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1 08:11:24

㈠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1、全面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在規范辦學行為、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遴選和集成社會的先進文化,弘揚主旋律,大力營造優於社會環境的獨特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

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扎實開展師德教育,建設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鑽研教法、不斷探求的優良教風,倡導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及時發現解決每一個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學生在校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落實好《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設勤奮努力、積極向上、認真誠信、充滿興趣、樂於探究的良好學風,倡導學生把准備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作為學習的目的,把對知識的興趣和追求作為學習的動力,愛動腦、勤動手、上好每一節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

認真抓好班級和團隊工作,建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快樂和諧、健康向上、爭做主人的良好班風,倡導營造充滿正氣的濃厚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

2、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及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國恥紀念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入學畢業、入隊離隊、入團、成人儀式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堅持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發表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內容生動具體的國旗下講話。

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重視課間特別是大課間體育活動,使學生既放鬆身心、增強體質,又增進對同學、對集體的情感。保證共青團、少先隊每周的活動時間和條件,注重教育教學活動與團隊活動有機結合,支持團隊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動,並鼓勵結合實際創新活動形式。

強化課後科技、藝術、體育、娛樂活動,廣泛組織多種類型的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活動,每學年都應組織體育運動會和各種形式的藝術節、科技節及讀書、讀報、演講等活動,積極推廣優秀少兒歌曲,開展多種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動。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還應結合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節日,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尊重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差異、地域差異和個體差異,切合各地實際,

既體現知識性、科學性,更突出趣味性、娛樂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對形式主義。

3、重視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要把校園建成育人的特殊場所,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德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要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有條件的學校應在校園內栽花種草,綠化、美化校園,還可以開辟小種植園、小養殖園,不具備綠化條件的學校也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使整個校園干凈、整潔、美觀、有序。

要對校園人文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維護和創造。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等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好校史陳列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

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範、科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製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

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別是鼓勵、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條件的中小學要發揮校園廣播站、電視台和網路的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

(1)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擴展閱讀

1、物質文化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

校園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硬體,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2、精神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繫上,展示於校園生活各個角落,包括學生們在路上的行走及行為規范等。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3)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

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

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3、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但僅有完整的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因此,還必須加強相應的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

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並使其真正起到規范校園人言行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與能幹,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㈡ 學校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有什麼區別

學校文化建設不等同於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學校文化的建設主體是學校全體師生及教職員工,也包括學校領導。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主要是學生,是學生在國家或學校政策引導下自發組織建設的。其次,校園文化有豐富多彩的形式,且是表象的可以觸及的。學校文化顯露在外的只是極少的部分,學校文化包括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內容。
校園文化不過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㈢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有何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1.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
是凝聚人心、
展示學校形象、
提高學校
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
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
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
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
遠意義。

2.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說過:「對學生真
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
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
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
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
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築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要樹立校
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上至學校領導、下至每個師生員工都要重視、參
與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在高校實現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決定
著它不是單靠學校內部某一部門努力就能收到應有效果,它與學校各方
面工作都有關系。

3.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
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
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
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
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一、關於校園文化的需求與疑慮

為什麼要研究和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此,陶
行知有一個精闢的說明:「鄙人謂教育能造文化,則能造人;能造人,則
能造國家。」

在陶行知那裡,人是文化影響的結果,而這個文化需要教育
去創生。可見,教育自身必須是一種類型的文化,教育還應該發展和創新
文化;教育對於文化的創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據。

古人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蘊涵的
意思可能有:第一,說明人文進步的動力。這人文世界是發展來的,「化」
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說明「人文—化」即社會進步的規律。天下積累
著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胡塞爾等人研究「格調」一類的文明現
象,認為格調是文化的一種表現;而文化又因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
而產生和形成。這聚集著的生活,重復體現為某種特有的固定模式、習俗
和價值傾向等,漸漸地培植起了階層,從而生長出階層的格調。比如,中
產階級的格調,軍人的作風,官僚主義的形式和因循,學校應有的書香
氣„„都是「化成」的。

