牡蠣、長牡蠣和褶牡蠣等3種。是高蛋白、多營養素的活海鮮,有
「海底牛奶」之雅稱。養殖大蚝通常是:於每年立夏至小滿和立秋季節前後,在海灘上均勻有序投
放一列列石頭作為附著器,漲潮時蚝苗隨水而來,附著於石頭上而孳生;潮落潮漲,露而復浸,其
間須經常巡視,整理蚝石,清除敵害,至秋冬季節進行收獲。
--------------------------------------------------------------------------------
大澳珠蚶
貝殼類海產品,學名泥蚶,屬瓣鰓網、蚶科。肉供食用,味美可口。殼可作葯用,有「消血塊、化疾積」功效,也可燒制貝灰,或作陶瓷工業原料。潮汕泥蚶佳品除赤砂蚶外,便是大澳珠蚶。大澳人的祖先來自盛產泥蚶之鄉的福建莆田,世代養蚶,經驗豐富。所養泥蚶,粒小而圓,殼色紅赤,肉味鮮美,自清代上海辟為商埠以來,大澳人歲歲運蚶赴滬出賣,食客、餐館爭購,被譽為珠粒,乃易名珠蚶。大澳珠蚶形美質優,在潮汕吃法比較講究,用新瓦片置於小炭爐上燒焙,然後將蚶放於瓦片上,蚶受熱略開口,取而吃之,飲酒嚼蚶津津有味。
大澳珠蚶每年春初產卵,隨波漂到岸邊,附著於爛泥灘中,大澳人適時在鹹淡水交融的岸邊刮泥,將蚶苗連泥鏟起然後洗出蚶苗,放於小場護養,「冬至」前後,移放入中場,翌年冬季選取粒大的上市,小的移放大場,次年便成大蚶,其深匿、脫逸者成為巨蚶,內生蚶珠,為貴重葯材。
--------------------------------------------------------------------------------
赤 砂 蚶
貝殼類水產品,學名泥蚶,屬瓣鰓綱蚶科。兩殼大小相等,堅厚呈卵圓形,殼面有瓦龍狀放射肋,被褐色薄皮,殼內面白色。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
因產於潮陽市的河清鎮崗背村的赤砂埔而得名。赤砂埔位於濠江中游西岸,其表層覆蓋著赤色微砂,灘塗下面有白砂層,白砂層下有甘泉向上滲透,既有咸潮,又有淡水,所產泥蚶肉質鮮甜、嫩脆無鹹味、為潮汕泥蚶之佳品,暢銷毗鄰省市及港澳、東南亞等地。
--------------------------------------------------------------------------------
薄 殼
薄殼,學名尋氏肌蛤。貝類海產品,因殼薄故名。
它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喜群聚,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俗稱錠)附著於泥沙中。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養兩種。潮汕首創養殖薄殼。其肉味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實,薄殼的全身都是寶。
薄殼米味道鮮美,是頗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較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
剔去肉的薄殼殼,既可燒成貝灰,用作建築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動物飼料添加劑,是高級的輔助飼料。
加工薄殼米用過的湯水,經過濾可製成蚝油。泥錠泥水則是富含鈣質和高鹽度的有機肥料。
據悉,由於薄殼米加工技術性高勞動強度大,目前優秀技術工已越來越難找。希望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術得以改良和發揚,讓薄殼米這一獨特的潮汕美味香飄海內外!
