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介紹
Ⅰ 盧灣中學的介紹
上海市盧灣初級中學位於黃浦區(原盧灣區),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的版公立初級中學。盧灣權初中肇立於1953年,原屬盧灣中學初中部。1999年9月,盧灣初級中學由原盧灣中學分離,歷經與弘德中學、陝西中學的合並,形成今日的學校規模。盧灣中學是盧灣區科技特色和優秀體育傳統學校,繼承原盧灣中學「科學樹人,人文立魂」的辦學理念,逐步推進各方面的綜合建設。盧灣中學現址在斜土路855號。
Ⅱ 開智中學的介紹
開智中學佔地237畝,校舍面積2.7萬平方米,是由愛國將領梁瀚嵩(國民黨軍委桂林辦公廳中將高級參謀)、盧炎山(國民黨旅長)和中共地下黨員周可傳(留日教師)、梁炎昌(留日教師)、華嘉(著名作家)等進步人士於一九四三年春共同創辦的。剛剛誕生的開智中學是一所私立中學,原名為「賓陽黎塘私立開智中學」,建國後,學校曾兩次易名為「賓陽二中」、「黎塘中學」,1984年經縣人民政府同意,恢復為原校名,即現在的「賓陽縣開智中學」。學校坐落在交通便利的桂東南工業重鎮—黎塘,是賓陽縣七所縣辦高完中之一,屬自治區普通高中一級學校、普通示範性高中、自治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Ⅲ 紫金中學的介紹
紫金中學目前還是屬於比較出名的一首,中學方面的學生都是大部分的成績很好的學生
Ⅳ 做中學的介紹
「做中學「是國家科學教育改革項目的簡稱,是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推動的「探究式科學教育(Inquiry based science ecation)」。「做中學「課程包括生命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物理和物質科學、設計和技術四大自然科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開始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並把語文、數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列為三門主要課程。「探究式科學教育」在美國叫「動手做」,法國叫「動手和面團」,加拿大叫「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教學法」,中國叫「做中學」。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啟動在中國開展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命名「做中學「。「做中學「實施國際標準的小班制、歸納式教學,每班8—15名學生,配備兩名專業的科學教師,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專用教材、教具,在3-15歲兒童青少年中實施。旨在促進我國幼兒園和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做中學「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科學家參與到教育改革中來,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應有到教學實踐中,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決定不同年齡段的教育重點。
Ⅳ 贛州中學的介紹
江西省贛州抄中學創辦於2010年襲9月,是贛州市教育局直屬公辦完全中學,是贛州市政府重點建設的民生工程。學校位於贛州市章江新區西南側,毗鄰城市中央公園;校園佔地面積281畝,建築面積11萬平米,總投資3.15億元。校園由校前區、教學區、生活區和體藝區四大區域組成。學校建築呈歐式風格,同時又把贛南特有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融為一體,整個校園洋溢著知行合一的書院氣息。學校現有101個教學班,6000餘名師生。
Ⅵ 新川中學的介紹
新川中學,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德西路196號,由原僑光中學高中部、五三中學高中部合並組建,被評為區試驗性示範性高中。
Ⅶ 中國中學的介紹
中國中學創辦於1933年,是一所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和深厚的歷史積淀的名校。當年學校創辦人周慎修、楊安仁等先生目睹日寇侵略氣焰囂張,民族危機日重,倍感「欲救亡圖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遂決定興資辦學,並以「中國」二字冠名。由於教學業績卓著,學校在社會上聲譽日隆。成為當時上海頗有社會影響力的一所學校。在建校三周年之際,張學良、柳亞子等政界要員和社會名流共101人為中國中學題詞祝賀。目前是徐匯區的一所較好的區重點。
Ⅷ 武漢中學的介紹
