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景觀牆
⑴ 怎樣布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布置出來的?
某同行跟我吐槽:「今天又要加班!又要布置校園文化!」
何謂「布置校園文化」?文化是可以布置出來的?——這種疑問大概外行才會問。在很多學校,這已經是尋常事。
所謂布置校園文化,就是領導找年級組長們開個會,要求各年級組擬定自己所在走廊的布置方案。某些學校為了體現任務的緊迫性,通常周五傍晚開會通知此事,然後要求各年級組利用雙休日擬定方案,准備好材料,周一上傳方案。
這方案有「通過」和「不通過需要整改」兩種結果。方案不通過的要「整改」到通過為止。方案通過的年級組,在認真負責的年級組長的領導下,各位班主任就開始忙碌。有在網上尋找各種圖片並列印的,有按要求列印大大小小各種字並裁剪的,有在淘寶上跟賣家討價還價後買下各種裝飾材料的……一切准備就緒,下班後各位大顯身手。剪的、貼的;爬高的、伏低的;塗色的,拉花的……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都是尋常事,有時甚至晚上十點。還有可能第二天獲得領導「不合格」的評語,需要「整改」的指令。然後戰戰兢兢再來一次加班。
如此循環往復地布置校園文化,主題從「新學期開始啦」,到「慶祝國慶節」、「校園體育節」、「聖誕快樂」、「歡度新年」、「校園閱讀節」,終於來到「慶祝六一兒童節」……各條走廊的天花板、牆壁、柱子、學生收納櫃門上,花花綠綠的彩紙貼了揭,揭了貼。如果大家有心,去參觀某些學校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他們的走廊,到處是透明膠、雙面膠斑駁的痕跡,醜陋不堪。
其實,這些熱愛布置校園文化的學校,校園所有的牆壁、走廊上都已經花花綠綠了,一般都張貼、懸掛著由專業的文化公司製作的各種標語、彩圖、口號和領導們的照片。而教室里的牆壁也按領導要求,被班主任們填得滿滿當當,不留一面空牆。
現在很多學校的自然景觀其實都很不錯,春天也隨處可見花紅柳綠。但是為了「春天來了」這樣的校園文化布置,有的學校會讓教師們用彩紙剪無數朵紙花貼在走廊柱子上,淘寶上買來一束束塑料花插在各個教室門口,走廊的天花板上還貼著一條條柳絲,再請美術老師畫幾只大大的燕子張貼在各班的窗戶玻璃上……孩子們每天在這樣的淘寶雜貨展覽中真的能夠感受到春天?
世界上還有很多種美:清簡之美,素凈之美,大氣之美,淡雅之美……即便所有走廊、過道的牆壁、柱子空空如也的校園,也另有一種莊重美、肅穆美、空白美。而空白,其實可以將孩子們對美的感受、想像與探究延伸到更深遠的境界。
校園文化一定要等於剪剪貼貼的手工加廉價的淘寶雜貨展覽?
饒過孩子們吧!不要讓他們成天目睹如此惡俗、泛濫的花花綠綠,讓他們純凈的眼睛可以看到真正的美。
饒過教師們吧!不要讓他們有限的精力與體力,投注在如此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甚至要犧牲自己的雙休日乃至元旦假期來學校加班布置所謂的校園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以此類推「校園文化」,則該是一個學校經歷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被一代代師生傳承下來的、該學校特定的、區別於其他學校的、全校師生普遍遵守的行為禮儀、普遍具備的思維方式、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
⑵ 校園景觀如何設計
校園承載著人復文歷史的傳承,是學制生接受知識的場所,典雅、莊重、樸素、自然應該是其本質特徵。
校園景觀設計應分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詮釋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校園的多元性,兼容並蓄,記載不同時期校園發展的歷程。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你可以去訪問我的網站有一些校園景觀的案例,需要交流設計資料的話可以加我扣扣。
⑶ 校園景觀讓你想到了什麼
校園景觀一般是一般是矮樹叢作為的圍牆跟外面的喧鬧的城市隔離。
校園的景觀一般種一些桂花樹比較清香的。還有松樹高聳入雲。花一般是種月季四季開花,還有梅花傲霜鬥雪,這些都是校園常規的植物。
所以我還是喜歡那時候校園生活的。那裡的景緻很雅緻環境優美,或許是我運氣好嗎?