--------------------------------------------------------------------------------
花 蛤
貝殼類海產品,又稱花蚶,學名菲律賓蛤仔。
生活於近岸潮間帶的泥沙底中,在溫度5--35℃、比重1.01-1.028的海水中均能適應。每年10月至翌年7月為播苗季節,每畝播殼長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0-2000公斤,養殖18個月左右,殼長可達4厘米以上,可行收獲。一般畝產3噸,高達8噸。
肉味鮮美,營養豐富。
--------------------------------------------------------------------------------
斑 魚
淡水產魚類,學名烏鱧,鱧科。
體略呈圓筒形,頭尖稍平扁,口大,牙尖利,背鰭和臀鰭均較長,腹鰭短小,胸鰭短圓,尾鰭圓形,體背側灰棕色或深褐色並間有黑色斑紋,腹部淡白色。棲息於淡水水域的底層,性兇猛,肉食性,主食魚蝦。
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口腔內有輔助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氣,耐低氧。產卵期在5-7月。親魚將水草攪成環型的巢、產卵於其中,並加以守護,直至孵出再仔魚仍形影不離。
生長快,肉味鮮美,少骨刺,營養豐富,為人們視作滋補佳品,經濟價值較高。潮汕的山塘、水庫、河涌、池塘均有分布。鮮活斑魚可供出口。
--------------------------------------------------------------------------------
鯉 姑
淡水產魚類,學名鯉魚,鯉科。
體略側扁,腹圓,背鰭前方背部稍隆起,嘴邊有須2對,體青黃色,尾鰭下葉紅色,鱗大。棲息於淡水中的
底層,雜食性,生長迅速,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寒耐高溫、耐低氧。1齡性腺成熟,每年清明節前後產卵繁殖。
是山塘、水庫、河涌、池塘養殖和稻田養魚的主要品種。產量高,潮汕年產量約3000噸。一般體重達150克
便可食用。肉嫩、骨刺少,營養價值高。
--------------------------------------------------------------------------------
金 龍 魚
海洋魚類,俗稱紅瓜,學名大黃魚,石首魚科,黃魚屬。是中國四大海產之一。體長側扁,略呈橢圓形,體背側灰黃色,鱗中心灰褐色,側線下方各鱗多具發達的發光腺體,呈金黃色,故有黃花魚之稱。成魚一般體長40—50厘米。屬溫水性近海中下層魚類,厭強光,喜濁水,愛群棲,食性廣。對音響非常敏感,能利用體內的鰾伸縮振動發出聲音。漁民常藉此尋找魚群。南澳、汕頭港外、廣澳、海門、惠來對開近海均有產,每年9—11月為旺汛。
金龍魚經濟價值高,肉質細嫩,含蛋白質17.6%、脂肪0.8%,味鮮美。其鰾稱為金龍膠仔,富含蛋白質、脂肪、骨膠質、鈣、磷、鐵等成分,是高級的海珍和滋補品。潮汕民間常用金龍膠仔燉豬肚,作為產婦補品。
--------------------------------------------------------------------------------
黃 雀 魚
海洋魚類,又稱薄雀,學名黃鯽。鯡形目,鯷科,黃鯽屬。體扁薄,背圓鱗,易脫落。背部青綠色,體側
銀白色,腹鰭白色,尖端黃色,其他各鰭呈金黃色。一般體長14—16厘米,最長達20厘米。為暖水性近海魚類,
魚群有明顯晝沉夜浮的特性,上中下各水層均為棲息活動范圍,以浮游生物為食。潮汕沿海均有產,是掃蓮、
摻蓮、小圍網等淺海和近海作業的主要捕撈對象。有專門捕黃雀的黃雀蓮作業。漁期為每年2—3月。
黃雀魚體小肉薄,骨刺多,但味美,加工成「魚飯」或用油煎均極可口。還可腌咸後曬干遠銷外地。
--------------------------------------------------------------------------------
巴 浪 魚
海洋魚類,鱸形目,體呈紡錘形,稍側扁,被小圓鱗,側線直線部位被棱鱗。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成魚一般體長20厘米,為暖水性海洋中上層魚類。喜結群洄遊於近海,有明顯的產卵集群和索餌集群的習性,又有晝夜在水層中作垂直移動的特性。趨光性強,是燈光圍網和機船拖網作業的主要捕撈對象。
成魚於每年春汛中、後期(3—5月)分批產卵,孵化成活的幼魚,於暑海(5—8月)成群洄遊於海灣、島嶼、岩礁周圍索餌覓食,為淺海作業的捕撈對象。
全年均可捕到,春汛旺發為3—5月,秋汛旺發為8—10月。是潮汕海洋捕撈的大宗產品,年捕撈量2萬噸。巴浪魚富含蛋白質,味道鮮美,將新鮮巴浪魚洗凈裝如小竹筐,蒸成熟魚,俗稱「魚飯」,是潮汕城鄉百姓喜愛的佐膳佳品。
--------------------------------------------------------------------------------
鹿 仔 魚
