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什麼
A. 講究是什麼
「講究」一詞有三種意思:1、注重,力求完美。2、值得研究,探究。3值得重視和研討的內容或地方。其近義詞有:認真,考究,重視,講求,精細,精美。
B. 講究是什麼意思
講究一詞共有3種意思:
1.講求;重視:~衛生。我們一向~實事求是。
2.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內容:翻譯的技術大有~。
3.精美:房間布置得很~。
讀音:[ jiǎng jiu ]
近義詞:認真考究重視講求
反義詞:粗陋不苛隨便忽視輕視
注音:ㄐㄧㄤˇ ㄐㄧㄨ
(2)講究什麼擴展閱讀
講究出處:
1.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下:「 何自然 中丞上疏,乞朝廷並庫, 壽皇 從之,方且講究未定。」 明 徐盛 《西園雜記》卷上:「向使當時有 邃菴 者,居中與同列禮官從容講究,俯從斯論,則聖心以慰而於國體亦全矣。」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下:「他如管弦絲竹之音,靡不悉心講究。」
2.《紅樓夢》第七三回:「他們走至院中,聽見幾個人講究。 探春 從紗窗一看,只見 迎春 依在牀上看書,若有不聞之狀, 探春 也笑了。」《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他料是講究他,他益發慢條斯理,得意洋洋;俏擺春風,談笑自若。」
3.《紅樓夢》第五六回:「姑娘們分中,自然是不敢講究,天天和小姑娘們就吵不清。」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大抵 劉 蔣 之詞未嘗無筆力,而理法氣度全不講究,是 板橋 、 心餘 輩所祖,乃詞中左道。」
4.《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另外有個小廚房,飲食極其講究。」 許地山 《無憂花》:「這兩三年來,太太小姐們穿得越發講究了,連那位 黃老太太 也穿得花花綠綠的。」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屋裡油漆的傢具,和大大小小的玻璃鏡,都亮閃閃的,布置得挺講究。」
5.《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他道:『這又算個什麼呢?大夥兒都是出來取樂兒,沒講究。』」《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後來聽了他二人攀談,方曉得其中還有這許多講究。」 劉紹棠 《蒲柳人家》:「原來,這條兜肚大有講究。」
例句:
一、這些大學生穿得都很朴實,不講究打扮。
二、老師批評學生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三、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盲目蠻干。
四、學習首先要努力,其次要講究方法。
五、父母對孩子要說話算數,講究信用。
C. 結婚有什麼講究
一、結婚日期講究
1、很多人比較看重黃歷標注的宜忌事件,所以結婚不能選擇黃歷標注的不宜嫁娶日和大事勿用日。
2、農歷的三月、七月、九月也是不適宜結婚的月份,新人最好選擇其他日期。
3、結婚日期還不能選擇親人的生日或者忌日,這是對親人的不尊重,而且對於婚姻來說也是不吉利的。
4、還有的人比較忌諱在本命年結婚,因為本命年人們運氣不好,可能會有突發狀況。
二、禮金數額講究
1、無論是結婚的彩禮錢還是份子錢都講究吉利數字且有一定的意義,比如2、6、8這些都是可選數字。
D. 道家講究的是什麼
道家講究的是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4)講究什麼擴展閱讀
道家對中國的影響
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
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
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
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
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E. 講究是什麼意思
「講究」有4種含義:1.注重,力求完美。如:「講究實效」,「講究衛生」等;2.研究,探究;3.值得重視或研討的地方,如「做菜的火候大有講究」;4.精美,如「講究的夏裝」。
F. 對聯講究什麼
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6)講究什麼擴展閱讀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G. 春聯講究什麼
1、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平聲為下聯。也有例外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
2、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
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好。
3、上下聯片語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片語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片語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
(7)講究什麼擴展閱讀:
弊忌
所謂「合掌」,語義重復,浪費筆墨。譬如舊時商家常用的春聯,有一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春聯平仄合律,對仗工整,而且與爆竹聲中「恭喜發財」的氣氛相協調,很受商界歡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通四海」和「達三江」是一個意思,語義重復,對聯的術語就叫「合掌」。七言聯一共才十四個字,其中六個字表達的是三個字的內容,這就導致語義重復。
