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怎麼
A. 詩歌應該怎麼寫
現代詩
寫一些似懂非懂,不明不白的句子,就行了。
古體詩
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比如說:古文的句式,典故,特殊意象,構架方式。
近體詩
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知道格律。
總的:多看詩,仔細分析詩的好處,記住詩的感覺,就行了、
建議:多寫,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要管好好不好,久了自然就可以了。
B. 詩歌怎麼寫
1、詩歌分古體詩歌和現代詩歌。寫古體詩歌建議先多多欣賞一些古典詩詞,而後進行簡單的模仿。其次必須學會平仄押韻規則。
(2)詩歌怎麼擴展閱讀:
詩歌的表現手法
1、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
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
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打油詩是市井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打油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
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
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詩歌-網路
C. 詩歌怎麼寫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詩歌按照「詩必押韻」的創作規則寫就行就基本可以了。
如李白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註:一二四句押韻,滿足了「詩必押韻」的創作規則,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的區別就是有韻律(押韻),沒有韻律的文章叫其它任何名稱都可以,就是不能叫詩歌。
補充:漢族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歌的發展:《詩經》→ 《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D. 詩歌怎樣寫
第一: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一般是整首詩歌的靈魂,需要仔細提煉.也可以是詩歌內在的主線,類似小說的主體思想.當然,詩歌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代號而已,那是對於詩歌內容相對比較豐富的而言,在這里,並不提倡把詩歌的題目代號化.
第二:詩歌的長度
總體說來,詩歌的長度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長,長到幾時行乃至幾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幾行,甚至幾個字.但是,詩歌本身有一定的語言張力在裡面,要根據語言的張力而定,不可肆意縮短和延長.要根據詩歌的語言的張力來定,不能過火,也不可不足,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
第三:詩歌的立意
詩歌本身可以無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據語言和技巧來定是否需要立意.嚴格的來說,詩歌的立意同小說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來給詩歌
立意.詩歌的立意不象小說那樣要求嚴格,詩歌的立意僅僅是一條線索而已,如果要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因為詩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
可能談到寫成什麼理論性教材.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一個瞬間的事情,腦子中形成詩歌的句子的時候,立意已經產生,可能產生的僅僅是幾個字或者幾個詞,但
是,立意跟隨的就是這幾個字或者詞產生.
要是非得將立意說明白的話,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去定;但是,還要根據詩歌的題目來定,詩歌的題目本身就是詩歌要圍繞的中心,所以,一個詩歌的題目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詩歌的立意所在.
詩歌的語言運用相當復雜,在這里僅僅講幾個重點.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煉而且要有張力,就是所謂的短小精悍. H
A、掌握語言的火候.所謂語言的火候就是要掌握好詩歌的本身對於語言的要求,不能過火,不能可意把主旨拔高,不可肆意的宣洩,但是,也不可不足,不可將主旨壓縮,不可萎靡的沮喪.
B、要有內在的音樂感.音樂感,就是寫出來的一首詩歌要可以朗朗上口,可以把詩歌用唱的形式唱出來,要語言優美,精煉,不能拖沓,嚴格的要求不能拖泥帶水.一首好詩是可以直接譜曲,可以直接讓歌手唱出來的.
C、要有內在的張力.張力就是詩歌的彈性,象小說的語言的彈性一樣,不可太長,也不可太短,至於詩歌的長短,要根據詩歌的立意而定,不能拖沓.
如果講詩歌比喻成河流的話,這條河流無論怎麼流,始終在河岸裡面流動,始終不會象兩岸泛濫.散文則不然,你可以將兩岸完全淹沒,也可以只在河岸里流淌,這個就是詩歌和散文的相對的區別.所以,詩歌就是一條河流,一條從不泛濫的河流.
第四:詩歌的技巧
詩歌的技巧是最復雜的事情了,但是,總體上來說,詩歌和其他文體的寫作基本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1,意識流階段,也就是純意識的流動性創
作,腦子中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種沒有章程的寫法.2,運用各種技巧,提綱契領階段,也就是根據自己的寫作的意圖、構思和立意去選擇自己適合的寫法去創
作,一般搞寫作的人可以從當中看出其寫作的意圖,和明確的主線,以及准確的立意,是一種循規蹈矩的類似在道路上面看著路標前行的創作階段.3,無我的階
段,也就是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的技巧,可以不用提綱已經可以進行創作,類似技巧跟著你在走的階段,類似在天空自由飛翔的階段性創作,已經把各種的技巧融會
貫通,不需要再去找什麼技巧,技巧自然不自然的就流露出來的階段.
