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校園欺凌內容
為防範被欺凌,我們要做到:
1、自尊自信、自強自愛。
明確欺凌行為中,錯誤的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生而為人,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要自尊自愛,大膽捍衛自己的權益。強大的氣場會讓欺凌者望而卻步。
2、加強鍛煉、強健體魄。
健康強壯的身體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好身體會增強自信,也會讓欺凌者不敢輕易靠近。平時生活中努力做到作息規律、營養均衡、注意勞逸結合,通過練習一些喜歡的運動項目增強體魄,也可學習一些簡單的防身及自我保護技能。
3、與人為善、融入群體。和同學相處要團結友愛,不要說傷人自尊的話,言行舉止文明。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融入集體,互幫互助,多結交幾個好朋友,有時候朋友是你度過難關的支撐。當欺凌者意識到你是集體的一員,並非孤身一人,也不敢輕易傷害你。
4、學會自護、遠離危險。欺凌者往往尋找體力、心理上弱勢的對象,因此要學會自我防護,遠離危險。如不要參與校園內外拉幫結派的活動,避免和喜歡惹事的人走得太近。財不外露,避免引起他人的貪念。上下學和同學結伴而行,盡量不要獨自待在廁所、操場等偏僻角落等。
萬一遭遇校園欺凌,你可以這么做
❶ 初次被欺凌,不當軟柿子。
欺凌者在初期欺凌的時候往往喜歡挑軟柿子捏。所以當第一次被欺凌的時候,絕不能忍氣吞聲,要嚴肅制止;要大膽報告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讓大人出面制止,讓欺凌者知道後果,為自己討回公道。第一次效應會影響欺凌者今後的行為方式,令其有所忌憚。
❷ 短兵相接,沉著冷靜。被人欺負時,要保持沉著冷靜,用平靜清晰的語言告訴對方停止這樣做(沉著會更顯實力,哭泣害怕會更容易被欺負),以談判為由,拖延時間,想辦法來到人多的地方,趁對方放鬆警惕趁機逃離,
❸ 機智應對,學會求救。
若被多人圍困或暫時跑不掉也不要驚慌,不要與欺凌者硬碰硬,要懂得周旋,如可以先交上財物,盡可能拖延時間爭取機會求救。及時向路人求救或發送求救信號,有條件的撥打110或發送求救簡訊。
❹ 他人遇難,施以援手。
當看到其他同學正遭受侵害時,不能坐視不理,應趕緊報告老師或報警。力量懸殊時,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要孤身一人見義勇為,要在欺凌者視線范圍外撥打報警電話或發送求救信號。
2. 杜絕校園欺凌手抄報內容
杜絕校園欺凌手抄報內容的選擇可以圍繞學校生活中學生實際會遇到的問題著手,然後告訴學生遇到欺凌應該採取的措施。
可選取內容如下:
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 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心虛,洪亮的聲音可以起一個震攝作用。如果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衛的原則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樣起一個震攝作用,以行動告訴對方我們不是軟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軟怕硬,若看到欺負對象奮起反抗,多會心虛停止攻擊行為,而如果被欺負者默默忍受,反而會讓他更加得意忘形,從而持續攻擊行為,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如果反抗後對方仍未停止攻擊,應該在自衛的同時大聲呼救求助,並且尋找機會逃走,保護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3. 關於校園欺凌內容
什麼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SchoolBully)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而造成傷害的行為。
校園欺凌,主要有三種形式:語言上、肢體上、社會關繫上。語言上的欺凌包括嘲笑、起外號、言語威脅等;肢體上的欺凌則是肢體上的沖突、打架,還可能包括毀壞財物等;社會關繫上則包括排擠、傳謠言等等。隨著網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路欺凌也越來越多。
校園欺凌的法律後果:
校園欺凌本質上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規定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校園欺凌情節惡劣或者後果嚴重的,可能觸犯刑法,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案例一:
小明、小輝、小亮是同班同學,小明與小輝、小亮二人關系不睦。有一天,學校組織跑課間操時,小輝、小亮一直用言語騷擾小明,三人發生激烈爭吵。後小亮故意加速沖向小明,將小明推倒,小明從地上撐坐起來以後,小輝又將小明再次推倒。經醫院檢查,小明因被推倒造成左鎖骨骨折、頭皮血腫、多處軟組織損傷,後公安機關鑒定認定小明所受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
經警方調解,小亮的家長與小明家長達成調解協議,小亮家長賠償小明10多萬元。後小明將小輝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醫療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損失。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在認定小輝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的責任比例的基礎上,判令小輝及其父母賠償小明各項損失一萬六千餘元。
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不能「怕」字當頭。在遇到言語挑釁、侮辱或者勒索、敲詐和毆打時不害怕,要敢於抗爭。有效防範校園欺凌的第一要訣就是「不怕」。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激發對方欺凌升級。
要及時報告。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校園欺凌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詐後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報告。
要搞好人際關系,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這也是防範校園欺凌的一條途徑。一個有廣泛、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就不容易成為勒索、敲詐和毆打的對象。
要慎重擇友。要對學生的交友進行教育,鼓勵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損友」,對已經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動或煽動其找人來報復,以免引起更大的爭端。
要以法維權。若經學校、老師調處仍然沒有停止自身所遭受的校園欺凌,應及時將相關情況告知家長,通過發起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害並追究對方的責任。校園欺凌情節嚴重的,應當及時報警尋求保護。
4. 預防校園欺凌內容 小常識
校園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為解決校園欺凌,教育部首先發布北京市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公布:發生校園欺凌須限時上報。11月12日,廣東出台治理校園欺凌方案,起侮辱綽號屬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隨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5. 校園欺凌包括哪些內容
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5)遠離校園欺凌內容擴展閱讀:
2014年6月,一項研究發現,被欺凌的兒童可能遇到高於正常的亞臨床水平的炎症,可能持續到成年期,而欺凌者比那些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欺凌者的兒童的炎症水平要低。此前的研究提示欺凌可能對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研究了兒童期欺凌是否也能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研究人員就欺凌的經歷采訪了來自北卡羅來納的1420名9-16歲兒童,其中90%是白人、4%是美洲原住民,6%是非洲裔美國人。
對這些兒童進行C反應蛋白(CRP)的血液測試表明,被欺凌的兒童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隨著他們被欺凌的次數而增加,C反應蛋白(CRP)是身體的低級系統炎症的一種標記物,常常與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狀有聯系。
