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恭城中學貼吧

恭城中學貼吧

發布時間: 2021-03-29 09:46:11

① 北川在西部計劃中是幾類區的啊

自己看下你要支援的地方:
根據國辦發【2001】14號文艱苦邊遠地區名單(共659個縣,市,區)裡面的

總數目現在是984個縣市區,並且自2001年,部分縣市區的類別重新進行了劃分,一下僅供參考

一、新疆(99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7個)
烏魯木齊市
石河子市
昌吉州: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
二類地區(17個)
克拉瑪依市
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鄯善縣、托克遜縣
哈密地區:哈密市
昌吉州:奇台縣、吉木薩爾縣
伊犁州:奎屯市
伊犁州伊犁地區:伊寧市、伊寧縣
伊犁州塔城地區:烏蘇市、沙灣縣
巴音郭楞州:庫爾勒市、焉耆縣、和碩縣、博湖縣
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
三類地區(29個)
哈密地區:巴里坤縣
昌吉州:木壘縣
伊犁州伊犁地區:特克斯縣、尼勒克縣、察布察爾縣、霍城縣、鞏留縣、
新源縣
伊犁州塔城地區:托里縣、塔城市、額敏縣
伊犁州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布爾津縣、福海縣、哈巴河縣
博爾塔拉州:博樂市、精河縣
巴音郭楞州:尉犁縣、輪台縣、和靜縣
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阿瓦提縣
喀什地區: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
四類地區(32個)
哈密地區:伊吾縣
伊犁地區:昭蘇縣
巴音郭楞州:若羌縣、且末縣
克孜勒蘇州:阿合奇縣、烏恰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
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
和田地區:民豐縣
阿克蘇地區:烏什縣
伊犁州阿勒泰地區:富蘊縣、青河縣、吉木乃縣
伊犁州塔城地區:裕民縣、和布克賽爾縣
博爾塔拉州:溫泉縣
阿克蘇地區:柯坪縣
和田地區:和田市(含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於田縣
【變更情況】
二類區調整為三類區(16個)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塔城市、額敏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精河縣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和靜縣
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阿瓦提縣
二類區調整為四類區(1個)
阿克蘇地區:烏什縣
三類區調整為四類區(23個)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富蘊縣、青河縣、吉木乃縣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裕民縣、和布克賽爾
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
阿克蘇地區:柯坪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克陶縣
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
和田地區:和田市(含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於田縣

二、青海(39個縣、市、區)
二類地區(8個)
西寧市:市區(含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
海東地區:民和縣、樂都縣、平安縣、互助縣、循化縣
三類地區(16個)
海東地區:化隆縣
海南州:
共和縣、貴德縣、貴南縣、同德縣、興海縣
海西州:
都蘭縣、烏蘭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
海北州:
門源縣、祁連縣、剛察縣、海晏縣
黃南州:
同仁縣、尖扎縣
四類地區(15個)
海西州:天峻縣
黃南州:澤庫縣、河南縣
玉樹州:玉樹縣、稱多縣、囊謙縣、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
果洛州:瑪沁縣、甘德縣、達日縣、瑪多縣、班瑪縣、久治縣

三、內蒙古自治區(92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45個)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爾山市
通遼市: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科左後旗、奈曼旗、庫倫旗、扎魯特旗、霍林郭勒市
赤峰市:松山區、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
烏蘭察布盟:集寧市、察右前旗、豐鎮市、涼城縣、興和縣、卓資縣
呼和浩特市:郊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
包頭市:九原區、石拐區、土默特右旗、固陽縣
伊克昭盟:達拉特旗、東勝市
巴彥淖爾盟:磴口縣、臨河市、五原縣、烏拉特前旗
烏海市
二類地區(36個)
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滿洲里市、扎蘭屯市、牙克石市、阿榮旗、
莫力達瓦旗、鄂溫克旗
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多倫縣、正監旗、正鑲白旗、鑲黃旗、
蘇尼特左旗、西烏珠穆沁旗、東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
錫林浩特市、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
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四子王旗、商都縣、化德縣
伊克昭盟: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烏審旗、杭錦旗、鄂托克前旗
巴彥淖爾盟:杭錦後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
包頭市:白雲區、達茂旗
三類地區(11個)
呼倫貝爾盟: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鄂倫春旗、新巴爾虎左旗、
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
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四、寧夏(26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16個)
銀川市(含銀川市):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
石嘴山市(含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
吳忠市(含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
中衛市(含中衛市):中寧縣
三類地區:(10個)
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開發區
固原市(含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
中衛市:海原縣

