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園暴力事件
⑴ 一些地方發生不少校園暴力事件:北京師范大學珠海
在大學裡面發生暴力事件還是比較少的,畢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能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張在學校讀書的素質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1、從源頭抓起,輕微欺凌行為也要嚴肅處理
「在中國的校園里,欺凌現象普遍存在,老生欺負新生,男生欺負女生,有錢的欺負沒錢的,成績好的欺負成績差的。」在有的專家看來,「學校的問題是以分數為標准,老師並沒有把這些問題當回事。應該首先從源頭抓起,對輕微的欺凌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2、加強師生聯系,密切關注學生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等異常表現
在前一段時間九部門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里,就對老師相關責任進行了明確,《意見》要求,要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
3、依法治班方得人心,才能「治暴」
出現斗毆甚至凌辱事件,教師要依法行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協助警方調查,與家長溝通,對挑釁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對當事學生(無論是施害者還是受害者)進行心理干預。在事件冷卻一段時間後,在班中要進行討論,對其它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4、召開主題班會,進行價值引領
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疏導學生的情緒,健全學生的心理,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發生,在班會課上,可通過視頻播放、欺凌案例介紹等,以案說法,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使學生們從中汲取教訓。
也可組織以「反對校園欺凌,遠離校園暴力」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學生發言、問題討論。要讓學生懂得,對一些身材瘦小、體力單薄、能力較差、家境貧寒、生理上有殘疾的同學,要盡力關心和幫助,不能瞧不起他們,更不能欺凌他們,要平等尊重他人,絕不凌弱欺生。
5、處理打架事件時,教師切忌和稀泥
很多老師習慣在遇到校園欺凌、暴力事件時將事情簡單化,甚至要求學生握手擁抱,包辦「友誼」,這樣做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老師一定要嚴肅處理,給受害學生公道。在處理惡性事件時不應越俎代庖,把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給頂替了。
孩子們不會無緣無故地使用暴力!
要想解決校園暴力
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們在想什麼?
要想解決校園暴力我們必須要掌握事情的處理方法……
只有找到「病根」在哪,
採用正確的疏導方法,
才能對症下葯,
而作為老師的我們或許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⑶ 2010年校園暴力事件
3月17日,由於同學打架而招致報復,遂溪縣烏塘鎮烏塘中學發生一起歹徒闖校園毆打學生事件,造成15名學生不同程度受傷;
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學校內一座山上廢棄的防空洞內發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懷疑同班女同學造謠將其殺死;
4月9日,因為與同學發生口角,陸豐一名初二男生將硫酸潑向同學,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傷。
核心提示
短短20餘天,廣東發生多宗中學校園暴力事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十多歲的孩子失去對生命的尊重,將同齡的夥伴當作了施暴的對象?校園暴力的背後又存在哪些共性?本報記者分赴汕尾、湛江、佛山等地多方走訪,揭開這些「校園兇案」的原因和「校園兇手」的蛻變故事。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指出,未能建立起包括事前、事中預防在內的三級預防機制,是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的原因之一。
他們眼中的「校園兇手」:
用硫酸潑傷18名學生
人物:阿濤,15歲,汕尾陸豐甲東中學初二學生
受訪者:阿濤的同學、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
「阿濤小時候很乖,與其他同學相處也很好。可小學六年級開始,因為父母之間發生一些事情,脾氣變壞了。」阿濤小學老師陳老師說。
「阿濤脾氣不好,時不時會在外頭打架,周圍的同學都怕他。」阿濤的同學阿沐說。
「是一個從小就喜歡使用暴力的孩子。在進入初中學習前,因為吵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把鄰居一個孩子打壞了。」甲東中學一位老師說。
甲東中學一位老師還提及,阿濤的父親也常對孩子動手,「孩子常挨打,那他很容易因此變得沖動暴戾」。在他看來,家庭環境形成了這個孩子的個性。
刀割同班女生致死
人物:梁某,18歲,佛山九江中學高三學生
受訪者:梁某的同學、受害者家屬