在欺凌停止後的19到21歲的第二組血液測試表明,在童年被欺凌的人的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保持在曾經進行欺凌的人的兩倍,而欺凌者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低於從未被欺凌者或者受害者。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提示一名兒童在欺凌中的角色可能充當了風險因素或成年期低水平炎症的保護性因素,而這可能對長期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6. 關於校園暴力的手抄報資料。
圖來看看預防校園暴力的侵害
(一) 校園暴力是危及學生、破壞校園和諧的一大隱患。
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七種:
1. 索要錢物,不給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2. 以大欺小,以眾欺寡。
3. 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傷害他人身體,侮辱他人人格。
4. 同學間因「義氣」之爭,用暴力手段爭短論長。
5. 不堪受辱,以暴制暴,沖動報復。
6. 侮辱女同學。
7. 侮辱、恐嚇、毆打教職員工。
校園暴力還可以分為硬暴力和軟暴力。如果拳打腳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亂起綽號、推舉「最差」等等就是軟暴力,軟暴力對學生心靈的傷害甚至超過了硬暴力,同樣可以置人於「死」地。
(二) 校園暴力的處理方法
1. 遭遇校園暴力,應在學校、警方或家長的幫助下,制止暴力,決不能逆來順受或以暴制暴。
2. 與不法行為作斗爭一定要講策略,運用智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盡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傷亡。必要時盡量滿足對方提出的要求,與此同時一定要記住對方的體貌特徵,及時報警,或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
3. 當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約自己到較偏僻的地方去時,一定要堅決拒絕;當侵害到來時,一定要想辦法逃脫,並積極尋求幫助。
4. 要增強法制意識,在侵害發生後,要能夠勇敢站出來,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7. 校園欺凌內容10字
「校園暴力」是近幾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使對方感受到威脅、痛苦或身體上受到傷害。從廣義上來說:應是指發生於校園內的所有暴力行為,包括同學彼此間或老師與同學之間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然而在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間的暴力行為,也就是學生對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一般表現為口語恐嚇、辱罵、被迫做不喜歡的事、被故意侵犯身體、被故意陷害乃至毆打、勒索等形式。 校園暴力角色一般分為:
①欺凌者:發起暴力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②受害者:受到欺凌者;
③協助者: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④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邊嬉笑或吶喊助威;
⑤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⑥局外者:置身事外的人。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害者」造成傷害,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為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傷害也不可小視,受欺凌的學生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並且容易留下陰影,長期難以平復。同時「校園欺凌」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所以,學校、家長、學生必須認識到校園暴力的嚴重危害。
如何預防校園暴力 學校
學校要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
2.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並明確負責人;
3.各學校、教育部門等對於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並配合立案查處,加強監督;
4.出現校園暴力,學校負責人需及時與涉及到的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保證家校溝通透明。
家長
1.選擇性地給孩子講一些校園暴力傷害的案例,讓這些事件對孩子有一個警醒的作用;
2.平時可以讓孩子進行一些跆拳道、散打之類的訓練強身健體,尤其女生;
3.家長平時要多和老師聯系多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4.給足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讓孩子在發生事情後能第一時間告知;
5.關注孩子從學校回家的日常表現,例如身體是否有傷痕、文具是否有丟失或者損壞、孩子是否表現出不想上學或怕上學情緒。
學生
1.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採取迂迴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
2.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採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
時間; 5.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或家長解決;
6.穿戴不要奢侈,盡量低調,不過於招搖;
7.獨自行走時盡量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校園暴力是人際沖突的一個極端,對學生來說是雙重傷害,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的問題。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種子長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大聲說「遠離校園暴力」。
8. 預防校園欺凌手抄報內容
內容主要由各個部分因怎麼樣應對校園欺凌組成。
學生
遇到校園欺凌事件時,一定不要被對方嚇倒,要沉著冷靜應對,想方設法先逃離,或者就近找老師報告。校園欺凌事件目擊者要幫忙勸阻、制止。平時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政府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校園欺凌防治工作機構和防治工作負責人,制定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同時,協調組織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防治校園欺凌工作機制,推動相關部門及組織落實職責分工,加強協作,共同治理。
各地教育督導部門將學校開展校園欺凌防治工作情況納入掛牌督導內容,監督指導學校圍繞校園欺凌防治健全工作制度、開展專題教育、加強預防排查。
學校
落實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健全。學校要成立校園欺凌治理委員會,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方式;明確學校相關崗位教職工防治校園欺凌的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
明確學生欺凌的早期預警和事中處理及事後干預的具體流程;在校規校紀中明確不同程度欺凌情形的處罰規定。
落實預防措施,做到防患未然。學校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校園欺凌專題教育,結合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防治校園欺凌知識和反欺凌技能。
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防治校園欺凌專項調查,及時查找可能發生欺凌事件的苗頭跡象或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欺凌事件。
(8)遠離校園欺凌內容擴展閱讀:
校園欺凌對受害者影響:
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1、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2、其他影響:常常缺席、對老師不恭敬、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