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
『壹』 如何觀想
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為一個人要有所行動,必先有思想,然後再表現於言語、行為上,而要改變一個人,也必須先從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語、觀想來調整我們的身心,進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觀想就是意密,觀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一般人可能會以為觀想就是把心靜下來,然後用腦筋去幻想一樣東西,從沒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觀想蓮花為例,有人會以蓮花池或圖片中所看到的蓮花,甚至憑感覺去想像,集中念頭硬是把它想出來,而且還要讓它發光,最後這朵蓮花似乎是用心靈的筆把它構成線條稿一樣,可是毫無生命。其實不應該這么拚命的想,也許還沒讓蓮花發亮,你的頭就已經發脹,按著身體會不舒服,而且腦筋也會非常疲憊,曾經有人反應: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為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後還要花這么重的精神負擔去修一座法,他寧可繼續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這是因為他的觀想要領錯誤,所以會覺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腦筋去製造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聖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種字……等等,必定會浪費很多精神力,甚至身體也會不知不覺的蹦緊,經過一、二個小時後下座,由於肌肉長時間處於綳緊的狀態下,整個人會非常疲憊,一點法喜也沒有,這種執相的修法並不正確,跟打妄想是沒有兩樣的。有些人念力較強,觀想力很好,可以勉強把蓮花觀出來,並且讓它發光,曾經有一位弟子說:他可以在某地方觀想一個月輪,一個小時後回來看,月亮還在這個地方,並且還會發亮。好厲害啊!但這樣又能如何?我們不禁要反問自己,這跟佛教的了生脫死有什麼關系,難道窮極一生,把自己逼瘋,就是為了去看到那個現實環境看不到的東西,這樣的修行對人生有什麼意義呢?其實這樣的修行沒有意義,而且也不是佛法的正行。這種修行要成佛非常難,就好像在打鐵或做石雕,非常辛苦非常累的。修行應該像心靈之旅,藉著儀軌的修持與本尊的三密加持,優游在自性的性海中,這是非常舒服的覺受,就好像去榮星花園欣賞景色,徜徉在鳥語.花香、風景如畫的大自然中,花園就如同內心無邊庄嚴的自性凈土一樣,優游其中,盡情享受,這樣的修行會痛苦嗎?應該不會的,這跟刻意動腦筋去觀想的修行,比如說去到花園,還要在這邊種棵菊花,那邊種棵梅樹……等等,弄了老半天,還是沒有把花園弄好,這種疲於奔命的方式,跟前者是截然不同。要如何修才能如同徜徉在花園中欣賞景色般,去欣賞自己無盡秘密庄嚴自性凈土呢?必須依三密而入,三密首重意密,意密就是觀想,所以要先懂得什麼是觀想,以凈三業為例,觀想凈三業時,蓮花合掌,中指為火大,表智慧,中指稍微打開表智用─智慧的啟用,由智慧的啟用來開敷我們的本覺心蓮,本覺心蓮就是自性八葉心蓮。此時結手印要曉得其涵義,它代表我們內心有一朵白色蓮花,不要執著是否有八葉,若一邊觀想還一邊算葉子有幾片,那就太執著了,根本不了解八葉的意義,八為四智四行,四智為四方佛:阿佛、寶生佛、無量壽佛、不空成就佛,四行菩薩為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此就金剛界而言,所以雖名為八葉,一一葉又具八葉,無量無邊,名為千葉蓮台,切莫依文起觀,不解密意,那就執著在相上了。八葉又代表八識,轉八識而成就第九識─法界體性智,此時觀想心中有白色八葉蓮花〈此處當知八葉並非真的有八葉〉,白色代表純潔、清凈,蓮花給我們脫俗、自在的感覺,慢慢的從蓮葉中發出白色光芒,諸佛菩薩以放光表說法,所以光就是一種用光可以照破無明,這個過程就是智用,它的本體就是自性八葉蓮花。當我們身心漸漸融入在蓮花里,最後身心不見了,只剩下蓮花在發光,安住於此,智慧自然會慢慢開顯出來,當然最後連蓮花在發光的覺受都要滅除,人法兩忘,才能契入真如,到達解脫地。一般初學者身見較重,觀想時,常會有身體內外的執著,比如觀想蓮花,他會先把身體觀成中空,然後把蓮花放在身體裡面,勉強把蓮花描畫出來,卻又像飛機遇到亂流一樣,飄浮不定,不是這邊暗掉,就是那邊缺一角,非常不穩定,不僅蓮花無法發光,甚至要保持住都很困難,這是初修行時,很正常的現象,等功夫純熟,心氣存足後,自然就不會了。現在來探討一個問題, 上師常會教弟子把蓮花安住在心中,請問心的位置在那裡?這個位置並不是指心窩的地方,而是在我們心靈深處,內心最清凈、最安穩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又在那裡呢?對初學者談這個問題是深了點,所以每一個人在剛始起修時,或許需要一點點的安置之處,然後再慢慢的把這個安置之處舍掉,才能真正契入般若空性。為了讓初學者有安置之處,故方便教導,將蓮花安住在心中,這里大致是心輪的位置,密教的修行方式是身心一體,用身體的反應來促進心理的覺受,以心的覺受來促進生理的反應,二者互相配合,互為因果,當然觀想的位置是有甚深涵義與作用的。而觀想的時候,雖然把心安置在該處,但是卻不要執著蓮花在身體裡面,要把身見去除,無內外的分別,當下就是心靈深處,就是最安穩、最清凈的地方了。此時的觀蓮花與前面的觀蓮花二者截然不同,前者是為了觀蓮花而觀蓮花,當你把一朵蓮花拚命地想出來,然後又要讓它發光,賦予它立體的感覺,雖然現出來的影相或許可以給你一些許的覺受,但是可以發現到這個影相無法與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所以可能還是落在第六識或第七識之作用,無法在八識田中起作用。