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橋中學
① 監淄是哪裡
山東省淄博市監淄區
② 臨淄方言釣鉤是什麼意思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沼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臨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 ℃ 。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臨淄境內資源豐富,有優質煤、鐵、硫磺等20多種礦產資源;交通發達,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辛泰鐵路始於臨淄,辛河一級公路和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在臨淄中部交匯,王濰、張益、博臨等國道省道和城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境內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個熱電廠,電力資源充足。全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為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臨淄、開發臨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資合作環境。
臨淄工業堅持高起點、大規模、外向型發展方針,發揮地理環境優越和齊魯石化公司座落境內的優勢,重點發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紡織和機電等主導行業。60多種產品遠銷香港、日本、東南亞、獨聯體、東歐、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電力 電子、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生物制葯等高科技項目在臨淄迅速崛起。商貿流通進一步繁榮,檔次高、功能全的齊魯化工商城成為全省化工生產資料的集散中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臨淄農業一直躋身全國先進行列,有「魯中糧倉」美稱,年糧總產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瓜菜總產12億公斤,形成了糧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產基地。97年,臨淄區被命名為「中國西紅柿之鄉」。臨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教育、衛生、體育、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臨淄區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近年來,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託這些文物古跡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副秘書長熱羅姆·項帕涅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雖然有不少國家都認為自己是足球運動的誕生地,但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有確切證據表明,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4年6月9日至10日,「足球起源於臨淄」專家論證會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大酒店舉行。經過認真地推斷和探討,與會專家最終得出一致結論:根據現有的文獻史料和考古發現,中國古代蹴鞠(足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都臨淄。
臨淄城區布局合理,生活小區、機關單位、商貿設施、廠礦企業均按規劃建設,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綠化、環衛等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完備,城市功能完善。臨淄教育發達,為全國先進,各類中學、職業中學、中專學校等在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大量學生的同時,也為臨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臨淄各類企業均已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企業運行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初步形成,全區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臨淄區位於山東省中部、淄博市東部。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並向東北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向北逐漸變緩,依次分布著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淺平窪地等地貌單元。境內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積分別佔全區總面積的27.9%和72.1%。
