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同治帝怎麼死的

同治帝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 2022-04-20 06:15:40

1. 同治皇帝死因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同治皇帝是病死的,死時年僅19歲。但對於病因歷史學界卻有很多爭議,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一種叫做「癰」的病;另一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花柳病;第三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天花。種種推論皆是猜想,真相會湮沒於歷史的大河中嗎?

根據第一種說法,同治帝死於一種叫做「癰」的病。醫書記載,「癰」屬於毒瘡,也叫「疔」。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痛,項背皆一,皆膿潰,先十日已屢昏,殆不知人。」《清宮遺聞·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說:「其病實染毒瘡」

另一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花柳病。花柳病是性病的總稱,舊說因其多來源於花柳之地——妓館,故稱其花柳病。《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蠱於背……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葯治之,不效。」

第三種說法是:同治帝死於天花,並非死於花柳病。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十一月初二日……見御醫李德立、庄守和脈按言:天花三日,脈細口渴,腰疼耳膿,四日不得大便……」,「初八日,兩宮皇太後在御榻上持燭令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觀……伏見天顏,溫睟偃卧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翁同龢是同治帝授讀師傅,同治帝發病期間,他多次去探望,由此可推知,他日記中所說的都是親眼所見。但翁同龢所見之「花」是否就是「天花」?御醫說同治帝「天花三日」,又或許是用「天花」掩實情。不懂醫道的翁同龢很難知曉。看來同治帝得了什麼病,只有御醫知道了。

後人另有一種推測,即同治帝死於慈禧太後之手。但種種推論都沒有充足的依據,希望終有一天,真相能大白於後世。

2. 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對於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的說法主要見諸於一些野史小報。當時在北京的外國醫學團體有一份內部報告,裡面推斷同治帝早在去世四五年前就染上了花柳病,後因治療不得當,最終導致病情惡化而身亡。

不過,這個外國醫學團體中的人並沒有親自見過同治皇帝,所以這份報告中記載的內容都是根據各種傳言收集的資料,並不具備權威性。清朝官方公布同治帝是死於天花。比較有力的證據是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裡面記載了太醫在同治患病到去世期間的脈案和用葯處方。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就是晚清重臣翁同龢在自己的《翁同龢日記》中也記載了同治帝是死於天花。由於日記是比較私人的東西,裡面記載的內容一般都力求真實,因此可信度較高。兩個資料相互佐證,基本可以認定同治皇帝確實是死於天花,而並非民間傳言的花柳病。

(2)同治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縱觀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嘆同治皇帝可悲可憐,短暫一生無所作為。

其實同治皇帝並不真是無所作為,在其在位期間,出現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3. 歷史上的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對於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桃花聖解庵日記》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記》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游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沉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記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葯不能盡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載淳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的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載淳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3)同治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公歷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

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縱觀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

在其在位期間,出現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4. 同治的死因是什麼

同治帝六歲登極,十八歲才親政,然而,僅僅「親政」兩年,就患病而死,終年十九歲,成為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因此,他的死因也就成為了晚清宮廷中的又一懸案。

同治帝載淳,咸豐六年(1856)生於紫禁城的儲秀宮,生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後。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陷天津,直逼京師。五歲的載淳隨皇父咸豐、皇母懿貴妃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內外交困的咸豐帝,懷著無限遺恨溘然早逝。咸豐臨終前,作出一個皇權與臣權互相制衡的精心安排,立皇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太子執政,定年號「祺祥」。咸豐帝死後,兩宮太後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廢除了「祺祥」年號,六歲的載淳即位,改元「同治」,意寓兩宮太後同時治理天下之意,慈禧與慈安兩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其實真正執掌國政的是慈禧太後。同治六歲登極,十八歲才親政,只「親政」兩年,就患病死去,終年只有十九歲,成為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此,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因為,從常識上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尚未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良葯,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還不至於死亡,所以民間把天花稱作「天花之喜」,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御醫,怎麼就那麼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老百姓眼裡,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有點類似,因此懷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同時,從同治帝平常的行為習慣上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據《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後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後發生了意見分歧。西太後喜歡美貌艷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後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惟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顧母後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後,鳳秀女只被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太後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婚後,同治同治皇帝與皇後「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後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後二人的關系,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後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當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瑨妃和殉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這樣,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現在涉及這段歷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採用了類似的說法。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同治帝是死於天花而非梅毒。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曾經根據從堆積如山的清官檔案中找出的《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以下簡稱葯底簿)進行分析,認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絕非梅毒。其理由有以下幾點:(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發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隨著發燒、脈搏跳動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而葯底簿則記載同治發病之初連續發了七天的高燒,「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二)從葯底簿的記載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三)從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從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布,這與葯底簿所記的症狀是相吻合的;從皮疹形態的轉化規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頭兩天就會出現斑疹,數小時後斑疹迅速變為圓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反而明顯減輕,胸堵煩嘔現象減退,大便通暢,胃口漸開。又過了二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疤疹,這種疹的中間凹陷成臍形,周圍有紅暈。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皰疹轉為膿疽。又過兩三天,膿皰逐漸干縮成痂。大約在發病後的二至四周,痂開始脫落,天花發病的過程基本結束。葯底簿的記載正好與上述的症狀以及皮疹的轉化過程相一致。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那麼,為什麼患天花會導致同治帝的死亡呢?研究者認為,因為同治在天花的後期不幸皮膚感染,「發熱頭眩俱退,惟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腿痛筋攣,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並發性的皮膚感染愈來愈重,使病人逐漸喪失了抵抗力。最後,皮膚感染發展到發生「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導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另外,有學者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同時強調,後來發生了一個變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後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走報西太後,說皇帝和皇後閣內私語。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後竊聽,並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此時皇後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後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研究者對同治帝的死因各執一詞,同治的死因也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解不開的謎。