人類日常生活的活動,都是粗淺的意識在活動,不足以影響第八識,因為它是無始劫以來的記憶庫存,必須進入較深的禪定,才能改變身心,去除八識田中的業垢。如果你的修行只是為了觀想一個假相,你會發覺到,它對你的生命好像沒有意義,那些膚淺的覺受是由外而來的,而真正的修行,契入的感覺是由內開展出來,完全不假思索,不假分別,很自然的從內心涌現出來,故前後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前者蓮花的觀想是沒有根據,憑空捏造的,後者在觀想蓮花時,要同時安住在蓮花三昧中,三昧是,三摩地,以現代名詞說明,或許可以方便解釋為一種氣氛的覺受或理趣開展,所以觀想蓮花時,要了解其涵義,它代表我們清凈、光明、自在的覺體,藉著蓮花來開展本有,也就是藉著事相來顯示內心的思想、理趣、體證,這是藉事顯理,有根據的,並非憑空製造出來的,譬如你內心很高興的時候,可能會用一種方式把它表達出來,開懷大笑,甚至高歌一曲,則更能展現內心歡愉之情,讓我們整個人融入高興的氣氛里,就好像融入在榮星花園里,徜徉在大自然中,欣賞風景一樣。密教的手法通常會依據一個理趣,慢慢引導你契入,所以觀想蓮花前,首先要注重在理趣上,整體的覺受,觀想蓮花時,不管觀的清不清楚都沒關系,但至少內心要安住在那一份覺受上,然後起一點念去觀蓮花,這一點念是很輕微的,絲毫不用到任何腦力,是在你身心能夠放鬆的范圍內,所起的一點念。慢慢的,由於你的身心越放鬆,觀想就愈清楚,觀想愈清楚,你就愈能體受這個理趣,理趣與事相上的觀想,二者會互相長養,功夫純熟時,就能把內心對蓮花的覺受開展出來,漸漸的,你的身心就融入在蓮花的三昧中,此時已沒有身見了,這樣的觀想不是很舒服嗎?有很多人都會有個壞毛病,一邊觀想一邊起分別念,比如觀想蓮花,觀到最後就開始想:它代表光明,所以要發光,它是清凈的,所以是白色……等,好像在背條文一樣,如此還是在打妄念,只不過換個型式罷了,因為你著在蓮花的相上打轉,請注意─整體的覺受,直接安住在蓮花三昧,整體去覺受,觀想清不清楚都沒關系,最重要的是內心放鬆,有那一份光明、清凈的覺受,慢慢深入,這種感覺是整體性的,而不是一下子分別光明是怎麼樣,一下子分別清凈是怎麼樣,這是錯誤的。什麼是整體的覺受?比如你到榮星花園,當下榮星花園給你的感覺,這是全部覺受的綜合;比如調色,不管多少顏色放在一起,調到最後一定是一種顏色。或許這二個例子可以方便的解釋,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你們在觀想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去分別,或者背理趣, 上師所講解的法本理趣,在你們修法的時候,完全用不上,不要被 上師所講的理趣騙走了,那是因為你們沒有修行的經驗, 上師把體證的經驗,稍微描述一點點,讓你們內心能夠升起一些覺受。當你們在修持時,對 上師所講的理趣,能夠了解幾分,就安住在那幾分的覺受上,然後依著方法慢慢修,千萬不要再去分別了。我們在修法時,要記住一個要領─放鬆,從頭到尾統統要放鬆,不要誤以為「專注」的觀想,就是集中心念「很用力」的去想,雖然這樣或許可以產生一點效果,但是可能會被綁住,等到某一個程度就修不上去了。真正的修行,越專注就要越放鬆,高度的專注,必須要高度的放鬆,切記!切記!上師所講解的理趣,你應該在修法前就要先了解,它是用來引導你,讓你可以稍微體受一二,真正在修法時,就按照口訣修持,觀想蓮花、結手印、誦真言一二,直接就契入蓮花三昧,讓你整個身心融入裡面,此在密教稱為開顯,把我們自心的某一部分功德,把它開顯出來,蓮花三昧就是我們自心的一部分功德,藉這個相把它開顯出來。所以密教的方法,以相轉相,然後轉識成智,泯滅諸相才能契入般若空性,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手法,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一切眾生的習氣,在無形中慢慢轉化,譬如說某人有個壞習慣,如果天天想辦法去對治它,一定對治不好,永遠在那裡掙扎,不能安寧;如果你把自己的心竅, 慢慢提升,暫時不要去管這個壞毛病,當你提升到某一層次時,這個壞毛病已經無法影響你,自然就把它改掉。如果你整天壓抑自己,勉強自己,千斤重擔肩上挑,絲毫無法得到些許的自在,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有一天因緣聚會時,它還是會爆發的,這只是一個前行的自我要求而已,根本方法是從內心著手,從你內心開始轉起,也就是用本尊的三密來轉我們的三業,讓我們能夠契入,這是密教善巧方便之處。但是觀想也不能心外求法,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為了觀想而觀想,這樣或許可以暫時獲得某些粗淺的體受,這種體受膚淺到讓你覺得沒有生命感,好像靠著外面的假相而得,無法與內心深處起共鳴,如果你把握到要領,契入的感覺則是來自內心深處,自然涌現,與前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由內而外開展出來的感覺,會覺得越走越踏實,會知道自己走得對不對,可以自我肯定;由外而來的話,會覺得很矛盾,難道修行就是為了觀想這些假相,就算勉強觀想出來,似乎對自己毫無受用,這樣的修行有什麼用呢?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貳』 佛說:觀內,觀外。是如何觀的
這個叫 反觀內視 就是自我反省 找自身的毛病 問題 加以修正的過程 也是修行的必然 如果沒有足夠的反省力 就算學習了三藏十二部經典 也輪回有份!!
『叄』 如何觀心(觀照)
一、我們學佛修道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
二、下座觀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時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覺除。你只看著它,久久,能看的正念與所看的妄念,一齊化去,則親見本來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須善根福德全備者方克承當。