⑷ 什麼是校園文化環境創意設計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由引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
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創建綠色和諧校園
按照學校的遠景規劃和近期目標,首先加強了校園綠化美化。建立了植物園、蔬菜園,使校園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出教育的熏陶,讓綠化營造環境美。其次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會說話。學校的校風校訓以多種方式在校園內呈現,對內引領師生的教育行為,對外彰顯附小的教育風格,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文化長廊」。求知苑、勵志園、追夢庭、風雨操場等構成了學校建築文化建設一個系列。在走廊和樓道張貼懸掛名人名言,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身心愉悅的學習工作環境,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附小風貌。總之校園整潔、優美,體現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並融教育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讓學生置身於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依我的理解,就是對校園環境進行設計點綴,讓學校的景觀具有人文意義,就像上文中所說的「求知苑、勵志園、追夢庭、風雨操場」,讓校園景觀通過雕塑,人工湖或者牌匾,名人照片及勵志語句等來突顯該景觀的教育意義,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⑸ 學校圍牆上的燈是屬於建築物景觀照明燈還是普通燈具
看燈的用途了,如果是打在建築物上,可視作景觀照明,如僅僅是照明用就是普通燈具
⑹ 國外校園景觀雕塑設計的分析與比較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是科學、技術、知識的薈萃之地,其校園景觀就是它品格最直接的表達載體。由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專才教育,過分重視大學生狹窄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綜合素質教育,這種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校園建設反映在校園面貌上則往往過於強調理性而缺乏人文氣息的體現,過於強調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態的景觀,校園景觀單調刻板。
人與環境的認知整合作用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說校園規劃與景觀的好壞未必能直接導致學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滿自然與生態氣息的校園肯定可以給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提供正面的影響,本文正是探討雕塑這種藝術應用手法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活動之一。《辭海雕塑條》是這樣給雕塑定義的:「雕塑以各種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屬、石、木等)材料,製作出各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 人類最早的雕塑活動是把人自身的形象作為表現的中心。這種對於人的關注,一直貫穿於整個雕塑藝術的歷史,並在不同的時期里加入了各自豐富多彩的時代特徵。
隨著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材料的豐富化、空間意識的轉變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雕塑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現代雕塑被給予了新的定義,即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擊、編制等手段製作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雕塑不再僅僅是環境的裝飾與點綴,而是與現代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景觀」。
景觀學的發展促使了雕塑必須與環境相融合,這種「文化景觀」「的發展使景觀雕塑也就應運而生。隨著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水平不斷的提高,景觀雕塑作為新的發展方向,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校園景觀特點
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上的大學校園,是通過外在物質構成要素的形態來反映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如社會、經濟、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環境、工程技術水準以及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等。概括起來,這些影響因素可分為自然、人文和社會三大類。這三類影響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最終決定了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
1、自然環境
對校園環境而言,除了學術性是各個校園的共同點之外,各大學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園特色。在制約校園景觀特色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宜的校園環境。
談到自然條件,我們不難想到自然界中包含的四種基本物質:木、水、岩石和土壤,它們在一起能夠形成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合成物。這些合成物體的種類是如此之多,以至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對景觀設計師來說,復雜的自然條件是設計根基,無論做何種設計都必須考慮建築及其環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必須注意氣候強加給環境的諸多影響,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築材料等等彼此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自然與人共相協調的校園環境景觀。
2、人文因素
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人而用、為師生服務。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設計者,另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使用者。人文因素可以說是對校園空間環境的塑造影響最大的方面。
大學是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對校園環境景觀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總會在世界各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上留有痕跡。從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制」到近代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崇尚,從建國初期的「高、大、全」到當代的「開放、效率、集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種種觀念成為了定位校園環境景觀形態的參照系,也為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定下了基調。