海洋魚類,是學名絨紋單角魨、絲鰭單角魨、叉尾單角魨、黃鰭馬面魨、綠鰭馬面魨等各種魚的總稱。為鱗魨科、單角魨亞科,單角魨屬和馬面魨屬。暖水性海洋中下層魚類。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全身被小鱗,第一背鰭成錐狀粗棘,腹鰭退化成一短棘。5—60米水深海區均有分布,漁場廣,汛期長,潮汕沿海幾乎全年均可捕到,拖網作業以每年2—4月和9—10月為旺漁期;淺海作業則以6—8月為旺季。
常獲品種有白皮鹿(絨紋單角魨)、烏皮鹿(絲鰭單角魨)、豬哥鹿(黃鰭馬面魨)。此外,還有鹿婆(獨角魨)、三腳鹿(三刺魨)等。而以白皮鹿和豬哥鹿為大宗。
鹿仔魚是高蛋白質低脂肪海洋經濟魚類,新鮮烹食,味道鮮美,骨較軟,肉中干骨刺,也有曬干製成干品或淡干品遠銷外地。
--------------------------------------------------------------------------------
鞋 底 魚
南海常見的經濟魚類,也稱龍舌魚,學名龍舌魚,學名舌鰨。鰈形目,鰨科,舌鰨屬。體側扁,呈舌狀,兩眼
在左側,口小,下位。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體兩側均被小鱗。子魚兩眼對稱,營浮游生活,變態後右
眼移至左側,成魚轉為底棲生活,主食褐蝦、端足類和多毛類等。
廣泛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域,種類繁多。潮汕沿海均有產,是底拖網及刺網作業常見的捕撈品種。經濟價值較
高的寬體舌鰨,體長一般在24—31厘米,肉質細嫩,肉間無骨刺,含蛋白質 18.8%、脂肪13.3%,肉味鮮美,是出口創匯的海鮮之一。
--------------------------------------------------------------------------------
銀 魚
小型魚類,海淡水均有產。鯡目、銀魚科、銀魚屬。生活於淡水及沿岸近海上層水域,有從海洋溯河回遊的習性。體細長,無鱗,半透明。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扁平,眼大口大,吻長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頜等長,骨軟。熟品潔白如銀,故有銀魚之稱。以小型甲殼類為食料。
潮汕沿海的內灣有產,但量極少,價昂。以澄海的韓江出海口處出產的赤尾銀魚為聞名。是定置網、地拉網等作業的捕撈對象。不須開膛理魚,洗凈即可烹調,全身均可食用。銀魚曬干,味香,是送禮佳品,旅外僑胞視為家鄉特產,常帶出國。
--------------------------------------------------------------------------------
龍 蝦
甲殼類海產品,是海產名貴蝦類中最大的一種。
最大達3—4公斤。屬暖水性海洋蝦類,喜棲息於5—10米深的淺海岩礁間,善在海底爬行,不善游泳,行動遲緩,白晝潛伏,夜間活動尋食,是礁盤刺網作業的捕撈品種之一。
有一定資源,產量不高。南澳、饒平、潮陽、惠來等地沿海時有捕獲。常見品種為中國龍蝦和波紋龍蝦。體大肉多,含蛋白質16.4%、脂肪1.8%,還有與肌肉收縮有關的肌球蛋白、肌動球蛋白及甲胺。味道鮮美,歷來是宴席的佳餚。
--------------------------------------------------------------------------------
蝦 婆
甲殼類海產品,又稱琵琶蝦,學名多毛扇蝦。甲殼網,十足目。頭胸部平扁寬圓,側緣有鋸齒,腹部比較
短小、分節,尾成薄瓣狀,形似琵琶而得名。運動器官不發達,只能緩慢地在海底爬行,利用腹部的曲伸動作,
能作短距離的游動。
通常生活於50—150米深的海底,僅分布於暖海區。
潮汕漁民利用機拖作業常有獲,但資源少,產量低。肉質細嫩,味道不亞於龍蝦,是宴席佳品,也是出口的海鮮之一。
--------------------------------------------------------------------------------
蝦 姑
甲殼類海產品,又稱螳螂蝦,學名蝦姑。節肢動物門、甲殼網、口足目,蝦姑科。背腹略扁平,胸部有8對附肢,前5對為顎肢,齊向口邊,用於抓捕食物,故稱口足類。
眼有柄,背面有8條隆起線。生活於暖水近海沙泥底或岩礁間。白天潛伏,夜間爬行覓食。南海種類最多,已發現的有60多種,最大體長33厘米。潮汕沿海均有產。
為拖蝦網、拖網以及刺網作業兼捕品種,產品不多。肉和成熟卵巢味美,可鮮炒和油炸。新鮮蝦姑洗凈,用鹽和醬油腌漬,加上辣椒、蒜頭等調味品,是潮汕有名的小食之一。
--------------------------------------------------------------------------------
響 螺
貝殼類海產品,學名長辛螺,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有螺層,各層肩角突起,前端管長而稍為彎曲,螺頂尖長,殼面為茶褐色。喜棲息於鹽度較高的海底,每年7-8月產卵。
潮汕沿海機拖網作業時有捕獲,但資源少,所獲不多。其營養豐富,為宴席上較貴重的海味。可供出口。漁民常用其殼作吹號,聲音宏亮,故有響螺之稱。
--------------------------------------------------------------------------------
澎 菜
