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解方程
1. 求初三解方程那些公式啊什麼的 全部
解一次方程有五個步驟:1.
去分母
2.去括弧
3.移項
4.合並同類項
5.方程兩邊同除以未知數的系數
解二元或三元一次方程組有公式(初中不學)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求根公式
一元三、四次方程也有公式(但中學不講)
高次方程一般形式沒有求根公式。
分數解方程的方法:1.第一步一般是去括弧了
如果沒有括弧轉入第二部
2.第二步是乘以公分母
目的就是約去分母
3.第三步是移向
合並
4.第四步是得出結果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吧.
思路是消元,根據方程的特點來確定用代人消元還是加減消元.
如果一個方程中某一未知數的系數為1,常用代人消元法,也可用加減消元法;如果兩個方程中同一未知數的系數相等,或互為相反數,或是整倍數關系,當然用加減消元法了.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1、直接開平方法:
直接開平方法就是用直接開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方程,其解為x=m±
.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
(a≠0)
先將常數c移到方程右邊:ax2+bx=-c
將二次項系數化為1:x2+x=-
方程兩邊分別加上一次項系數的一半的平方:x2+x+(
)2=-
+(
)2
方程左邊成為一個完全平方式:(x+
)2=
當b2-4ac≥0時,x+
=±
∴x=(這就是求根公式)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後計算判別式△=b2-4ac的值,當b2-4ac≥0時,把各項
系數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4.因式分解法:把方程變形為一邊是零,把另一邊的二次三項式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的形式,讓兩個一次因式分別等於零,得到兩個一元一次方程,解這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所得到的根,就是原方程的兩個根。這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 初中解方程
方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程方法 有分母的去分母 有括弧的去括弧 移項 合並同類項 系數化為1
3. 解方程初中
4. 高中解方程
3的x+1次方等於3的x次方乘以3,9的x次方等於3的2x次方。把3的x次方當做x,分解因式
5. 初中的解方程
-2/3x=-3/5x+1
-2/3x+3/5x=1
[-2/3+3/5]x=1
(-1/15)x=1
x=-15
3- 1/6(2X-5)=5
3-1/3x+5/6=5
-1/3x=5-3-5/6
-1/3x=7/6
x=-7/2
6. 初中解方程,
初中是1實數解,則2虛數解捨去。
7. 初中解方程的步驟及格式
你好,初中解方程的步驟首先是,要選擇解方程的方法,你是要用消元法還是用換元法?用消元法和換元法的步驟是不一樣的,如果用換元法,那你要把第一個式子或者第二個式子換成x,等於什麼?或者是y等於什麼,然後變成第三個式子,再把她帶入前面的第一個或第二個
8. 初中所有解方程的公式(最好帶一個例子),謝謝!
||≥乘法與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0 註:方程有相等的兩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一個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共軛復數根
三角函數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形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註: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餘弦定理 b2=a2+c2-2accosB 註: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圓的標准方程 (x-a)2+(y-b)2=r2 註:(a,b)是圓心坐標
圓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註:D2+E2-4F>0
拋物線標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稜柱側面積 S=c*h 斜稜柱側面積 S=c'*h
正棱錐側面積 S=1/2c*h' 正稜台側面積 S=1/2(c+c')h'
圓台側面積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積 S=4pi*r2
圓柱側面積 S=c*h=2pi*h 圓錐側面積 S=1/2*c*l=pi*r*l
弧長公式 l=a*r 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r >0 扇形面積公式 s=1/2*l*r
錐體體積公式 V=1/3*S*H 圓錐體體積公式 V=1/3*pi*r2h
斜稜柱體積 V=S'L 註:其中,S'是直截面面積, L是側棱長
柱體體積公式 V=s*h 圓柱體 V=pi*r2h
9. 中學解方程,
1.x=0不是方程的解。
2.1+cosπx≥0,故5^(1+cosπx)≥1,故2^(x^2-1)+4^(1-|x|)≤2
若x>0時,令f(x)=2^(x^2-1)+4^(1-x)
=2^(x^2-1)+2^(2-2x)
≥2√〔2^(x^2-1)·2^(2-2x)〕
=2·2^(x^2-2x+1)
=2·2^(x-1)^2
≥2·2^0=2
當且僅當x=1時取等號
故方程要成立,必須x=1
由於f(x)為偶函數,故x=-1也為原方程的解
綜上,原方程的解為x=±1
10. 初中數學解方程
用配復方法解方程:(x^2)+px+q=0
解:移項,製得
x²+px=-q
方程兩邊都加上(p/2)²,配方得
x²+px+(p/2)²=-q+(p/2)²
即:(x+½p)²=¼(p²-4q)
當p²-4q≥0時,兩邊開平方,得
x+½p=±½√(p²-4q)
所以,x=-½p±√(p²-4q)
=½[-p±√(p²-4q)]
即:x1=½[-p+√(p²-4q)]
x2=½[-p-√(p²-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