叄、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現介紹兩種做功夫的方法:一種是聽到開示,認識了本性後,時時刻刻保護它,「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保護它不動,才有念起就把它轉過來,不跟它跑,長期堅持這樣做。另一種是修個具體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心中心法。不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時時觀照,綿密保任,這樣才會有效果。
四、為何要時時觀照?因為我們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剎那的念頭很多。因為我們八識田裡的種子太多,好的、壞的都藏在裡面。比如我們看香蕉,只用眼識,不用意識,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機。如果用意識,看到香蕉就想:「這是香蕉,很好吃。這個大,那個小。」所以一用意識就產生分別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識跟著跑,六識的消息就交給了第七識,第七識就傳給第八識,就有種子了。所以要時時觀照,觀照就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不睬它,要觀照念頭的起處。
五、昨天有人問我參禪的問題,他說他喜歡參禪,參究「念佛是誰?」,但總是提不起疑情。我對他說:參禪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換個方法,念頭來了,你就問它從何而來,並不是理睬念頭,而是窮追它的起處。念頭息下去時,你就問它到什麼地方去,並不是留住念頭,而是看著它的滅處。如貓捕鼠,貓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剛一冒頭,貓立即撲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時時警覺如貓,妄念一露頭,立即追究它的來處。妄念息下,你就看著它的滅處。這就是參禪法門,目的也是使「念無連續」。這樣久久用功,念有連續由熟變生,念無連續由生變熟。功夫成熟,觸機遇緣,能看之心、所看之念於一剎那化於無形,「囫」(口+力)地一聲,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那你就證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時時觀照。這個更難,因為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剛剛下座時還有個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亂動。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滾,就忘記觀照了,跟著境界跑了,與平時沒打坐時一樣的亂七八糟,這就不好。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要綿密觀照,不要忘記。但是我們在境上也容易忘記,和幾個朋位一談心,什麼事情一做,馬上就亂了。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一定要做這個功夫,否則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認為心中心法下座後的觀照,沒講清楚,而台灣禪師來傳的觀照有下手處。他認為觀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別。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個細節都不忽略。在觀照中,當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處,即是妄心。母音老人對此說進行評價:真沒講清楚嗎?如果初觀心的人對樣樣事都清楚,這是觀境而不是觀心。觀心者知境本虛而不將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兩空,當下無念。正無念時也不執著於無念,而當念起時也不落於有念,有無皆消,當下靈覺。而此靈覺之性,非心非境,全體是空。正於空時,卻又了了分明,全體是假。空假不二,更無分別取捨,正於此時,正觀歷然矣!這不是如實觀照嗎?難道要如此人所說,將吃東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將同房的淫樂長期藏貯在心腦中,才是觀照嗎?假如這是觀照,只是魔王的觀照,是下地獄的觀照。再說,講這個觀照已是多餘,已是鈍置了行人。本來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當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著照空,才是真正的禪法。此人叫大家每個細節都不忽略,這是「不起分別」嗎?這不是著相嗎?細品食味與淫樂,還要將食品經過咽、喉、腸、胃的情形體會出來,這是「當下即了」嗎?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將淫慾念發展擴大到身體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魔王說法,就是這樣矛盾百出。
八、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了。
九、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
十、只觀境,不觀心,會隨念流轉。(因為妄念在不對境時,還是流動不息,所謂「家賊難防」,不是不對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無用,必須雙照才行。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十一、母音上師海口開示弟子問:請師父開示觀心法要。
