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認知地圖

校園認知地圖

發布時間: 2021-04-06 09:21:41

⑴ 我國一直以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視,利用教育心理學解釋我國德育教育現狀不樂觀的現象

教育學,心理學考試復習大綱

教育的基本知識教育,教育心理學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階級基礎常識,現代教育技術的內容主要包括八部分的應用,和時事政治。

第一部分的教育原則

(一)教育理念和教育發展的歷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3。一代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起源。

4。教育發展的歷史形式。

(二)的出現和發展教育學

1。教育學學科和任務。

2。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3。教育學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

(三)教師教育

1。教學價值。

2。教師如何學習教育學。

二,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1。教育和社會經濟。

2。教育和政治制度。

3。教育和社會文化。

4。教育和社會人口。

5個。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三,教育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人類發展概述

(b)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

1的主要因素。幾個因素會影響人的發展觀。

2。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因素。

(三)個體生理和心理發展和教育規律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荒涼

(一)概述

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的內涵和層次結構。教育目的

(二)教育價值取向的目標

2,基本觀點建立不同的價值取向,應該指出的是,價值取向

(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在中國及其精神實質。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3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在中國的教育。

(四)教育宗旨和當代素質教育

背景和素質教育的特點。

:2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比較

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

五校教育系統

(一)學校教育系統概述

學校系統的概念

因素影響的學術結構和特點的發展現代學制。

(二)學術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在歐洲和美國的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2中國的教育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教育的改革。

2 - (3,義務教育

(四)終身教育

六,學生和教師

(一)學生

本質屬性的學生。

2狀態的學生。

當代學生特點

(二)教師

升的出現和發展的教學專業

教師和教師的作用'勞動的特點。

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概念和作用。<BR /組成的師生關系。

/ 3型的師生關系。

4。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七的教育手段和課外活動

{一)教育概述手段

(二)在學校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特點和意義

學校課外活動的概念。

3種形式在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

學校課外活動的實施要求。

(三個課程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定義

2綜合實踐活動;

3,課程的特色綜合實踐活動。

4實踐活動的內容和發展概述

第二部分的教育心理學 BR />,教育心理學和教師專業成長

(a)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科學的定義。的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

(二)教師的專業成長

新教師專家教師:新教師,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特點。

專家教師的特點:專家教師和新教師的差異,教學專業知識,心理素質。

3教師自我成長和發展影響因素刻意培訓,教師專業發展,並創建一個完整的教學個性的學生和教育

心理發展(一)認知發展和教育

1。皮婭周傑倫的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思想,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在教育意義。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教育的意思。

(二)社會發展和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含義,教育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意義,教育意義。

個體社會化因素的影響:親子關系,同儕關系。

三個個體差異的學生和教育

- )學生的認知差異

確認已知的方式的差異。

差異認知

認知結構差異

4。教育意義的認知差異

(二)學生的個性差異

字元的概念。

.2個人的個性差異。

確定的個性差異。

差在品格教育意義。

(三)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概念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和教育。

2種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3個孩子有特殊需要的教育。

,學習和學習理論

(一)學習

定義學習左

研究的概述生物和社會意義。

學習分類:中國流行的學習分類,加涅的學習成果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分類,廣義的概念,知識的分類。

(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古典調理。 BR /> 2操作性調理。

社會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教學。

(三)學習認知觀點

1早期的認知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的頓悟說托爾曼認知地圖理論

認知學習: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的現代概念;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理論。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建構主義傾向

2個不同的成立)F義學習概念的主要區別是

2不同的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區別是

3建構主義學習中常見的

建構的教學學習。的意義。

(五)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本主義心理學概述

馬斯洛梳子學習理論:馬斯洛的理論學習,學習梳子理論

羅傑斯的學習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哲學,自由的原則的基礎上學習大號

4的意識形態教育實驗。

5個廣義知識學習

一)陳述性知識學習

表徵的陳述性知識。 - '3促進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不斷學習策略

(二)智力技能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系。

程序性知識表徵

智力技能採集流程和條件:智慧技能水平,識別技能的形成,概念學習,規則學習。

(3)認知策略學習

(1)性質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的分類。

認知策略學習過程和特點

認知學習貪婪傘。運動技能學習

(一)運動技能自然

運動技能的意義。

2。分類的運動技能。

3。熟練的操作特性<BR / (二)運動技能和收購保持

理論學習運動技能。

技能形成的階段收購指標匡斌

3。運動技能保持

(三)影響因素學習運動技能

有效的指導和示範指導,並找到了比較,指導內容,指導方法的示範影響。

2,做法:將行使分布,整體與部分,心理練習,行使鍛煉現狀

貪婪的干擾效果。

反饋:反饋的含義分類運動技能的學習,反饋的作用。

七,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的意義?日本醫療

(一)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態度

2的學習過程和理論的態度。 BR /> 3,促進態度的轉變。
4態度

(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價值觀?

值?形成和鞏固發展。

八,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遷移

(一)

決定

問題和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3,影響因素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和創造性。

(二)轉讓教

1概述學習遷移。
> 2。傳統的遷移理論。

當代的遷移理論及其教學意義。

4。為遷移而教,一般建議

這樣做,動機

(一)動機概述 BR />;動機和學習動機。

動機和需要激勵的關系。

動機

4。動機分類。

(二)激勵理論

加強

2層次的需求說

自我效能理論。的成就動機理論

(三)影響因素的動機歸因理論。 1的內部條件:學生需要與建議結構,成就和年齡特徵,個性特徵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水平的野心和價值觀,學生的焦慮程度。

2的外部條件:(一)家庭環境和輿論導向,教師為榜樣。

動機和激勵文化:文化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

十,學習評價

基本概念評價概述的理論

評價。

測量和評價的職能

有效評價的主要類型的測量和評估是必要的條件

(二)教師成就測試技術和教師成就測試步驟。的

常見的模具制備技術。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和法規

「教育法」的基本理論概述(一)教育法

「教育法」的意義。

「教育法」的特點:教育法「作為一般的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特點,」教育法「的特點是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教育是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特徵/ ::

教育法功能:

(2)教育法律關系

教育法律關系概述:的概念,特點,類型

教育法律關系的要素:教育主體的法律關系\對象,內容:

教育法律的產生,變化和原產地消除

(三)教育法「憲法」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思想和立法的基礎教育法,提供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法律規范。

教育的行政法規。

4地方病教育法規。一個

獨立的教育法規。

6,教育和行政法規的規定。

二,教育法,決策,執行和監督

(一)「教育法」開發

教育法「頒布的意義。

教育法:教育法律制定的程序,提出這項議案的審議公布

(二)教育法」實施

教育法律意義。

2教育法「實施的基本要求:根據法律規定,法律必須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教育依法合規。

0.4教育法適用

(5)教育法的有效性:時間效應,空間效應,效益的人。

(三)「教育法」的監督......
>「教育法」監管的意義。

教育法監督類型:國家,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社會監督的監督管理,監督國家權力的監督機關。 />,教育責任和教育法律救濟

(a)進行教育責任

教學的含義法律義務。

教育責任構成要件: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違反教育法律,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違法和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教育法律

教育責任類型: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救濟
>教育法律救濟:教育的意義的法律補救,特點::

教育的法律補救辦法:行政渠道,司法,仲裁渠道調解渠道。

教育申訴制度:教師申訴制度上訴制度,

教育行政復議的含義和特點的教育行政復議案件的范圍,程序

教育行政訴訟的范圍的概念和特點管轄程序

四所學校,教師和學生

的學校:學校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侵犯和預防,學校安全教育。

教師:教師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全國教師的制度,教師違法,預防

學生: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預防犯罪。

4。在學校的安全教育。

V教育方針的基本理論的教育政策概述

(一)

