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民謠進校園

民謠進校園

發布時間: 2021-04-30 06:44:22

校園民謠什麼時候傳入大陸

校園民謠什麼時候傳入大陸?這個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就已經傳入了大陸。

② 推薦幾首校園民謠

青春無悔
推薦一首2005中國一首感動千萬人的校園民謠-雷競《黃昏來臨》
(轉自龍江社區)
總是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但究竟要多久呢?一年,哪怕三年都沒有改變多少,五年、十年?我不曉得。只覺
得這樣一份情感一直會保存著,伴隨一生。
下載地址: http://down5.zol.com.cn/bbs_upload/upload/2005/12_12/1134381110339.mp3
《黃昏來臨》
----詞曲唱:雷競
黃昏來臨了愛人 獨自等待著夜深
星光閃動了往事 回首是你一往情深
時光不再了愛人 多情蹉跎了青春
春去秋來的人生 因為有你才永恆

夢的當初那麼真 為何碎成了煙塵
痛苦那麼深 事過境遷已無恨
你的樣子那麼真 深深烙進我靈魂 等待這一生 再愛一次不離分 晨風吹起了愛人 吹醒思念了無痕
月光照亮了記憶 依然是你昔日的一往情深
關於這個故事的所有線索都源起於一首網路歌曲。當初,我像所有被這首歌感動的人一樣,腦海的虛無中浮現著淺紫色丁香花瓣漫天飛舞的情景。當音樂高潮響起,唱到「你聽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愛的歌謠啊」的時候,我總在想:那個「唱歌的人」究竟是誰?
畢業的那一年,雷的一個好朋友根據他的故事寫出了一首好聽的歌曲。 很快,悠揚的旋律傳遍四方,網路上卻充斥著各種越來越扭曲的故事版本。 真實的雷,卻依然在人海中默默體會著情感的空白…… 聽了很多電視台和電台節目介紹,得知<丁香花 >是根據唐磊的好朋友雷競的故事寫的。。。。雷競和唐磊是從小長大的好友。大四的時候,雷競的女友出了車禍而去世,他便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之後便哭訴的告訴了他最好的朋友唐磊,就在同一天晚上雷競寫下一首感人的《黃昏來臨》,便把它塵封了起來。之後唐磊便也有了寫《丁香花》的動機,唐磊從沒認識跟見過雷競的女友,但是唐磊深深的被雷競的故事感動了,因此網上開始流傳《丁香花》的故事,唐磊也因這首歌而迅速走紅,可又有誰會曾留意這個故事背後最痛苦的那個人--雷競。事故發生之後,雷競為了逃避現實而留學海外,在很多朋友的幫助下,最終重找自我,重新面對這個現實。而現在的他,依舊在人海茫茫中艱苦的掙扎著...

③ 民歌民謠有那些 要全部的歌詞, 越多越好, 校園的

1.牛耕田,馬食(吃)谷,窮賣命,富享福,爺食骨頭兒食肉
2.天上下雪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親戚朋友拉一把,酒還酒來茶還茶
3.山上青松高又高,地下英雄豪又豪,
強中更有強中手,好鳥(念吊)應該自惜毛
4.縣太爺買田豎屋,鄉保長食酒食肉,老百姓你愁我哭。

(山歌好比春江水)
唱山歌哎
這邊唱來那邊和
噢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哎
不怕灘險彎又多
噢彎又多
(信天游)
大雁聽過我的歌
小河親過我的臉
山丹丹花開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大地留下我的夢
信天游帶走我的情
天上星星一點點
思念到永遠
(八路軍拉大栓)
1937年呀日本鬼子進了中原
先打開了盧溝橋啊
又進了十三元
那火車都修到了濟南呀哎嗨呦
鬼子就放大炮啊
八路軍就拉大栓
瞄了一個准啊
就打死個翻譯官
他兩眼一翻就上了西天呀哎嗨呦
(山路十八彎)
這里的山路十八彎
這里的水路九連環
這里的山歌排對排
這里的山歌串對串
十八彎
彎出了土家人的金銀寨
九連環
連出了土家人的珠寶灘
哎……哎……
(花兒少年)
春季里那麼就到了這
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
年輕輕的個女兒呦
踩呀么踩青來呦哎呀小阿哥
夏季里么就到了這
女兒心上焦女兒心上焦
石榴花的那子兒呀
賽過了瑪瑙呀哎呀小阿哥
(青春舞曲)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別的那樣呦別的那樣呦
(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呦喂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地呦喂遍牛羊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一桿桿的那個紅旗呦
一桿桿的槍
咱們的隊伍啊勢力壯
山丹丹那個開花呦紅艷艷
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

• 搜索 "民歌大聯唱"mp3

列印預覽

歌曲:茉莉花(江蘇民歌)
歌手:黑鴨子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 搜索 "茉莉花(江蘇民歌)"mp3

列印預覽

歌曲:杵歌(台灣民歌)
歌手:俞淑琴

那路彎那一呀那路彎,
里莫里美呀里莫思里美圭·
哪懷寨巴拉0那路彎那一呀那路彎
豐收後的夜晚多麼迷人,
處處響起姑娘舂米的歌聲,
磨谷的小夥子也來和應
歌聲隨風吹過椰樹林,
滿天的星星在傾聽
你一杵我一杵舂不停,
舂得大米一顆一顆白如銀
歡樂的豐年節就要來臨
磨谷的阿哥你的濃眉真英挺,
舂米的阿妹你的眼睛水靈靈,
我們在一起幹活多有勁
但願杵聲徹夜響不停,
讓我們和歌到天明
豐收的果實已經儲進谷倉里,
愛情的果實也該有個好收成
金色的月亮請你做媒人