母音上師答曰: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
師答曰: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
弟子曰:噢!正念沒有,就是無記。
師答曰:對!正念沒有,就是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
師答曰:不要怕。從前來果、虛雲禪師他們看話頭時,常常是拿著飯忘記吃的,他們才看得緊,執著得狠呢!巡堂的僧人發現後,"啪」地一巴掌打過去,參禪人心一驚:哎呀!我的話頭給他打掉了。參禪人正看話頭,還沒恰到好之處,功夫火候還不到,就被這一打驚住了。所以,坐禪時不能這樣亂打人。看話頭,看到恰到好處時,外面有個聲音,「嘩」地一激發,就打開了。(註:如今精進用功者少,懶懶散散者多。曾見幾多人觀得緊也?遑論太緊乎?)當然,用功要善於調整,松緊適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調,甚至發不出聲音;太緊,弦要斷。故松緊適度,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我師父驤陸公說,做功夫就像手裡握一隻鳥,握得太緊鳥要死,太鬆了鳥要飛走。要即不捏死鳥,也不要讓它飛走,松緊適度。做功夫太緊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顧身體實際,加時、加座,太緊了身體吃不消,那時要生病的。身體吃得消,就加座加時,吃不消就放鬆點,總之要從實際出發。我們做功夫,無論上座修法,還是下座觀照,都要善於調和。
師答曰:對!能看的心不能沒有,所以要看著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時,「匢」地脫開來,能看的心沒有了,那就好了。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記你就把它拉回來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覺,只是一觀就睡著了。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車上是睡不了覺的,現在我一觀心就睡著了。
師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兩個,一是掉舉,一是昏沉。掉舉時念頭多,念頭不多時,就昏沉睡著了。做功夫昏沉時,眼睛要張開,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聲念,把昏沉驅走。
『肆』 怎麼觀天象
教你如何在野外生存觀天象
一、天象特點介紹
山脈 ,甚至小山都是天氣的影響者。
山地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能使風、溫度、降水和閃電產生重大變化,往往會給山區旅行的人員造成威脅。
風 ,山地的風也是多種多樣,通俗的講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上坡風:這是由於山地溫差的變化而引起的夜間冷空氣向下坡的傾泄和白天暖空氣向
中國奇特女子風情錄 直通財富,一鍵直達 旅途權益,攜手關注 旅途安全應急小手冊 山上的爬升所致。上坡風大多出現在日出之後15--45分鍾內,並在正午或地面受到的太陽能量最強時達到最大風速。一般是,南坡接到的能量最大,因此上坡風最強。北坡則無上風出現。上坡風通常直向山澗和峽谷里鑽。當天空有飄動的雲團時,太陽光的時隱時現能夠像"開關"一樣及時地控制上坡風的發生和停息。
下坡風:相對較為溫和而穩定,多發生在近地表面,在日落之後的15--45分鍾內開始起風,一直到次日的日出,從山頂刮向峽谷的底部。
下沉風:即"冰川風"。它往往出現在冰川上,不受晝夜變化的影響,因為冰川的表面溫度總是低於其上面的空氣溫度,所以它總是沿著下坡颳起。但在冰川向斜坡延伸的末端處,也會出現上坡風,這種風的強度往往受冰川范圍大小的控制。
峽谷風:這是受地形控制的風,也是上坡風與下坡風的混合風,主要出現在斜坡表面有缺口的半封閉式山谷附近。它也受日照溫差的控制,即中午多為上谷風,入夜轉為下谷風,而且山谷風往往會出現極強陣風的狀態。
旋風:這也是山區常見的風,每當地面有顯著變化而四周的風很強時,就會產生旋風。在大多數情況下,旋風具有瞬時特徵且多形成在北風坡。
降水 ,山區存在著大量的上升氣流,它使得空氣不斷的冷卻,所以降水量通常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潮濕的熱帶地區,山區降水量增加得特別明顯。而大量降雨所產生的山洪則是對山區旅行者的最大威脅。
霧 ,山區最常見的是霧,它實際上是接觸地表的雲,有時山谷里全天都可能是霧氣茫茫的。
閃電 ,登山運動員、徒步旅行者、野營人員都特別容易受到山區閃電的襲擊。在崎嶇的山地地形所產生的上升風使得那裡雷暴更加猛烈、更加頻繁。
溫度 ,溫度對於山地旅行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山區,溫度隨高度而降低,這種變化在夏季約為冬季的兩倍。山峰上的相對濕度比山谷里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衣服是不良絕緣體,所以,在冬季要使身體溫暖、在夏季保持涼爽都是不易的。一般來講,高度每上升300米,溫度平均下降1。2度,這可供山地旅行者參考。
二、天象策略
雷暴
雷暴最初通常是由小塊積雲開始的,然後迅速發展,經過濃積雲發展時期並進入成熟的積雨雲階段,它是一種猛烈的、惡劣而急劇變化的天氣。
野外活動人員應注意以下幾點:
1、當積雨雲開始堆積並且變黑時就有可能發生雷暴。
2、雷暴通常持續時間很短,要保持鎮靜,不要害怕,留在可躲避的地方。
閃電的危險性在於擊穿物體和人體,引起火災,以及所產生的雷聲震破人的耳膜。所以,應該記住:
1、汽車往往是極好的避雷設施,可以在閃電時躲在汽車里。
2、最好的防護場所就是洞穴、溝渠、峽谷或高大樹叢下面的林間空地。
3、如果在露天下,應蹲在離開孤立大樹的高度的兩倍距離之處。
4、當你感覺到電荷時,即頭發豎起或皮膚顫動時,那很可能就是受到電擊,要立即倒在地上,施以自我保護。