臨淄區地處魯西隆起的北部邊緣,茌平至淄博凹陷帶的東端,經歷了前震旦紀的「地槽階段」,古生代的「地台階段」,中生代的「活化階段」和新生代的「新構造階段」,為「金嶺背斜」和「湖田向斜」構造。特徵是在古老的結晶基地之上有較新的沉積岩覆蓋,為雙層結構型,褶皺構造不甚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岩漿岩石分布面廣,並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主要有金嶺雜岩體及火山岩。
臨淄地區的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體構造良好。土壤母質多為黃土性洪積、沖積物。南部低山嶺坡上的土壤母質多為石灰岩風化物。山丘中上部多為殘積——坡積物,淺平窪地則為湖泊沉積物。
淄河自南而北縱穿臨淄區境內東部,發源於黃山之陰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烏河
烏河發源於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南部山丘地帶,流經該區路山鄉,在六天務村西入桓台縣,再經桓台縣侯庄、索鎮、耿橋、起鳳等鄉(鎮)在夏庄村北入予備河去博興縣。
烏河主要支流澇淄河,發源於淄川區大北山北麓,流經臨淄區邊河鄉、張店區灃水鎮、桓台縣果里鄉,至索鎮城南入烏河。河長39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
臨淄區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分明。2003年氣溫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3.5℃,較歷年平均氣溫偏高0.6℃。年降水量為875.5毫米,較歷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
年內共有3個暴雨日,分別出現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時數為2298.9小時,較歷年平均日照時數偏少142.5小時。
臨淄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已發現礦產11種,已探明儲量的8種,已開采利用的4種。煤、鐵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礦保有資源儲量佔全市的81.27%,鐵礦保有儲量佔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嶺土保有儲量分別佔全市的24.38%和75.63%。
臨淄屬華北落葉林區,原始植被已無,現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區植被覆蓋率為73.87%,其中林木覆蓋率為15%。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內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邊,溝坡及平原的河灘,面積55883.2畝,覆蓋率為5.6%。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嶺被、近山階地和溝、渠、河道兩旁及庭院四周,總面積675611畝,佔全區總面積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畝,覆蓋率為15%。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
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里。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里。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
③ 我想問一下 桓台縣曹王鎮和起風鎮還有博興的店子鎮。
樓主是濱州博興的曹王鎮、桓台縣的起鳳鎮。曹王鎮位於濱州市最南端,與淄博市接壤,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3.8萬人口。曹王鎮轄32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曹王村。交通四通八達,國道205線、濟東鐵路貫穿鎮中,南臨濟青高速公路,北靠濰高公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曹王鎮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立足鎮情,牢牢抓住「加快發展」這一主線,努力做好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基層黨建四篇文章,堅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使鎮域經濟有了新起色,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軌道。桓台縣起風鎮地處桓台東北,起鳳鎮總人口6.1萬人,位於風光旖旎的馬踏湖區,物產豐富,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盛譽,是山東省著名風景名勝區。起鳳鎮工業發達,全鎮工業企業達到168家,初步形成了防偽印刷及製品、血液器具、磨料磨具、電子器材、建築安全網及服裝水洗等為主的行業,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獲得「山東省百強鄉鎮」、「省級文明鎮」和「中國鄉鎮之星」等多項榮譽稱號。店子鎮地處博興、廣饒、臨淄三地交界處。鎮長張立才,全鎮面積86平方公里,4.5萬人口。境內有古縣城利城遺址。省道濰高路貫穿全境。種植特產西紅柿、七彩椒為名。鎮12處中小學全部通過地區「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優秀學校驗收,榮獲「地級示範鄉鎮」稱號,4處中小學獲「校舍設施維護管理」地級優秀學校稱號,2處中學榮獲縣級「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稱號。