對聯是文章中最精練的文體,絕不允許浪費筆墨。為了以較少的文字提供較多的信息,必須避免上下兩聯說同一意思。
H. 什麼叫講究
講究,拼音是jiǎng jiu,指重視,講求;形容詞,精美;形容人非常仗義。出處為《宋史·卷一七四·食貨志上二》:神宗講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方為之帳,而布畝高下丈尺不可隱。《紅樓夢·第四八回》: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
I. 吃飯要講究些什麼
開始用餐,要講究文明禮貌,要注意自己的「吃相」。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或聽到長輩說:「大家一塊吃吧」,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
吃飯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
夾菜時,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盤子里翻來倒去地「尋尋覓覓」,眼睛也不要老盯著菜盤子,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不可如風卷殘雲一般地猛吃一氣,更不能乾脆把盤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顧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盤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掃」干凈,應征詢一下同桌人的意見,別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張開大嘴,大塊往嘴裡塞,狼吞虎咽的,更不能在夾起飯菜時,伸長脖子,張開大嘴,伸著舌頭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進口,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
用餐的動作要文雅一些。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里的菜撥到桌子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將菜湯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飯粒,要用餐紙或餐巾輕輕抹去,不要用舌頭去舔。咀嚼飯菜,嘴裡不要發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開玩笑要有節制,以免口中食物噴出來,或者嗆入氣管,造成危險;確需要與家人談話時,應輕聲細語。
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並把頭向後方轉。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時,要離開餐桌去吐掉。
在吃飯過程中,要盡量自己添飯,並能主動給長輩添飯、夾菜。遇到長輩給自己添飯、夾菜時,要道謝。
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不斷交流,中餐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還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這種看似最平常不過的中式餐飲,用餐時的禮儀卻是有一番講究的。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六種。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紙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順序一般是:先上冷盤,後上熱菜,最後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務員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臉。在上蝦、蟹、雞等菜餚前,服務員會送上一隻小水盂,其中飄著檸檬片或花瓣,作洗……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這里僅舉幾例,權作參考: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現代食禮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然後入座: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 「面朝大門為尊」 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
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
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
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上菜:
上菜順序,中餐一般講究:先涼後熱,先炒後燒,咸鮮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濃味厚的後上,最後是飯菜。有規格的宴席,熱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窩席里的燕窩,海參宴里的海參,魚翅宴里的魚翅,應該先上,即所謂最貴的熱菜先上。再輔以溜炒燒扒。
宴席里的大致順序是:
(茶)-在酒家裡,因為要等待,所以先來清口茶。但不是必須的。因為古人喝茶多是單獨的。
冷盤-冷拼,花拼。
熱炒-視規模選用滑炒,軟炒,干炸,爆,燴,燒,蒸,澆,扒等組合。
