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
Ⅰ 心理健康手抄報素材
有人把人的心理比喻成一個氣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把一些慾望、沖動、需要等壓進這個氣球,於是這氣球越來越大,當壓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會覺得內心的壓力太大了,氣球快要爆炸了的感覺。適當,適時、適地地渲泄,對於維護心理的健康和平衡非常重要,下面介紹一些渲泄的技巧經驗,供大家參考。
擁有好心情的方法1、往外的渲泄:往外投射是指把自己的動機、想法、態度和慾望投射到別人或外界的事物上的一種方式,因投射出去的往往是被自己壓下去的東西。如當一個人很悲哀的時候,看到花朵上有水珠,就會覺得花也在掉眼淚「感時花濺淚」,把自己壓在內心的悲哀通過花渲泄出來;有人看電影或小說時,情不自禁地感慨故事中的某些情節而傷感、甚至流淚,實際上也是一種投射的渲泄。
擁有好心情的方法2、同化的渲泄:同化是一種深層次的模仿,當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情感時,用在內心裡和別人同化的方法,緩解內心的痛苦來達到心理的平衡。
擁有好心情的方法3、想像的渲泄:想像是萬能的,不管你在日常生活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只要你一閉上眼睛,最困難的事也能解決,最難的願望也能實現,如你想要棟別墅,閉上眼睛一想,就會眼前浮現出一棟你想要的別墅,並且可以歸你所有。真正能夠做到「心想事成」的只有想像。雖然想像是一種「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阿Q」精神,但它確實能使你暫時地輕松、愉快一下,這就能起到渲泄的作用。當然像阿Q那樣整天沉浸在想像中而脫離現實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但暫時地「過一把癮」卻是調節心理,疏導壓力的好方法。
擁有好心情的方法4、退化的渲泄:隨著一個人的長大,不斷地學會了渲泄的技巧,學會了很多應付的手段。但當遇到很棘手的事,你所學會的應付和渲泄的手段都使不上時,就會不知不覺地退化到小時候的渲泄和應付的方法哭。
Ⅱ 中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文章)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教育應為學生奠定成功人生的起點,使每個學生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高尚為基調的心理素質。每一位老師要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每一位孩子自由地發展,提供充分的實踐與思考機會,讓每一位小學生都能盡情地享受人生這一段最美好的時光。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競爭與合作中更從容,更出色。這是我們一群陽光老師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我們做了如下有益的嘗試:
一、挖掘各學科教材中有利於培養、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內容,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心育教育。
統觀小學各學科教材,每科教材都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於是,我們就從各學科整合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如:
A:思品科:注意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B: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理解感知語言,體驗情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模仿與學習作品中角色的心理和行為,提高心理素質及各方面素養。
C:作文教學:寫作需要觀察、邏輯、記憶、想像,又需要熱情、興趣、毅力等,寫作的結果能反應一個人的思想、心態和思辨能力。文如其人,教作文要先教做人。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一種時勢所趨。心理健康教育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充分調動、激發小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特別是通過心理誘導、行為激勵和成功體驗的內化功能等方法,求「趣」、求「新」、求「活」、求「實」、求「美」、求「效」,切實消除、解放學生習作的心理重負和疑慮,用手寫出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自己的情感,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做到人文練達、文道統一,學以致用、教學共享,乃至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一揮而就盡展風采。
D:數學教學:在數學教學中著重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活躍思維力和創造力。在低年級全面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在高年級著重對不良學習習慣的矯正。對心理有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學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E:音樂學科:在音樂課上通過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享受音樂中陶冶美的情操,創設優美的境界,營造良好的心境,不斷提高心理素養,從而成為一個文明、開朗、自尊、友愛的「陽光兒童」。
F:體育學科:在教學中,從兒童身心發展需要出發,通過游戲和體能鍛煉,克服學生怯懦、畏難的心理,培養勇敢、耐挫、團體精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G:美術學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欣賞美、體驗美、感悟美的熏陶,培養鑒賞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兒童成為追求真、善、美,性格開朗、行為文明、思維活躍、善於合作的人。
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教材特點對全體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從小形成積極、樂觀、向上、自主的學習態度,奠定了創造性人格和文明、高尚品格的基礎。
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構築平等對話、真誠溝通的平台,使每位孩子認識自己,善待自己,超越自我。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每個世界存在著千差萬別。心理指導的老師必須從心理學角度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對不同性格類型、不同學習行為的學生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多動症、厭學症、焦慮症等作矯正性指導,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學習喜悅和快樂生活的情趣,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原本與父母無話不談,但長大後,特別升入了小學高年級,不少孩子與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與父母的碰撞越來越多,常認為不被理解,這種成長的煩惱是他們從兒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應。他們感到自己長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樣,不受太多的約束。他們為證明自己長大,說的是大人話,唱的是流行歌,做的是追星趕時髦的事,穿的是品牌衣褲裝酷扮靚,神態表情像大人一樣深沉、冷峻……然而他們畢竟是孩子,不具備把握自己的能力,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與家長的矛盾大,因此會陷入苦惱、孤獨和痛苦之中。
針對這種情況後,「陽光人」專門開設了「陽光心語室」,找這些渴望長大而常出「亂子」的孩子對話、溝通,引導他們學會與父母親交朋友:要珍惜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要會感受父母給予的愛,還要以孝順之心懂得回報。其次教孩子要不拘形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歡樂和苦惱告訴給爸媽,讓他們理解自己。我們為了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和父母的關系融洽,教育孩子在父母生日時送一份小禮物,說一句溫馨的祝福語,寫一封慰問信給父母,做一件使父母高興的事。為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Ⅲ 青少年心理健康手抄報