桓台縣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地處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是魯中名城、齊國故都——淄博的市轄縣,全國百強縣(市),山東省縣域經濟30強,全國聞名的「建築之鄉」。總面積498.25平方公里,人口49萬。轄11鎮、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和2個省級開發區(桓台經濟開發區、山東東岳國際氟硅材料工業園)境內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205國道貫穿縣內,萊(蕪)濱(州)高速公路設有道口,離濟青高速公路口只有5公里,張(店)東(營)鐵路過境,設有桓台站。素有「北國江南」之稱。 在桓台汽車站坐村村通的汽車就可以了。在索鎮坐去博興的長途汽車就可以到曹王和起鳳。從曹王有到店子的車。博興到廣饒的車也路過店子。 http://uemap.com/window/city/zhaoyuan2.html 這個地圖可以看的很清楚,拖動滑標很方便的放大。
④ 桓台縣歷史上的成貫
桓台屬淄博市轄縣,位於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2009年桓台縣面積509平方公里,2009年總人口49.67萬。
桓台是中國「建築之鄉」、中國江北地區第一個「噸糧縣」、」北方「魚米之鄉」。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出現了人類文明。
桓台是清初詩壇領袖王漁洋的故里。此外,轅固、王重光、王象乾、王象晉、徐夜等文人名士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桓台縣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聯系點。
桓台連續七屆躋身中國百強縣,先後榮獲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民政工作先進縣、中國文化先進縣、中國生態示範縣、中國最關注民生的縣、中國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
2010年,桓台在中國百強縣中排名第78名(中國共計2959個縣級行政區);在山東省縣級行政區中排名第15名(山東省共計140多個縣級行政區)。在2011全國百強縣排名榜中列第96位。在2012年中國百強縣排名榜中列第83名;在2013年中國百強縣排名榜中列第95名。
歷史沿革
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取名桓台縣。
桓台縣是人類早期生活、居住地區之一,境內史家遺址出土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甲骨文。桓台周朝屬齊國,秦歸齊郡。公元前206年設縣,取名西安縣。
1260——1263年(中統年間)屬淄州路,1265年(元至元二年)隸屬淄萊路,1287年改稱般陽路。1376年(明洪武九年)屬淄州,次年改屬濟南府。清代,沿襲明制。1913年(民國2年),廢府、州,存縣、道,新城縣隸屬濟南道。次年1月,易名耏水縣。4月,改稱桓台縣,因齊桓公戲馬台得名。1928年廢道制,直屬山東省。1938年7月,華北游擊縱隊第十三支隊第十二梯隊在棘托置縣政府,隸屬山東省第十專員公署。是年10月,建立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縣邊區行政聯防辦事處,隸屬中共清河特委。
1940年4月28日,建立桓台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清河專員公署。同時,撤銷長桓臨益四縣邊區行政聯防辦事處。是年底,改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清西專署。1942年1月,中共清河區委決定撤銷縣、區建制,成立長桓軍政工作團,隸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清中專署。是年7月,改屬清西專署。1943年8月,復置桓台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未變。
1944年1月,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並,稱渤海行政區,桓台縣屬渤海行政區第六專署。1945年8月,改屬渤海行政區第三專署。1949年7月,第三專署改稱清河專署,縣屬其轄地。1950年5月,撤銷清河專署,桓台縣隸淄博專署。1953年6月,淄博專署改稱淄博工礦特區,桓台縣劃歸惠民專署。1958年11月,桓台並入博興縣,隸屬淄博專署。1961年9月,復置桓台縣,改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桓台縣劃歸淄博市。
桓台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淄博市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6°51′50″-37°06′00″,東經117°50′00″-118°10′40″。
地質
桓台縣地處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與第二沉降帶的銜接部位,以齊河~廣饒深大斷裂為界,北部居華北坳陷區(Ⅱ級構造單元)濟陽坳陷(Ⅲ級)的東南部;中部、南部處於魯西隆起區(Ⅱ級)泰山~沂山(Ⅲ級)的茌平~淄博凹陷北端。境內地質發展史與山東中、西部地質史基本一致,經歷過遠古代前震旦紀的「地槽階段」,古生代的」地台階段」,中生代的「活化階段」和新生代的「新構造運動階段」。
地貌