5、如果在孤立的凸出物附近躲避,則該凸出物的頂部至少應高出自己頭部15--20米。
6、離開垂直的牆壁或懸崖,應避開裸露的山峰和山脊以及平坦的開闊地形。
7、避開地裂縫、成片地衣以及懸空岩石。
8、萬不得以,可以坐在散亂的石塊中間。
9、在地勢險要處要用繩子把自己拴住。
10、如果進洞避雷,應離開所有垂直岩壁3米以外以免岩壁導電傷人。
山洪
大雨時,由於降水很急,使得地表來不及吸收雨水,動土與岩石也難以阻止雨水下泄,這些會加劇山洪的威脅。所以當雷暴活動加劇時,要避開最易聚水的長溝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帶。離開易受洪水淹沒的地區,必要時應棄裝向較高地帶轉移,同時注意 不要試圖徒步涉過已達膝蓋的溪流 。
天氣條件能使體溫升高或降低而影響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的三個天氣因素是溫度、風速和相對濕度。
在寒冷的條件下,溫度的影響和風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兩者往往同時使人失去熱量,而且濕透的衣服保溫值會下降90%。所以,要在寒冷的環境里生存下來的簡而易行的辦法就是保持適當的運動而又不出汗。
在炎熱而潮濕的環境中,人會發生疲勞、頭痛、食慾減退、失眠、嚴重脫水以及全身乏力、熱痙攣等現象,應注意避開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的野外活動。
三、天象一般規律
A、天氣變好的徵兆
1、白天時,谷風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間則正好相反,一般從峰頂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別是早上)可見山口一朵朵的雲團逐漸分化為霧氣,並逐漸消散。
3、傍晚日落時,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現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燒雲)。
4、傍晚時山下有霧,而且天氣較涼(入夜寒),說明第二天天氣可能較好。
5、清晨草地見有露水和霜凍。
6、星光穩定,很少閃爍。
B、天氣變壞的徵兆
1、白天,谷風從山頂吹向山谷,夜間從山谷吹向山頂。
2、早晨出現絹雲,而後黑雲增多,並徐徐下沉。
3、雲團行走很快,並有增多的趨勢,這可能是暴風雨的前兆。
4、風向突然變化,並越來越大,同時還伴有烏雲吹來。
5、在乾熱或霧氣彌漫過後,突然能見度轉好。
6、清晨霧滿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陽周圍出現大暈圈,夜間月亮周圍出現小暈圈,這是大風的徵兆。
8、在黎明前星光閃爍不定。
9、傍晚氣溫增高,夜間很暖、悶熱。
10、半山谷的雲霧上升,可能是暴風雨將來的徵兆。
『伍』 如何正確的觀照
如何觀心(觀照 )
達摩祖師:「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但如何觀心?本文即是母音老人對這個問題作了許多精闢的論述,尤其是下座後日常生活中的觀照,保護本心、觀照除習,學佛修行得受用與否,此處即是關鍵,相信對同學們很有幫助。下面將母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開示中有關觀心功夫問題的論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我們學佛修道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
二、下座觀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時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覺除。你只看著它,久久,能看的正念與所看的妄念,一齊化去,則親見本來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須善根福德全備者方克承當。
叄、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現介紹兩種做功夫的方法:一種是聽到開示,認識了本性後,時時刻刻保護它,「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保護它不動,才有念起就把它轉過來,不跟它跑,長期堅持這樣做。另一種是修個具體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心中心法。不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時時觀照,綿密保任,這樣才會有效果。
四、為何要時時觀照?因為我們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剎那的念頭很多。因為我們八識田裡的種子太多,好的、壞的都藏在裡面。比如我們看香蕉,只用眼識,不用意識,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機。如果用意識,看到香蕉就想:「這是香蕉,很好吃。這個大,那個小。」所以一用意識就產生分別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識跟著跑,六識的消息就交給了第七識,第七識就傳給第八識,就有種子了。所以要時時觀照,觀照就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不睬它,要觀照念頭的起處。