「雖然讀書不算好,但長得帥,又很幽默,同學都很喜歡他。」梁某在九江中學同校的同學告訴記者,梁某此前曾參與賭球。多名同班同學表示,小梁參與了賭球,但至於是不是因賭球欠了債也不清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同班同學介紹,「賭球,我們學校一直都有,學生賭球最少50元、100元,多的上千元。」
「我相信他不會為錢對同學下手,肯定是一時沖動失去了理智。」另外一名同班同學阿志(化名)告訴記者。在梁某的同學看來,校方在此次事件中也有一定的管理責任。「假山那麼偏,校方應該多些巡查,也不該讓女生保存3萬元代收款。」
⑷ 校園暴力事件案例
案例主要講的是未打掃衛生起爭執釀命案,三位在校學生均獲刑,具體如下:
鄭某、李某、鄭某某與被害人王某某系同班同學,2012年7月,因被害人王某某值日但未打掃衛生,鄭某某與王某某發生口角;之後,王某某在路過鄭某座位時在鄭某背部推了一下,引發推搡廝打;一旁的李某、鄭某某也參與到毆打中。最終造成王某某頭部重傷,後經救治無效死亡。案發當日,鄭某與鄭某某先後被警方抓獲歸案,李某在其親屬陪同下投案自首。
法院一審後,判處鄭某有期徒刑七年、李某有期徒刑二年、鄭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一審宣判後,鄭某、鄭某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4)北京校園暴力事件擴展閱讀:
沒有可以復制的青春,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校園暴力事件——盡管其中或許有著太多的共因可尋。因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總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與「受害者」,很可能意味著對他們的拯救與干預是隔靴搔癢式的。事件成因越復雜,在尋求解決辦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見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規律與破解良方。
對於這些未成年人而言,在當前刑法懲戒難以介入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基本上還是要回歸家庭,回到他們「熟悉」的成長環境。那麼,對他們的「改造」,就必然離不開對這種具體環境的干預。
⑸ 北京市房山區的民辦院校名稱裡面有航空學院的,還發生過校園暴力事件的
你說的是房山區竇店鎮白草窪村的北京現代管理大學,就這個學校里有一個「民航學院」,說實話,那個學院的女生長得並不好看(長得好看的也不去這個學校)。你說的校園暴力事件其實就是學生打架,經常有,但並不僅僅限於民航學院,這個學校里的軟體學院才是打架事件發生最多最頻繁的。(因為現代管理大學本校已經不辦學了,它現在是將學校的場地對外出租,只要你有錢,就可以掛靠在這個學校的名下,辦一個自己的學院進行招生辦學,超垃圾的)
⑹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還能好好做同學嗎
近一段時間以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不僅發生在學生之間,也發生在師生之間:
4月15日,安徽省蒙城縣范集中學一英語老師因收發試卷與學生發生沖突,視頻顯示,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激烈的肢體沖突;3月27日,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大一學生盧海清在成龍校區一宿舍學習室被室友用菜刀殺害,起因為兩人因瑣事發生爭執……據統計,僅2015年上半年,經媒體報道的校園霸凌事件就高達42起。而且,校園暴力施暴者日益呈現低齡化特徵。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主任胡鄧副教授分析:「受教育程度低的學生更傾向於用武力這種最原始本能的方法去解決沖突。」對於目前我國校園暴力頻發的狀況,他認為原因之一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缺乏對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性認知。
在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楊芷英教授看來,校園暴力頻發,學校教育需承擔一定責任:「我們目前的教育更關注學業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情緒反應等關注不夠。」此外,楊芷英認為校園暴力的發生也有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因素,「從社會深層原因看,社會分配不公,競爭環境比較激烈,學生在面對競爭時處理不當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另外,來自影視作品、電子游戲的影響,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心理上對暴力行為 脫敏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她指出,孩子的許多行為往往是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一般父母有暴力行為,或者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孩子存在校園暴力行為的情況就會更多。
如何破解?楊芷英認為,「首先要培養青少年樂群善良的品質,教會青春期的孩子調控情緒,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時學校除了對抗性、競爭性的活動外也應設立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動,在共同面對任務的過程中養成協作意識。」