武漢中學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等人於1920年創辦的一所獨具特色的學校。1978年被定為湖北省重點中學,1992年列入中國名校。2001年被評為湖北省辦學水平示範學校,是市、區共管的十所重點高中之一。近年來,學校還先後被評為武昌名校、武漢市德育「六有」基礎建設創新示範學校、武漢市綠色學校、武漢市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武漢市文明單位和湖北省教育科研強校。武漢中學地處武昌中心城區,交通便捷,文化氛圍濃厚。學校現有在職教工272人,學生3300餘人。(其中武漢中學高中部1900餘人,武漢初級中學1400餘人)。
Ⅸ 深圳中學介紹
從1947年建校之初僅有一個班20多名學生的初級中學,到特區建立前擁有30多個班級的縣級重點完全中學,再到目前擁有兩部70個教學班的省級重點中學,誕生於新中國建國前夜的深圳中學經歷了由舊入新的社會變遷,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跨越。
從1983年成為廣東省重點中學,到1993年成為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再到2003年向全國示範性高級中學目標邁進,崛起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中學在不斷超越自我,十年一個台階,實現了由默默無聞到享譽全國的巨大飛躍。
在學校前進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深中人忠誠教育事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拼搏奮斗,勵精圖治,譜寫了深圳教育的輝煌篇章,也創造了學校發展的寶貴經驗。
所有深中人,包括教師和學生,一直以追求一流為目標,這是深圳中學五十八年歷史沉積而成的傳統。經過半個多世紀深中人不懈的努力,深圳中學辦學質量位居深圳一流、全省前列,它是深圳基礎教育的窗口和領頭羊,它成為深圳中學生實現人生目標,快樂地學習生活的理想之選。
深中從未敢喪失「追求一流」的傳統,而是不斷地從此傳統中汲取新的靈感,用以指導實踐,所以深中有勇氣開風氣之先,率先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不論情形如何變化,深中都
能做到最好。有超前的意識才能先人一步,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早在2002年,深圳中學就已經意識到2004年要實施的新課改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2004年新課程方案開始實施的時候,大多數學校對它還很陌生,深中卻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並因此成為本次「新課程方案」的教育部示範校。
對「一流」的關注,並不僅僅局限於高考、學科競賽這些最容易被輿論關注的成績--
事實上,深中在這些領域獲得的成績一直引人注目--深中更關注的是,如何為學生在努力
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時,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廣闊的舞台。2002年,深中提出「主
動發展,共同成長,不斷超越」的辦學理念,創造機會培養學生主動發展,建設新型師生關
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把握機遇實現學校發展歷史性的超越,成為深圳中學更新、更高的
追求。
每年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深中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自然,他們的身影出現在廣東五華的貧困山區,出現在廣西崇左的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出現在紐西蘭魯圖羅瓦湖畔。他們在體驗與經歷中感悟、成長。
深中有的是學生發展的舞台:時刻精彩的課堂,每年一次的文化藝術節、體育節、校園十大歌手賽、全明星籃球賽、校長杯足球賽等由學生自行策劃、組織和實施的大型活動;幾十個個性鮮明、繽彩紛呈、由學生自主管理的學生社團;技藝超群、囊括眾多國際、國家級大獎的校級藝術團隊……選課走課制實施後,行政班、教學班概念淡化,深中重視在更多樣更廣泛的集體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領導才能、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各種學生組織,學生社團,學生活動都成為載體,擴大了學生的交往范圍,實現了跨班級跨年級交往。
走進深中的第一刻,新生看見的就是熱情洋溢的學長。深中注重高年級學長對低年級學生的幫助和指導,學校的傳統和文化由學生傳承,學生形成學校歸屬感,即全校的同學都是我的朋友,全校的老師都可給我幫助,全校的資源都可為我所用。
火紅的鳳凰花開謝了半個多世紀,每一次花開的記憶,都是輝煌成就的累計。這些金色的記憶,是深中的財富,但是深中不滿足於擁有這些財富。一代又一代的深中學生以成為深中人的一員而驕傲,他們無論在哪裡體驗成功,深中都是他們生命的底色,他們在深中歷經了最美好、最重要的集體,形成了超越時空、永恆的友誼。這種以母校為驕傲的情懷,是深中的財富,但是深中不滿足於擁有這些財富。教育是深谷藏金的事業,須有以夢為馬的精神,方能有大氣魄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