教育政策的意義: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差異的相關概念,教育政策

類型教育評估教育政策和體系結構

(二)教育和政治分裂的制定,執行,評估和監測

教育決策。

教育政策的實施。

3。政策。

教育政策監測

附:

1。人民中華民國「教育法」

2。教師法人民共和國的中國
>「義務教育法」,「中國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5。」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lO-2020)」(摘要)

第四部分的道德與道德教育

道德領域,職能,目標和內容

(一)道德領域

小道德道德

形成「道德教育」課程。道德

(二)道德功能

道德的個別功能。

2。道德的社會功能。

三個德育目標

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他們的分類。

中國的小學和中學,在新的德育目標。

B(四)道德教育的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教育。

美德教育

民主的法學教育和法治。

5。理想的教育。

6。心理素質教育。

開發

道德的要素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道德

(一)發展的道德意識的

道德的情感發展。

道德行為的發展。

(二)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發展,個人的道德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道德發展。

矛盾的個體道德發展之間的心理力量。

個體道德發展並形成長期,反復
三(一)道德原則,道德原則和方法

1。原理結合課堂生活。

轉移的原則。

長期良好的保存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喪失原則。

靈活的教學原則。

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的原則。

(2)德育方法

說服法。

培養方法。

一個例子方法

4個練習。

激勵法。

四職業道德和道德的規范

(一)道德

.1職業道德的概念是教師職業道德的。

區分職業道德和教師的道德

(二)道德規范

道德規范領域。 2的道德規范和分析

本集團的道德准則的核心內容。

'五,道德教育

(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要求教師的專業特點。

教師勞動的特點要求

當代教育的改革要求。從道德現狀的要求

(二)德育途徑

1道德教育的職前教育。

後教育在道德教育。

附件: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頒布)

第五部分的課程和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課程理論和實踐

(一)課程概述

過程的概念。

果型3約束當然是主要因素。

課程理論流派。

(2)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內涵。

2。當然目標設定的因素。

課程標准和課程內容。
> F三,課程資源......: -

1,課程資源的內涵和類型。

2。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四)課程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

課程設計模式。

(五)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內涵 2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BR />實施課程的因素。

成功課程實施。

(6)課程評價 -

3課程管理。 BR />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容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2。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理論和實踐

(一)教學概述

教育觀念

教學的基本任務。

3個基本方面的教學工作(二)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三)過程中教學

1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的性質。

3的基本規律的教學過程。

4個基本階段的教學過程。

(d)本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

2個別化教學。<BR

/小組教學

(五)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內涵。2常見的教學模式

(六)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概念。
>教學評估的作用和意義。

3型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原則p

四,教學技能和教學智慧

(一)課堂教學基本功進口的技能 - 一個...

問題的技能。

教學技能。

黑板技能

結課技能。

6筆字「技能教學智慧

(二)教訓

課程類型。

教訓

3課的評價。

(三)

5,課程與教學研究

(一)教育論文寫作。

意義的教育論文。

教育文章結構的要求。

3寫教育文章

(二)教育敘事寫作

教育敘事概念的一般步驟。

教育敘事特點

教育敘事分類。

教育敘事的標准。

教育敘事的寫作。

(c)教育徵文

什麼是教育隨筆。

2。教育隨筆的特點。

結構教育徵文

教育徵文。

- (4)教育劉稱為「

(d)教育案例寫作

1,什麼是教育案例。

2,撰寫教育案例的作用。

案例教育結構元素。

4。教育案例寫作應注意寫作

(5)教學反思1。什麼是教學反思。

欒移位。

2,教學反思「的思想。

3。如何寫教學反思。

4。教學反思內容。

5個。書面嚴謹的教學/ 6L:

5。寫教學反思。

。 6。寫教學反思的關注點。

(6)教學計劃,編寫

1。教學工作計劃的概念。

2。分類教學計劃。

3。教學計劃的特點。

4。教學計劃的結構。

(7)教學總結寫作

1。總結教學的概念。

2。教學總結工作的結構。

3。摘要寫點教學。

第六部分班主任工作知識

類的工作原理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歷史和現狀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和使命<BR / (三)教師的角色期望和角色沖突

1。老師歲的學生生產 - 。山

1。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

2。教師是類工作的領導者。

3。教師學校課程實施。

4。教師協調員任課教師。

(四)教師和教師教育質量幸福

二,主要任務,教師

(一)了解學生

(二)要求

(五)組織和培訓類組

1。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2。班集體的形成和培訓。

(c)班主任每天的日常管理

1。個別教誨。

2。建立學生檔案。

3。進行評估。 + A

4。班主任工作計劃和總結。

(D)類危機管理

,一流的工作原則,方法和藝術

(一)班的工作原理

1。學生主體原則。

2。因材施教。

3。集體教育的原則。

4。民主公正。

5個。閆差的經濟原則。

。 6。樹立一個好榜樣的原則。

二,班主任工作方法

1。推理教育法「。

2。勵磁。

3。 「示範法」的一個例子。

4。模擬方法的作用。

5個。引伸法律。

。 6。合同法。

(三)藝術類工作

4,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

(一)類內涵

(二)課堂活動類型

。思想道德帶領全班活動。

2。學習類課堂活動。

3。個性發展類班級活動。

4。社會健身課的課堂活動。

(三)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的原則

1。生命的原則。

2。民主化原則。

3。個性化原則。

4。開放的原則 -

(四)的過程中,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

(五)評估之類的活動,並擴大

第七部分的基礎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基礎

1。教育技術的內涵。

。 2。教育技術的發展。

3。教育技術和教育的改革。

4。教育技術的應用。

二,理論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

- (一)教學設計

1。需求分析。

2。學習者。

3。含量分析。

4。目標。

5個。制定教學策略。

(二)的基本理論,教育技術

1。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

2。的過程中,教育技術的基本要素。 「

3。教育技術教師。

4。學生在教育技術。

5個。教育技術知識和資源。

。 6。教育技術的應用和角色。

(3)教學媒體的理論

1。媒體和教學媒體。

2。示範教學媒體。

3。互動教學媒體。

4。基於流程的教學媒體。

5個。評估為基礎的教學媒體。

。 6。教學媒體的發展。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開發

(一)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開發

1。多媒體課件的特點。

2。多媒體課件的設計。

3。簡報多媒體課件開發。

4。多媒體課件的應用。

4。多媒體課件的應用。

(二)互動式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開發

1。互動多媒體課件表徵。

2。互動多媒體課件設計。

3。互動多媒體課件的應用程序。

(三)社會支持教育軟體應用

1。社會支持的類型特點和教育應用軟體。

2。社會支持教育軟體應用。

。四,教育技術應用

1。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

2。自學習的教育技術。

3。教育技術的研究。

4。教育技術在知識管理。

變化SIT學習評估。
第八部分的時事政治

⑵ 如何從越努力越焦慮的境況,扭轉為越努力越興奮愉悅

四、用耐心取代急功近利心

當你的路線圖和努力的方式都沒有大的問題,你也能感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都在離目標越來越近的時候。此時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希望,哪怕是渺茫的希望。焦慮仍在,不確定性仍在,前途仍未可知,此時,你需要的是耐心。猶如種子種下,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成熟,收獲,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但急功近利的功利心可以在任何階段摧毀這一切,若失去耐心而中止,一切都是鏡中月,水中月。

五、擁有健康心理的個人素質

心理健康程度是決定最終結果的深層次原因。譬如,面對同樣的外部壓力境況,心理承受弱的個體,在心理體驗上就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進而產生更加強烈的焦慮感,而其他個體卻沒有如此大的不良反應,甚至沒有不良反應。

如果個體在做事過程中,相對於周圍的其他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而且在強度上比周圍人更強烈,甚至引發各種失調反應。譬如,其一,對自己正常的社會功能有比較大的不良影響;其二、引發持續性的失眠、胸悶、腸胃不適,神經性頭疼等不良軀體反應;其三、持續性的不良情緒自我不能化解。此時,需要考慮自己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的因素。如,自己是不是內心很自卑,內心缺乏獨立性,心理承受性弱,有什麼不合理的信念等等。此時化解了心理上的困擾,讓自己心理上獲得成長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六、超越成敗,賦予經歷以價值!