藻類海產品。學名紫菜,屬原紅藻網,紅毛藻科。是廣溫性海藻。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有分布,大多生長於向北、東或東北面風浪較大的外海岩礁上。藻體呈薄膜狀,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味道鮮美。中國人很早就食用紫菜。按《本草綱目》記載,有「主治熱氣煩」,「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在防治高血壓、甲狀腺腫大、慢性咽喉炎、肺結核等都有一定療效,經濟價值很高。
澎菜是野生於南澎列島和勒門列島的紫菜,包括臨海懸崖石壁和海中礁石上的圓紫菜、皺紫菜。因兩列島位於東海和南海的交界處,寒暖流交融,溫度適宜,潮流暢通,水質優良,無污染,所產紫菜,呈褐黑色或褐綠色,菜片薄嫩而酥脆,味道鮮甜可口,被譽為澎菜。在生活史上分絲狀體和葉狀體兩個階段:4月初水溫逐漸升高以後,葉狀體邊緣成熟的果孢子囊放散出果孢子,葉狀體也逐漸腐爛。果孢子具有溶解碳酸鈣的能力,遇有石灰質岩礁,便鑽進去生長成絲狀體,度過夏天。10月初,水溫逐漸下降,絲狀體產生殼孢子,放散出來附著於岩礁上,約40天時間生長成葉狀體,便可多次采割。每年冬季,南澳漁民吊爬到臨海面的岩礁上進行采割,洗凈後做成直徑約25厘米、厚0.6厘米左右的片狀物,曬干而成商品紫菜。
Ⅵ 淡水生物的植物有哪些
和動物相比,淡水植物的分布更加廣泛,很多淡水植物不僅出現在大陸的各個地方,還會出現在最遙遠的海洋島。一部分淡水植物採用了和淡水貝類一樣的移動方法,即附著在鳥類的腳上。飛禽類經常徘徊於池塘的污泥邊緣,它們如果突然受驚飛起,腳上大概極可能帶著泥土,而這些泥土裡就含著大量的淡水植物種子。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小試驗:他們在二月里從一個小池塘邊的水下三個不同地點取出三調羹污泥,這些污泥在乾燥以後只有六又四分之三盎司重;然後科學家們把這些污泥放在溫度、濕度都合適的地方,精心照顧了六個月,觀察從污泥中長出的植物,並且記錄它們的種類。結果非常驚人,那一小塊污泥里一共長出了537株植物。
此外,植物的種子即使被鳥類吃下去又拉出來,它們中的大部分也仍然能夠發芽。淡水魚類也會吃某些種類的種子,即使是很小的魚也會吞下相當大的種子,如黃睡蓮和眼子菜屬的種子。然後,鷺鷥或別的鳥吃了這些吃過種子的魚就等於也吃下了種子,在它們飛到遠方的池塘的時候,它們非常可能把適於發芽狀態的種子在成團的糞中排出。
知識鏈接-淡水植物
淡水植物種類很多,一些全部生活在水下,一些根扎在水下的土壤中,葉子及花則生長在水面上,還有一些則在水中漂浮。江河之中的淡水植物為避免被波浪沖走,將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壤、沙子或石頭上。荷花等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中,葉子與花則露出水面,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及空氣。七彩萍等水生植物,沒有固定點,漂浮在水面上,這些植物生長迅速,有時會將整個水面覆蓋住。
通常,在水流平緩的河流湖泊中,水生植物種類較多,而湍急的江河中,水生植物往往不易存活。
Ⅶ 淡水裡有哪些生物
我國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其中,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鯰科和鰍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鱧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在我國的淡水魚中,有些種類分布很廣,幾乎到處可見。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鯿魚、三角魴、赤眼鱒(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鱅等;雜食性的鯉、鯽等;其他如花
Ⅷ 誰對淡水魚有很了解的。淡水的生物也是。
白雲金絲――唐魚
唐魚(Tanichthys albonubes)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唐魚屬。俗稱:紅尾魚、白雲金絲魚、白雲山魚、鄧魚。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瀕危等級:目前發現深圳有野生。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
體征 : 3厘米左右,雄魚各鰭較長,身體較瘦,顏色鮮艷,經常互相誇示。雌魚魚鰭較為短小,顏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魚腹部膨大。
食性 : 雜食。接受各種人工飼料和冰凍血蟲、豐年蝦等。
