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歷史
Ⅰ 天門市概括
天門,古稱竟陵,意為「陵之竟也」,1726年(清雍正四年)更名為天門。從秦始置縣算起,天門已有2000多年歷史。享譽世界的茶聖陸羽就誕生於此。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批准為省直轄副地級市。天門市是武漢城市圈主要城市,省級衛生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北抵大洪山,與荊門、孝感接壤;南依漢水,與潛江、仙桃為鄰。天門擁有江漢地區最大的商業中心,高層建築數目位居江漢地區首位,農業仍是天門的支柱產業。有5條省道在天門城區交匯,318國道緊鄰、兩條高速公路橫跨市境,滬漢蓉高速鐵路在天門城區以南設天門南站。2012年天門市國民生產總值達336.1億元人民幣,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天門市古稱竟陵,素有「三鄉寶地」的美譽,是聞名全國的內地僑鄉、文化之鄉和棉花之鄉,還是茶聖故里、蒸菜之鄉、狀元之鄉和竟陵派文學發源地,連續多年進入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之列。隨著陸羽故園、東湖公園的改建完成,天門日益發展成為一個風光旖旎的中等城市。天門市是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天門的歷史,人文,物產,地理
自然地理概況
天門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2.33ˊ45〞-113.26ˊ15〞北緯30.22ˊ30〞-30.52ˊ30〞之間。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狀。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低丘、崗狀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種地貎。境內最高處位於佛子山,海拔191.9米;最低處為天門工業園(多祥鎮)的陳洲村,海拔23.2米,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5-30米左右。漢江流經全境。府河、漢北河橫貫腹地,皂市改道河、東河、西河等2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張家湖、華嚴湖等多個湖泊星羅棋布。東與漢川、應城接壤,北與京山、鍾祥毗鄰,南面和西面隔漢江與仙桃、潛江、荊門相望。
地理位置
湖北天門市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東鄰漢川市、應城市,南鄰仙桃市、潛江市,北鄰京山縣、鍾祥市,西鄰沙洋縣。地理位置優越,東接武漢,西通荊宜,位於武漢與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點,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緊銜107、318國道,滬蓉、滬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復線(隨岳高速)縱貫市境南北。全市國土面積2622平方公里。天門市境北部為大洪山,余脈龍尾山--太子山形如龍勢,襄河(漢江)自西北而下,向東流出,與東、南諸水和湖泊環繞,呈龍拱虎衛之勢。
折疊河流與湖泊
本市境內有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餘公里,大小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面積共35.3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4%。建國後按流域經過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天門河∽漢北河,天門河下段∽汈汊湖、沉湖、漢江干堤外灘四大水系。其中天門河下段流域917平方公里,漢北河流域1265平方公里,沉湖流域321平方公里,漢江干堤外灘水系是指直按排入漢江的外灘區域,其流域面積約為96.7平方公里,(不含漢江河泓以北屬我市的水面22.3平方公里)。
湖泊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崗與平原湖區的交接地帶,較大者計有 15個,總承雨面積為368.77平方公里,其中水位面超過1平方公里的有陳家湖,張家大湖,石家湖等,以張家大湖最大,水面面積6.17平方公里,相應湖容711萬立方米。
自然氣候
四季的劃分從氣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在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按此標准,天門市各季起止時間大致為3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春季(約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為夏季(約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為秋季(約65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冬季(約110天)。因此,冬夏兩季較長,春秋兩季較短。而習慣上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天門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氣候濕潤,春溫多變,初夏多澇,伏秋多旱,生長期長,嚴寒期短的氣候特點。雖然地勢地貌比較單一,但由於北部大洪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西南沿江地帶出於江漢河谷邊緣,東北處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氣影響,形成了該市氣候的區域分布特點:熱量條件東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帶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資東高西低。