任何人的努力,只為兩樣東西。一樣東西是努力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成績,可能是職位,金錢,愛情,或者相伴隨的各種心理需求。另外一樣東西是努力過程帶來的愉悅和意義。

如果你定了太高的目標,有太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以至於你根本不相信能夠實現,但即便如此,你依然願意付出努力。那麼,你不但有勇氣、魄力,而且有了尊嚴,承擔失敗代價所帶來的尊嚴。而這必定是因為你對那件事情賦予了超越成敗以外的意義。這樣的意義有很多,例如親情、友情,或者某種言語無力承載的感情,或任何經歷給你帶來的內在的自我成長等!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追求。

七、擁有自然享受的心態

最後,都請你記住,您的所有的成功,都是為了享受生活、享受親情互動,而去努力向追求的。有著這個享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才能走得輕松、持久,你的成功才有價值,否則,你可能永遠都到達不了成功的目標,或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浮雲一片。

作者:代寶義,美齡心理工作室資深心理咨詢師

⑶ 求《江西省中小學教師統一招聘考試大綱(試行)》內容!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主要涵蓋教育學、教育心理德育和師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班作常識、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與應用、時事政治等8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學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歷史發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學校教育的產生。
4.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
(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2.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3.教育學的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
(三)教師與教育學
1.教育學的價值。
2.教師如何學習教育學。
二、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1.教育與社會經濟。
2.教育與政治制度。
3.教育與社會文化。
4.教育與社會人口。
5.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三、教育與個體發展的關系
(一)人的發展概述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幾種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觀。
2.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內涵和層次結構。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不同價值取向的基本觀點。
2.在確立價值取向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實質。
2.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
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四)教育目的與當代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與特徵。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比較。
3.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五、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學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響學制的因素及當代學制發展的特徵。
(二)學制的形成與發展
1.歐美現代學制的建立。
2.我國學制的形成與發展。
3.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三,義務教育
(四)終身教育
六、學生與教師
(一)學生
1.學生的本質屬性。
2.學生的地位。
3.當代學生的特點。
(二)教師
l。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2.教師角色和教師勞動的特點。
3.教師的職業素養。
4.教師專業發展。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師生關系的構成。
/3.師生關系的模式。
4.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徑與課外教育活動
{一)教育途徑概述
(二)學校課外活動
1.課外活動的概念、特點與意義。
,2.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內容。
3.學校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
4.學校課外活動的實施要求。
(三)綜合實踐活動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界定。
2.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
4.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及其開發。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學
一、教育心理學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1.教育心理學的定義。
2.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3.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二)教師的專業成長

1.從新教師到專家教師:新教師的特點、教師專業發展階段。
2.專家教師的特點:專家教師與新教師的差異、教學專長、心理品質。
3.教師的成長及培養:影響因素、教師發展中的刻意訓練、塑造完整的教學人格。
、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與教育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基本觀點、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
2.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基本觀點、在教育上的意義。
(二)社會化發展與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含義、教育意義。
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含義、教育意義。
3.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同伴關系。
,三、學生個體差異與教育
—)學生的認知差異
1.認知方式差異。
2.認知能力差異。
3.認知結構差異。
4.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個別差異。
3.性格差異的鑒定。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1.特殊兒童的概念。
2.特殊兒童的類型。
3。特殊兒童的教育。
四、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概述
1.學習的定義。 遺
2.學習的生物與社會意義。
3.學習的分類:我國流行的學習分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分類、廣義知識觀的分類。
(二)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1.經典條件作用。
2.操作條件作用。
3.社會學習論。
4.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認知主義的學習觀
1.早期的認知學習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的頓悟說、托爾曼認知地圖論。
2.現代認知學習觀: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理論。
(四)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建構主義的不同傾向。 『
2.不同建)f義學習觀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分歧。
3.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點。
4.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教學含義。
(五)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人本主義心理學概述。
2.馬斯洛與康布斯的學習理論:馬斯洛的學習理論、康布斯的學習理論。
,.羅傑斯的學習理論: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為基礎的學習L原則。
4.人本主義思想在教育上的實驗。
五、廣義知識的學習
一)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1.陳述性知識的表徵。
2.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和條件(六步三段兩分支)。
—』3.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學習
1.知識與技能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的表徵。
3.智慧技能的習得過程和條件:智慧技能的層次、辨別技能的形成、概念學習、規則學習。
(三)認知策略的學習
1.認知策略的性質。
2.認知策略的分類。
3.認知策略學習的一般過程和特點。
4.認知饞傘學習的條件。
。六、動作技能的學習
(一)動作技能的性質
1.動作技能的含義。
2.動作技能的分類。
3.熟練操作的特徵。
(二)動作技能的習得與保持
1.動作技能學習的理論。
2.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與習得的指標。豳匡
3.動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因素
1.有效的指導與示範:指導與發現的比較、指導內容的影響、指導方法的影響、示範。
2.練習:練習的分布、練習中的整體與局部;心理練習、練習中的情
婪干擾效應。
3.反饋:反饋的含義與分類、反饋在動作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七、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改變日醫
(一)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1.態度的含義。
2.態度的學習的過程與理論。
3.促使態度改變的方法。
4.鞏固態度的方法。
(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1.價值觀概述。
2.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八、問題解決與遷移
(一)問題解