重視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著身心兩個方面。過去那種重身體,輕心理的體育教學觀念是不全面的。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體育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認識上也越來越深入。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智力發展、品德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兒童少年心理衛生是中小學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它以保護、增強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為主要目的,要按照少年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和不同階段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採取各種衛生措施,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心理發育環境,注意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對兒童少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心理發育與形態和生理的發育是一樣的,都是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方面,他們是密切相關的,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也是統一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響的。例如,精神發育遲緩的兒童往往伴有體格和生理功能的障礙,而體格發育不良的兒童又常常會引起嚴重的情感和精神症狀,那些從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不合群,說話和與人交往的能力較差;相反,那些從小受父母過分溺愛和嬌慣的孩子,往往發展為任性、驕橫、自私自利,一切隨心所欲的人,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將會遭遇許多困難,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其次,各種心理衛生問題在兒童時期普遍存在,據估計,美國有15%的兒童少年由不同程度的情感和行為障礙,有些成年期的精神症狀如精神分裂症,行為障礙等,在兒童時期都有表現,所以,越來越多的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認識到,預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應該從小抓起,所以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多兒童的未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心理健康的認識有學習的,而且能夠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學習中發揮出來,以獲得成績,同時能從學習中得到滿足,因此他常常樂於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樂於與人交往,而且能夠經常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與人相處時,正面態度(如尊敬、信任等)多於反面態度(如懷疑、憎嚴等)。
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悅納自己,不自卑,並且努力發展自己身心潛力,既是對無法撲救的缺陷,也能夠正確對待,而不做無謂的怨憂。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做出正確、客觀的觀察和健全有效的適應,正視現實,而不逃避現實。
要想使兒童少年的心理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改善兒童少年的精神狀況,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開展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摸清我國少年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發病特點和規律,積極預防並早期治療各種心理障礙,使兒童有一個健全的精神系統,有良好的感知覺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早期教育,促進智力開發,幫助兒童自覺克服各種不良行為,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開朗的性格。
二、改善家庭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兒童生活在不和諧無歡樂的家庭里,父母感情不和,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有的家庭缺少相互交談的機會,對兒女的學習和生活要求漠不關心有不加以有效指導;有的對兒童少年無原則的遷就、溺愛,使之任性胡為,兒童是家中一切活動的中心,彷彿全世界都在為他而轉,從而養成了孩子目中無人,傲慢自大的性格,一旦入學以後,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必須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和其他小朋友平等的分享一切,再不能隨心所欲的獨佔一切了,這就是完全缺乏這種思想准備的兒童遇到很大困難,心理衛生問題發生機會很高;有的兒童漠不關心,棄之不管或責備,動輒打罵,有的父母隨心所欲的改變兒童的要求,許諾和懲罰方式時緊時松,這都是影響兒童少年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所以,在家庭中,家長處處要以身示範,嚴格要求自己,合理教育,培養少兒良好習慣,使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三、改善學校環境,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有些兒童智力差,學習東西比較慢,理解能力差,為此常常挨教師訓斥和學生的譏笑;有些兒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給教師留下不良印象,或經常受訓斥,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劇了情感和行為的障礙。有些學校片面的加重學生的課外作業,考試、測試頻繁,把學生搞得頭昏腦脹,有的小學生做功課到晚上10點過後,還經常完不成作業,受到教師的訓斥,長時間下去他們對學習毫無興趣,對學校產生恐懼感,完不成作業就用說謊逃學等辦法對付,從而加劇了心理壓力,有些學校不按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開全課程,開足課時,而是每天除了語文就是數學,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心理健康的發展受到阻礙,所以,我們應該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全面發展學生素質,豐富學生業餘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發展學生興趣,使校園變成孩子們的樂園。
四、加強法制教育,舉辦各種有益於兒童少年身心發育的各種活動。如夏令營、少年科技活動、兒童活動中心、體育競賽、讀書報告會等寓教育與活動之中,讓兒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多的認識環境、接觸外部世界,豐富自己的想像力,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談近期學生在校、在家情況,做到有的放矢,使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促使兒童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總之,必須喚起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都來關心兒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幫助兒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現消滅在萌芽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Ⅳ 心理健康手抄報內容
一·不要在流淚的時候做任何決定,情緒負面的時候說話越少越好。
你沒那麼多觀眾,別那麼累。
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但一定要放下。
不說謊話,因為總有被拆穿的一天。
二·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四·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五·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愛我,給心靈一片晴空!
