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的商人
A. 中國哪裡的商人被稱為「儒商」
「儒商」定義尚存爭論,但現實生活中的儒商作為華人世界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其蓬勃發展之勢卻預示了華人企業家未來發展前景光明。
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之下,恐怕已沒有人再簡單地說:文人下海就是什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傳統義利觀早應該打破,也正在打破。時代已經到了非儒者(即有儒者的道德修養,又具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文人、知識分子)不可能經商和辦工業的時候了。
所謂「儒者重義,商人重利」不過是概念化的模式。真儒者不恥於言利。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不怕言利。只不過在義、利之間加入了價值判斷。
真正成功的商人都知道義之所貴。特別到了資訊發達,法律健全,公眾素質提高的現代知識社會,提倡雙贏、利人才能利己。
所以說君子未必固窮;商人首先也要是君子。儒與商的結合符合社會發展潮流。華人企業家、不斷涌現的儒商們的成功實踐,讓「中華文化與市場經濟、商品社會格格不入」的判斷成為歷史謊言。「儒者」的「道德文章」與「商人」的講求實效、精打細算相輔相成,形成具有儒商特色的企業文化,並運用於工商業實踐,是一種適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理想經營方式,註定將大行其道。讓我們為更多的中華文人成為商海的弄潮兒而鼓與呼!
知識經濟提醒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我們不能讓自己的眼光僅僅局限於高新科技。高新科技是發展的車頭,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是發展的基礎。比如,在飲食服務業的經營中,面對著日益增多的想要提高生活質量的顧客。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單純的口腹之慾、身體舒適等,也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相應的餐飲服務上就必須增加文化產品的含量。應運而生,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各種主題餐廳、主題旅館等在提供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提供精神食糧,受到了廣泛歡迎,就說明了這一點。這算不算知識經濟的一部分呢?
事實已經證明,知識就是力量,文化可以轉化為物質財富。我們只有認識到文化在商業經營中的重要意義才能夠不斷創新,才不會落後於時代。
B. 哪裡可以做商人!!
浙江義烏商品城,南國小商品城
地點不同做的商人也是有區別的喔
C. 哪裡商人多
當然是浙江、江蘇、廣東、上海、福建。
D. 古代那裡的商人比較有名
晉商是明清時期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出名的商家,晉商的輝煌人物有喬致庸,除了喬家,還有常家、王家、渠家、曹家等。徽商,即徽州商人,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稱 「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佔有全國總資產的4/7。主要經營鹽、米、絲、茶、紙、墨、木材、典當商最為著名,頗具壟斷之勢。往往引聚宗族以擴大經營,建宗祠,立會館,築書院,培養士子,亦商亦儒。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實業家的集合,是較為新近的稱法。湖州人沈萬三是明初天下首富。清末鎮海人葉澄衷是中國近代五金行業的先驅。以經營輯里絲起家的劉鏞、張頌賢、龐雲鏳、顧福昌這「四象」為首的湖州南潯商人是中國最早的強大商人群體。以虞洽卿、黃楚九、袁履登為代表的寧波商人曾經叱吒於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城市上海。民國時期,江浙財閥是國民政府的經濟基礎。 海外 —— 張忠謀、殷琪、董浩雲、邵逸夫、包玉剛、曹光彪、董建成、王德輝、陳庭曄、吳光正、李達三、邱德根、安子介等。大陸 —— 楊元慶、馬雲、丁磊、陳天橋、李書福、郭廣昌、魯冠球、馮根生、徐冠巨、宗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