由於對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別是由於行業包裝的需要,近年來流
行著一個口號,叫「打造」企業、機關和學校的文化。無論其字面意義和
實際行為怎樣,打造者都希望這文化迅速地生長出來,成為手段。又有人
擔心,高速產生的文化屬於「沒有文化的文化」,這「更加可怕」。於是,
我們面前出現了關於文化建設的需求和疑慮,恐怕與解讀文化的取向和社
會功利行為有關。有人反駁地問:「教育就是文化及其傳承,學校能夠沒
有文化嗎?」,這太過自視甚高,屬於無知。這個認識與資質的文野高下
有關,不過,只要不自我封閉、不是不思進取就好。

二、校園文化的意義

按陶行知的見解,學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處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
化。教育的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文化最屬基本,主要指潛移默化,陶冶
磨礪,往往在無意識中養成。教學也有文化的功用,這靠教師的功夫和用
心;在一些情況下,教學活動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

文化對於人和學生的意義主要在形成性格、風格、格調、品行、操守、
舉止、態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負、坦盪、儀態,能夠改善氣質,等。
文化在其發生作用的過程中有些重要表現,這可以作為參照,提供給判斷
者以說明文化發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響應該在人的意識上產生積累
意義的變化,如心領神會,體悟滲透,這種狀態靠機械誦讀形成不起來。

背書也可以「化」人,使他們成為書獃子。但是,這就不是我們追求的文
化了。第二,文化要影響人的心緒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細微,更豁達,
更敞亮,更有韻味„„。除非遭遇重大變故,這高貴的情緒必不是一天兩
天能夠養成的。用例子容易說明問題:學校講究寢室文化,淡雅寧靜,陳
設宜人,張掛意深,書有層次,一瞥可以見修養。

有一種人,有知識而沒有文化:在他們的寢室里,電腦、書籍應有盡
有,但是,整齊清潔全無,衣服鞋襪亂扔,污言穢語漫天,起居進出無序;
向別人介紹自己,口吐狂言,論及室友,損人為樂而已。作報告的人中,
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夠娓娓道來,行雲流水,不離主題,旁徵博引,發
人深省,開合有度,把握分寸,這是學者風范。不能闡述,不知道應該闡
述和如何闡述,反映文化的不濟;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吹噓自己,則屬
張狂淺薄。最近,常常談及大學生和碩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討,這可能是
文化傾向不適應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課程改革偏重外來教育現象和手段,
忽視本土構成,左右不適,失在定力不夠,一味求新求奇。

有人以教化區別文化,前者偏重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傳授,就是傳道,
讓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對於性格和氣質的熏陶養成,與掌握知識時自己
的心得體悟相關,與日常所受的習染和積淀有關。

有沒有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看;建設文化也應該從這四方面著手:
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結果,是能夠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樣才
能具備這種境界和品位,建設文化的人必須自省。第二是程序。文化反映
在思想行為中,得體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養,怎樣才能為社會採取,必
定需要研究和實踐的考驗。
第三是變異,
推陳出新才能夠進步,
也就是
「化」

是否有文化肯定與能否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有關,創造無大小粗細先後,
但這趨向是必須保有的。第四是積累,文化在於豐富和堅實,必能給人以
厚重感和貫穿力。學習是文化的重要標識,善於學習的人,善於選擇學習
方向的人最能積累,也具文化。

「陣有陣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論,宜如何構造,才能使它合乎
衛生、美術、經濟、教育的原理„„」

,這些都包含著價值、程式、出新
和漸蓄。在陶行知的時代,他的學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園和設施的富麗堂
皇,豪華高檔,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義,可見,其關於文化的見解與貧
富沒有多大關系。「在陋巷„„不改其樂」的人文化深沉。

校園文化是一種富含意義的文化,既形於外,更積於內,關鍵在積於
內。形於外的東西好做,有錢,請人設計施工就行,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
能並不理解,好看而已。至於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積於
內上努力。校園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設。

㈣ 校園文化建設是什麼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回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答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素質。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把提升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三是營造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㈤ 學校為什麼會需要校園文化建設

為什麼不需要!?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尤為重要,別人也是從你的校園文化建設來了解一個學校的!