但是,無論哪個階段都離不開技巧這兩個字.但是,詩歌的技巧比起其他的文體的創作的技巧要相對復雜一點,不過,與其他文體的技巧也有相通之處.
詩歌的技巧之一:豐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句話說:「你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可以成為好的小說家,哲理學家,或者政治學家,但是絕不可能成為好的詩人」.這
句話很正確,但是,還有一句話說:「詩歌來自胡說」,當然,詩歌不是在胡說,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詩歌的創作的形象性,與詩歌的創作的想像力的體現.豐富
的想像力是詩歌創作者所必須的不能摒棄的技巧之一,是有重要作用的.
1,關於寫作,當然任何的題材,生活都是最好的寶庫,生活是基礎.
2,對於詩歌的寫作,要多去讀,多去思考,多練習,多去歷練自己的語言.
3,詩歌寫作是件比起任何題材都要苦的事情,要奈的住寂寞和孤獨,要多思考和歷練自己的文字.
更多相關參考資料:流年文學http://www.8888ln.com
E. 現代詩歌怎麼寫
現代詩歌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相區分。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寫現代詩歌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定調子
所謂調子,就是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的特點。情緒上或悲傷、或熱烈、或憂郁,思想可以是愛國,可以是熱念,還可以是某種思考,包羅萬象。調子是一首詩歌的關鍵,可以說是影響著詩歌的整體風貌。
2、取象
「象」在這里是指沒有負載著情感和思想的物質,可具象為物件,動作,細節等等。整個取象的過程是復雜的,它的內容很繁雜,可以是生活、社會、藝術、體育等諸方面,只要是表情達意的需要,皆可以調用。
3、寄寓
所謂寄寓,詩家又雲「寄託」,就是將情思附著在象上表達的過程。寄寓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表現為三種常見的形式,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緣事抒情。其中的「景」、「物」、「事」都是象,這便讓情感和思想有了傳達的通道,同時也增添了詩歌的含蓄、內斂的美感。
(5)詩歌怎麼擴展閱讀:
詩歌寫作升華的技巧:
1、點染意境:這種方法化自繪畫,就是在詩歌的關鍵之處,予以點染、開拓,發掘一種新境界。
2、點明情思:這是現代詩常用的升華法之一。它的好處,在於詩歌不至於太過晦澀難懂,早期的現代詩的寫作大多如此。
3、強化主題:這也是現代詩寫作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前後呼應或反復吟唱。前者顯得結構完整,後者則感情熱烈,還讓我們看到了情思動態的流動過程。
F. 詩歌怎麼寫求範文
第一: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一般是整首詩歌的靈魂,需要仔細提煉.也可以是詩歌內在的主線,類似小說的主體思想.當然,詩歌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代號而已,那是對於詩歌內容相對比較豐富的而言,在這里,並不提倡把詩歌的題目代號化.
第二:詩歌的長度
總體說來,詩歌的長度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長,長到幾時行乃至幾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幾行,甚至幾個字.但是,詩歌本身有一定的語言張力在裡面,要根據語言的張力而定,不可肆意縮短和延長.要根據詩歌的語言的張力來定,不能過火,也不可不足,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
第三:詩歌的立意
詩歌本身可以無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據語言和技巧來定是否需要立意.嚴格的來說,詩歌的立意同小說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來給詩歌立意.詩歌的立意不象小說那樣要求嚴格,詩歌的立意僅僅是一條線索而已,如果要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因為詩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能談到寫成什麼理論性教材.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一個瞬間的事情,腦子中形成詩歌的句子的時候,立意已經產生,可能產生的僅僅是幾個字或者幾個詞,但是,立意跟隨的就是這幾個字或者詞產生.
要是非得將立意說明白的話,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去定;但是,還要根據詩歌的題目來定,詩歌的題目本身就是詩歌要圍繞的中心,所以,一個詩歌的題目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詩歌的立意所在.