五、甘肅(83個縣、市、區)

一類區(14個)
蘭州市:紅古區
白銀市:白銀區
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
慶陽市:西峰區、慶城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
平涼市:崆峒區、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

二類區(40個)
蘭州市: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
嘉峪關市
金昌市:金川區、永昌縣
白銀市: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
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
武威市:涼州區
酒泉市: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
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
定西市:安定區、通渭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渭源縣、隴西縣
隴南市:武都區、成縣、宕昌縣、康縣、文縣、西和縣、禮縣、兩當縣、徽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永靖縣
三類區(18個)
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市:民勤縣、古浪縣
酒泉市:金塔縣、瓜州縣
張掖市:民樂縣
慶陽市:環縣、華池縣、鎮原縣
平涼市:庄浪縣、靜寧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和政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舟曲縣、迭部縣
四類區(9個)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
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卓尼縣、夏河縣
五類區(2個)
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碌曲縣

六、雲南(98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45個)
昆明市:東川區、尋甸縣、石林縣、祿勸縣
昭通地區:昭通市、水富縣、魯甸縣、鹽津縣、大關縣、
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
曲靖市:宣威市、會澤縣、富源縣、羅平縣、師宗縣
玉溪市:華寧縣、易門縣
紅河州:石屏縣、瀘西縣
文山州:文山縣、硯山縣、丘北縣、廣南縣
思茅地區:思茅市、普洱縣、景谷縣、鎮沅縣、景東縣
楚雄州: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
大理州:漾濞縣、賓川縣、永平縣、雲龍縣
保山地區:昌寧縣
臨滄地區:風慶縣、雲縣、臨滄縣、永德縣
二類地區(42個)
昭通地區:巧家縣、永善縣、綏江縣
曲靖市:馬龍縣
玉溪市: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
紅河州:屏邊縣、河口縣、金平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
文山州:麻栗坡縣、馬關縣、富寧縣、西疇縣
思茅地區:江城縣、瀾滄縣、孟連縣、墨江縣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
大理州:祥雲縣、南澗縣、巍山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保山地區:騰沖縣、龍陵縣
德宏州:潞西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瑞麗市
臨滄地區:鎮康縣
麗江地區:永勝縣、華坪縣、麗江縣、寧蒗縣
三類地區(8個)
思茅地區:西盟縣
怒江州:蘭坪縣、福貢縣、貢山縣、瀘水縣
臨滄地區:雙江縣、耿馬縣、滄源縣
四類地區(3個)
迪慶州:中甸縣、維西縣、德欽縣

七、貴州(66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39個)
貴陽市:開陽縣、修文縣、息烽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正安縣、道真縣
安順地區:普定縣
黔南州:獨山縣、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
黔東南州:凱里市、黃平縣、麻江縣、施秉縣、鎮遠縣、三穗縣、岑鞏縣、錦屏縣
畢節地區: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
銅仁地區:松桃縣、萬山特區、石阡縣、印江縣、思南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普安縣、晴隆縣、安龍縣
二類地區(27個)
六盤水市:水城縣、鍾山區
遵義市:桐梓縣、仁懷市、務川縣
安順地區:鎮寧縣、關嶺縣、紫雲縣
黔南州:平塘縣、荔波縣、三都縣、羅甸縣
黔東南州:丹寨縣、雷山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劍河縣、台江縣、天柱縣
畢節地區: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
銅仁地區:德江縣、沿河縣
黔西南:冊亨縣、望謨縣

