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流
1. 什麼是「意識流」
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如普魯斯特能藉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義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2. 什麼叫做意識流謝謝~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處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意識流」的提法,最早出現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 加以詳盡的闡發。
用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二、意識流小說的文體特徵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三種;
1、直接內心獨白 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
2、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
3、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 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下邊是一段例子
《追憶似水年華》,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象,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就一上面的《牆上的斑點》來說,全文就是圍繞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牆上的一個小黑點,引發了他對那個小黑點有關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緒。這些思緒雜亂,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什麼高潮部分的。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識而已。
3. 意識流是什麼意思
意識流: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
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3)什麼是意識流擴展閱讀:
意識流文體分類: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
意識流文字先天優勢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於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
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4. 什麼叫做意識流手法
【建議讀下高中的課文——牆上的斑點】一、什麼叫意識流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用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二、意識流小說的文體特徵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5. 什麼是意識流
http://blog.chinaunix.net/u/4155/showart.php?id=12180
很詳細
6. 【請問】什麼是「意識流」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Wie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
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6)什麼是意識流擴展閱讀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並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
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7. 什麼是意識流呢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他強調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的影響以及兩者的有機統一,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他們的學說對意識流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的關於潛意識的觀點以及他的用自由聯想醫治精神病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觀念。從弗洛伊德的學說出發,人是充滿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和人與社會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論,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12/03/D156123.html
8. 什麼是意識流
「意識流」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認為文學應該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採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9. 意識流是什麼
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手法是西方當代文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它是以表現意識的流動為主要內容,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雖然"意識流"的名稱是一八八四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來的,意識流小說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一種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藝創作中,有意識地用藝術形式表現人們內心的底蘊,表現被壓抑的意識或潛意識的作家,並不只是當代的歐美作家。本世紀初,日本人廚川白村曾在《苦悶的象徵》中作過系統的闡發。不過廚川白村的藝術論不來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意識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宗師,還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等。一般的心事描寫往往內心獨白或意識的亮相。作者用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主觀與客觀的界限,將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鏡頭廣闊自由地馳騁、輻射出來,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跡。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運用的是心理描寫手法;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採用的則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小說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早已被歷史所淘汰,但是意識流手法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從總體上說,意識流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種情況下,人的意識活動的確是連綿不斷、紛亂混雜的。諸如心潮起伏、感慨萬端、心煩意亂,這種種情景,如按照傳統的心理描寫手法,很難描繪得活靈活現,然而運用意識流手法卻能顯其之長,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創作手法上的一種創新。不承認這一點,就不能全面解釋:為什麼西方現代派作家會普遍吸收和運用意識流的某些手法,為什麼我國文學家也會借鑒意識流手法。
10. 什麼叫意識流
意識流小說
的緣起和
特徵
20世紀初興起於
西方
的以與
傳統
的寫實方法不同的
創作方法
寫成的小說。它不是一個
文學流派
。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
作家
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
喬伊斯
,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吳爾夫和美國的福克納
等人
,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
概念
與方法創作小說,開創了
現代小說
的新紀元。他們的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
20世紀60年代
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
手法
。
意識流小說是在
現代哲學
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意識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和
實用主義哲學
的創始人
威廉·詹姆斯
所提出。他認為
人的意識
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和「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他又認為人的意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無
邏輯
的,因此人的意識是由
理性
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
潛意識
所構成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
形象
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
內涵
,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
天馬行空
。在人物的
內心
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
內心深處
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
追憶似水年華
》,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
代表作
.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
靈魂
。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
個性
,不僅使
物質世界
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
想像力
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
幻燈片
上或一塊
彩繪玻璃窗
上的
圖象
,但當完全不一樣的
夢幻
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