桓台縣境內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略呈微波狀。南部為緩崗,中部為平原,北部是湖窪。緩崗占桓台縣總面積5.4%,平原佔50.4%,窪地佔44.2%。大寨溝以南地勢偏高,呈東西向條帶分布,以三龍村南最高,海拔29.5米,地面坡降在1/800左右。大寨溝以北至南乾渠以南,地勢平坦,海拔1810米,地面坡降在1/1500左右。南乾渠以北至小清河南岸,地勢低窪,以馬踏湖底最低,海拔為5.7米至6.8米,地面坡降在1/2500至1/3500之間。
氣候
桓台縣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5℃,降水量587mm。
水文
有大小河流11條,上游位於魯中山區,大多是南北流向,東有烏河,中有東西豬龍河,西有孝婦河;東西向河流南有澇淄河,北有小清河、預備河。
烏河發源於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南部山丘地帶,流經該區路山鄉,在六天務村西入桓台縣,再經桓台縣侯庄、索鎮、耿橋、起鳳等鄉(鎮)在夏庄村北入予備河去博興縣。
豬龍河是貫穿張店城區的一條天然河道,源於灃水鎮泉河頭,途經南定、張店城區和開發區,最後從桓台馬踏湖進入小清河。
孝婦河發源於博山區禹王山、青石關、岳陽山一線中低山區,流經博山、淄川、張店、周村四區,經鄒平、桓台入小清河,全長117公里,流域面積1908平方公里。
澇淄河,發源於淄川區大北山北麓,流經臨淄區邊河鄉、張店區灃水鎮、桓台縣果里鄉,至索鎮城南入烏河。
小清河位於泰沂山北麓,黃河以南,東偏北流,經濟南、淄傅、濱州、東營、濰坊等5個市,於壽光縣壽光市羊角溝注入渤海。
預備河系小清河的一條支流。西起桓台縣東北部華溝村,納向陽溝、興福河、分洪河、魚溝子、耿郭溝、會戰溝、廣博河等支流。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境內鐵礦屬內生礦床,為接觸交代矽卡岩型磁鐵礦,銅、鈷、硫為伴生礦。主要分布於侯庄鄉的侯庄至三龍等地,總儲量為1650萬噸,以侯庄南部規模最大,儲量為1605萬噸。礦石含量中:鐵含量38至50%,最高達58.5%,品位大於50%者佔99.28%;銅含晨為0.135至1.71%;鈷含量為0.141%;硫含量為0.14至0.57%。
石油分布於馬橋、荊家、田莊、陳庄4鄉(鎮)。金家油田面積22平方公里,地下油位在5000至1300米左右,油質好,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原油儲量約2000萬噸。20世紀70年代末,已試採油井8眼。縣境南部,還有煤礦、粘土礦,坦藏於石炭系、二疊系地層的中、下部,為第四系沉積層所覆蓋,屬全隱蔽式煤田,有一定開采價值。
植物資源
按其經濟價值和用途,分為7大類,近300種。
澱粉糖類植物
桓台縣境內野生澱粉糖類植物較多,比較重要的有菖蒲、山葯、地環、槐樹、蘆葦、菱白、蓮子等,遍布桓台縣溝頭崖嶺和湖區。它們含有大量瀉粉及糖類物質,可作釀造、製糖、制膠、制葯及其他工業原料等。
油脂類植物
桓台縣境內分布很普遍,比較重要的有臭椿、刺槐、楓楊、菟絲子、蒼耳子、車前子、黃須菜、芍葯、蒺藜、鹼篷、大麻、君遷子等,它們的種子含油率比較高,用途亦較廣。
纖維類植物
桓台縣境內野生纖維植物很多,其中可供紡織的有羅布麻、野 等,分布廣,數量多,出麻率高,纖維細長(相當於80支的細羊毛),拉力強(約等於棉纖維的3至8倍),纖維潔白、柔軟,可作紡織及高級紙原料。
芳香油類植物
桓台縣境內分布廣,產量大,含揮發油多,可作食品及化妝品工業原料。
鞣質植物
桓台縣境內主要有線菊、君遷子、酸棗、皂角樹等,為拷膠的重要原料,主要用於鞣草、染魚網、軟化蒸氣機及工業鍋爐水中的金屬鹽。
植物性葯材
桓台縣境內有植物中葯材261種,主要分布在馬踏湖及中部、北部平原、窪地,南部緩崗地區分布較少。主要品種有防風、蒼術、金銀花、菖蒲、燈心草、香附子、蒲公英、馬步齒莧、車前子、杏仁、蒲荷、半夏、菟絲子、瓜萎仁、薤白、絲瓜絡、菊花、花椒、槐花、槐角、草決明、透骨草、蔥子、蓖麻子、無花果、桔梗、艾葉、桃仁、青蒿、槐米、柴胡、生地、雞冠花、大青根、沙參、地骨皮、苦地丁、蓮子、木瓜、黨參、元參、澤蘭、澤夕、丹參、黃芩、連翹、太子參、知母、白芷、白術、白芍、赤芍、蘆根、益母劃、前胡、月季花、土貝母、黃 、白芥子、田 花、元志、柏子仁、紅花、小茴香、薏米、甘草、扁豆、小薊、大薊、寸冬、鴨舌草、 茄草、水蔥、狼尾草、旱草、蘇子、川烏、芡實、桑皮、牡丹皮、地夫子、木槿、枸杞、三棱草等,其中,以澤蘭、薄荷、益母草、半夏、槐花、蒼術等為地道葯材。
水生維管束植物
湖區有47種,分隸於2門、20科、30屬,主要優勢種類有蘆葦、蓮藕、槐葉萍、紫背浮萍、苦草、黑藻、眼子菜、菹草等,前幾種多分布於北部水域,後幾種多生長於南部水域的溝渠、河道中。
動物資源
桓台縣境內主要有獸類、鳥類、昆蟲類、爬行類。
獸類
主要有野兔、山狸、黃鼠狼、地猴、狐狸、刺蝟等常見獸類。
鳥類
主要有13目、32科、148種,其中旅鳥73種,夏鳥39種、冬鳥18種,留鳥18種。[8]
動物性葯材
土元、雞舍皮、狗鞭、蠶衣、蟬蛻、蜂房、夜明砂、蠶沙、姜蠶、子河車、寶月砂、蛇蛻、蟋蟀、牡蠣、虻蟲、地龍、甲魚、鱔魚等。
軟體動物
有螺類(田螺、湖螺、耳狀羅卜螺、烏螺、釘螺、扁螺等),蚌類(杜氏蚌、長蚌、園蚌、淡水殼菜等)兩大類。
經濟發展
綜述
2012年桓台縣實現生產總值(GDP)417.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0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70.11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129.53億元,增長8.1%,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2.0%、74.5%和23.5%,分別拉動生產總值增長0.2、7.3和2.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4.2:65.9:29.9調整為4.2:64.7:31.1。人均生產總值為83666元,比上年增加4197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3254美元。
第一產業