八、廣西(51個縣、市、區)
一類地區(30個)
南寧地區: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天等縣、崇左縣、扶綏縣
柳州地區: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忻城縣
賀州地區:昭平縣、富川縣
百色地區: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縣、田林縣
河池地區:河池市、宜州市、南丹縣、天峨縣、羅城縣、環江縣、東蘭縣
桂林市:灌陽縣、資源縣、恭城縣
梧州市:蒙山縣
防城港市:上思縣
二類地區(21個)
南寧地區: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憑祥縣
柳州地區:三江縣、融水縣、金秀縣
百色地區:靖西縣、那坡縣、樂業縣、凌雲縣、隆林縣、西林縣
河池地區:鳳山縣、巴馬縣、都安縣、大化瑤族自治縣
桂林市:龍勝縣
防城港市:防城區、東興市、港口區

九、四川省(56個縣、市)
四川省艱苦邊遠地區縣名單
廣元市: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
瀘州市:敘永縣、古藺縣
宜賓市: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
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
達州市:萬源市、宣漢縣、
雅安市:滎經縣、
石棉縣、天全縣、漢源縣、蘆山縣、寶興縣
綿陽市:北川縣、平武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樂山市:金口河區、峨邊縣、馬邊縣
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九寨溝縣、馬爾康縣、松潘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
涼山州:西昌市、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鹽源縣、甘洛縣、雷波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美姑縣、木里縣
甘孜州:瀘定縣、康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道孚縣、爐霍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巴塘縣、鄉城縣、雅江縣、甘孜縣、稻城縣、得榮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
一類地區(9個)
攀枝花市:米易縣、東區、西區、仁和區
涼山州:西昌市、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
二類地區(7個)
涼山州:喜德縣、冕寧縣、普格縣、越西縣
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
三類地區(10個)
攀枝花市:鹽邊縣
樂山市:峨邊縣、馬邊縣、金口河區
阿壩州:九寨溝縣、小金縣
涼山州:鹽源縣、甘洛縣、雷波縣
甘孜州:瀘定縣
四類地區(30個)
阿壩州: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
若爾蓋縣、紅原縣
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
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
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
涼山州:木里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美姑縣

十、黑龍江省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類別名單 (共 104 個縣、市、區)
一類區( 32 個)
哈爾濱市:尚志市、五常市、依蘭縣、方正縣、賓縣、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依安縣、富裕縣
大慶市:肇州縣、肇源縣、林甸縣
伊春市:鐵力市
佳木斯市:富錦市、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
雙鴨山市:友誼縣
七台河市:勃利縣
牡丹江市:海林市、寧安市、林口縣
綏化市:北林區、安達市、海倫市、望奎縣、青岡縣、慶安縣、綏棱縣
二類區 (67 個 )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龍沙區、鐵鋒區、昂昂溪區、富拉爾基區、碾子山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訥河市、甘南縣、克山 縣、克東縣、拜泉縣
黑河市:愛輝區、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嫩江縣
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伊春區、南岔區、友好區、西林區、翠巒區、新青區、美溪區、金山屯區、五營區、烏馬河區、湯旺河區、帶嶺區、烏伊嶺區、紅星區、上甘嶺區、嘉蔭縣
鶴崗市: 興山區、 向陽區、工農區、南山區、興安區、東山區、蘿北縣、綏濱縣
佳木斯市:同江市、撫遠縣
雙鴨山市:尖山區、嶺東區、四方台區、寶山區、集賢縣、寶清縣、饒河縣
七台河市:桃山區、新興區、茄子河區
雞西市:雞冠區、恆山區、滴道區、梨樹區、城子河區、麻山區、虎林市、密山市、雞東
牡丹江市:穆棱市、綏芬河市、東寧縣
綏化市:蘭西縣、明水縣
三類區( 5 個)
黑河市:遜克縣、孫吳縣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

十一、吉林省(11個縣、市)
二類地區(11個)
白山市:撫松縣、靖宇縣、長白縣
延邊州:圖們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琿春市、敦化市、延吉市