1.問題及問題解決。
2.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
3.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4.問題解決的策略。
5.問題解決與創造。
(二)為遷移而教
1.學習遷移概述。
2.傳統遷移理論。
3.當代的遷移理論及其教學含義。
4.為遷移而教的一般建議。
辦、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概述
;1.動機與學習動機。
2.動機與需要、誘因的關系。
3.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4.學習動機的分類。
(二)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論。
2.需要層次說。
3.自我效能感理論。
4.成敗歸因理論。
5.成就動機理論。
(三)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
1.內部條件: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成就與年齡特點、學生的性格特徵和個別差異、學生的志向水平和價值觀、學生的焦慮程度。
2.外部條件:家庭環境與社會輿論、教師的榜樣作用。
3.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
十、學習的測評
(一)測評理論概述
1.測評中的基本概念。
2.測量與評價的功能。
3.測量與評價的主要類型。
4.有效測評的必要條件。
(二)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技術
1.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步驟。
2.常見題型的編制技術。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規
一、教育法基本理論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義。
2.教育法的特點:教育法作為一般社會規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點、;教育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特點。』教育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特點。/.::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關系
1.教育法律關系概述:概念、特徵、類型。
2.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
3.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三)教育法的淵源
1.憲法:規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立法依據、規定了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法律規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規。
4.地方性教育法規。
5.自主性教育法規。
6.教育行政規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實施與監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義。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議案的提出、審議、通過、公布。
(二)教育法的實施
1.教育法實施的含義。
2.教育法實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適用。
5.教育法效力: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對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監督 …
1.教育法監督的含義。
2.教育法監督的類型: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社會的監督。
三、教育法律責任與教育法律救濟
(一)教育法律責任
1.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
2.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行為違反教育法律、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3.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
(二)教育法律救濟
1.教育法律救濟:教育法律救濟的含義、特徵。 ,:, :
2.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調解渠道。
3.教育申訴制度:教師申訴制度、學生申訴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復議:教育行政復議的含義和特徵、受案范圍、程序。
5.教育行政訴訟:概念和特徵、受案范圍、管轄、程序。
四、學校、教師和學生
1.學校:學校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違法行為與預防、學校安全教育。
2.教師:教師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國家教師制度、教師違法與,,預防。
3.學生: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
4.學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義: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與相關概念的區別、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類型和體系結構。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執行、評價與監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執行。
3.教育政策的評估。
4.教育政策的監控。
附: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5.《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師德教育
一、德育范疇、功能、目標與內容
(一)德育范疇
1.小德育與大德育。
2。我國「大德育」形成的歷程。
3.我國大德育出現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個體性功能。
2.德育的社會性功能。
三,德育目標
1.德育目標及其分類。
2.新時期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
乙(四)德育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與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質教育。
二、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一)品德要素的發展
1.道德認識的發展。
2.道德情感的發展。
3.道德行為的發展。
(二)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品德發展是諸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品德發展是個體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的。
3.心理內部矛盾是個體品德發展的動力。
4.個體品德的發展與形成具有長期性與反復性。
三、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一)德育原則
1.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
2.疏導性原則。
3.長善救失原則。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5.靈活施教原則。
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7.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二)德育方法
1.說服法。
2.陶冶法。
3.榜樣法。
4.鍛煉法。
,5.獎懲法。
四、師德與師德規范
(一)師德概念
.1.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
2.師德與教師道德之間的區別。
(二)師德規范
1.師德規范的基本范疇。
2.師德規范的核心內容及其解析。
3.我國師德規范存在的問題。
『五、師德教育
(一)加強師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師職業特性的要求。
2.教師勞動特點的要求。
3.當代教育變革的要求。
4.來自師德現狀的要求。
(二)師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1.職前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2.職後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頒布)
第五部分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一、課程理論與實踐
(一)課程概述

1.課程的概念。

果程類型。.3.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4.課程理論流派。
(二)課程目標
1.課程目標的內涵。
2.課程目標制定的因素。
3.課程標准和課程內容。
f三,課程資源 ……:上-
1.課程資源的內涵與類型。
2.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課程設計
1.課程內容的選擇。
2.課程組織。
3。課程設計模式。
(五)課程實施
1.課程實施的內涵。
2.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3.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
4.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
(六)課程評價 !.-
1.課程評價。
2.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3.課程管理。
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
1.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2.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3.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理論與實踐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概念。
2.教學的基本任務。
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二)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學過程的本質。
3.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四)教學組織形式
1.班級授課制。
2.個別教學。
3.分組教學。
(五)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的內涵。
2.常見的教學模式。
(六)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概念。
2.教學評價的功能與意義。
3.教學評價的類型。
4.教學評價的原則p
四、教學技能與教學智慧
(一)課堂教學基本技能
1.導入技能。 —-一…
2.提問技能。
3.講授技能。
4.板書技能。
5.結課技能。
6.「三筆字」技能。
(二)說課
1.說課的類型。
2.說課的內容。
3.說課的評價。
(三)教學智慧
五、課程與教學研究
(一)教育論文的寫作。
1.教育論文的含義。
2.教育論文的結構要求。
3.撰寫教育論文的一般步驟。
(二)教育敘事的寫作
1.教育敘事的概念。
2.教育敘事的特點。
3。教育敘事的分類。
4.教育敘事的標准。
5.教育敘事的寫作。
(三)教育隨筆的寫作
1.什麼是教育隨筆。
2.教育隨筆的特點。
3.教育隨筆的結構。
4.教育隨筆的寫作。
—(四)教育劉》叫」
(四)教育案例的寫作
1.什麼是教育案例。
2.寫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結構要素。
4.教育案例寫作應注意的事項。
(五)教學反思的寫作
1.什麼是教學反思。
鸞。移什麼。
2.「教學反思」思什麼。
3.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4.教學反思的內容。
5.寫好教學嚴/6l:
5.寫好教學反思的方法。
6.寫教學反思的注意點。
(六)教學工作計劃的寫作
1.教學工作計劃的概念。
2.教學工作計劃的分類。
3.教學工作計劃的特點。
4.教學工作計劃的結構。
(七)教學工作總結的寫作
1.教學工作總結的概念。
2.教學工作總結的結構。
3.教學工作總結的撰寫要點。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識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歷史和現狀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義與任務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與角色沖突
1.班主任是學歲產—.山
1.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
2.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
3.班主任是學校教育計劃的貫徹者。
4.班主任是各任課教師的協調者。
(四)班主任的素質與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內容
(一)了解學生
(二)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2.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三)班級日常管理
1.個別教育。
2.建立學生檔案。
3.操行評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四)班級危機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方法與藝術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
2.因材施教原則。
3.集體教育原則。
4.民主公正原則。
5.嚴慈相濟原則。
6.以身作則的原則。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說理教育法。
2.激勵法。
3.榜樣示範法。
4.角色模擬法。
5.暗示法。
6.契約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藝術
四、班級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班級活動內涵
(二)班級活動的類型
1.思想道德引領類班級活動。
2.學習提高類班級活動。
3.個性發展類班級活動。
4.社會適應類班級活動。
(三)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的原則
1.生命化原則。
2.民主化原則。
3.個性化原則。
4.開放化原則-
(四)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的過程
(五)班級活動的評估與拓展
第七部分 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與應用
一、現代教育技術基礎
1.教育技術內涵。
.2.教育技術發展。
3.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
4.教育技術應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基礎
—-(一)教學設計
1.需求分析。
2.學習者分析。
3.內容分析。
4.目標分析。
5.教學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術基礎理論
1.教育技術基本觀念。
2.教育技術基本要素與過程。『
3.教育技術中的教師。
4。教育技術中的學生。
5.教育技術中的知識與資源。
6.教育技術應用與角色。
(三)教學媒體理論
1.媒體與教學媒體。
2.演示型教學媒體。
3.交互型教學媒體。
4.過程型教學媒體。
5.評價型教學媒體。
6.教學媒體發展。
三、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一)演示型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1.演示型多媒體課件特徵。
2.演示型多媒體課件設計。
3.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開發。
4.演示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4.演示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二)交互型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1.交互型多媒體課件特徵。
2.交互型多媒體課件設計。
3.交互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三)社會性支持軟體教育應用
1.社會性支持軟體類型及教育應用特徵。
2.社會性支持軟體教育應用。
.四、教育技術應用
1.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教育技術在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3.教育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
4.教育技術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h改育技術在學習評價中的應用。
第八部分 時事政冶

⑷ 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專義與廣義兩種:屬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4)校園認知地圖擴展閱讀

有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

1、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論語》

3、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

4、學而不用則廢,用而不學則滯;學用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5、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 ——列寧

6、在尋求真理的長河中,唯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華羅庚

7、學習有如母親一般慈愛,它用純潔和溫柔的歡樂來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額外的報酬,也許就是罪過。 ——巴爾扎克