冬季,天門受變性及第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偏北風,乾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僅佔全年的百分之九,1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常有凍害。
夏季,天門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悶熱多雨,七月為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大多在27~30℃之間。六到八月降水量佔全年的39%,形成雨與熱同季節。梅雨期多暴雨,出梅後,常有伏旱或伏秋連旱。
春秋為季風交替季節。春季時冷時熱多陰雨冷害。秋季年際的差異大,大多數年份秋熱氣爽,但有的年份陰雨連綿出現「秋寒」。
城市簡介
天門市古稱竟陵,素有「三鄉寶地」的美譽,是聞名全國的內地僑鄉、文化之鄉、蒸菜之鄉和棉花之鄉。還是茶聖故里、狀元之鄉、竟陵派文學發源地,連續多年進入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之列。隨著陸羽故園、東湖公園的改建完成,天門日益發展成為一個風光旖旎的特色旅遊城市。天門市是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特色僑鄉
天門市是中國內地著名僑鄉,湖北省的重點僑鄉。天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有歸僑500多人,僑、港、澳眷屬82,000多人。
天門華僑出國始於18世紀末,先後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
文化之鄉
天門市是享有盛譽的文化之鄉。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 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鍾惺、譚元春和清代狀元蔣立鏞誕生於此。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國家輸送大學生超過10萬人,被譽為全國的「狀元之鄉」。名勝古跡遍天門。境內有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末期城址――石家河古城遺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跨越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兩個時期,保存完好、氣勢宏偉。
始建於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龍寺,有紀念陸羽的陸羽亭、文學泉、古雁橋,有憑吊鍾惺、譚元春的鍾惺墓、譚元春墓,還有景色秀麗的東湖、西湖風景區。
中國棉都
天門棉花,堪稱一絕。
論產量,全國最高。持續15年總產量過百萬擔,長期居全國縣市之首,累計為國家貢獻200餘萬噸棉花,全國差不多每100人中就有一人穿著天門棉花生產的布料。
論質量,棉中極品。品種優良,色白、絨足、纖維長、質地柔軟,集棉花全部優質指標於一身。國家農業部原部長陳耀邦在其報告中稱贊,「湖北天門,百里棉海,是全國著名的優質棉基地」。
天門素有「棉鄉」美稱,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棉花質量好、產量高,兩次全國棉花生產現場會在這里召開。做強做大棉花產業、紡織產業,一直是百萬天門人的夢想。
2012年8月,省委書記李鴻忠在中國(天門)棉花交易中心建設工地考察時指出,希望天門充分發揮棉鄉優勢,著力打造「中國棉都」。
Ⅲ 湖北的天門有何傳說
有"狀元之鄉"的美譽
天門,古稱竟陵。據《東皋雜錄》載:「竟陵者,陵之竟也。」即大洪山脈至此突兀而止,面臨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秦置竟陵縣。五代時因避後晉石敬瑭名諱(北方言「敬」、「竟」不分)和北宋趙匡胤祖父趙敬名諱,幾度改竟陵為景陵。清雍正四年(1726年),又為避康熙皇帝陵寢諱(陵名景陵),又改景陵為天門。其名即源於縣城西北25公里之處天門山的天門口。
天門山群落綿亘二十餘里,屏障江漢,十分雄偉。其主峰與龍尾山之首凌霄對峙,中空如登天之門,故名天門口,是天門、京山兩市(縣)的第一交通要道
天門,天之門,所以天門還是各路神仙上天下界的必經之處。傳說中嫦娥奔月、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得道升天均是從天門上去的。而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也是從這里下界到佛子山收徒布教的。在天門口兩旁摩天石峰上的「奔月墩」,相傳就是當年嫦娥奔月的起飛處,「奔月墩」因此而得名。
「嫦娥奔月」的最早記載是在戰國初年的《歸藏》里:「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到了漢朝,嫦娥才有了丈夫:「弈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漢.劉安《淮南子-覽冥篇》)。東漢張衡在《靈憲》里記述:嫦娥是弈的妻子,竊王母不死葯服下,奔月前向有黃(古巫師)以籌占(一種算命方式),占之為「吉」,誰知到了月亮上卻變成了蟾蜍(癩蛤蟆)!六朝以前的這些記載,嫦娥的形象似乎一直屬於「棄夫的竊賊」。
傳說只是傳說而已,到此原該就定型了。可讓一美女變成一癩蛤蟆,這是什麼事啊?太不符合中國人的心態了,故事大大的不美麗!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凄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後羿,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漸漸地她在月宮里的寂寞感動了後代的詩人和文人,他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符合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升華。唐朝李白《把酒問月》:「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則贊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嫦娥在人們心中成了月亮的化身,美好而孤獨。
在明末小說《有夏志傳》里,「嫦娥奔月」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據載,夏朝國王太康,見後羿之妻嫦娥美貌絕倫,便想用幽州之地來換取嫦娥,後羿因貪財而應允。嫦娥悲憤不已,偷了丈夫從西王母那裡得來的靈葯,飛奔月宮。在小說中,嫦娥被描寫成「性巧而貞靜好潔」。直到此時,嫦娥徹底翻身,成為一個為爭取自由而勇敢反抗的婦女形象。