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懲戒機制。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儲殷副教授指出,目前我國《刑法》規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意味著未滿14周歲以及14周歲以上16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暴力行為被排除在法律之外。此外,我國目前法律實際上以物理後果作為判斷危害性的主要依據,而大部分校園暴力、霸凌的物理傷害程度較低,卻對被侵害人心理造成極大傷害,法律低估了暴力行為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傷害。
對比國際經驗,我們看到,目前許多國家已對校園暴力採取專門對策,美國絕大多數州已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校園暴力的預防和懲罰,澳大利亞通過《全國安全學校框架》來協助學校積極打擊校園內學生間欺辱行為。
在預防和及時制止校園暴力行為方面,學校、教師和家庭的責任也應當被格外重視。英國政府就高度重視教師的作用,專門培訓教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和進行早期干預及行為矯正的方法。美國法律規定,學校必須提供舉報霸凌事件的渠道,教職員一旦發現這類行為必須舉報。校園暴力發生後,對家長也同時進行懲戒,如要求父母上訓導課程,一起進入司法程序,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等,已成為許多國家探索的方向。
室友為何成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某高校的大二學生小蔡習慣獨來獨往,就算回到宿舍也直接窩進床簾里。在小蔡居住的六人間宿舍里,每個床鋪上都掛上了厚厚的床簾。室友回來,彼此也不打招呼,徑自沉浸在各自的小空間里。「也有時候想要主動交流,可一抬頭,看到的是厚厚的床簾、聽到的是此起彼伏敲擊鍵盤的聲音,只能悻悻放棄。」小蔡的話代表了許多大學生的心聲。
此前,有媒體曾面向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發現,84%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的同學關系淡漠。
室友本該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親密度最高的人群,但如今卻成為「熟悉的陌生人」。談及原因,楊芷英認為:「目前孩子普遍存在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比較自我。一方面與不少學校片面重視智力培養、忽視完善的人格養成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這一代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有關,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同伴關愛,也不太懂得如何主動與人交流,發生摩擦後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也相對較弱。」
在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宋曄教授看來,網路時代助推了校園人際關系的淡漠:「信息時代使人際交往趨向虛擬化與媒介化,具體表現為,網路中熱情外向,但在真實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交流。」
楊芷英也分析,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往往又回過頭來,將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作為逃避現實交往的心理「庇護所」,在現實世界交往越不順利,越從網路中尋求安慰,繼而更排斥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對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充分認識並積極採取行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們就自發倡議不裝床簾,室友之間敞開心扉、真誠交流。2012級本科生朱君所在的宿舍就被評為「2015年北京市優秀宿舍」,宿舍內,四個來自不同省份、性格特徵完全不同的女孩兒,彼此坦誠相對,共同探討學業,分享生活中的困惑與喜悅。
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組織自發行動起來,倡導改善校園人際關系淡漠的現狀。從國外的「Free Hugs」衍生而來的「抱抱團」,在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學校都曾先後開展,志願者們在校園內穿上卡通玩偶服裝,向過路同學提供擁抱。「肢體語言的傳遞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減少心理距離,讓兩個人之間很快就建立起信任和比較親近的關系」,楊芷英認為。
校園人際為何過早社會化
「表弟不擅與人交往,在學校里充大款到處請客。已欠下同學三四千塊,該怎麼辦?」一位網友在網上這樣求助,不少跟帖者表示類似情況在身邊並不少見。
環顧周圍校園,學生到了新的環境之後,常常會採用以金錢換取友誼的社交方式,而在大學校園內,這類情況更加普遍。老鄉間請客吃飯是常事,為加入社團或換屆選舉而請客應酬也已成為社團潛規則。
除此之外,研究生將「導師」稱為「老闆」,將師生情誼異化為市場僱傭關系也頻遭詬病。而學生為老師花錢買禮物,更是從大學、中學蔓延至幼兒園。
胡鄧認為,「給老師送禮,尤其是教導中小學生給老師送禮,是成人社交關系在校園中的映射,也是焦慮的家長因競爭壓力所致。」
