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第一中學
前身宋為黌舍,元為學宮,明清為府學貢院。
1937年經地方籌劃並經甘肅省教育廳批准,設立隴西縣立初級中學。
1941年設立高中部,由縣立改為省立。2004年9月16日選址新建。
2006年9月15日搬遷現址。
至2013年以來學校佔地面積160.23畝,現有教學班60個,在校學生4250人。現有教職工206人。建校迄今,學校秉承「宏健忠毅」校訓,以「以人為本、學教和諧、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為理念,營造了「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和而不同、誠信友愛、充滿活力、運轉高效」的和諧校園,形成了「博學善思、勵志明行」的校風以及「敬業創新」的教風和「全實講律」的學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日益提升
Ⅱ 定西市第一中學的領導簡介
盛淑蘭,女, 1968年6月生,漢族,甘肅省會寧縣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9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隴西師范團委副書記、書記,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長,2011年12月被任命為定西市第一中學校長。
多年來,潛心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曾榮獲甘肅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園丁獎」,被評為「全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甘肅省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員」「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全市組織工作先進個人」「定西地區優秀團幹部」。定西市第一屆、第二屆政協委員,定西市第三屆人大常委。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多媒體與語文教學》《豐實的語匯 和諧的韻律—<詩經>語言淺析》《貧困地區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再思考》《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的探索與實踐》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 張東銳,男,1960年7月出生,甘肅省會寧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1979年6月參加工作,曾在會寧縣梁堡中學,定西縣東方紅中學,定西縣中華路中學,定西縣教育體育局,定西縣計劃生育局,漳縣第一中學工作,2010年1月任命為定西市第一中學黨支部書記。
多年來,潛心於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先後被評為定西縣優秀校長,定西地區優秀黨員,甘肅省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定西市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個人,定西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定西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定西市招生考試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2009年連續四年被評為漳縣優秀校長,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趙榮,男,漢族,1957年8月生,1972年1月參加工作,1983年7月畢業於西北師大歷史系,大學本科,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評定為中學高級教師,現為甘肅省特級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幹教師。現為定西一中副校長。
長期擔任高三歷史教學及學校管理工作,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學方法得當,教學效果顯著,成績突出。先後在《甘肅教育》、《甘肅金融》、《中學歷史教學》等刊物上發表文章10餘篇,對中學歷史教學及歷代貨幣有一定的探討和研究。曾任甘肅省第八屆政協委員,主要社會兼職有:民進甘肅省委會常委、定西市政協常委、民進定西市委會主委、甘肅省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甘肅省錢幣學會理事等。
魏嵋,男,1962年10月出生,漢族,甘肅定西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86年7月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定西一中任教。現為中學物理高級教師,甘肅省物理學會理事。先後榮獲了全國優秀教師,甘肅省優秀教師,甘肅省「園丁獎」,甘肅省骨幹教師,定西市優秀教師,定西市創新人才,定西市骨幹教師,定西市學科帶頭人,定西市拔尖人才,定西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現為定西一中副校長。
23年來一直潛心於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先後在《物理教學》、《物理實驗》、《數理天地》等國家級、省級專業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60餘篇,有6篇論文獲全國、省級優秀論文一等獎,有4項科研課題獲定西市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二等獎。主持和參與的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課改形勢下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研究》歷時三年,現已結題並通過省級鑒定。
劉興宇,1965年9月出生,漢族,甘肅省會寧縣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1984年7月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骨幹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定西市學科帶頭人。曾任定西一中政教副主任、主任,現為定西一中副校長。
多年來,潛心數學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曾被評為「定西縣優秀教師」、「定西地區教育戰線先進個人」、「定西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甘肅省先進工作者——獲甘肅省勞動模範榮譽獎章」。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建立數學模型解題的若干思考途徑》、《一道課本習題的教學思考》、《淺談餘弦定理的非常規解題功能》等多篇教學論文。
劉順義,1972年2月出生,甘肅省隴西縣人。200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副教授。1995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隴西縣委黨校,定西市黨校工作,2012年10月任定西市第一中學副校長。