大菜-(不是必須的)指整隻,整塊,整條的高貴菜餚,比如一頭乳豬,一隻全羊,一大塊鹿肉什麼的。
甜菜-包括甜湯,如冰糖蓮子,銀耳甜湯等
點心-一般大宴不供飯,而以糕,餅,團,粉,各種面,包子,餃子等。
(飯)-如果還沒吃飽
水果-爽口,消膩
此順序非一成不變,如水果有時可以算在冷盤里上,點心可以算在熱菜里上。
較濃的湯菜,應該按熱菜上;貴重的湯菜如燕窩等要為熱菜中的頭道。
至於季節的考慮,則還有冬重紅燒,紅燜,紅扒和沙鍋,火鍋等;夏則清蒸,白汁,清炒,涼拌為主。此外顏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樣化也應考慮。
酒樓和家宴,各種菜品的分量也要不同:
大宴講究一成至兩成冷盤;三成熱炒,四成大菜。
家宴就可以將大菜減少,冷盤增加。
至於盛器,可謂歷史久矣,古人雲:「美食不如美器」,又雲:「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所以盛器在這個講究飲食文化,又盛產陶瓷美器的地方,自然加倍講究。
一般要備大中小平盤(碟),大盤熱菜,中盤冷拼,或靈活選擇,小盤點心,小吃。
還要有深盆盛油大湯多之物,大湯碗盛湯。外加碗筷。大食具如火鍋,烤爐之類;還有水具,茶具,酒具。
至於盛器的選取,質地要好,當然名窯古董或各地名瓷都可上桌。色彩搭配要合理。
根據所盛菜餚的顏色,性質,質地,名稱,選取不同質地,形狀,顏色,花紋的盛器。
切忌中西混雜,土洋不分,不倫不類。
如一品丸子,要用雍容華貴的黃底細文福盤;如清蒸魚要用白瓷或青瓷魚盤,紅燒干燒魚則用色彩濃烈的厚重的魚盤。色彩清亮的冷盤冷拼,則宜用對稱的細底紋小碎花圓盤。
宴席不可無酒,純粹的中餐,應該避免啤酒,歐洲葡萄酒(當然中亞的可以,如波斯葡萄酒,過似乎沒人能嘗得到)。所以中餐,最好配備高度名酒(其實高度烈性酒只是近代才有),但似乎中低度的宴酒(30度左右),各種黃酒,米酒比較男女老幼皆宜。
古代的酒度數低,酒具也較為龐大,隨著白酒度數於明清逐漸增高,酒具也越來越小。但均以瓷為主。敬酒則要適度,古人飲酒要行酒令,現已近絕跡。應當重新推廣開來,尤其是家宴上,省得有粗人強行勸酒,我凡遇到此種粗人,立刻酒量大漲,定將此等劣人喝倒,省得為害宴席,至今還頻頻得手,因為真正高人酒仙是不會勸人喝酒的,此等強拉硬勸之徒,多不會有超過1斤7,8兩的酒量,所以大可將此種人除掉而後安。
宴席環境,最好完全中式,進門兩盞迎客宮燈。繞過落地屏風,落座於紅木八仙桌旁,手執象牙箸,聽著絲竹軟曲,空氣中游移著絲絲檀香。透過窗欞木格,和窗外的修竹柳蔭,只見湖光山色。美哉其極!
所以廳里宜擺幾盆花木盆景,造成春意襲人,百花迎賓的氣氛;四圍牆上,張懸書法字畫,燈光音響要盡量保持中國特色。
至於正規的宴席,作為店家,應該大概按如下次序招待:
迎賓——列隊,引導至席,接掛衣帽,引至座位,遞香巾凈手,上茶,(敬煙——不可取,中國古人不吸煙的,屬舶來品)
入席進餐——上茶點,冷盤,斟宴酒,介紹,開餐,上菜,續酒水,撤盤。
餐畢——遞香巾凈手,上清口茶。遞賬單送客
至於國宴,現在用分席制,四(熱)菜一湯,外加冷盤,甜點,果品,冷飲。酒水為白酒茅台,黃酒紹興加飯酒,青島啤酒,還有礦泉水。
國宴更重排場,如輝煌的大廳,或如釣魚台的亭台水榭。間或有樂隊伴奏,講壇。國宴每席上必有一立體的冷盤雕刻,擺盤。
至於想要了解明清官府大家或街巷市井宴席酒桌舊制,當重讀紅樓夢,金瓶梅,和眾多的明清小說。
小小一桌席,說凝結了千百年的文化積淀,一點不為過。
開始用餐,要講究文明禮貌,要注意自己的「吃相」。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或聽到長輩說:「大家一塊吃吧」,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
吃飯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
夾菜時,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盤子里翻來倒去地「尋尋覓覓」,眼睛也不要老盯著菜盤子,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不可如風卷殘雲一般地猛吃一氣,更不能乾脆把盤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顧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盤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掃」干凈,應征詢一下同桌人的意見,別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勸菜家裡用餐時,如果把筷子豎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往往會受到家裡老人的阻止或呵斥,這是為什麼?原來用筷禮儀中有這條忌諱。中國從很古的時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風俗,祭祖時,考慮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樣,活人用筷子進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脫離軀殼,只有靈魂飄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豎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將筷子豎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諱。