「社會上的浮躁、功利風氣對校園內的青少年有很大影響,這也是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的矛盾在校園中的體現。」 楊芷英也分析,「要營造良好的校園人際氛圍,建設文明和諧校園,一方面應該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另一方面,還是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宣傳倡導,弘揚師德,鼓勵老師平等對待學生,給予學生公平的發展、成長機會,主動拒絕送禮行為。」楊芷英說。
還有專家提出,希望學校能夠通過加強引導、學生自治等方式,讓更多人意識到過早社會化、功利化的危害,倡導健康、向上的校園人際關系。
⑺ 校園爆力誰的過錯
校園暴力的頻頻發生
究竟原因為何
又是誰該為校園暴力負責
4月23日,山西運城一名15歲少年被同學毆打數小時,打人者所用的木棍被打斷成好幾截,少年心肺被打破,小腦被打壞,送醫後搶救無效身亡。孩子的母親哭訴:「這些孩子簡直喪心病狂!」
5月9日新聞,因課堂起爭執,平度一中學生找人毆打老師致其腿部骨折。根據該校學生們的描述,老師平時很和藹,而找人打老師的幾個學生平時都有點不聽話。
5月12日視頻,三峽某中學女生掌摑一名女生數十下,圍觀、錄像的男生女生皆嘻嘻哈哈笑個不停。
5月14日新聞,德州14歲女孩只因不能說出同學的名字,遭對方輪流掌摑30多下。女生被不斷騷擾後轉學,施暴者到新學校圍堵該女生再次進行掌摑。
……
接連的校園暴力新聞讓我恐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校園暴力事件越來越多,毆打、扇耳光、扒衣服、潑酒精點火、毆打老師……施暴者、受害者皆有男有女。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佔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七成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七成以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份調研報告顯示,68%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磚頭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對受害學生不分部位、不計後果地進行攻擊,死傷後果嚴重。
為什麼,校園暴力越來越頻繁?這到底是誰造成的?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一定有一個熊家長,那麼,校園暴力是家長造成的?不一定是。那家長在校園暴力中又起到了怎樣的反作用?
1、過度溺愛,這是老生常談的原因。
家長們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過度自我。在無節制溺愛孩子的過程中,作為權威的家長在不斷出讓自己的底線,出讓自己的權威,這會妨礙孩子明晰道德規則,阻礙孩子形成清晰的道德觀。
被溺愛讓孩子潛意識中會形成「永遠有人為我擦屁股」的觀念態度。我有什麼需要家長都會滿足,有他們替我料理所有的問題,所以我不用為我的行為負責,我可以肆意妄為。
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當有人不滿足自己的願望,或與自己態度相悖的時候,他們會實施暴力,用暴力讓對方屈服,因為這樣的方法快捷有效,而且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⑻ 為什麼校園暴力會越來越嚴重了呢
校園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為解決校園欺凌,教育部首先發布北京市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公布:發生校園欺凌須限時上報。11月12日,廣東出台治理校園欺凌方案,起侮辱綽號屬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並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校」。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傷害也不可小視,受欺凌的學生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並且容易留下陰影長期難以平復。同時「校園欺凌」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所以,學校須正視並加以制止和預防欺凌事件的發生。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⑼ 校園暴力暴力
現在校園暴力事件的確很多,這是一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我認為,導致校園暴力事件多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學校管理因素。學校在學生管理上,雖然想出了許許多多的辦法來防止和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但是這些辦法還是跟不上學生實際的變化,校園暴力事件還是防不勝防,難以杜絕。
二、學生自身因素。學生正是身心發育比較迅速的時期,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比較模糊,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惡丑,分不清什麼是友誼,什麼是哥們義氣。從而導致他們一沖動,愛逞能,魯莽行事。
三、家庭教育因素。有校園暴力傾向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多多少少都有點兒問題。有些家長有暴力傾向,無疑會使孩子受到感染。有些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孩子與同學有矛盾時,不問青紅皂白地認為是別人不對,無原則為孩子撐腰,導致孩子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一旦有誰不順眼,就會付諸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