⑸ 定向越野比賽的選播方法

第一章 短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短距離賽的特徵是高速。它檢驗運動員在復雜環境中認知地圖的能力和在高速奔跑中選擇線路、完成線路的能力。短距離線路設計應在整個比賽中體現速度要素。線路可以要求爬高,但要避免迫使運動員不得不走的陡坡。運動員面臨的挑戰應是選擇並完成最佳線路到達檢查點的能力,而不是找到檢查點。例如,最明顯的離開檢查點路徑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線路應要求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保持集中。不能提供這種挑戰的環境不適合短距離賽。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設計應考慮短距離賽允許觀眾沿途觀看的特點,所有檢查點應有人看護,也有必要在關鍵通道安排檢查員或安全員提醒想靠近運動員的觀眾,確保運動員不受干擾。起點應位於賽場,觀眾區可沿線路安排。修建一些臨時看台和安排現場宣告員可提高競賽的觀賞價值。在賽區,應將觀眾區和媒體/攝影師明確分開。線路設計時應避免誘導運動員走捷徑穿過私家區域或其它禁區。如有這類風險,應在現場安排檢查員。應避免過於復雜,無法確定運動員在高速奔跑中能否認知地圖的地域(如復雜的三維結構)。
三、地圖
執行ISSOM規范。比例尺1:4000或1:5000。關鍵的是地圖正確,准確表達影響線路選擇和奔跑速度的特徵,能在高速奔跑中認知。在城區外,重要的是正確表達使跑速降低的因素,包括程度和范圍。在城區,妨礙通行的障礙物應根據大小恰當地分類表示。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1分鍾。運動員只有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12-15分鍾,最好是12-13分鍾。
第二章 中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中距離賽的特徵是技術。中距離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強調由精確導航和找出檢查點構成的挑戰。它要求運動員持續集中於讀圖,離開檢查點時會伴有許多方向變化。線路選擇是基本要素,但不應以降低技術要求為代價,行進線路本身應包括導航要求。線路應有速度變換要求,如有穿越不同類型植被的路段。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參賽者,就像在終點一樣。起點應位於賽場。線路最好能讓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賽場。因此,賽場選擇的要求高,既要提供適當地形,又要為觀眾觀看比賽提供良好的可能性。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1:10000或1:75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2分鍾或1分鍾。運動員只有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一)M21E和W21E為30-35分鍾;
(二)M12A、W12A、M55和W50為20-25分鍾;
(三)其它組別均為25-30分鍾;
(四)如比賽在酷暑、嚴寒或濕熱中進行,M21E和W21E的勝出時間為25-30分鍾。
第三章 長距離賽
一、項目概要
長距離賽的特徵是耐力。長距離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目的是檢驗運動員做出高效線路選擇、認知地圖和根據長時間運動中耐力和體能要求安排比賽的能力。長距離賽強調線路選擇和概略導航,要求地形最好是丘陵。檢查點是一個有線路選擇要求的長路段的終點,尋找檢查點的難度本身並不重要。長距離賽的某些部分可以包括中距離賽的典型要素——突然改變線路的線路選擇模式,加入一段帶有有更高技術要求的路段的線路。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運動員,就像在終點一樣,最好是起點位於賽場,線路能讓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賽場。長路段是長距離賽特有的要素,它比路段的平均長度要長得多。長路段的長度取決於地形類型,可以從1.5公里到3.5公里。線路應包含兩個或更多的這種要素(沿選定線路行進時仍需要集中於讀圖)。長距離賽的另一個重要要素是運用線路設置技術分散聚集在一起的運動員。特別是在採用2分鍾的出發間隔時,應使用蝶形或其它分散方法。用地形作為分散手段也是必要的,如設計一條通過通視度受限區域的線路。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1:100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2分鍾或1分鍾。運動員只有在離開出發線後才能使用地圖。
五、勝出時間
(一)M21E為60-70分鍾,W21E為50-60分鍾;
(二)M18E為55-65分鍾,W18E為45-55分鍾;
(三)M55A為35-45分鍾,W50A為30-40分鍾;
(四)M35A為50-60分鍾,W30A為40-50分鍾;
(五)M21A為55-65分鍾,W21A為45-55分鍾;
(六)M18A為50-60分鍾,W18A為40-50分鍾;
(七)M16A為40-50分鍾,W16A為35-45分鍾;
(八)M14A為35-45分鍾,W14A為30-40分鍾。
第四章 百米定向
一、項目概要
百米定向的特徵是節奏,它在開闊、易跑性和通視度非常好,伴有音樂的天然或人工布置的微形場地中舉行,觀眾可以觀看整個比賽過程。百米定向檢驗運動員在復雜環境的高壓下保持集中,不斷改變速度和方向中調控節奏、選擇線路和完成線路的能力。檢查點很簡單,尋找檢查點的挑戰來自檢查點周圍許多相似的其它線路的檢查點,甚至在同一檢查點特徵的不同位置都可能設置檢查點。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設計應考慮觀眾可以觀看整個比賽過程的特點,應讓觀眾能夠看懂比賽,應在比賽場地和觀眾之間設置必要的隔離帶,以確保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會受到干擾。另外,也應將觀眾和媒體代表/攝影師明確地分開。如有可能,應搭建臨時看台以提高競賽的觀賞價值。為採用分組集體出發的淘汰賽設計線路和賽場時,在線路的開始部分應通過線路設計技術和/或賽場設置技術盡早將運動員分散,避免跟跑和可能影響運動員節奏的搶打。但是,這種技術可能影響觀賞性,在線路中不能過多的應用。線路的中間部分最好利用天然或人工障礙,通過線路選擇分散運動員,但應控制線路選擇的范圍,最好採用中小范圍的線路選擇。線路結束部分不能過多地安排帶有線路選擇的路段,線路選擇最好是小范圍的,通過路段長度和方向的變化以及完成路段過程中的方向變化創造一種短兵相接的激烈氣氛。最後一段必經線路應是一條長度超過30米,能讓運動員齊頭並進的直道。在終點線後也應安排一條足夠長的直道作為減速緩沖區。另外,線路設計時應特別注意流向控制和引導,盡量避免出現因避讓的而影響運動員節奏的情況。
三、地圖
在《中國百米定向地圖規范》發布前參照ISSOM執行,但符號應根據場地特點適當放大。比例尺1:1000或1:5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或分組集體出發。採用間隔出發時,間隔為30秒。精英組應採用分組集體出發,通過2-3個輪次的淘汰賽決定運動員的最終名次。分組集體出發的時間間隔由總裁判長根據臨場情況控制。
五、勝出時間
2-4分鍾,最好是2-3分鍾。集體出發的比賽根據運動員沖過終點線的順序確定名次。
第五章 接力賽
一、項目概要
接力賽的特徵是團隊競爭。接力賽在城區外(大部分被森林覆蓋)舉行。接力賽建立在技術要求的概念之上,相較於長距離賽,接力賽與中距離賽更加相似。一些長距離賽的典型要素,如有線路選擇的長路段應出現在接力賽中,讓運動員在不發生互相聯系的情況下通過。好的接力賽地形有這樣的特點:使運動員失去相互間的視覺聯系(如濃密的植被,眾多的丘陵/窪地等)。通視度好的區域連續不斷的地形不適合接力賽。
(註:必要時,短距離賽也可以在適合短距離賽的場地上舉行。這種情況下,接力賽各賽段將具有短距離賽的典型要素)
二、線路設計要點
接力賽是觀眾喜愛的項目,它提供了團隊間短兵相接的激烈競爭,首先到達終點的團隊為獲勝者。賽場的設計和線路設置必須考慮這一點(如使用分支線路時,線路間的時間差別應較小)。每一棒運動員都要通過賽場,如有可能,從賽場應能看到正在接近最後一個檢查點的運動員。應提供適當數量的媒體報道時間(不但可將電視報道檢查點的情況直播在賽場的大屏幕上,而且還可在森林中安排解說員)。集體出發要求用線路設計將運動員互相分散(例如分支)。應該仔細將最好的運動隊分配到不同的分支組合中。基於公平的要求,所有運動員的賽段的最後部分應該相同。除分批通過賽場(包括位於賽場的檢查點)外,不允許觀眾沿途觀看。
三、地圖
執行ISOM規范。比例尺為1:10000或1:7500。應根據線路設計的復雜性決定地圖比例尺(如檢查點間相互靠近的短路段可能要求較大的比例尺)。
(註:接力賽在短距離賽場地舉行時,執行ISSOM規范,比例尺為1:5000或1:4000)
四、出發
第一棒集體出發,後續各棒按規定的順序,與上一棒完成地圖交接後,或與上棒擊掌交接並取得本棒地圖後出發。
五、勝出時間
接力賽中有兩個時間概念:總時間和各棒時間。勝出時間是指總時間。在總時間框架內,各棒時間可不同,但應限制在規定的區間內。
(一)M21E為90-120分鍾(各棒時間30-50分鍾),W21E為90-110分鍾(各棒時間30-45分鍾);
(二)M18E為80-110分鍾(各棒時間25-45分鍾),W18E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
(三)M55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50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四)M35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W30A為80-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
(五)M21A為80-110分鍾(各棒時間25-45分鍾),W21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
(六)M18A為80-100分鍾(各棒時間25-40分鍾),W18A為80-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
(七)M16A為75-90分鍾(各棒時間25-35分鍾),W16A為75-90分鍾(各棒時間25-30分鍾);
(八)M14A為60-8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14A為60-8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九)M12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W12A為60-70分鍾(各棒時間20-30分鍾)。
(註:接力賽在短距離賽場地上舉行時各棒時間均為15-20分鍾,勝出時間為50-60分鍾)
第六章 團隊賽
一、項目概要
團隊賽的特徵是團隊協作。團隊賽檢查點分為兩類,要求所有團隊成員都應按規定順序親自到訪的必經點和只要求團隊中有一名成員按任意順序到訪,的自由點。比賽中,團隊各成員分工協作到訪應到訪的檢查點,以最後一名到達終點成員的成績為整個團隊的成績。對團隊來說,它檢驗團隊成員分工協作的能力,既要求團隊中有一名有戰略意識,理解定向運動技戰術要求,充分了解團隊成員的能力,能讓所有成員在比賽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的領導者,又要求團隊成員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補充,形成一種高效的群體環境。對團隊各成員來說,團隊賽具有積分定向的典型要素,主要的挑戰是如何為應到訪的檢查點找出一個最佳的到訪順序,尋找檢查點的難度並不重要。團隊賽的場地適應性非常廣泛,適合短距離賽、中距離賽、長距離賽和接力賽的場地均可以作為團隊賽的場地。隨著場地類型的不同,團隊賽可包括不同比賽類型的一些特有要素。
二、線路設計要點
線路應該讓觀眾看到比賽中的參賽者,最好是起點和最後一個必經點都放在賽場,讓觀眾能同時看到團隊成員分圖出發和在最後一個必經點匯合的過程。線路中必經點的難度應有一定的跨度,但不應有非常難的檢查點。由必經點組成的線路應貫穿整個比賽場地,並按規定的到訪順序連接起來,依次標上序號。如某區域位於連線上的自由檢查點太多,可以對連線進行剪裁。設計線路時應通過自由點布局將整個場地分成若干個有不同技能、體能和心理要求的區域,同一區域內自由點的難度應保持一定的跨度。此外,應在終點區最後一個必經點旁設一個等待區。
三、地圖
根據場地類型執行ISOM規范或ISSOM規范。比例尺包括1:10000、1:7500、1:5000或1:4000。
四、出發
間隔出發,間隔為3分鍾或4分鍾。與其它項目不同,團隊賽中運動員離開出發線,取得地圖後,可以在出發線前的分圖區分圖。分圖時間計入比賽成績。在分圖區分圖的時間不得超過出發間隔時間。
五、勝出時間
以最後一名到達終點成員的成績為整個團隊的成績。
(一)M21E、W21E、M18E和W18E12-35分鍾。
(二)M55、W50、M12A和W12A勝出時間為12-25分鍾;
(三)其它組別的勝出時間均為12-30分鍾。