五、昨天有人問我參禪的問題,他說他喜歡參禪,參究「念佛是誰?」,但總是提不起疑情。我對他說:參禪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換個方法,念頭來了,你就問它從何而來,並不是理睬念頭,而是窮追它的起處。念頭息下去時,你就問它到什麼地方去,並不是留住念頭,而是看著它的滅處。如貓捕鼠,貓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剛一冒頭,貓立即撲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時時警覺如貓,妄念一露頭,立即追究它的來處。妄念息下,你就看著它的滅處。這就是參禪法門,目的也是使「念無連續」。這樣久久用功,念有連續由熟變生,念無連續由生變熟。功夫成熟,觸機遇緣,能看之心、所看之念於一剎那化於無形,「囫 」(口+力)地一聲,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那你就證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時時觀照。這個更難,因為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剛剛下座時還有個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亂動。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滾,就忘記觀照了,跟著境界跑了,與平時沒打坐時一樣的亂七八糟,這就不好。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要綿密觀照,不要忘記。但是我們在境上也容易忘記,和幾個朋位一談心,什麼事情一做,馬上就亂了。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一定要做這個功夫,否則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認為心中心法下座後的觀照,沒講清楚,而台灣禪師來傳的觀照有下手處。他認為觀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別。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個細節都不忽略。在觀照中,當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處,即是妄心。母音老人對此說進行評價:真沒講清楚嗎?如果初觀心的人對樣樣事都清楚,這是觀境而不是觀心。觀心者知境本虛而不將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兩空,當下無念。正無念時也不執著於無念,而當念起時也不落於有念,有無皆消,當下靈覺。而此靈覺之性,非心非境,全體是空。正於空時,卻又了了分明,全體是假。空假不二,更無分別取捨,正於此時,正觀歷然矣!這不是如實觀照嗎?難道要如此人所說,將吃東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將同房的淫樂長期藏貯在心腦中,才是觀照嗎?假如這是觀照,只是魔王的觀照,是下地獄的觀照。再說,講這個觀照已是多餘,已是鈍置了行人。本來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當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著照空,才是真正的禪法。此人叫大家每個細節都不忽略,這是「不起分別」嗎?這不是著相嗎?細品食味與淫樂,還要將食品經過咽、喉、腸、胃的情形體會出來,這是「當下即了」嗎?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將淫慾念發展擴大到身體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魔王說法,就是這樣矛盾百出。
八、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了。
九、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
十、只觀境,不觀心,會隨念流轉。(因為妄念在不對境時,還是流動不息,所謂「家賊難防」,不是不對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無用,必須雙照才行。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十一、母音上師海口開示弟子問:請師父開示觀心法要。
母音上師答曰: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
弟子問:貓鼠何喻?
師答曰: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
弟子曰:噢!正念沒有,就是無記。
師答曰:對!正念沒有,就是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
弟子問:觀心時看得太緊怎麼辦?
師答曰:不要怕。從前來果、虛雲禪師他們看話頭時,常常是拿著飯忘記吃的,他們才看得緊,執著得狠呢!巡堂的僧人發現後,"啪」地一巴掌打過去,參禪人心一驚:哎呀!我的話頭給他打掉了。參禪人正看話頭,還沒恰到好之處,功夫火候還不到,就被這一打驚住了。所以,坐禪時不能這樣亂打人。看話頭,看到恰到好處時,外面有個聲音,「嘩」地一激發,就打開了。(註:如今精進用功者少,懶懶散散者多。曾見幾多人觀得緊也?遑論太緊乎?)當然,用功要善於調整,松緊適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調,甚至發不出聲音;太緊,弦要斷。故松緊適度,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我師父驤陸公說,做功夫就像手裡握一隻鳥,握得太緊鳥要死,太鬆了鳥要飛走。要即不捏死鳥,也不要讓它飛走,松緊適度。做功夫太緊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顧身體實際,加時、加座,太緊了身體吃不消,那時要生病的。身體吃得消,就加座加時,吃不消就放鬆點,總之要從實際出發。我們做功夫,無論上座修法,還是下座觀照,都要善於調和。
弟子問:師父,我觀心,見念頭來了,就叫它停下來。有時一停下來,什麼念頭也沒有了,這時怎樣做功夫?