多年來,潛心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曾在國家權威刊物發表文章1篇,省級學術刊物發表文章10多篇。獲得甘肅省黨校系統科研成果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全省黨校系統優秀教師,全省黨校系統教學比賽1等獎獲得者。參與環保部2010——2011年度課題1項,承擔全省哲學社會科學2011年度課題1項。 吳有海,1963年1月出生,漢族,甘肅臨洮人,本科學歷,1985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曾先後擔任定西一中總務處副主任、主任,現任定西一中工會主席,兼任總務處主任。
Ⅲ 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中學2015年高中招生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2015年育才中學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Ⅳ 甘肅省隴西縣一中的中考錄取分數線多少,考幾門課,每門多少分的題
每年都是不一樣的 可以去學校官網或者學校進行咨詢了解;
一、中考錄取分數線,是按照招生計劃和報考考生的分數線來確定。
如某高中2015年計劃招生1000人。報考的考生,第1000名是620分,那麼中考錄取分數線就定為620分。
二、中考,即初中畢業和高中階段招生考試,兩試合一。
三、初中,是初級中學的簡稱。初中是中學階段的初級階段,初級中學一般是指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學,是向高級中學過渡的一個階段,屬於中等教育的范疇。
四、高中,即高級中學(high school),屬於中等教育的范疇。高中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上承初中,下啟大學,一般為三年制。
Ⅳ 隴西一中在哪裡
老校區在縣城最中心的鼓樓南側200米,新校區在長安路,翡翠新城往東約1公里處。
Ⅵ 隴西縣第一中學的辦學條件
隴西一中始終把師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教師形象與內強教師素質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真正樹立並踐行一切為學生發展負責的精神,為學生終身的學習和幸福奠基。
該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了「以科研鑄名師,以名師帶名生,以名生撐名校」的教改思路,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三級教研網路,加強對《高考考綱》、高考信息、學法指導和應試心理的研究、會診和篩選,提高備考的准確性。建立「年級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師」三級信息反饋網路,查缺補漏,形成協調發展的學科綜合教研格局。學校形成教師評價標准:教得准確,教得清楚,教得明白,教得輕松,教得愉快。對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進行定位:「教師要善於領航,引導學生泛舟知識的海洋;教師要善於啟迪,在知識的迷宮為學生指點迷津;教師要善於總結,將學生採摘的珍珠串成項鏈」。學校積極選派教師參加省市教研機構舉辦的新課程培訓,從網上信息、教學雜志、名師骨幹、學科帶頭人那裡獲取經驗和案例,反思教與學的角色定位,探索教學相長的實施途徑。學校定期舉辦教育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教育教學研討會。近3年,有160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史萬群、周獻文老師承擔了省級研究課題。丁功慶、楊斌、裴明祺老師承擔了市級研究課題。王玉玲老師的《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張宏偉老師的《對單親教育問題的認識與思考》、楊小燕老師的《新課程下構建「師生共同成長樂園」辦學理念的實踐研究》通過了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課題立項。學校創辦的《隴西一中教研》,融教育性、學術性、藝術性於一體,引導廣大教師走進教研,打開了學術交流和爭鳴的窗口。學校積極參加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的評選,形成骨幹名師群體。2000年以來,共有100多名教師被評為省、市、縣級骨幹教師、學術帶頭人、青年教學能手和教育工作先進個人。青年教師李富春榮獲全省錄像課大賽一等獎,並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獲二等獎;張韶輝、馮世明參加全省優質課大賽,分別獲一、二等獎;王耀文在2005年甘肅省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挖掘人力資源的突破口來抓。校長每年參加省上組織的大中專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洽談簽約會,積極引進優秀大學畢業生,選拔縣內骨幹教師來校任教,使老中青教師平穩過渡,解決了教師緊缺和青黃不接現象,保證了學校發展規模與教師隊伍擴張的同步增長,同時靠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保持了教師隊伍的穩定。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學教和諧,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釋義
遵循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挖掘個體潛能,促進學生多樣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學相長構建民主、和諧、融洽、互勵的師生關系,最終體現「養德,啟智,健體,審美」的核心觀念。尊重師生,關懷師生,依靠師生,發展師生,推動學校又好又快科學發展,將學校發展的成果最終體現到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上。不斷豐富辦學內涵,積淀文化底蘊,凸現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品位。 隴西一中以質量為中心,把教育質量擺在首位,實現了辦學效益的最大化。近三年,共有160多人次在市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高中會考優良率、合格率和畢業率均居全市普通中學前列。高考自1999年以來,連續九年取得了全市高考本科上線率第一的好成績。2005年,高考取得了「七個第一」的好成績:600分以上考生41名,人數第一;12名考生進入全市理科前50名,人數第一;15名考生進入全市前50名,人數第一;文理科共有149名考生上重點線,人數第一;文化課考生本科上線486人,人數第一;高考上線率41.4 0%,上線率第一;本科以上上線507人,總人數第一。2006年,高考重點上線152人,本科上線623人,上線率44.3 %。2007年高考再創新績,本科上線604人,上線率42.8 %,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