十二、陝西(8個縣)
一類地區(8個)
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
延安市:吳旗縣、志丹縣
榆林市:神木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

十三、重慶(10個縣)
一類地區(4個)
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武隆縣
二類地區(6個)
黔江縣、石柱縣、彭水縣、酉陽縣、秀山縣、城口縣

十四、湖南省(14個縣、市、區)
一類區(6個)
張家界市:桑植縣
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
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
二類區(8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
十五、湖北省(8個縣、市、區)
二類地區(8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
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

十六、山西省(共44個縣、市、區)
一類區(41個)
太原市:婁煩縣
大同市:陽高縣,靈丘縣,渾源縣,大同縣
朔州市:平魯區
長治市:平順縣,壺關縣,武鄉縣,沁縣
晉城市:陵川縣
忻州市: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
晉中市: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
臨汾市: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
呂梁市:中陽縣,興縣,臨縣,方山縣,柳林縣,嵐縣,交口縣,石樓縣

二類區3個)
大同市:天鎮縣,廣靈縣
朔州市:右玉縣

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實施方案》,全國有984個縣、市、區納入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每月津貼標准分別為:一類區65元,二類區120元,三類區215元,四類區370元,五類區640元,六類區950元。

② 恭城中學高一美女

這個你應該到恭中貼吧里頭問。。

③ 廣西最好的高中是那幾所(前十吧)是最新的排名哦。

感覺這個不錯,拿過來給你看看
1: 南寧二中
2: 南寧三中
3: 柳州高中
4: 玉林專高中
5: 柳州鐵一中
6: 柳州地屬區高中
7:藤縣中學
8: 桂林18中
9: 河池高中
10: 藤縣一中
廣西示範性高中2009年高考一本率前20強排名

高招遠

序號 學校 一本率
1 廣西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73.48%
2 柳鐵一中 57.03%
3 柳州高中 55.27%
4 玉林高中 52.12%
5 桂林十八中 51.47%
6 南寧二中 43.23%
7 南寧三中 43.14%
8 廣西師大附屬中學 40.90%
9 貴港高中 37.00%
10 桂林中學 35.53%
11 河池高中 29.14%
12 梧州高中 27.30%
13 柳州地區民族高中 26.29%
14 桂林全州高中 24.32%
15 桂林恭城中學 24.00%
16 桂平潯州高中 22.48%
17 賓陽中學 22.03%
18 北海中學 20.79%
19 欽州二中 20.51%
20 百色高中 19.89%

④ 恭城民族中學成績何宇琴很好吧

除非是同班同學
否則沒人知道她的成績
畢竟她就算成績再好也沒好到婦孺皆知的程度

⑤ 恭城栗中高63班校友

這沒幾個人知道,去恭城油茶論壇,恭城520社區,恭城貼吧,栗木的有栗木吧,栗木中學吧。

⑥ 廣西省桂林市恭城縣的首富是誰

那個死縣委書記,他貪了好多好多錢!他天天進那白天鵝

⑦ 中國56個民族各有什麼特點

網路知道 提問
中國56個民族各有什麼特點
我來答 查看全部6個回答

233180933
來自社會民生類芝麻團 推薦於 2017-09-13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55、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56、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熱點內容
寫老師的評語 發布:2025-09-20 09:55:18 瀏覽:282
校長寄語班主任 發布:2025-09-20 09:40:33 瀏覽:814
遠大諾康生物 發布:2025-09-20 09:06:08 瀏覽:6
金山教育門戶網 發布:2025-09-20 07:44:10 瀏覽:425
做愛教學 發布:2025-09-20 06:44:31 瀏覽:784
澤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2025-09-20 06:28:01 瀏覽:632
大連化學招聘 發布:2025-09-20 06:13:11 瀏覽:22
二年級語文上冊練習題 發布:2025-09-20 04:52:36 瀏覽:416
2017地理中考答案 發布:2025-09-20 03:55:14 瀏覽:959
高中物理教材目錄 發布:2025-09-20 03:54:31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