近代的嫦娥思想境界又高了一層,人們傳說:混沌初開,天有十日,後羿憑著勇敢和精妙的箭術,一口氣射落了九個太陽,為蓋世功勛。人民擁戴他為王,誰知他居功自傲,開始沉迷酒色,濫殺無辜。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對他恨之入骨。後羿擔心好景不長,於是從西王母那裡求來長生不老之葯。而他的妻子嫦娥擔心他長生不老,更會禍國殃民,所以偷了靈葯……總之,經過大家艱苦不懈、持之以恆的積極努力,嫦娥終於徹底賢淑而美麗了起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後羿之徒逢蒙,貪戀嫦娥美色,趁後羿不在,調戲於她。嫦娥走投無路,只好吞下靈葯,飛走了。又及:逢蒙妒忌師傅後羿的箭術,總希望他早點死。趁他出去打獵,逼嫦娥交出靈葯,嫦娥為了不讓寶物落入敵人之手,吞下了靈葯,誰知道身輕飄起,直上雲霄。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宮上落腳。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由於嫦娥奔月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於是每年八月十五日,後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世代相傳,人們就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也在民間傳開了。
Ⅳ 天門名字的由來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
名稱發展歷史:
1、戰國時期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
2、五代後晉天福元年為避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竟同音),改為景陵縣。
3、清雍正四年為避康熙墓名(景陵)諱,改為天門縣,第一次定名天門。
(4)天門歷史擴展閱讀:
天門,古稱竟陵,為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漢江流域主要的節點城市 ,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漢江,東臨武漢。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內天門山得名「天門」;1994年,國務院批准天門市由湖北省直轄。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27.23萬人。
天門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茶聖」陸羽故里、內陸最大僑鄉、中國蒸菜之鄉,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Ⅳ 天門的著名人物
天門名人
* 作為內陸最大的僑鄉,天門人在海外也頗有成就。現未予列出,請前往「內陸僑都」詞條查看。 朝代
(Dynasty) 人物
(Names) 春秋令尹子文(生卒年待考) 東漢劉焉(? -194)劉璋(? -220)南北朝竟陵八友唐陸羽(733-804) 皮日休(834~839 - 902後)明魯鐸(1461-1527)鍾惺(1574-1624)譚元春(1586-1637?)清蔣立鏞(1782-1842) 胡聘之(1840-1912)代表人物
陸羽(733-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流芳千古 ,被譽為「茶聖」。 沈鴻烈(1882-1969)
男,字成章。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國民黨海軍上將。
鄒荻帆(1917-1995)
男,畢業於復旦大學,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
冀汸(1918-2013)
男,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七月派代表詩人。 黃龍飛(1984-2013)
男,中國空軍某部飛行大隊副營職中隊長,殲-8英雄。
胡小新
女,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獲得者,乒乓球世界冠軍。
石壽永
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著名經濟學家,在華人經濟學家中排名位居第一 ,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國籍加拿大。
張業遂
男,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黨委書記、常務副部長。
謝伏瞻
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現任河南省省長。
陳東升
男,湖北省天門中學校友,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兼CEO,嘉德國際和宅急送的創始人。
劉大軍
男,天門市石河鎮西河村農民,2011年底被長春市委、市政府授予「長春市好市民」榮譽稱號。
汪文斌
男,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中央電視台網路傳播中心主任,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央視國際網路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網路電視台總經理兼總編輯。
Ⅵ 湖北天門市的介紹
天門,古稱竟陵,意為「陵之竟也」,1726年(清雍正四年)更名為天門。從秦始置縣算起,天門已有2000多年歷史。
Ⅶ 天門近代史人物詳細介紹
袁綱(1911—1941),湖北天門干驛鎮晴灘村人。1938年4月參加革命,1940年由干驛黨組織派任華馬鄉鄉長,1941年在干驛觀音廟被日偽軍殺害。
Ⅷ 天門的歷史沿革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晚期,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石家河遺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銅器等文物,還發現了陶祖這一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的重要標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寫入九五高等教育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
