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中學西被

中學西被

發布時間: 2021-03-18 03:57:10

① 為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正確

首先, 從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由於通訊和交通的發展,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大中國版圖的認識相似。中國相對於世界, 也就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或者「魏國」相對於其他各個諸侯國。所以,把我們的一種思想認識, 立場觀點僅限於「秦國」 或者「魏國」已經沒有意義了。「 秦學為體,齊學為用」? 有什麼真正的適用價值和意義?現在,人類真正的思想和認識本來就應該是「普世價值」或者「普世意義」。那種把思想和認識劃分成為「 秦學,齊學,魏學,楚學本身就只能夠說明自己的立場和認識很狹隘。有些人認為學習西方文化就是文化殖民,那麼今天有沒有人認為,「秦國」 或者「魏國」已經被孔子的「魯國」 文化殖民了呢?或者中國被「魯國」 文化殖民了呢?
其二,中華文明自從春秋戰國以後,中國人就沒有真正的「信仰」。所有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基本上都是世俗的實用主義哲學。這些本身都就是「用」,根本就沒有什麼象西方的關於終極關懷的「宗教信仰」。從春秋戰國開始以後中國的幾千年文化發展就已經開始背離一些普世價值了。在西周以前,我們中華也是有信仰的。 信仰上天上帝。也就是說,春秋戰國開始中國文化沒有了「體」,都是世俗實用主義哲學,生存之道,「用」學而已。
我比較同意易中天在「評點中華文明」中有關「多種信仰即無信仰」文章中的部分觀點:
「我們沒有創世神,就沒有終極創造者,沒有終極關懷,就沒有彼岸概念,因此我們無信仰。我們有沒有信的東西?有,我們信神、信佛等等。但我們這個民族對這些東西的相信是實用主義的,比如我以前在農村看到神龕裡面供奉著的有觀音菩薩、太上老君、如來佛祖、土地公公、媽祖、自己的祖宗,除這些之外,還貼著一個紙條,上面寫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的崇拜是實用主義的,有那麼多崇拜的對象,而且這些神靈各有各的分工。基本上各種班子都齊了,這是常實用主義的崇拜。【1】」
孔子思想哲學提供的是生存之道,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適應於非天道規則,非理性強權和統治者主導環境下面「非有序競爭」的生存法則。這種生存法則就是通過 「克己和中庸」 換取和建立一個適宜自己生存的社會人際關系網。當然,這種社會性關系網在任何社會對於個體生存都十分重要,而且特別是在一個沒有公平和公正的強權政治,暴力和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只有通過聯合起來,關系網起來,象「蜜蜂」「螞蟻」一樣,或者依附於某一種「權勢」而生存。「非有序競爭」和「人治」的成分越多,這種生存法則的意義就越大。孔子的生存智慧既是這種社會適用的生存智慧,也是在一個凶險社會中成就「聖人」和「義人」或者「潔身自好,明哲保身」的法則。但是,在哪一種的社會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君子和聖賢」,大多數都最後成為「教導」別人的道德教條或者「偽」道德。
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都是講如何應用於非規則,不擇手段博弈過程的理論和哲學實踐。法家則更是「教導」統治者如何不擇手段的奴役老百姓,實現「君王」個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代為我們的文明奠定了一個基礎:「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立序,以樂致和。」我們的文明是這樣的文化系統。這樣的文明系統沒有根本立足於每一個生命個體自由,平等基礎上面的人格尊嚴和獨立思想最大化的個性發展空間。
然而,與此相反,西方經歷了幾千年,建立了一個比較公開,公平,公正的文明法治社會,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思想和生存之道的處世哲學在這種社會就沒有什麼的實用價值。因為,在這種社會「做人」比較簡單,只要老老實實地遵守人人平等的社會規則,雖然可能不能夠大富大貴。但是,也能夠平平安安一生。在這種社會不太容易「犯大錯誤」。 因為,法律法規已經把這些天道智慧轉化成為人們比較容易操作的相應的制度和體制,人們大家公平遵守規則就可以了。
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他們有基礎於「基督教」信仰上面的普世價值體系中天「道」規則的存在。而我們大道廢。 所以,才需要孔孟之道,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正如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我們已經沒有核心價值觀了,只有「成功」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實判斷。
當然,孔孟思想對於今天還沒有共同規則的國際社會,如何處理好國際關系是非常有很大價值的, 西方社會應該好好學習「克己和中庸之道」來處理好國際關系。如果要實現統治者個人的「霸權主義」野心,法家政治仍然不失是「君王之道」,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對於非規則,「非有序競爭」,不擇手段「勝者為王,贏者通吃」的博弈過程,權術,市場還仍然有指導意義,銀行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可能仍然具有很大參考價值。
我比較認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就是回歸人類文明的共同大道!回歸歷史!回歸常識!回歸人類共同價值觀!想離開這個東西另搞一套,能夠搞出來是什麼結果?我們過去的兩千多年歷史已經完全證明了。