3悅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發展自我,做一個快樂健康的人
4敞開心扉,你會擁有美麗人生:
5打開心靈的門窗,讓陽光進來!
6健康的心理,為你添上飛翔的翅膀!
7用"新"呵護的健康!
8"心"會跟你一起走,說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愛你等於愛自己!
10關注自我,讓我們從"心"做起!
11心理健康關注你我他!
12架起心橋,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榮!
15我接納自己包括優點、缺點、夢想、秘密與過去:
16超越平凡,欣喜生活!
17困憂之源,不在問題的本質,而在面對問題的態度!
18悅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發展自我,做一快樂健康的人!
Ⅳ 有關心理健康手抄報的資料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Ⅵ 心理健康手抄報
什麼是心理健康 ?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1、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人際關繫上
(1)師生關系的問題;
(2)親子關系的問題;
(3)同伴或同學關系的問題;
(4)對異性的看法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2、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學習上
(1)學習壓力問題;
(2)厭學問題;
(3)學習困難問題;
(4)學習障礙問題。
3、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我」上
(1)自我評價問題;
(2)自我體驗問題;
(3)自製力問題。
向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斷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進步,而否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向肯定方向發展,自我肯定,保持堅定的信念,往往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2)拋棄自卑。自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缺乏成功的體驗;二是缺乏客觀公正的評估;三是自我評估偏頗。要拋棄自卑,首先要戰勝自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要對自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
(3)增強自信。
(4)心理調節和情緒調節
Ⅶ 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
這些品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教育應為學生奠定成功人生的起點,使每個學生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高尚為基調的心理素質。每一位老師要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每一位孩子自由地發展,提供充分的實踐與思考機會,讓每一位小學生都能盡情地享受人生這一段最美好的時光。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競爭與合作中更從容,更出色。這是我們一群陽光老師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我們做了如下有益的嘗試: 一、挖掘各學科教材中有利於培養、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內容,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心育教育。 統觀小學各學科教材,每科教材都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於是,我們就從各學科整合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如: A:思品科:注意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B: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理解感知語言,體驗情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模仿與學習作品中角色的心理和行為,提高心理素質及各方面素養。 C:作文教學:寫作需要觀察、邏輯、記憶、想像,又需要熱情、興趣、毅力等,寫作的結果能反應一個人的思想、心態和思辨能力。文如其人,教作文要先教做人。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一種時勢所趨。心理健康教育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充分調動、激發小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特別是通過心理誘導、行為激勵和成功體驗的內化功能等方法,求「趣」、求「新」、求「活」、求「實」、求「美」、求「效」,切實消除、解放學生習作的心理重負和疑慮,用手寫出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自己的情感,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做到人文練達、文道統一,學以致用、教學共享,乃至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一揮而就盡展風采。 D:數學教學:在數學教學中著重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活躍思維力和創造力。在低年級全面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在高年級著重對不良學習習慣的矯正。對心理有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學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E:音樂學科:在音樂課上通過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享受音樂中陶冶美的情操,創設優美的境界,營造良好的心境,不斷提高心理素養,從而成為一個文明、開朗、自尊、友愛的「陽光兒童」。 F:體育學科:在教學中,從兒童身心發展需要出發,通過游戲和體能鍛煉,克服學生怯懦、畏難的心理,培養勇敢、耐挫、團體精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G:美術學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欣賞美、體驗美、感悟美的熏陶,培養鑒賞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兒童成為追求真、善、美,性格開朗、行為文明、思維活躍、善於合作的人。 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教材特點對全體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從小形成積極、樂觀、向上、自主的學習態度,奠定了創造性人格和文明、高尚品格的基礎。 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構築平等對話、真誠溝通的平台,使每位孩子認識自己,善待自己,超越自我。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每個世界存在著千差萬別。心理指導的老師必須從心理學角度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對不同性格類型、不同學習行為的學生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多動症、厭學症、焦慮症等作矯正性指導,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學習喜悅和快樂生活的情趣,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原本與父母無話不談,但長大後,特別升入了小學高年級,不少孩子與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與父母的碰撞越來越多,常認為不被理解,這種成長的煩惱是他們從兒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應。他們感到自己長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樣,不受太多的約束。他們為證明自己長大,說的是大人話,唱的是流行歌,做的是追星趕時髦的事,穿的是品牌衣褲裝酷扮靚,神態表情像大人一樣深沉、冷峻……然而他們畢竟是孩子,不具備把握自己的能力,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與家長的矛盾大,因此會陷入苦惱、孤獨和痛苦之中。 針對這種情況後,「陽光人」專門開設了「陽光心語室」,找這些渴望長大而常出「亂子」的孩子對話、溝通,引導他們學會與父母親交朋友:要珍惜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要會感受父母給予的愛,還要以孝順之心懂得回報。其次教孩子要不拘形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歡樂和苦惱告訴給爸媽,讓他們理解自己。為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Ⅷ 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
什麼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希望你能採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