⑹ 建築空間環境與行為的內容簡介

1.1 環境行為學的解釋
1.2 環境行為學的發展歷程
1.2.1 國外環境行為學發展簡述
1.2.2 我國環境行為學發展簡述
1.3 環境行為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1.3.1 環境行為學的特點
1.3.2 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2.1 建築空間發展概述
2.1.1 中國建築空間的發展
2.1.2 西方建築空間的發展
2.2 建築空間的類型
2.2.1 從空問行為層次劃分
2.2.2 從邊界形態行為劃分
2.2.3 從使用行為劃分
2.2.4 從空間行為態勢上劃分
2.2.5 從構成行為方式上劃分
2.2.6 從分隔手段行為上劃分
2.2.7 從空間結構行為特徵上劃分
2.2.8 從空間行為確定性上劃分
2.3 行為對建築空間的影響
2.3.1 需求行為與空間
2.3.2 心理行為與空間
2.3.3 文化行為與空間 3.1 人體功效學概述
3.2 人體尺度概述
3.2.1 人體功效學的基礎數據及應用原則
3.2.2 人體生理計測
3.2.3 人體心理計測
3.3 空間尺度設計
3.3.1 家居空間的人體功效學
3.3.2 辦公空間的人體功效學 4.1 感覺
4.2 知覺與認知
4.2.1 感覺與知覺
4.2.2 知覺定勢
4.2.3 適應
4.2.4 對變化的知覺
4.2.5 認知
4.3 感覺、知覺、認知與空間環境設計
4.3.1 視覺
4.3.2 其他感覺與環境體驗
4.3.3 不同感覺在空間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5.1 格式塔知覺理論
5.1.1 格式塔心理學簡介
5.1.2 格式塔的含義
5.1.3 格式塔的組織原則
5.2 生態知覺理論
5.2.1 生態知覺理論簡述
5.2.2 生態知覺的意義
5.3 概率知覺理論
5.3.1 概率知覺理論簡述
5.3.2 概率知覺理論的意義
5.4 環境知覺理論在建築設計及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5.4.1 格式塔知覺理論在建築設計及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5.4.2 生態知覺理論在環境問題中的應用 6.1 認知地圖理論
6.1.1 認知地圖概述
6.1.2 認知地圖的組成要素
6.1.3 認知地圖的特點及功能
6.2 城市環境認知研究
6.2.1 城市公共意象圖
6.2.2 環境調研方法
6.2.3 認知地圖研究實例——以西安交通大學校園環境為例 7.1 個人空間
7.1.1 個人空間的概念
7.1.2 個人空間的度量
7.1.3 人際距離的大小與分類
7.1.4 個人空間的功能
7.1.5 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
7.1.6 接觸中的空間定位關系
7.2 私密性
7.2.1 私密性的概念
7.2.2 私密性的功能
7.2.3 最優私密性水平
7.2.4 私密性空間與環境設計
7.3 領域性
7.3.1 領域性的概念
7.3.2 領域的類型
7.3.3 領域的功能
7.3.4 領域的空間層次 8.1 外部公共空間活動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外部空間活動的類型
8.1.3 研究現狀
8.1.4 研究方法
8.2 外部公共空間行為模式研究
8.2.1 行為模式
8.2.2 影響行為模式的因素
8.3 基於行為的外部公共空間設計——以商業步行街和城市廣場為例
8.3.1 商業步行街
8.3.2 城市廣場 9.1 使用後評價(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概述
9.1.1 使用後評價的概念
9.1.2 使用後評價研究的發展過程
9.1.3 使用後評價研究目的及性質
9.1.4 使用後評價的過程及考察因素
9.1.5 使用後評價的檢驗
9.2 使用後評價的操作程序及方法
9.2.1 使用後評價的類型
9.2.2 使用後評價的操作程序
9.2.3 使用後評價的研究方法
9.3 使用後評價(POE)在建成環境中的應用
9.3.1 使用後評價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以西安市大雁塔北廣場使用後評價為例
9.3.2 使用後評價在建成建築中的應用——以西安交通大學康橋苑食堂使用後評價為例 10.1 環境-行為研究與建築設計的關系
10.1.1 環境-行為學的研究過程
10.1.2 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10.1.3 環境行為學科與建築設計結合的方向
10.2 兩種設計模式
10.2.1 設計者與使用者
10.2.2 「直線型」設計模式
10.2.3 「環型」設計模式
10.3 使用後評價(POE)與建築設計
10.3.1 使用後評價(POE)在建築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10.3.2全新的設計過程
10.3.3 POE在設計過程中的應用框架
10.4 建築計劃與建築設計
10.4.1 建築計劃學概述
10.4.2 建築計劃學的理念
10.4.3 建築計劃學的研究方法 ……