② 出現"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現象的各自原因是什麼

中學西傳:是因為我國繁榮安定,對外貿易發達,統治者的開明政策
西學東漸:從1840年起,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被殖民者侵略,國土被占,統治者的
無能。再加上我國長期處於閉關鎖國,與世隔絕

③ 什麼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清末洋務派的教育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

初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在枟勸學篇枠中系統闡述。 「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3)中學西被擴展閱讀

作用:

第一,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體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學的一統天下,使中國落後封閉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觀。

第二,中體西用思想起了強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義侵略狂潮的沖擊下,一個民族倘若不想淪為殖民地,就必須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

第三,中體西用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中體西用的本意沒有這個內容,但它的思維邏輯,卻在客觀上使人們得到了啟示。

洋務運動後,拒絕學習外國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沒有市場了,而全盤西化的主張,也被多數人所否定。結合本國實際學習外國的東西,已經逐漸成人們遵循的法則。中體西用是當時可行的過渡性模式"它的提出,不僅開了社會風氣之先,為引進西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促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四,"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開了方便之門。雖然中學是體、但西學既然已經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傳統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從而有利於打破國民拒斥外來新生事物的傳統文化心理障礙。

④ 中學西傳 主要 發生在中國古代的什麼時期

應該在中國 唐宋兩朝

⑤ 什麼是 中學西用

中體西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中學」指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70-80年代,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議會,90年代以後進一步抨擊洋務派學習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國能像西方那樣實行君主立憲。張之洞於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勸學篇》,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重申「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反對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國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從殖民主義者的立場出發,也鼓吹過這種論調。20世紀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這一主張。它是封建主義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結合的產物,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過較大影響。早期對於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⑥ 蘇州中學西校區為什麼荒廢了

蘇州中學西校區荒廢的原因,
可能是找到更好的辦學地點了。
可詢問蘇州市教育局。
以教育局的說法為准。

⑦ 有人認為中學西是在侵華後的被動行為正確呢

人認為中學西是在清華後被動行為正確嗎?這個應該是?不那麼太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侵華後被動行為不那麼正確。

⑧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及作用

從實質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沖擊下逐步形成的一內個變革性共識,容即中國傳統的政教模式已不適應當時的局勢,必須有所改變,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識資源又不足以因應當下的變局,故變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學習西方。

⑨ 西延安中學和延安中學有啥區別呢

1、屬性不同

西延安中學是公立初中。

延安中學是公立高中。

2、創辦時間不同

西延安中學創辦時間是1992年。

延安中學創辦時間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3、地址不同

西延安中學位於長寧區西部清池路211號。

延安中學位於長寧區茅台路1111號。

一、西延安中學先後榮獲長寧區文明單位、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平安單位、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上海市書法教育示範學校、上海市黨支部「雙結對」先進單位、上海市擁軍優屬先進單位。

上海市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第三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校以及長寧區第九屆教學研討活動教學工作先進學校、長寧區第九屆中小學德育工作研討活動優秀組織獎等諸多殊榮。

二、延安中學1960年定為市重點中學,1979年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98年遷至現址,2005年成為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延安中學是參加全市著名的六校聯考(原十校聯考)的高中之一。

該校設有10年級到12年級(高一至高三年級),共34個班級。學校努力構建並優化以「輕負擔、高效益、多類別、分層次、個性化」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形成了「數學特色、科技見長、人文相濟、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