在飲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諱也特別多。禁忌用筷子頭叩打嬰兒和小孩的頭部面部等,以防誤傷。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請賓客時這么做等於在下逐客令。莆仙沿海漁民飯後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繞了幾繞,再放下筷子,說這是怕船擱淺,筷子繞了幾繞,表示漁船繞過了暗礁和淺灘,然後停泊就安穩可靠了。用飯前,把一雙筷子直插在飯中俗稱「死人筷」,只有在給死者上供品祭拜時才這么做。使用的筷子一長一短謂之「短命筷」,民間俗信「孕婦若使用長短筷,生下的孩子會跛腳」。平時忌用筷子敲碗盒。此謂「討飯筷」,因乞丐討飯時常敲碗盆伴有哀求聲。挾菜時,忌湯汁淌滴餐桌,這種情形狀如流淚,故稱「淚筷」;挾了菜又放下,謂之「半途筷」;挑精揀肥亂翻菜餚俗稱「亂筷」。辦喪事進餐時,使用的筷子必須是白色的,如用紅色筷則是對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孫的,用紅筷吃喪席,則表示這位老人有福氣,俗稱「吃福」。到人家做客用餐,或進飯館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擱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擺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邊,筷子頭朝座位,而祭禮時擺筷,則要將筷子頭朝神位,忌倒過來放。莆仙民間還有一忌,那就是什麼時候才能動筷。入坐筵席後,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麼時候動筷,其它人才能動筷,這也是一種尊老敬賢的做法。席間,掉落筷子會被視為不吉利,可易換一雙,不要俯身去撿。特別是喜筵或正月餐飯時,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說聲「快樂」(與筷落同音)或「快快樂樂」以取回好兆頭。
中國漢族飲食禁忌,流行於全國各地。
中國人習慣用筷子吃飯,筷子一般用右手執拿,俗以為拿筷子的位置要適中,忌諱拿得過高或過低。因為從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來孩子找對象離家是遠還是近,筷子拿得過高,對象必定離家遠,拿得過低,對象必定離家近。有些家長怕孩子離自己太遠,而有些父母則希望孩子能遠走高飛,不要沒出息死守在自己身邊,這樣便對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諱了。
民間還忌諱吃飯前用筷子敲空碗。俗以為這是「窮氣」,因為舊時乞丐要飯時才這樣當當地敲。把筷子插在盛好的米飯上也是不允許的。據說這是喪葬時敬鬼神的方式,容易讓人想到死人,是不吉利的。山東一帶又忌諱把筷子橫擔在碗上,說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傳說明代之前有把筷子擔在碗上的風俗,後來明太祖斥責說這是惡模樣,於是便逐漸成為一種禁忌。
河南鄲城民間對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游尋;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七忌掏萊,用筷子在菜中間扒弄著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這些禁忌大都是與衛生、謙讓、禮貌有關。
另有些講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規矩,不許亂放。有「杯不出欄,筷不出緣」的說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側,以妨快(筷)分開之嫌,筷子要一般齊,怕聯想到「三長工短」的惡語。
日本料理的用筷禮儀
1、取筷子時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驟,即是拿取的方法。實際上接觸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無名指和小指也需緊靠中指。首先以右手拿住橫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從下托住,並將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後,手掌反轉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當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時,應緊拿住,接著放開左手。
2、衛生筷應上下分開
一般待客時多使用衛生筷,不過,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則是木紋清晰的杉筷等高極品。要拉開衛生筷時,首先需以前述正確的取筷方法,橫拿住筷子,再雙手上下逐漸拉開衛生筷的動作也不可太過誇張。還有,除了極簡陋的筷子外,拉開後磨擦筷尖,可說是相當不好的習慣。
3、手中有碗時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時,大多是手中端著碗進食。假如手裡已拿著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雖沒違反禮節,但手中沒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頭去取碗,姿勢會更為優雅。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當用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之間(或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夾住筷子左端,然後右手反轉拿住。
千萬別忘了,每次要拿碗時,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也許各位覺得這很麻煩,但只要習慣也就成自然了。
中國人用餐排坐的講究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 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防止誤坐了主人位子,你一定要等主人邀請之後再入席,懂禮貌的你當然也應該等長輩們落座之後,再坐下
幾天前你收到朋友的邀請函,邀請你周末參加他的生日宴會,是一次中餐聚會。6點,你准時赴約,客人們也都到齊了。中餐講的是熱鬧,所以一般都用圓桌,這和西方的長形餐桌不一樣,主人的身份不容易通過位置來辨認,為了防止誤坐了主人位子,你一定要等主人邀請之後再入席,懂禮貌的你當然也應該等長輩們落座之後,再坐下