㈥ 如何加強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校園文化是在一定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學校內影響和制約師生活動和發展的各種文化因素總和,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個性的體現,它對啟迪學生的智慧、開闊學生的視野、優化個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二、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一)校園環境文化建設
1.優化校園外部環境
各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對學校的校園文化作出統一的部署,整體優化學
校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特色的顯性標志,使他人一走校園就能感受到濃郁的特色文化氣氛。
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的校園環境讓人賞心悅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綠化外,校園環境規劃還要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學校可以增加閱報欄、宣傳櫥窗、板報等設施;
加強書室、閱覽室、陳列室的建設;
教學樓、辦公樓懸掛或張貼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充分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及辦學理念。
學校還可以推出「讓每塊牆壁都會說話」的系列活動,向全校學生徵集學生名言,讓學生結合學校特色,寫出自己的格言,並將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製成標牌(如百勝中心校),固定在校園醒目的地方,使學生深受激勵並隨時隨地受到感化和教育。
還可將學生優秀的書畫作品懸掛在走廊的牆壁上(七校、三校等)。
體現了校園處處皆教育、學生個個當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
優美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物質設施的人文裝飾、溫馨提示,使校園充滿了物與人對話的鮮活氣息。
鑒物增識,啟迪著學生的心智;
潛移默化,感染陶冶著每學生情操。
2.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認為班級環境文化建設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風、校風的載體和平台,更是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個性的園地。
教室布置要體現班級特色,有藝術氣息。
各班牆上可以懸掛由自己設計、製作的班風、班級格言,還可以設置壁報、藝術角、書角等。
在班級環境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班歌的譜寫,班風、班級格言的徵集,班規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會的設計……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增知識,長才幹,明道理,在營建過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體。
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班級的目標內化為自己的追求和行動,一旦發現自己和班級的進步,獲得成功喜悅,就會更熱愛自己的班級,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二)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關注的是能包納其內涵與實質的精神領域。
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
校園精神文化的基礎是校園人的心理層面,其內容是校園成員的思想觀念和素養,而表現形式則是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產品。
在創建特色學校的工作過程中,如何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⒈構築發展願景。
校長要用先進的辦學理念來構築發展願景,激發師生進取精神。
校長要根據學校的發展狀況,對學校的遠景、使命、組織結構進行思考,把構築學校發展願景貫穿於學校管理的全過程,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憧憬,增強全體師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校長要凝聚人心,調動集體智慧去實踐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圍繞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在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上下功夫,在優化教學教育管理上做文章。
教師擬訂自身專業發展計劃,學生確定成材目標,把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成材結合起來。
⒉策劃發展思路。
學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學校的辦學信念來規劃學校發展藍。
要在認真分析已有發展條件的基礎上,確立學校的發展規劃,理清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具體策略。
比如藺市小學利用美心集團以及古鎮資源優勢、學生藝術特色摸擬空間等優勢,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以模擬教育為特色打造特色學校,同樂中學結合獨特的「以南方早熟梨為主的瓜果菜種植新發展模式」,開發鄉土教材,提出了學校的綠色教育辦學思路。
的學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優勢,在創建優質教育的同時來打造特色學校,使辦學體制更具生命力。
⒊塑造共同價值。
學校要通過人本化的學校管理、個性化的學生評價、書香型的學校塑造來演繹和建構「激揚生命」的學校精神文化。
「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樂趣」。
讀書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讀書、學生讀書、師生共讀、親子閱讀是校園讀書活動的主要形式。
讀專著、賞名著、頌經典、寫反思成為教師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學校可以開展讀書筆記評選活動,每學期要求教師認真閱讀相應篇目,每人撰寫讀書筆記,學校組織優秀讀書筆記評選。
學校校長應是讀書的帶頭人。
以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從經典誦讀到名著欣賞,從故事賽、演講賽到情境劇、課本劇的表演,從手抄報、書畫的展示到讀書心得與感悟,讓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讀書活動成為學生一種幸福快樂的體驗和享受。
如開展「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家校攜手營造書香家庭,通過書香家庭建設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
在家庭中開展讀書活動不僅能改變家長的觀念,促進家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使家長和孩子共同享受讀書的樂趣,而且可以推動家庭教育、社區文化建設。

㈦ 校園文化建設是什麼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素質。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把提升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三是營造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熱點內容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