繁殖 : 當發現雄魚開始頻繁追逐雌魚時,撈出1母2公到一個繁殖缸中,缸底要鋪一些植物防止親魚吃卵。將繁殖缸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當發現雌魚肚子變癟、缸底有晶瑩剔透的魚卵時將親魚撈出。有條件的話可以用膠頭滴管將魚卵吸出,注意魚卵較有粘性不要強行從附著物上取下來,否則會弄破魚卵。若魚卵粘在植物上可以連植物一同取出。條件允許的話將魚卵置於打過2小時氧的等溫蒸餾水中,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魚卵壞死的概率。將盛卵的器皿放在溫暖有陽光處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溫度不要過高以至於煮熟幼魚。魚卵根據溫度會在1-7天內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剛孵出的幼魚通體透明。3天後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將魚苗放入有綠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餵食豐年蝦無節幼蟲了。
Ⅸ 這是什麼淡水生物
筐蛇尾。重11磅(約合5公斤),它們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碎屑為食,也可憑借其復雜精細的臂狀物去捕捉磷蝦等浮游動物。它不但再生能力驚人,就連5條腕的每一條也能分成2條小腕,而這些小腕又再分成許許多多更小的腕足,看起來就像許多條蛇盤繞在一起。
蛇尾綱(Ophiuroidea)又稱海蛇尾綱,是現存棘皮動物中最大的一個綱,約有2000種及200化石種,淺海及深海均有分布,深海軟質海底很豐富。體扁平,星狀,體盤小,5個腕細長,二者分界明顯。腕內中央有一系列腕椎骨(vertebra),骨間有可動關節,肌肉發達。腕只能作水平屈曲運動,很靈活,上常被有明顯的鱗片,無步帶溝。管足退化,呈觸手狀,無運動功能。每一腕節由4塊腕板組成,上下左右各一,側腕板上有腕棘,側腕板間有2列觸手孔,自此伸出觸手。消化管退化,食道短,連於囊狀的胃,無腸,無肛門。以藻類、有孔蟲、有機碎屑為食,也食多毛類、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胎生。個體發育中經蛇尾幼體。可分為蔓蛇尾目(Euryalae)和蛇尾目(Ophiurae)。
Ⅹ 海水和淡水中的生物有什麼區別
對於本題,我以魚類為代表說一下
眾所周知,海水魚終生生活在汪洋大海里,而淡水魚則終生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溪澗的淡水中。在生物進化的幾千萬年間,魚類生息繁衍,代代相傳,造就了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兩大體系。一般說來,地球上海水的含鹽濃度為16—47%(一般為35‰),而淡水的含鹽濃度只有0.01-0.5‰,兩者相差懸殊。
魚類對水環境的鹽度適應性很大,各種魚類能在不同鹽度的水域中正常生活,這與其具有完善的生理調節機制有關,但調節作用只限於一定的鹽度范圍內,否則將影響其生存。 海水魚魚體組織的含鹽濃度比外界海水的含鹽濃度要低得多,由於海水中有大量鹽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水魚魚體組織中的水,將不斷地從鰓 和體表向外滲出。為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海水魚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彌補體內的失水。然而,由於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進入魚體內的鹽分也大大增加了。這樣,海水魚除了從腎臟排除掉一部分鹽分外,主要還是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來完成排鹽任務。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魚,主要是軟骨魚類,如鯊魚,則將代謝後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貯存於血液中,使血液濃度增高,滲透壓也變得與海水相當。這樣,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鹽問題了。
淡水魚與海水魚大不一樣,淡水魚魚體組織的含鹽濃度比外界談水的含鹽濃度要高,也就是說淡水的含鹽濃度低、比重低、密度小,根據滲透壓原理,外界淡水將不斷地大量進入魚體。為此,淡水魚只有通過腎臟,將過多的水分排出體外。
按照魚類耐鹽變化適應能力的大小,可將魚類分廣鹽性和狹益性兩類。廣鹽性魚類能耐受鹽度較大的變化,觀賞魚類中的射水魚、蝙蝠鯧、黃鰭鯧、金鼓魚等就屬於廣鹽性魚類,既能在淡水中空運,也能在海水中生活,這是與眾不同的特點。至於狹鹽性魚類,則經不起鹽度的經微變化,鹽度的突變,常常是導致狹鹽性魚類死亡的重要原因,美麗的珊瑚魚即屬於狹鹽性魚類,它經受鹽度不足1‰的變化,這也正是珊瑚魚好看而不好養的原因。 根據生存競爭規律,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延綿不斷地繁衍後代,必須設法使自身與周圍環境相適應。這是必然的自然法則和進化規律,但需經過漫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