天門, 古代屬風國,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為楚竟陵邑。秦朝設置竟陵縣(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終止),屬南郡。
西漢時,竟陵縣隸屬江夏郡。新朝王莽將竟陵縣改名守平縣。東漢,復名竟陵縣。
三國時,竟陵縣為吳國荊州江夏郡所轄。
299年(西晉元康九年),竟陵縣屬竟陵郡,郡治設石城(今鍾祥市)。東晉末年,分竟陵縣設置霄城縣。
454年(劉宋孝建元年),竟陵縣屬郢州竟陵郡。479年(南齊建元元年),遷竟陵郡治至竟陵縣境。550年(南梁大寶元年),竟陵縣並入霄城縣,仍屬郢州竟陵郡,郡治設霄城。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縣改回竟陵縣。
583年(隋開皇三年),廢除郡制,實行州、縣兩級制,竟陵縣屬復州所轄,州治設竟陵。603年(仁壽三年),復州治所遷至建興縣(沔陽)。大業初,復將州改郡,復州改為沔陽郡,竟陵縣屬沔陽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沔陽郡改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633年(貞觀七年)州治又遷沔陽,屬山南道。742年(天寶元年),復州改為竟陵郡,屬山南東道所轄。758年(乾元元年),又為復州。763年(寶應二年),州治再遷竟陵。
五代時期,竟陵縣一直為州(郡)治所。936年(後晉天福元年),為避石敬瑭名諱(「敬」與「竟」同音),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天福五年,直隸防禦州治所設景陵縣。後漢復名竟陵縣。
962年(北宋建隆三年),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之諱,再改竟陵縣為景陵縣,由湖北路復州所轄。1073年(熙寧六年)撤銷復州,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安州(州治設今湖北安陸市)。1086年(元祐元年)恢復復州建制,州治設景陵縣。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於景陵設置德安府、復州、漢陽軍鎮撫使。1133年(紹興三年),又於景陵設荊湖北路安撫使,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復州。1236年(端平三年),荊湖北路安撫使治所遷至沔陽。由於蒙古軍南下,州、縣治所亦隨遷至沔陽,後轉徙頻繁。
元代,景陵縣先後屬復州、復州路,沔陽府所轄。
明代初期,景陵縣為景陵衛。1370年(洪武三年),撤衛改縣,隸屬沔陽府。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直屬湖廣布政使司,景陵縣屬沔陽州所轄。1531年(嘉靖十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治所在今鍾祥市)所轄,景陵縣亦隨屬承天府沔陽州。天啟年間,景陵縣屬承天府直轄。
清代,景陵縣屬湖北省安陸府(府治設今鍾祥市)。1726年(雍正四年),為避康熙陵寢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此名因縣境西北有天門山而取。 民國初期,天門縣屬湖北省襄陽道所轄。1928年,廢道,天門縣為省直轄。1933年,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所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天門縣城。
1937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隨縣(今隨州市),直至1948年9月24日天門縣城解放為止。
1949年6月,天門縣國民黨政府遷至第三區合豐店;民國32年春,遷至京山縣六房嘴與隨縣之環潭;民國34年9月遷回竟陵鎮。
1938年1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天門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先後在本縣東部、西部、南部與鄰縣邊境地區結合部建立天漢縣、天京潛縣,1948年屬江漢地區行政公署鄂中專區。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銷天京潛縣、天漢縣,恢復天門縣建制。同年7月,改屬湖北省荊州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天門縣屬荊州專區所轄,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
1987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原天門縣所轄行政區域仍為天門市行政區域,仍屬湖北省荊州地區管轄。
1994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鄂政發〔1994〕143號文件,決定天門市實行省轄直管。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天門市納入武漢城市圈。
Ⅸ 湖北天門人的祖先是哪來的為什麼有人說我們天門人不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
也許就是說荊州人,很聰明,很能幹,要說是 湖北人很聰明很 能幹,荊州人能吃苦又勤勞苦幹......不 怕辛苦不怕累.............
Ⅹ 湖北天門有哪些歷史名人
天門市是全國著名的文化之鄉。高考制度恢復以來,3萬多名莘莘學子跨入高等院校,被國家教委譽為「狀元縣(市)」。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楚國令尹子文、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化創始人鍾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庸等一批燦若群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