中餐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圓盤轉桌上,方便大家取菜。一道菜餚上桌,也許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夾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來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萬不能掄起圓盤轉桌就轉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過半張桌子去取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馳名世界,中餐禮儀當然也聲名遠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飲食文化正向多元化發展,西風東移的現象也日漸看漲,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禮節早已消失殆盡,但作為禮儀之邦,決不能只為了口腹之慾,而忽略了起碼的禮貌,我們應該維系優雅的用餐禮節,這除了體現個人的素養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品質與內涵。
那麼今天來和大家一起對中餐禮儀溫故而知新
幾天前你收到朋友的邀請函,邀請你周末參加他的生日宴會,是一次中餐聚會。6點,你准時赴約,客人們也都到齊了。中餐講的是熱鬧,所以一般都用圓桌,這和西方的長形餐桌不一樣,主人的身份不容易通過位置來辨認,為了食物,這樣不但妨礙了其他客人用餐,也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要急,主人會按順序一一分配給在座各位的。
當然你也不能太客氣了,偶爾主動轉動圓盤轉桌也是必要的,這也是你表現出對菜餚的滿意。中國人吃飯圖的就是熱鬧,客人吃的高興了,主人當然有面子。因為餐桌上餐具、食物比較多,所以轉動圓盤轉桌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周圍是不是有碗筷杯子,否則很容易出現擊倒一排多米諾骨牌的尷尬場面。
還有,圓盤轉桌一般要按照順時針轉,而且要看清楚有沒有其他客人正在夾菜,否則別人以為你要搶他的菜呢。
中餐料理,色香味各異,最好一次夾一種菜,並且等吃完後再夾另一道,千萬別在碗里堆太多食物,這樣不但混淆了你的味覺,也會給人吃相不雅觀的壞印象。
當遇到湯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餚時,一定要記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湯勺,改用公筷母勺來取菜,如果你想給主人或者長輩夾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這不但符合中餐禮儀,還有公共衛生的禮節在裡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國色彩,也是最講究的餐具。筷子是作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萬不能拿在手裡把玩或者敲打碗碟,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菜餚用筷子不容易夾住,可以用勺子來輔助一下,這樣,湯湯水水的不會到處亂流,滾圓的一個丸子也不會蹦得滿桌跑。夾好的菜,最好在自己面前的接碟中過渡一下,這樣,你的吃相看起來不會太急切。如果遇到別人也來夾菜,要謙讓,避免「筷子打架」。還有啊,千萬不要在一個菜里用筷子刨地三尺,這樣不但不衛生,其他客人也會很反感。筷子的禮儀和文化實在太博大精深了,我在以後的節目中會專門講到筷子的文化。如果你吃完了,應該把筷子恢復原狀,放回筷座上。
在西方的餐桌上當然找不到牙簽,而在中餐餐桌上,一般都會備有牙簽,其實最禮貌的應該不要在餐桌上剔牙,但實在需要的話,一定要用餐巾或者手遮擋一下。我想這一點不用說你也應該是這樣做的了。
中餐如果沒有茶,那就稱不上是一道正宗的中餐了。如果你正好離茶壺最近,那你就應該擔起斟茶的責任,先從最年長者開始,依次排列下來,最後才輪到自己。而如果是別人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不習慣的話,也一定要用語言或者手勢來表達你的謝意。
同食共餐,能很好的增進感情,而吃中國菜則為此提供了一條捷徑。一道菜大家吃,我為你盛菜,你勸我喝酒,大家其樂融融,這是中餐的氣氛。但是在用餐過程中也要講究一定的禮儀,不能高興過了頭,要不就亂作一團了,在和諧融洽、井然有序中享受團聚的熱鬧,這是中餐的文化。
如果你看過紅樓夢,或其它明清小說,一定對裡面繁復的用餐禮儀記憶尤深,小小一桌席,可以說凝結了中華千百年的文化積淀。現代用餐雖然用不著這些繁文縟節,但必要的禮儀還是少不了的。相信,只要我們多一些尊重和細心,
J. 講究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講究,讀音jiǎng jiu,漢語詞語,多指注重,力求完美。
相關說明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 何自然中丞上疏,乞朝廷並庫,壽皇從之,方且講究未定。」明徐盛《西園雜記》卷上:「向使當時有 邃菴 者,居中與同列禮官從容講究,俯從斯論,則聖心以慰而於國體亦全矣。」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他如管弦絲竹之音,靡不悉心講究。」
《紅樓夢》第七三回:「他們走至院中,聽見幾個人講究。 探春 從紗窗一看,只見 迎春 依在牀上看書,若有不聞之狀, 探春 也笑了。」《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他料是講究他,他益發慢條斯理,得意洋洋;俏擺春風,談笑自若。」
《紅樓夢》第五六回:「姑娘們分中,自然是不敢講究,天天和小姑娘們就吵不清。」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大抵 劉 蔣 之詞未嘗無筆力,而理法氣度全不講究,是 板橋、 心餘 輩所祖,乃詞中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