師答曰:就看著它!什麼念頭也沒有時,就看著它!
弟子問:看那沒有念頭的嗎?
師答曰:對!能看的心不能沒有,所以要看著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時,「匢」地脫開來,能看的心沒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問:師父,我觀心常常忘失,怎麼辦?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記你就把它拉回來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覺,只是一觀就睡著了。
師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頭不動,就睡著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車上是睡不了覺的,現在我一觀心就睡著了。
師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兩個,一是掉舉,一是昏沉。掉舉時念頭多,念頭不多時,就昏沉睡著了。做功夫昏沉時,眼睛要張開,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聲念,把昏沉驅走。
『陸』 如何觀萬物萬物為何物
世界萬物用一句話概括足以!那就是,「一切都很自然!」理解起來就是:世界萬物的各種貌似光怪陸離的現象,實際上都是有規律的,一切都有解釋,一切都是自然,有因才有果,萬物就是因果的積累。
『柒』 觀自在觀自在,用什麼觀的怎麼觀的觀的什麼如何自在
凈空法師---觀達自在,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才稱為觀自在菩薩。
又觀機往救,這就是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來應。
下面介紹,「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淺說,則觀世人稱念彼菩薩之名而垂救度,故名觀世音」。觀世音這個名號著重在教化眾生,觀自在這個名號著重在自己修行,著重在自利,觀世音著重在利他,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自利利他都功德圓滿。底下一句說,「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而自在拔苦與樂,故名觀自在」。這是菩薩的德號,教育,重要的教育,我們從經典裡面深深的體會到、深深的認識到,世出世間還有比這個教育更重要的嗎?找不到!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菩薩是跟佛學,沒畢業,但是他的年級比我們高。等覺菩薩是最高的,我們現在初學才一年級,他是五十一年級,比我高太多,但是他還是我們學長,他沒畢業,他畢業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跟菩薩的關系要搞清楚,跟阿羅漢的關系要搞清楚,都是同學,先後同學,年級比我們高一些。
「進言之,如法藏之《心經略疏》曰: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觀自在)。又觀機往救,自在無失,故以為名(觀世音)。前釋就智,後釋就悲」。這是《心經略疏》解釋菩薩的名號。於事是事相,理是理體,理事無礙的境界。觀達自在,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才稱為觀自在菩薩。又觀機往救,這就是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來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只要真誠心去感,菩薩肯定有應。關鍵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就是沒有雜念。當然人遇到大災難的時候,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不善業感召。不善業有過去造的,有現前造的,過去、現前都可以懺悔。如果沒有懺悔,求觀音菩薩來救你,觀音菩薩沒有法子來;你真正懺悔,後不再造,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過去造的罪業懺悔,感應特別明顯,現前所造重大的罪業,真正懺悔也行,這個自古至今都有這個例子,所以菩薩真正慈悲。我們中國諺語所謂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再惡的事情,五逆十惡,就怕你不肯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就有救。
『捌』 佛教的月輪觀有什麼好處。如何觀阿彌陀佛。拜託各位大神