2007年,1586萬元惠農補貼及時足額兌現到戶。小麥、玉米平均單產分別達到518公斤和620公斤,無公害蔬菜標准化生產基地達到8萬畝,新建改建標准化畜牧養殖小區10個。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華北集約農業生態系統實驗站」及「桓台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全面開工建設。國家863計劃「山東半濕潤區現代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集成」項目進展順利。
2012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4.7%。其中,農業總產值17.25億元,增長4.2%;林業總產值4.21億元,增長8.4%;牧業總產值7.01億元,增長3.5%;漁業總產值0.48億元,增長6.6%;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1.23億元,增長5.9%。
2012年完成造林面積467公頃,森林覆蓋率27.1%,比2011年提高1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
2007年,桓台縣完成工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增長18.7%。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6個,其中過億元的40個。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陸續投產,有效增強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己二酸、環氧氯丙烷、聚四氟乙烯、蠕鐵等11個產品形成國內同行業最大產能。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4億元、利稅54億元、利潤33億元,分別增長40.2%、40.7%和41%。「億元企業」達到60家,其中金誠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成為該縣第一家「百億企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東岳離子膜工程化研究、巨明玉米收獲技術裝備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東岳磺酸樹脂及離子膜產業化、泰寶病毒滅活過濾器項目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7家,其中省級14家。6項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5家,桓台縣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41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8.44%,比2006年末提高3個百分點。新增山東名牌5個、省級著名商標4件。
2007年,桓台縣建安產值實現138億元,增長25.4%。36家企業建安產值過億元,其中過20億元的2家,過15億元的2家,過10億元的2家。質量安全取得新成績,榮獲國優工程獎2項,創「泰山杯」10項。積極發展工業、房地產、建材、商貿等多元經營,實現多元化經營產值34.2億元,增長22.2%。
2009年桓台縣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13億元,增長14.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46.4%。按新標准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家,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2家,其中國家級一家、省級15家;批准設立7家院士工作站,數量居山東省縣級第一。
2011年,桓台縣造紙及包裝印刷產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9家,其中造紙企業5家,印刷企業14家,年造紙能力180萬噸,年紙張加工能力200萬令。主要產品有高檔白卡紙、文化紙、新聞紙、箱板紙、瓦楞紙及書刊印刷、防偽印刷、報刊印刷等。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8.5億元,占桓台縣規模以上企業的9.9%,從業人員12948人。
2012年桓台縣33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4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0.94億元,增長8.0%;分別實現利稅、利潤80.48億元和55.25億元。新增億元企業20家,總數達到105家。
第三產業
2007年,桓台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114億元和140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8.4億元和33億元。
2007年,桓台縣直接出口創匯3.2億美元,增長6.7%。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寶恩、德信在越南的皮革項目分別投產和開工。外派勞務800名。桓台縣實際到位縣外資金26億元。其中境外資金9196萬美元,增長102.9%。
2012年末,桓台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288.93億元,比上年增加47.43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39.69億元,比上年增加22.43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達到293.03億元,比上年增加55.27億元。浦發銀行入駐營業,桓寶漆業在齊魯股權中心掛牌交易。獲評省級金融生態模範縣。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7年,全部免除義務教育段5萬余名學生雜費;本科錄取1923人,9人被北大、清華錄取。