3、社會因素
我國建國初期,大學校園建設受政治、經濟影響仍然很大。校園規劃、建築單體和環境景觀形態都有著清晰的時代烙印。前蘇聯曾是我國各行業發展的楷模,在校園建設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學成為了我國50年代興建的大學校園的範本。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形態都十分雷同。
隨著國家中央權利的下放與分散,高校條塊分割的隸屬關系逐漸得到「松綁」,學校的自主權日益增大。因此校園規劃設計應具有更大的彈性。在校園環境景觀設計中,既要充分考慮用地性質和景觀結構的生長與變化,在景觀設計上又要具備適用性、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三、雕塑藝術手法的運用
雕塑及各類藝術小品是建築外環境中的重要藝術景觀設施。對於點綴和烘托氣氛,增添場所的文化氣息和時代風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園中的雕塑,猶如玉盤上的珍珠,往往是校園中最豐富生氣的景點,重要的雕塑可以成為校園文化最凝練的標志,是大學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雕塑常常作為某一空間環境的視覺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吸引人群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間中它又常常作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園文化韻味。雕塑在設計上從如下幾個方面主要方面入手:
1、選題
校園雕塑主題的選定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主題的選擇須視設置的目的,環境的特點,校園的歷史及人們的審美習慣等因素綜合考慮。 雕塑內容很多,它們功能簡明、體量小巧、造型新穎。既與廣大師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又對美化環境、提高校園景觀品質有重要意義。它們一方面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人們觀賞景觀的所在。
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要考慮其自身的造型的藝術性;同時還要尊重校園的歷史文脈,反映出每個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應處理好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建築的關系以及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校園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國很多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都有獨特的景觀小品來體現其深厚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例如:北京大學一些體現北大景觀風格的雕塑,使得北大景觀風格與北大人文精神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一個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底蘊又具豐富現代感的生態校園;南京大學在逸夫樓前的空地上安置了「孺子牛」雕塑,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知識,並懂得奉獻於人民的精神。一些新建的學校也很注重雕塑體現其獨特的校園文化,如中央美術學院把雕塑放置在教學建築樓前既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又使現代與歷史水乳交融。在這種藝術環境當中,各種景觀小品與建築、庭院、綠地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氣氛;真正地做到了使學生們的身心受到熏陶。
2、形式
形式有抽象與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較易為人們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會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為深刻,更能激發人們的聯想,啟發人們的思維,成功的雕塑往往與環境或是協調或是對比,或是呼應,除了自身比例關系,色調關系,材質工藝關系的協調外,應力求與校園環境統一和諧,力求與大學的歷史和未來聯系,力求與校園環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溝通,並為之服務。一方面在形式上應避免單一和空泛,在表現手法上力求創新,在空間處理上應保持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在風格上應應體現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園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選擇,使之適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慮校慶紀念物的性質,位置,不能見縫插針,否則,會流於淺薄,庸俗。
總之,雕塑與其他環境藝術品一樣,與環境的關系不能只著眼於個別作品的美,必須充分考慮這個環境層面中所有建築和物品的空間形式,隨著主體的活動在時間序列展開構成的總的形象和節奉,創造整體環境的美。
3、材料
歷史每次對材料的變化和新材料的應用都將雕塑的發展向前推進一大步。當前由於人文主義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重新認識,新的觀點得以顯出,布朗庫西的雕塑創作發現了材質美的獨立的審美內涵,為現代雕塑開辟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是受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塑雕家更加重視雕塑的「物」的意義,在傳統雕塑中、題材、形式決定材料的選擇。在現代景觀雕塑中,材質肌理誘導形式的產生。材質可以作為表現的主題,材質是激發雕塑家靈感的契機,隨著雕塑家對材質表現可能性的探索不斷深化,材質表現也具有了豐富的審美內涵,如果說傳統藝術的美感來源於造型和色彩的表現,那麼現代雕塑的美感更多的源於材質的表現。從最原始的石材、木頭、陶瓷等硬質材料,到現在各種金屬、玻璃等各種高科技材料,無不體現了雕塑水平的提高和審美的變化。大學校園作為社會思想的前沿,針對不同院校的特點,創新性的運用材料,往往會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4、照明
隨著社會的開放發展,大學校園的夜生活日益活躍,夜間的大學景觀己成為校園面貌的重要組成方面。景觀雕塑的風采如何能從白晝延伸到夜晚,便是景觀雕塑照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對雕塑來說,不能要求每個部分都平均照亮,而要對正、側、背面,分別為主光和輔助光的不同亮度,分出體面的立體感。如能有附近的高層建築上的投射光,以側頂光為主光最好,對人物雕塑尤為如些,浮雕作品的照明最忌正面投射。需用斜側光,才能強調出起伏的體積感。