G. 初學者詩歌怎麼寫
一、捕捉和創造詩的形象
(一)詩用形象思維寫作
寫詩要用形象思維。用形象思維,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時,要對生活進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 分析生活。
進行形象思維,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善於進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維的活動,在於使一切難以捕捉的東西,一切飄忽的東西固定起來,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紙上樣地清楚。因此他說:」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一個觀念而尋找形象。「能捕捉到新穎的形象,也就有了寫詩的素材。
捕捉到形象就要靠靈感。馬雅可夫斯基舉過一個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約在1913年,他從薩拉托夫回到莫斯科。為了對一個在火車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對她完全沒有邪念,詩人就說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著褲子的雲。」說了這句話之後,他立即考慮到這話可以入詩——但他又擔心這句話口頭上傳出去白白地濫用掉了。
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時,詩人用許多問題問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話已從少女的另一隻耳朵飛了出動之後,他才放心。兩年之後,他用了「穿褲子的雲」作為一首長詩的標題。
二、巧妙地進行詩的構思
(一)詩的靈感
構思是詩歌創作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階段。構思是什麼引起的?簡單的回答是:創作的沖動——靈感的爆發。
艾青說:「所謂靈感,無非是詩人對事物發生新的激動,突然感到的興奮,瞬即消逝 的心靈的閃耀。所謂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對於一首詩來說,靈感是因;對於客觀世界而言,靈感是果。由客觀世界獲得靈感,由靈感開始創作。這是詩人寫詩的過程.。在「靈感」爆發之後,創作就進入具體的構思。
(二)詩的構思
詩歌構思十分重要。關於詩的構思的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首先關於適合於詩的構思的內容, 我們可以馬上把純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對的程度上排除。
詩所特有的對象或題材不是太陽、森林、山川風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狀如血液、脈絡、筋肉之類,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詩縱然也訴諸感性觀照,也進行生動鮮明的描繪,但是就連在這方面,詩也還是一種精神活動,它只為提供內心觀照而工作。
什麼是詩的構思方式呢?詩的構思方式是內心體驗。黑格爾說:「詩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現全部豐滿的精神內在意蘊,我們就應該要求詩人對他所表現的題材也有最深刻最豐富的內 心體驗。」
詩人必須從內心和外表兩方面去認識人類生活,把廣袤的世界及其紛紜萬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對他們起同情共鳴,深入體驗,使它們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詩人寫詩雖然並不是每首詩都在寫自己。
但是,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遵循這個構思方法,在寫作抒情詩時,由於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創作主體(詩人自己) 的內心生活,詩人應該只表現單純的心情和感想之類,而無須就外表形狀去描述具體外在情境」。
(7)詩歌怎麼擴展閱讀
詩歌創作,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像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H. 如何寫詩歌
一 、選材選材,就是寫什麼,詩歌創作素材的選取,是由詩人受到詩意的觸動進而選擇的某個景物或某件事情為基礎的創作材料。萬物都具有詩意,只是有的人能夠輕易發現詩意,感受詩意,而有的人卻不能識別。
詩意是以詩人關於某件事情或某段語言的聯想,既美好又遙遠,從概念上來說,詩意是主觀情思與客觀存在相互融合、相互包含和吸收,並由此引發詩人美好而深刻的聯想。
比如一個詩人看到一幅畫,在大眾看來不過是一幅普通的畫作,而感受到詩意的詩人則能夠看出半個人生,能夠看到生命水的涌流,其實是詩人把畫作,用自我感受和聯想的方法做出了不一樣的詮釋。
所以詩意的東西往往都是我們熟悉的,平凡生活中具體而熟悉的事物。之所以成為詩歌創作的素材,是詩人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把平凡具體的東西寫出了超越事物本身的價值。
二、 形式選材之後就要確定形式,詩的形式有很多種,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無言、七言、八言… 是講求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的古體詩形式,還是選擇長短不一,形式主義多變的現代詩。