每年中秋節或每月十五日,即是滿月,用一個照相機把天上的月亮拍下來。拍攝的時候,月亮要圓的,干凈的,不要雲彩。拍下來之後,將照片平放在坐位的前方,跟著如打坐一般,一線眼,望著月亮,放鬆自己,然後望著月亮,閉上眼睛,將影像殘留在額頭上。當閉上眼睛,依然在額頭位置見到月亮。 跟著閉著眼睛,將月亮固定下來,只要你能夠將月亮固定下來,慢慢將意識帶入一個中心點,這一點就是月亮。當你進入這一點之後,用一些時間,用一些功夫,不用任何觀想,只觀月亮,漸漸進入內心的世界,也就是密宗所說,進入「入定」狀態。 反璞歸零 當你進入內心世界,進入入定的狀態,這是第一步,慢慢進入法界,在思想的演繹,這是反璞歸零的狀態。 我們平日生活都是向外發展,從來沒有安定下來,停止所有東西,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保持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 再進一步,回到本有最初,回到人出世那一剎,沒有語言,沒有因果,什麼都沒有,去一個最原初,在母親的胎里的境界。 我們潛藏前生意識,但今世來到這里,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我們去到這境界的時候,就能觀照內心真正的世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反璞歸零,重入母胎,去到宇宙最初,最基本的第一部份,我們稱為「阿」字觀。 「阿」字就是人類的第一句說話,我們回到第一句說話,等如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投胎來到世上,沒有受到任何教育,只懂得說「阿」字。 「阿」字是人類原初唯一的東西,我們回到最原初唯一的境界大家明白嗎? 因為接下來的教育,一切都是編下來給我們去面對人生,我們回到最清凈的那一剎,就是「阿」字的世界。 因此,密宗有阿字觀,就是觀「阿」字,回到我們最原初的境界,就能夠觀照人類的真面目,真正的感覺,就是修行人進入內我內丹,進入清凈第一個關口,那個入門關口就是由月亮開始。 月輪的修行 月輪是進入內心修持的鎖匙,那麼為什麼要用月亮來修呢?還要八月十五日的月亮。因為八月十五是秋天,秋天的天氣有一種涼快的感覺,這清涼的意思是什麼? 我們要進入修行,進入寧靜,進入反璞歸零的狀態,第一個感覺就是涼涼快快,舒舒服服。月亮有十個德行,其中一個德行就是涼快。 一個人發脾氣會涼快嗎? 不會。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全身火熱,十分煩惱。 一個有貪嗔痴的人,他會涼快嗎? 不會。 每年最舒服的時候,就是八月十五日。為什麼中秋節人月雙圓,因為那時候的天氣最好。第二,晚上我們看到月亮,除了有涼快的感覺之外,還給我們一種圓滿的感覺。你看到月亮,你感到很舒服,涼快。可是,你見到太陽,你很容易發脾氣。 你有否發現在中午時分,人特別暴躁。晚上,人的心情總是清涼如水,人較為平靜。所以在晚上,如果你跟人談判或借錢,比較容易成功。(一笑) 在晚上的時候,人是柔情似水;有月亮的時候,人月雙圓,人就較為恩愛,互相包容,在這氣氛之下,進入母胎,進入法界,智慧便能衍生出來。 智慧在什麼時候顯現? 在一種寧靜,舒服,沒有壓力的狀態之下,智慧才會浮現。 修行的目的 為什麼人要修行? 人修行的目的就是重回安靜、寧靜的狀態,在內心深處浮現本有的智慧,本有的佛性。等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這位菩薩不是觀音菩薩,而是觀想自己變成菩薩。你是什麼菩薩? 剛才我所說觀月輪的菩薩,觀想自己成為一尊自在的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進行找尋最大最勝最好的智慧,在過程之中,你就可以內觀心裡,「照見五蘊皆空」,原來一切皆空。五蘊是什麼? 五蘊就是以前通過眼耳舌身意所積存,所有固執及前世的故事變成虛空,所以進入虛空,智慧就是般若,才可以浮現出來。 般若心經教我們觀月輪,把我們的自在找出來,變成觀自在菩薩,內觀內心世界的時候,看到以前所做的事情,並將之變成虛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將人生的痛苦、惡運都能夠得到過渡,將之轉化。人是很痛苦的,所以要修行。 當我們進入清凈的狀態,進入月輪的時候,我們頓悟今天的一切都是虛空的,不重要的。我們要重新整理人生,計劃未來的方向。 心經最重要是最初第一句,其它都是重復這個意念,我告訴大家,必須變成觀自在菩薩。如果你不內觀那種自在,舒服,永遠不知道自己做什麼。 我們要做內觀內醒,這便是我們修行或宗教的目的,看看這個臭皮囊,到底放了什麼東西,我們來到世上為了什麼?我們未來的人生要做什麼?我們以前做錯什麼?我告訴大家,一切都做錯了。當你修行的時候,知道以前做的事都是錯,都是浮光掠影,如旋火輪,如空谷迴音,一切都是假象。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人生有新的體會,為未來設計新路向,下半生就會改寫,這就是修密宗。 阿字觀口訣 八葉白蓮一肘間 炳現阿字素光色 禪智俱入金剛縛 召入如來寂靜智 第一句說八瓣白蓮花向天開花,平放在月輪里, 並且將「一肘間」作量度的話, 代表由手踭至到手腕的位置, 進行月輪觀修持時, 觀月輪在自己面前「一肘間」的位置, 大約一呎二分。 第二句的「炳」指太陽之光,用太陽之光去寫一個「阿」字,蓮花上面化現一個「阿」字。 第三句說如何結金剛縳手印,這里結的是外縳印, 「禪智俱入」的意思是左右大拇指放在手印里,代表將佛菩薩勾入心中,左「禪」右「智」藏在手印里,寓意將佛菩薩的智慧勾召入體內。 手印結好以後, 接下來第四句的意思比較深邃, 也是口訣的總結, 籍住阿字觀修持進入回本初的清靜法界里去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自身成阿字,則自身成毗盧遮那佛。阿字即自心,則自心為一切佛心也。
『玖』 如何觀,如何滅
觀就是觀苦集滅道,滅就是滅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就是四諦法,是學佛的人必須學習的,這就是觀。觀什麼呢?觀苦集滅道,以及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變來變去,毫無自性。這樣你才會生無我的智慧,才會有出離心。然後你才會滅。滅什麼呢?既然苦集滅道法毫無自性,就可以滅,將一切有為法滅掉,唯真心獨存,這就是滅,也就是滅諦中的無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