⑺ 浙江2010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

教育學、心理學考試復習大綱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主要涵蓋教育學、教育心理德育和師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班作常識、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與應用、時事政治等8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學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歷史發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學校教育的產生。
4.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
(二)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2.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3.教育學的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
(三)教師與教育學
1.教育學的價值。
2.教師如何學習教育學。
二、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1.教育與社會經濟。
2.教育與政治制度。
3.教育與社會文化。
4.教育與社會人口。
5.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三、教育與個體發展的關系
(一)人的發展概述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幾種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觀。
2.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內涵和層次結構。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不同價值取向的基本觀點。
2.在確立價值取向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實質。
2.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
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四)教育目的與當代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與特徵。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比較。
3.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五、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學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響學制的因素及當代學制發展的特徵。
(二)學制的形成與發展
1.歐美現代學制的建立。
2.我國學制的形成與發展。
3.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三,義務教育
(四)終身教育
六、學生與教師
(一)學生
1.學生的本質屬性。
2.學生的地位。
3.當代學生的特點。
(二)教師
l。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2.教師角色和教師勞動的特點。
3.教師的職業素養。
4.教師專業發展。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師生關系的構成。
/3.師生關系的模式。
4.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徑與課外教育活動
{一)教育途徑概述
(二)學校課外活動
1.課外活動的概念、特點與意義。
,2.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內容。
3.學校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
4.學校課外活動的實施要求。
(三)綜合實踐活動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界定。
2.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
4.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及其開發。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學
一、教育心理學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1.教育心理學的定義。
2.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3.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二)教師的專業成長

1.從新教師到專家教師:新教師的特點、教師專業發展階段。
2.專家教師的特點:專家教師與新教師的差異、教學專長、心理品質。
3.教師的成長及培養:影響因素、教師發展中的刻意訓練、塑造完整的教學人格。
、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與教育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基本觀點、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
2.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基本觀點、在教育上的意義。
(二)社會化發展與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含義、教育意義。
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含義、教育意義。
3.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同伴關系。
,三、學生個體差異與教育
—)學生的認知差異
1.認知方式差異。
2.認知能力差異。
3.認知結構差異。
4.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個別差異。
3.性格差異的鑒定。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1.特殊兒童的概念。
2.特殊兒童的類型。
3。特殊兒童的教育。
四、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概述
1.學習的定義。 遺
2.學習的生物與社會意義。
3.學習的分類:我國流行的學習分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分類、廣義知識觀的分類。
(二)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1.經典條件作用。
2.操作條件作用。
3.社會學習論。
4.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認知主義的學習觀
1.早期的認知學習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的頓悟說、托爾曼認知地圖論。
2.現代認知學習觀: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理論。
(四)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建構主義的不同傾向。 『
2.不同建)f義學習觀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分歧。
3.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點。
4.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教學含義。
(五)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人本主義心理學概述。
2.馬斯洛與康布斯的學習理論:馬斯洛的學習理論、康布斯的學習理論。
,.羅傑斯的學習理論: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為基礎的學習L原則。
4.人本主義思想在教育上的實驗。
五、廣義知識的學習
一)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1.陳述性知識的表徵。
2.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和條件(六步三段兩分支)。
—』3.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學習
1.知識與技能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的表徵。
3.智慧技能的習得過程和條件:智慧技能的層次、辨別技能的形成、概念學習、規則學習。
(三)認知策略的學習
1.認知策略的性質。
2.認知策略的分類。
3.認知策略學習的一般過程和特點。
4.認知饞傘學習的條件。
。六、動作技能的學習
(一)動作技能的性質
1.動作技能的含義。
2.動作技能的分類。
3.熟練操作的特徵。
(二)動作技能的習得與保持
1.動作技能學習的理論。
2.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與習得的指標。豳匡
3.動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因素
1.有效的指導與示範:指導與發現的比較、指導內容的影響、指導方法的影響、示範。
2.練習:練習的分布、練習中的整體與局部;心理練習、練習中的情
婪干擾效應。
3.反饋:反饋的含義與分類、反饋在動作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七、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改變日醫
(一)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1.態度的含義。
2.態度的學習的過程與理論。
3.促使態度改變的方法。
4.鞏固態度的方法。
(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1.價值觀概述。
2.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八、問題解決與遷移
(一)問題解