是值得思考的題材問題,對於詩歌創作來說,形式也是詩的一部分,只有選好形式,才能把詩歌創作的才思用意向凝聚起來,構成意境,進而觸動讀者心靈,以求達到詩歌的效果。形式是詩歌區別於散文和小說的重要特徵,一首好的詩歌,選好形式很重要,
例如:李白的《將進酒》,以古體詩形式,寫出詩人恣意豪放的人生況味,以個體情思的奔放灑脫折射著大眾對自由奔放的渴望,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又比如,鄭愁予的《江南》,「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詩採用現代詩靈活多變的形式,寫出溫婉思念的愁緒,令人動容。
如果交換一下形式就可能寫成四不像。所以說,開始寫之前要確定好形式,至於怎麼確定,要根據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的抒發需要來確定了。
三、初衷決定怎麼寫之後,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寫,寫的意義在哪裡。
一首詩沒有情感是難以打動人心的,就像西方的史詩,多長篇大論的敘事,真正的好詩,以情動人,所以在決定好寫什麼,怎麼寫之後,我們應當明白自己為什麼寫,寫的初衷是什麼。
四、構思
對生活廣度與深度的觀察,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構思,在創作過程中,我們要構思藝術形象,使之高度凝練,足以概括生活某方面的藝術,能夠給讀者回味的空間,必須要不流於俗,懂創新,有個性,構思是一件發現詩意的腦力活動。
最普遍的構思方法是吸引力法則,當你想著一件事時,或者這件事的某個方面時,關於這件事的意象,材料就會源源不斷的進入你的腦海。甚至有無數個想法匯聚在一起,是人經過對這些想法的篩選,融合成詩,就是吸引力法則下的構思,也是詩歌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五、靈感
靈感是一閃而過的瞬間頓悟,是客觀世界與人的主觀情感在偶然間的碰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靈感就像星星之火一樣,是詩歌創作中的精髓所在。靈感的來臨需要長期的生活體驗,細致耐心的生活觀察。
積累和經歷達到一個值後,靈感就有可能在某個時刻來臨,古人有「掉書袋」的做法,時時刻刻將紙筆帶在身側。就是為了防止靈感來臨時手忙腳亂,而筆墨隨侍在側,隨時隨地都能記下偶然得來的靈感。
所以靈感是在生活經歷里思考得來的。譬如海子詩句「面向大海,春暖花開」,若非詩人生活閱歷積累,長期構思與靈感閃現,也不可能得到佳句。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也是在平凡清靜之地,積累生活閱歷,捕捉詩意靈感,既詩人所說的詩意的棲居。
六、感悟
感悟由心而發,由生活觸動上升到內心深處。有所體悟,是感悟的一大表徵,感悟,即有感有悟,感由客觀世界觀察細致而來,悟是心靈升華。漸悟和頓悟都是心靈感悟的一種。要得到感悟,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詩人好的眼光決定了詩歌創作的高度。
一個詩人要得到感悟,必須要回到純凈的心靈,只有純粹的心靈才能對外界的觸動而敏感。譬如「溫飽思淫慾」,詩歌創作是一種意識流的行為,純粹的心靈是詩歌感悟的前提條件。
通過自省回到純粹,通過思索回到純粹是詩歌感悟的前提條件。詩人敏銳的眼光透過生活表象而得到的感悟的多少,是區別詩人精神富裕程度的重要特徵。
七、 體驗
體驗是對語言活動的領悟,第一種是詩人在寫詩是有如神助,靈感和才思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但是這靈感和才思能不能為讀者所領會和接受就是考研優秀的詩者的標准之一了。
第二種,詩人在創造時的時候也被時所創造,寫詩不僅要佔據時間精力,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外,詩意總是充斥創造者的心靈,給創造者美的體驗,影響甚至改變創造者的價值觀。
一首好的詩歌寫到一半,創造者會根據詩意的發展方向來寫詩,因為審美的方向一旦確立並讓創造者得到審美體驗的話,使得創造者就成了詩歌本生。詩引領詩人沿著自己的創作方向進行創作。
(8)詩歌怎麼擴展閱讀:
分行要求
1、句意表達已完成。
2、可獨立存在的意象。
3、足夠展現某種語氣勢態。
4、特殊和特定時間、人物或事件的交待完畢與完結。
5、作者重點強調的一個特別詞彙。
分行同時承擔著詩語的使命,無限制的強行撕開語法的分行和無端製造非必要性的詩行的作法不應是一個作家或詩人所採取的,否則,詩歌則成了真正無益也無意義的笑話。
I. 詩歌格式怎麼寫
1、詩歌分古體詩歌和現代詩歌。寫古體詩歌建議先多多欣賞一些古典詩詞,而後進行簡單的模仿。其次必須學會平仄押韻規則。
(9)詩歌怎麼擴展閱讀:
詩歌的表現手法
1、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
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
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打油詩是市井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打油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
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
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詩歌-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