隴西一中堅持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學生。在學生的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創新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實施系統工程,努力使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堅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狠抓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搞好新生入學教育、開學典禮和誠信教育。通過為期半月的軍訓,重點磨煉學生意志,培養集體意識和紀律意識。通過開學典禮和誠信教育,培養學生「尊敬師長,遵章守紀,誠實學習,誠實做事,自尊自律,學做真人」的良好行為習慣,讓新生「走進一中門,學做文明人」。培養他們「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的校園精神,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校結合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成功舉辦了四屆藝術節,既展現了學生的才藝,又培養了文明向上的班風,達到了養德、啟智、健體、審美的教育目的。學校還通過升降國旗、主題班會、學生辯論會、廣播體操比賽、拔河比賽、足球比賽、《一中校報》、「校園之聲」、入團宣誓儀式、觀看優秀影片、國防教育圖片展覽,進行有聲有色的德育教育和熏陶,收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倡導「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貧困生生活中的困難和後進生學習上的疑難,達到分層推進的目的。學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按學生的不同興趣,組成各類學習小組,接觸、磋商、動手、動腦,培養愛好,突出個性,發展特長,突出主業,學好文化課。學校每年在招收高一新生時都要特招部分音、體、美特長生,組建輔導班,既為學校參加各類演出比賽儲備選手,展現一中素質教育的成就,又為高考小三門培養有競爭實力的考生。學校每兩年都要舉辦一次體育運動會和藝術節,使藝術教育在肥田沃野中紮根、開花、結果。
Ⅶ 隴西縣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隴西一中,全稱隴西縣第一中學。現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隴西縣第一中學建校70年多來,堅持遵奉「宏建忠毅」的校訓,以「特色鮮明、隴上一流」為辦學目標,實施「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策略,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得益於隴西縣「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的實施,一中師生更是奮發圖強、揚帆猛進。
注冊資本:282萬人民幣
Ⅷ 隴西縣第一中學的文化傳統
校訓:宏健忠毅。
【釋義】:「宏健忠毅」之校訓為甘肅省立隴西中學創始人、首任校長趙振業(字心柏)親撰並書寫。匾額原為古銅色底,綠色嵌字,隸書,曾懸掛於老校區。宏——亦作「弘」,為寬廣、博大之意。語出《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國志·蜀主·後主傳》裴松之註:「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宋代理學家程頤雲:「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道。」健——剛強,敏捷,有才能。《易·乾》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忠——忠誠,忠實,盡心竭力。《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師表》:「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毅——意志堅定,做事果斷。《韓非子·孤憤》:「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古人雲: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簡言之,「宏健忠毅」意為讀書人要抱負遠大,志逸四海,胸襟寬廣;孔武有力,勤敏博學,才華橫溢;竭忠盡智,赤誠為人,肝膽相照;剛毅果斷,意志堅定,雷厲風行;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民族英才,國家棟梁。 校風:博學、善思、勵志、明行;
教風:敬業創新;
學風:全實進律。
Ⅸ 甘肅省省重點中學
甘肅省省重點中學有甘肅省臨夏中學、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酒鋼三中、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天水市第一中學。
1、甘肅省臨夏中學
建校於1923年,初稱導河縣立初級中學,1943年設立高中部。1980年被確定為全省24所重點中學之一,2009年5月,被省教育廳命名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2013年與河州中學合並。
2、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
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簡稱為蘭州一中,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是一所省級示範性高中,其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甘肅文高等學堂」。甘肅省歷史上第一所中等學校,是甘肅省內的重點高中,也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省級示範性高中。2007年9月學校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酒鋼三中
酒鋼三中地處萬里長城西端終點、「絲綢之路」明珠城市的甘肅省嘉峪關市,是甘肅省重點中學、甘肅省省級示範性高中。嘉峪關市酒鋼三中創建於1978年,原名酒泉鋼鐵公司第三中學,屬酒泉鋼鐵集團公司辦學,2007年由酒鋼公司移交嘉峪關市政府管理。
4、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省級重點中學和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創建於1901年,前身為北平師大附中,1937年9月西遷辦學,1988年9月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5、天水市第一中學
天水市第一中學(Tianshui No.1 Middle School),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長期是甘肅省重點中學,2000年被甘肅省教育廳評定為首批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天水市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875年,次年五月正式竣工,命名為「隴南書院」。1904年初,學校建立現代學制,先後歷經甘南中學堂、隴南中學堂、隴南初級師范學堂、甘肅省第三中學、省立天水中學、甘肅省天水第一中學、天水市第一中學等歷史時期。
Ⅹ 隴西一中新任校長以後還有誰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1]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2]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萬人,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