1.問題及問題解決。
2.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
3.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4.問題解決的策略。
5.問題解決與創造。
(二)為遷移而教
1.學習遷移概述。
2.傳統遷移理論。
3.當代的遷移理論及其教學含義。
4.為遷移而教的一般建議。
辦、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概述
;1.動機與學習動機。
2.動機與需要、誘因的關系。
3.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4.學習動機的分類。
(二)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論。
2.需要層次說。
3.自我效能感理論。
4.成敗歸因理論。
5.成就動機理論。
(三)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
1.內部條件: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成就與年齡特點、學生的性格特徵和個別差異、學生的志向水平和價值觀、學生的焦慮程度。
2.外部條件:家庭環境與社會輿論、教師的榜樣作用。
3.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
十、學習的測評
(一)測評理論概述
1.測評中的基本概念。
2.測量與評價的功能。
3.測量與評價的主要類型。
4.有效測評的必要條件。
(二)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技術
1.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步驟。
2.常見題型的編制技術。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規
一、教育法基本理論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義。
2.教育法的特點:教育法作為一般社會規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點、;教育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特點。』教育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特點。/.::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關系
1.教育法律關系概述:概念、特徵、類型。
2.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
3.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三)教育法的淵源
1.憲法:規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立法依據、規定了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法律規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規。
4.地方性教育法規。
5.自主性教育法規。
6.教育行政規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實施與監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義。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議案的提出、審議、通過、公布。
(二)教育法的實施
1.教育法實施的含義。
2.教育法實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適用。
5.教育法效力: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對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監督 …
1.教育法監督的含義。
2.教育法監督的類型: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社會的監督。
三、教育法律責任與教育法律救濟
(一)教育法律責任
1.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
2.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行為違反教育法律、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3.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
(二)教育法律救濟
1.教育法律救濟:教育法律救濟的含義、特徵。 ,:, :
2.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調解渠道。
3.教育申訴制度:教師申訴制度、學生申訴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復議:教育行政復議的含義和特徵、受案范圍、程序。
5.教育行政訴訟:概念和特徵、受案范圍、管轄、程序。
四、學校、教師和學生
1.學校:學校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違法行為與預防、學校安全教育。
2.教師:教師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國家教師制度、教師違法與,,預防。
3.學生: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
4.學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義: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與相關概念的區別、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類型和體系結構。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執行、評價與監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執行。
3.教育政策的評估。
4.教育政策的監控。
附: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5.《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師德教育
一、德育范疇、功能、目標與內容
(一)德育范疇
1.小德育與大德育。
2。我國「大德育」形成的歷程。
3.我國大德育出現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個體性功能。
2.德育的社會性功能。
三,德育目標
1.德育目標及其分類。
2.新時期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
乙(四)德育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與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質教育。
二、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一)品德要素的發展
1.道德認識的發展。
2.道德情感的發展。
3.道德行為的發展。
(二)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品德發展是諸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品德發展是個體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的。
3.心理內部矛盾是個體品德發展的動力。
4.個體品德的發展與形成具有長期性與反復性。
三、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一)德育原則
1.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
2.疏導性原則。
3.長善救失原則。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5.靈活施教原則。
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7.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二)德育方法
1.說服法。
2.陶冶法。
3.榜樣法。
4.鍛煉法。
,5.獎懲法。
四、師德與師德規范
(一)師德概念
.1.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
2.師德與教師道德之間的區別。
(二)師德規范
1.師德規范的基本范疇。
2.師德規范的核心內容及其解析。
3.我國師德規范存在的問題。
『五、師德教育
(一)加強師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師職業特性的要求。
2.教師勞動特點的要求。
3.當代教育變革的要求。
4.來自師德現狀的要求。
(二)師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1.職前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2.職後教育中的師德教育。
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頒布)
第五部分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一、課程理論與實踐
(一)課程概述

1.課程的概念。

果程類型。.3.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4.課程理論流派。
(二)課程目標
1.課程目標的內涵。
2.課程目標制定的因素。
3.課程標准和課程內容。
f三,課程資源 ……:上-
1.課程資源的內涵與類型。
2.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課程設計
1.課程內容的選擇。
2.課程組織。
3。課程設計模式。
(五)課程實施
1.課程實施的內涵。
2.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3.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
4.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
(六)課程評價 !.-
1.課程評價。
2.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3.課程管理。
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
1.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2.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3.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理論與實踐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概念。
2.教學的基本任務。
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二)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學過程的本質。
3.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四)教學組織形式
1.班級授課制。
2.個別教學。
3.分組教學。
(五)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的內涵。
2.常見的教學模式。
(六)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概念。
2.教學評價的功能與意義。
3.教學評價的類型。
4.教學評價的原則p
四、教學技能與教學智慧
(一)課堂教學基本技能
1.導入技能。 —-一…
2.提問技能。
3.講授技能。
4.板書技能。
5.結課技能。
6.「三筆字」技能。
(二)說課
1.說課的類型。
2.說課的內容。
3.說課的評價。
(三)教學智慧
五、課程與教學研究
(一)教育論文的寫作。
1.教育論文的含義。
2.教育論文的結構要求。
3.撰寫教育論文的一般步驟。
(二)教育敘事的寫作
1.教育敘事的概念。
2.教育敘事的特點。
3。教育敘事的分類。
4.教育敘事的標准。
5.教育敘事的寫作。
(三)教育隨筆的寫作
1.什麼是教育隨筆。
2.教育隨筆的特點。
3.教育隨筆的結構。
4.教育隨筆的寫作。
—(四)教育劉》叫」
(四)教育案例的寫作
1.什麼是教育案例。
2.寫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結構要素。
4.教育案例寫作應注意的事項。
(五)教學反思的寫作
1.什麼是教學反思。
鸞。移什麼。
2.「教學反思」思什麼。
3.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4.教學反思的內容。
5.寫好教學嚴/6l:
5.寫好教學反思的方法。
6.寫教學反思的注意點。
(六)教學工作計劃的寫作
1.教學工作計劃的概念。
2.教學工作計劃的分類。
3.教學工作計劃的特點。
4.教學工作計劃的結構。
(七)教學工作總結的寫作
1.教學工作總結的概念。
2.教學工作總結的結構。
3.教學工作總結的撰寫要點。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識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歷史和現狀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義與任務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與角色沖突
1.班主任是學歲產—.山
1.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
2.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
3.班主任是學校教育計劃的貫徹者。
4.班主任是各任課教師的協調者。
(四)班主任的素質與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內容
(一)了解學生
(二)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2.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三)班級日常管理
1.個別教育。
2.建立學生檔案。
3.操行評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四)班級危機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方法與藝術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
2.因材施教原則。
3.集體教育原則。
4.民主公正原則。
5.嚴慈相濟原則。
6.以身作則的原則。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說理教育法。
2.激勵法。
3.榜樣示範法。
4.角色模擬法。
5.暗示法。
6.契約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藝術
四、班級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班級活動內涵
(二)班級活動的類型
1.思想道德引領類班級活動。
2.學習提高類班級活動。
3.個性發展類班級活動。
4.社會適應類班級活動。
(三)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的原則
1.生命化原則。
2.民主化原則。
3.個性化原則。
4.開放化原則-
(四)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的過程
(五)班級活動的評估與拓展
第七部分 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與應用
一、現代教育技術基礎
1.教育技術內涵。
.2.教育技術發展。
3.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
4.教育技術應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基礎
—-(一)教學設計
1.需求分析。
2.學習者分析。
3.內容分析。
4.目標分析。
5.教學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術基礎理論
1.教育技術基本觀念。
2.教育技術基本要素與過程。『
3.教育技術中的教師。
4。教育技術中的學生。
5.教育技術中的知識與資源。
6.教育技術應用與角色。
(三)教學媒體理論
1.媒體與教學媒體。
2.演示型教學媒體。
3.交互型教學媒體。
4.過程型教學媒體。
5.評價型教學媒體。
6.教學媒體發展。
三、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一)演示型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1.演示型多媒體課件特徵。
2.演示型多媒體課件設計。
3.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開發。
4.演示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4.演示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二)交互型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
1.交互型多媒體課件特徵。
2.交互型多媒體課件設計。
3.交互型多媒體課件應用。
(三)社會性支持軟體教育應用
1.社會性支持軟體類型及教育應用特徵。
2.社會性支持軟體教育應用。
.四、教育技術應用
1.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教育技術在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3.教育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
4.教育技術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h改育技術在學習評價中的應用。
第八部分 時事政冶

熱點內容
七年級下冊地理同步 發布:2025-09-18 21:49:01 瀏覽:253
大學城英語 發布:2025-09-18 21:32:25 瀏覽:589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題 發布:2025-09-18 19:59:33 瀏覽:531
干電池化學 發布:2025-09-18 16:30:48 瀏覽:733
何猷君怎麼讀 發布:2025-09-18 16:07:13 瀏覽:158
2017個人師德總結 發布:2025-09-18 16:04:58 瀏覽:8
教師資格證統考一年幾次 發布:2025-09-18 14:01:59 瀏覽:922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
實施的英語 發布:2025-09-18 03:25:05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