景觀雕塑的不同材質和色澤,需要用不同的照射方法和不同的光源。不銹鋼或欽合金材質有強烈的反光性能,更多地是反射出環境的光線和色澤,可隨季節和時辰的變化而變化。如用強烈燈光從四面直接投射,到處都是輝點而顯得凌亂,又容易暴露表面的任何微小疵點和不平整。應在環境照明的基礎上,有重點的投射。對於灰褐色的材質如砂岩、花崗岩等,宜用橙黃調的高壓鈉燈。而用於紅藍綠色系的銅、著色鋼則必須用顯色性好的復金屬燈。某些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把背景牆面照亮,使雕塑顯出剪影輪廓的裝飾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雕塑運用可以提高大學校園本身的育人環境和文化品味,也可以提高大學所在城市的景觀品質和文化內涵,培養大學生對大學校園形成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我們應敏感地意識到,雕塑是如此緊緊地把校園環境與建設、文化、藝術結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雕塑來記錄大學的人文歷史和塑造環境,來反映當代文明的成果,來展示美好的理想,就成為我們每一個景觀設計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和應承擔的重任。
⑺ 青石浮雕每平方米多少錢校園文化景觀牆用的
校園浮雕壁畫的價格主要看選材,雕刻深度,壁畫內容,以及面積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
石材浮雕價格:相對於來說青石浮雕比漢白玉浮雕,砂岩浮雕,花崗岩浮雕,晚霞紅浮雕的價格便宜一點,這是建立在面積達到一定數量的基礎上
校園文化牆浮雕圖片根據裝飾主題不同,有的是以敘事,名言警句類型的,也有是孔子教學場景的,各種主題的,根據圖紙來確定,因為石雕畢竟是工藝品,越復雜對於工藝的要求也越難,對於廠家來說設計製作的成本就會越高,價格也就會水漲船高
校園浮雕的雕刻深度,根據材質,面積,為了視覺效果,雕刻深度不一樣,相對於來說線雕比浮雕便宜,浮雕比鏤雕,高浮雕又便宜些
⑻ 施工計劃,在一間學校里,做一些景觀,廊架,景觀牆,給排水,鋪裝,活比較分散,施工計劃怎麼做
做,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計劃,做好了報給業主或駐地監理審批,審批合格後,要按照計劃施工,驗收
⑼ 校園景觀要做的內容有哪些
一、校園景觀既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場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標志。
二、校園景觀要做的內容:
1、校園景觀規劃更注重內外部空間的交融,強調空間的交往性。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
2、校園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舒緩壓力、疏鬆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於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
三、校園景觀設計原則:
1、功能原則
學校主要包括校前區、教學區、生活區、課外活動區等功能區,設計時應根據各功能區的不同特點進行布置,既要滿足教學、工作、學習、生活的物質功能,更要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區是學校對外形象宣傳的重要展小區,故設計採用簡潔、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區則採用體閑、親切的設計手法,創造宜人的空間,設置較多的園桌、園凳,為師生的體息、交流提供方便。
2、以人為本的原則
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時間性、群體性的行為規律,如大禮堂、食堂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綠地應多設捷徑,園路也適當寬些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活動空間各種設施設置、材料的選擇、景觀的創造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心理需求。
3、突出校園文化特色原則
充分挖掘校園環境特色和文化內涵,運用雕塑、廊柱、浮雕、標牌等環境小品,結合富有特色的植物來強化校園的文化氣息。
4、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生態理論作指導,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多層次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5、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景觀生態規劃是指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目標,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高校校園的規劃應當以景觀生態優先並從整體考慮出發,合理布局景觀空間格局的各個單元,以期望達到高校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目標。
6、最高效率原則
最高效率原則就是指校園規劃應考慮到學生在校園內完成同等數量的任務和活動所運動的水平距離最短。可見,最高效率原則在規劃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學生在運動最短的距離內到達一個或多個既定的目的地。考慮到大學生在校園中的作息規律和生活習慣,可以得出在上課期間,大學生每天在各類型斑塊之問移動的一般次序。以此為依據,有序的布局各個斑塊,以達到最大程度的方便學生的目的。
7、多樣化原則
開放空間多樣化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樣化。功能多樣化,如隔離、交通、交往、運動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樣化,如形狀、尺度、色彩、材質、構圖等多種變化;配置多樣化,如草坪、樹林、山、水、建築等不同設置。有利於滿足校園的基本功能校園開放空間需要交通、集會、運動等多種功能,有利於滿足師生不同心理需求化,有利於強化教學環境氛圍生機勃勃、豐富多變的校園景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育氛圍。
8、 整體性原則
從整體上確立大學校園景觀的特色是設計的基礎。這種特色來自於對大學校園所處的氣候、環境、地理、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藝術的尊重與發掘。所謂特色,就是指大學校園總體景觀的內在和外在特徵,它不是靠人隨意斷想與臆造的,而是對大學校園生活功能、規律的綜合分析,對人文、歷史與自然條件的系統研究,對現代生產技術的科學把握,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與大學校園活動緊密交融的景觀特徵。
9、安全原則
安全是人性化設計中的第一要素。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安全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物理環境安全和心理安全。
物理環境安全主要體現在校園環境建設要把好質量關,工程質量經得起時間考驗,優化建築結構,提升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災功能,確保師生人身安全。如道路的路面不能過窄,彎度不能很急,坡度不能太陡,增設人行道;不能種植有害花木,起阻隔空間作用的植物可以選擇不易接近的植物,供觀賞的則應選擇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的植物;危險之處應設置扶欄等等。
心理安全相對比較復雜,主要是避免教室、圖書館、校園中的步行道、宿舍區、校園操場以及其他會令師生感到不安的情況。如昏暗的燈光、狹窄的甬道、刺鼻的氣味、巨大的沒有聲音的空間等。不同形態的空間也會引起師生情緒及心理上的不同體驗,人人都希望安全、舒適、隱蔽的環境空間。人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總希望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因此每一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范圍和領域,好像有個「氣泡」一樣,它實質是一個虛空間。另外,在進行不同的活動,接觸的對象不同「氣泡」也不一樣。因此,室外環境空間的大小尺度、桌椅距離等都應按師生對環境的尺度需求及認知狀態進行布置。避免使用不穩定的形體,危險的沒有圍護的巨大空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