5. 同治皇帝怎麼死的

一說,同治養過一些男寵,每天沉溺於此,後來身上長滿了疥瘡,同治也因此發病而死;

另一說是,慈禧太後不讓同治與他的妃子見面,同治流連於煙花之地時慈禧太後又放任不管,同治因此感染上梅毒不治身亡。

正史中記載,同治其實是死於天花,同治感染上天花以後皮膚日漸潰爛,當時的醫術並不能控制住同治的病情,所以同治感染後十六天就病逝。當時的診斷記錄也被保存了下來,脈案和葯方都可以證明同治的死因是天花。

拓展資料:

同治,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慈禧和咸豐帝之子,對應年份為公元1862年至1874年。同治年間,階級矛盾激化,發生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等多次農民起義。

經濟上,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也通常代稱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生於咸豐六年丙辰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卒於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6. 同治皇帝死因之謎是什麼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被稱為「清宮四大奇案」之一。

眾說紛紜的死亡

同治皇帝年僅19歲就去世,一個春秋方盛的青年為什麼會突然死去?清代官書中記載是死於天花;而民間流傳甚廣的是同治皇帝微服私訪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從天花和梅毒的病症來看,甚為相似,實在很難分清同治帝究竟是死於什麼病?

寂寞難耐,尋花問柳

同治皇帝在兩宮皇太後的「垂簾聽政」下,悠悠忽忽度過了11個春秋,一直到17歲。同治皇帝不顧母後的反對,堅決迎娶阿魯特氏為後,鳳秀之女只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一直耿耿於懷,面對婚後同治與阿魯特氏相親相愛,更是千方百計地挑撥離間,派人監視阻止皇帝與皇後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官。

在乾清宮的同治皇帝孤枕難眠,據說在恭親王的長子載激引誘下,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服出宮,還去了妓院。這天回宮,給同治皇帝沐浴的小太監發現其兩臂肩背等處有許多斑點,顏色淡紅。經御醫李德立診治,發現這是梅毒;但他心裡清楚,如果據實稟報,必然會招來殺身之禍。思前想後,李德立決定隱瞞真相,好在梅毒與天花的症狀頗多相似,一般的外行不易分辨。於是,李德立決定採用醫治天花的方法,為同治皇帝療病。過了不久,同治皇帝得了「天花之喜」的消息傳遍了整個皇宮。

鬱郁而終

一百多年後,有位自稱是李德立後人的李鎮,公開了李德立當時治療同治的葯方以及其中秘密。他說李德立認為同治皇帝患了梅毒,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就只好隱瞞病情。反正天花也是冶不好的病,就謊稱同治患的是天花,採用金銀花之類,滋陰解毒。但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葯」而只採用一些「溫葯」來進行調理,同治帝也不至於死亡。同治的病情在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後,逐漸好轉。但是一天,阿魯特氏來東暖閣探望同治皇帝,當時同治神智同治皇帝清醒,看見皇後愁眉苦臉,淚流滿面,於是問起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將此事報告了慈禧太後。慈禧慌忙趕來,躲在屏風後面偷聽。阿魯特氏回答說是慈禧百般刁難,皇上甚為難過,勸說皇後暫時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不料慈禧聽到此處,竟然勃然大怒,立刻推倒屏風,沖出來一把抓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來太監,棒打皇後。同治十分吃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情加劇,從此昏迷不醒。後來傳太醫診斷,已經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還沒有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良葯,但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患上天花,還不至於死亡;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御醫,怎麼會那麼容易就死了呢?於是,人們常常懷疑同治皇帝患的根本不是天花,而是梅毒。但是從同治皇帝患病時期記錄的脈案來看,其症狀與天花更為相似。

難以講明的謎團

中醫學家表明,天花與梅毒的病症是有顯著的區別的。天花患者患病之初,發病很急,一般都伴有發燒、脈搏加快等症狀;而梅毒不會發燒。脈案記載,同治皇帝起初連續發燒7天,咽喉干痛、胸悶、頭暈、四肢無力,這都是天花的症狀。而梅毒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並且天花發病帶有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期,一般在冬春發生,同治在陰歷十月末生病,十二月初死正好是冬季。從同治皇帝身上的皮疹形狀來看,也與天花病症相合。那麼,為什麼患上天花會導致同治皇帝的死亡呢?

