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是什麼節
A. 下元節是什麼節
下元節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也被稱為「下元日」。下元節的由來與道教有關。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稱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這三官的誕辰分別是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於是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是為道教節日。
十月十五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祭拜中要焚「金銀包」,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祭拜祖先後在祭拜下元水官,以祈求水官消解困厄,在祭拜時要在正廳掛燈籠。
B. 下元節是哪天,有什麼風俗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下元節的習俗:
1、祈願神靈。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2、享祭祖先。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也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
3、吃節令食品。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糍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余」果品食品。
4、修齋設醮。下元日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二節食齋,三心齋。
(2)下元節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C. 下元節是什麼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當天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人們會准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
節日由來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 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 民間 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 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於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D.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下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下元節這一天,民間會准備祭祀的物品對祖先進行祭祀。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
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不過全國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不同的地方祭祀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
下元節祈願神靈的活動
這一天,民間一般有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兩大項活動,目的都是祈願神靈。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同時還會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E. 「下元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下元節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距今也有很多年的歷史,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這個節日。大家都知道上元節和中元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下元節。上元節就是元宵節,是家庭團圓的日子,而中元節是鬼節,是大家紀念故人的日子。但是卻很少有人提起下元節,下元節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在下元節又有什麼習俗呢?
在下元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會製作一種叫做豆泥骨朵的食物。豆泥骨朵是用紅豆沙做成的,做法和豆沙餅差不多。下元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部分,雖然不如上元節和中元節那麼有名氣,但是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有很多地區在過下元節的時候還會製作糍粑,米果和豆腐包子。雖然下元節不如上元節和中元節那麼熱鬧,但是在客家和一些潮汕地區依然有人以特殊的方式來過節。
F. 下元節是什麼節這個節日是因何設立的
中國每年都有許多傳統節日。除了那些熟悉的節日,還有許多我們可能不太了解的節日,其中有一個節日叫下元節。說到這個節日,每個人都可能感到困惑。是不是還有一個節日叫上元節,怎麼會還有一個叫下元節,這兩個一樣嗎?事實上,它們並不沖突,因為它們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節日的時間不同。那麼,下元節是什麼時候呢?
此外,在下元節,還有民間工匠祭祀爐神的習俗。爐神是至高無上的老紳士,很可能源於道教煉金術中的爐神。當然,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日的食物。以北京為例,每家每戶都應該在下元節製作“豆泥骨花”。“豆沙”是由紅豆製成的“豆沙餡”,這就是所謂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G. 下元節又是什麼節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H. 下元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下元節的由來與道教有關。
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稱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這三官的誕辰分別是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於是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是為道教節日。
下元節的習俗:
1、祈願神靈。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2、享祭祖先。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也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
3、吃節令食品。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糍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余」果品食品。
相關背景: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元節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
I. 下元節分別指什麼節
下元節指下元誕、下元水官節、完冬節,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其來歷與道教有關。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碧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中元節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
上元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