⑩ 請解釋:「中學西漸」和「西學東漸」

中學西漸
中學西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16-18世紀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轉折時期。西方經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復興和產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大革命作好了物質和思想上的准備,開始從啟蒙時代向近代社會邁進。歐洲人從16世紀起就逐漸擺脫在歷史發展中長期落後於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狀態,廣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華,而向近代社會沖刺,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中學西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哲學對歐洲思想界究竟有沒有產生過影響?產生過「多大」影響?對於這一疑問,我們可從一位美國學者埃德蒙·萊特斯的論文中揣其大概。萊特斯指出,16至18世紀隨著耶穌會士往來中西之間,歐洲人對中國的見聞「最典型的傳送方式就是透過在東方的教士之書信,托寄回在歐洲的教士。這些書信結集出版後,成為十八世紀歐洲士人間大量流通的讀物。書志編纂學者對這些書信集散布的狀況加以研究(研究的項目包括:購書者系何人?收藏這些書信集的是哪家圖書館?哪些書商),結果顯示散布之廣相當可觀——從波蘭到西班牙都有所發現。」[1](P91)在中學西漸的過程中,傳教士的書信立了首功。據統計,僅法國一國派往各國的耶穌會士寄回法國的信函就有34卷之多,其中第16至第26卷約11卷的數量是從中國寄來。通過歐洲學者們的研究,「有關中國的知識已成為文化界的常識,……十八世紀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士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會遠勝於今日一名受過一般教育的知識份子。」[1](P91)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哲學和所謂「中國原則」,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傳遍歐洲並為歐洲所尊崇、所吸收和所利用的。

1.中學西漸的路徑
1.1 絲綢之路
1.2 海上絲綢之路
1.3 南方絲綢之路
1.4 旅行家
1.5 傳教士
2 造紙術的西傳
3 磁學的西傳
4 絲綢的西傳
5 印刷術的西傳
6 農業技術西傳
7 茶葉西傳
8 中國經典西傳
9 中國園林藝術西傳
10 中國冶金技術西傳
11 中國造船技術的西傳
12 中國橋梁技術的西傳
13 中國文學的西傳
14 中國哲學的西傳
15 中國兵法的西傳
16 中醫學的西傳
17 中國音樂的西傳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其雖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方事物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漸接受西學甚至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西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西學東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 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
2. 鴉片戰爭前後直到五四運動前後
第一個階段
明萬曆年間,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有所觸動。此時的西方科學技術正要開始迅速發展,而中國這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緩慢,大大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傳教士在傳播基督教的教義同時,也大量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的。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上知識,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這一階段的西學東漸,由於雍正的禁教,加上羅馬教廷對來華傳教政策的改變而中斷,但較小規模的西學傳入並未完全中止。
此時的西學傳入,主要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為主。1605年利瑪竇輯著《乾坤體義》,被《四庫全書》編纂者稱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由於只在少數的士大夫階層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宮,沒有能夠很好的普及。
第二個階段
19世紀中葉前後開始,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並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而由於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開始,推行了洋務運動,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人。當時的洋務人士,主要採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度來面對西學,而主要關注的是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而未試圖對西方的學術思想加以學習,因此在這期間學術思想方面的傳入主要藉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媒體,以及洋務機構中為軍事目的順道譯介的書籍。
甲午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當時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許多人以轉譯日本人所著的西學書籍來接受西學。進入民國時期,由於對政治的不滿又進一步導致知識分子們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五四時期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波的西學東漸,一直持續到當代而未止。

熱點內容
2018年班主任工作計劃 發布:2025-09-22 20:35:27 瀏覽:803
用老師寫一句話 發布:2025-09-22 18:34:43 瀏覽:500
自動擋汽車的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22 17:22:21 瀏覽:87
惠州教師招聘網 發布:2025-09-22 17:12:38 瀏覽:808
教師晨讀 發布:2025-09-22 16:43:22 瀏覽:137
美女老師的貼身高手 發布:2025-09-22 15:25:50 瀏覽:644
四年級班主任計劃及教學計劃 發布:2025-09-22 12:37:49 瀏覽:767
折什麼什麼什麼 發布:2025-09-22 11:32:28 瀏覽:286
師德師風自我剖析2016 發布:2025-09-22 11:26:08 瀏覽:287
印度數學家 發布:2025-09-22 11:05:35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