那是因為,同治在天花的中後期不幸患上了感冒並發症。從同治卧床到去世的37天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治因患感冒並發症而導致死亡的全過程。

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太醫李德立和庄守和被緊急傳召「請脈」,診斷結果是不太嚴重。經過幾天的吃葯治療,第八天,李德立和庄守和對發病以來的病情和治療作了總結性的診斷結果,認為病情有所好轉。第九天之後,同治的病情發生逆轉,因為這一天他突然間「微感風寒」,患了感冒,「咳嗽鼻塞,心虛不寐;浸漿皮皺,似有停漿不靨之勢」。使本來已經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天花期間最怕的就是感冒,感冒引發的並發症,有可能使患者處於生命危險的境地。因為感冒給痘毒以機會趁虛而入,從而使病菌破壞各個器官和神經系統,藉助潰爛的痘盤迅速蔓延生長,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以致病入膏肓。從這以後,同治皇帝的病情每況愈下,直至死亡。

從脈案中,我們可以肯定同治皇帝患的是天花而不是梅毒,但遺憾的是,我們還不能排除脈案是御醫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情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至於那位自稱是李德立後代所說的內幕,也為我們展現了同治皇帝猝死的另一個可供參考的原因。看來,同治皇帝真正的死因,還有待後人的進一步探索。

7. 慈禧太後唯一的兒子,同治帝真實死亡原因呢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歷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即同治帝,在紫禁城養心殿駕崩,年僅19歲。關於同治皇帝的死因,主要有兩種說法。按照清朝官方的記載,明確說明了同治帝是得了天花病死的。但民間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同治帝是因為經常偷偷出宮,光顧煙花柳巷,導致感染了花柳病,最後不治身亡的。那麼,同治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因此,同治帝的死,慈禧雖然並非兇手,但卻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後,慈禧還把同治帝病死的責任都推到了皇後阿魯特氏身上,對其百般刁難。兩個月後,阿魯特氏不堪忍受折磨,吞金自盡了。

後來,有一個御史認為皇後阿魯特氏是為同治帝殉情而死,節烈如此,應當表彰。於是向朝廷上了奏摺。結果,沒幫阿魯特氏爭取到表彰,還把自己的官給丟了。由此可見,慈禧太後要是想整一個人,光整死是不夠的,如有必要,甚至還要再踩上幾腳。

8. 同治皇帝因什麼而死呢

同治帝載淳是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豐皇帝的獨子。同治6歲時即登基稱帝,同治十二年親政。但他親政不到兩年即病逝了。對於同治的死因,有的說是天花,有的說是梅毒。

據說,載淳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面、背部開始長斑點。於是召太醫診治,御醫見到這種症狀大驚,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請命慈禧。慈禧命令眾人向外界說皇上只是染上天花。

於是,御醫們按照治天花來開葯,但醫治無效。梅毒在當時是絕症,以天花病來治,顯然是為了掩蓋丑聞,以免丟皇家臉面。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9. 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詳細一點,謝謝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摺,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摺,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爭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於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後的父親崇綺,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滿蒙士林,以其為榮。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將軍。義和團事起,崇綺同朝廷勛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隨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縊而死。崇綺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闔門死難。《清史稿·崇綺傳附崇綺妻傳》記載:「崇綺妻,瓜爾佳氏,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坐瘞(yì),闔門死難。」

皇後出身於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性格耿爽,不善阿諛。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後幼年在家,崇綺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內外稱賢。及正位六宮,每聞諫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訶責。《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之」,並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咸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慈禧動怒,同治被嚇暈,病情加重。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後頭上。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後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後。皇太後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tián)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皇後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曾經泣諫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死於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於天花說。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翁的日記記載:同治於十月「二十一日,西苑著涼,今日(三十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見御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上諭雲:「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敦親王等合詞吁請靜心調攝」雲雲。經學者研究清宮歷史醫案《萬歲爺進葯用葯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葯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葯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囂中離開了人世。他死在養心殿,這里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性命的寢殿。《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御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於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庄某於內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葯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葯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於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葯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御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歷史疑案。

熱點內容
教學創新論文 發布:2025-09-15 14:31:43 瀏覽:118
新班主任古麗君電視劇 發布:2025-09-15 14:15:39 瀏覽:771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2025-09-15 11:23:27 瀏覽:712
小學二年級奧數學 發布:2025-09-15 10:26:29 瀏覽:594
文綜地理題 發布:2025-09-15 08:45:41 瀏覽:3
美女日本老師 發布:2025-09-15 06:42:10 瀏覽:717
霧霾文言文 發布:2025-09-15 04:23:26 瀏覽:571
實拍老師扇 發布:2025-09-15 03:38:35 瀏覽:437
涿州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4 21:13:55 瀏覽:347
零五網初二物理同步練習 發布:2025-09-14 20:51:19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