2012年,桓台縣共有小學41處,在校生25798人;初中21處,在校生23785人;普通高中3處,在校生12765人;職業學校1處,在校生3740人;特教中心1處,在校學生數81人;各級各類幼兒園103處,3-6周歲幼兒12413人。年內共發放各類資助、補助金868萬元。投資5300萬元的城南學校小學一期工程主體完工,小學部實現招生。新建和加固校舍5.52萬平方米,對20處農村中小學完成水沖式廁所改造。新建、改建幼兒園29處,4個鎮中心幼兒園通過省級驗收。師資隊伍得到加強,年內共招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135人。[9]
桓台縣的中學主要有:山東省桓台第一中學、山東省桓台第二中學、桓台縣漁洋中學。
衛生事業
2007年,縣醫院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合作成立齊魯醫院桓台分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8%;投資280萬元改造建設50處村衛生室;實施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工程,縣財政從本年度開始連續五年,每年投入100萬元用於農村醫務人員教育培訓。[13] 投資5600萬元對縣文體中心、文體公園配套完善。
2012年,桓台縣共有衛生事業單位23個,病床2755張,衛生事業總人數229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989人,占總數的86.8%。注冊村衛生室308個,鄉村醫生1173人。中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在全市率先推廣「先診療後付費」服務模式,鎮、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鎮衛生院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80%。縣醫院被確定為衛生部重點聯系醫院。新農合補助標准從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參合率達到99.88%。通過省衛生應急示範縣、慢性病綜合防治示範縣、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驗收。
文化事業
2007年,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規范、新建文化大院115家,順利通過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復評。續修《桓台縣志》正式出版。
2012年,提升改造農家書屋和農村數字圖書室211家。王漁洋故居綠化總體工程和展陳工程完工;忠勤祠已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2.36萬人。成立王漁洋故里管理處。「馬橋文化廣場」被評為省級「十佳文化廣場」。建立38家圖書流通站,定期開展送書下鄉活動。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980場,開展送電影下鄉進社區119場。舉辦「桓台縣第六屆少兒器樂電視大賽」,200餘人參賽;組織「第七屆民間劇團展演」,9個民間文藝團體參演。桓台縣6個民間文藝團體和70名農村文藝人才分獲「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團體」和「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稱號。
體育事業
2007年,在城區公園、各居民小區及55個村配套建設健身設施,成功舉辦了桓台縣第一屆運動會。
2012年,為86個村(居)配發了體育健身器材,舉辦桓台縣全民健身運動會、第一屆中小學生定向越野大賽和「公益體彩」進社區全民健身展演等活動。全民健身運動會期間,開展健身活動20餘項,4萬人次參與。體育協會和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桓台縣5個氣功站點獲評省級優秀全民健身活動站點。備戰第十六屆市運會,累計注冊、資審運動員1900餘人。參加23個青少年錦標賽項目奪得193枚金牌,總分4125.5分,獲全市金牌、總分第三名。
社會保障
2007年,桓台縣新增就業崗位8478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010人。全面提高城鄉低保對象救助標准,城鎮低保對象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6元,農村低保對象由每人每年700元提高到900元。為城鄉低保對象每戶發放200元取暖補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運行。改造建設鎮敬老院4處。為8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為90戶160餘名城鎮低保人員發放廉租住房補貼,為100戶農村特困家庭、60戶貧困殘疾人改造新建房屋,救助義務教育段貧困生2519名、家庭貧困大學生85名。縣財政用於改善民生的投資達8812萬元,增長25.8%。
交通
桓台縣東距青島國際機場和青島港250公里,西距濟南國際機場100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設有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運輸場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