列印預覽

歌曲:瀏陽河(湖南民歌)
歌手:黑鴨子演唱組

陽河灣過了幾道灣?幾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什麼縣哪?
出了個什麼人領導人民打解放啊,依呀依子喲?
瀏陽河灣過了九道灣,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湘潭縣吶啊,
出了個毛主席領導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喲..
瀏陽河灣過了九道灣,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水濤濤流不斷啊,
比不過毛主席恩情長啊,依呀依子喲.
毛主席,紅太陽,他指引著人民前進的方向,我們永遠跟著毛主席啊,
幸福的生活萬年長啊,依呀依子喲.
瀏陽河灣過了九道灣,兩岸的歌聲響四方,幸福歌兒唱不盡啊,
歌唱親愛的毛主席呀,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啊,依呀依子喲.

• 搜索 "瀏陽河(湖南民歌)"mp3

列印預覽

歌曲:寶貝(印度尼西亞民歌)

寶貝
尤尼西亞民歌
(合)寶貝
(男)你爸爸正在過著動盪的生活
他參加游擊隊打擊敵人那我的寶貝
他參加游擊隊打擊敵人那我的寶貝
(合)寶貝
(女)別難過別傷心那親愛的寶貝
你媽媽和你一起等待著他的消息
你媽媽和你一起等待著他的消息
(合)睡吧我的好寶貝
(女)我的寶貝
(合)我的寶貝
寶貝
尤尼西亞民歌
晤喂
晤喂
晤喂
(合)寶貝
(男)咱們的隊伍一定能夠得勝利
你爸爸一定會平安回來呀我的寶貝
你爸爸一定會平安回來呀我的寶貝
(女)睡吧我的好寶貝
(男)我的寶貝
(合)我的寶貝
(合)睡吧我的好寶貝
(女)我的寶貝
(合)我的寶貝
(合)寶貝

列印預覽

歌曲:蘭花草(民歌時期最經典代表)
歌手:秀蘭瑪雅 專輯:never love again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列印預覽

歌曲:紡織姑娘
歌手:俄羅斯民歌 專輯:俄羅斯民歌

在那矮小的屋裡
燈火在閃著光
年輕的紡織姑娘坐在窗口旁
她年輕又美麗褐色的眼睛
金黃色的辮子垂在肩上
她那伶俐的頭腦思想得深遠
你在幻想什麼美麗的姑娘
在那矮小的屋裡
燈火在閃著光
年輕的紡織姑娘坐在窗口旁
年輕的紡織姑娘坐在窗口旁

• 搜索 "紡織姑娘"mp3

列印預覽

歌曲:天烏烏
歌手:民歌

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
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
依喲嗄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咸,阿媽要煮淡,
倆人相打弄破鼎,
依喲嗄都啷當叱當槍,哇哈哈.

阿公仔要煮咸,阿媽要煮淡,
阿公仔要煮咸,阿媽要煮淡,
倆人相打弄破鼎,
依喲嗄都啷當叱當槍,哇哈哈.

• 搜索 "天烏烏"mp3

列印預覽

歌曲:蝸牛和黃鸝鳥
歌手:民歌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
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樹阿上兩只黃鸝鳥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還早地很哪
現在上來干什麼
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 搜索 "蝸牛和黃鸝鳥"mp3

列印預覽

歌曲:花兒為什麼這么紅
歌手:民歌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這樣紅
哎紅得好象
紅得好象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花兒為什麼這樣鮮
為什麼這樣鮮
鮮得使人不忍離去

④ 怎樣才算是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就是用校園里發生的事情來創作的歌曲 .
狹義的定義就是為青春留下一個記憶,留下一份紀念。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校園生活,這也是創作校園民謠的初衷。

1 七十年代:校園民謠 經典歌曲:《蘭花草》《鄉愁》《歸人沙城》《拜訪春天》《廟會》《雨中即景》《橄欖樹》

代表人物:施孝榮 王夢麟 齊豫 劉文正

在七十年代,校園歌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政治上和社會的原因,它首先在我國的最南部的寶島台灣,開始了悄悄的萌芽,它這個時候有了一個比較通俗話的「小名」--校園民謠。

"民謠"的意義在這里被泛化了,傳統意義上的台灣民謠淵源應該是屬於當地土著居民的台語山歌的,當然大陸東南沿海赴台的先民們帶去的民歌也是重要的一支。正是這些因素的輾轉和融和,孕育了純真質朴的本土歌謠,比如曾廣為流傳的《思想起》、《高山青》,雖然劉雪庵、賀綠汀、陳蝶衣這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已顯年代久遠,但《秋水伊人》、《香格里拉》等民歌經典卻仍然在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讓人回味。

民謠本土文化:刻不容緩

民謠轉向校園還是有一番曲折的。台灣特殊的環境是人所共知的,首先曾經被日本侵佔過,受日本文化影響,它的低吟淺唱風格與日本音樂有著一定的「干係」。其次又由於深受美國的庇護,美國文化印記較深。再加之舊上海泊去的「十里洋場夢曲」可以說是泥沙俱下,層次各異,音樂的糅合很復雜,

這種歐美音樂的狂潮達到了一個極至--崇洋媚外現象和流行的靡靡之音盛行--一個逆反的結果應運而生:強調自我的表達理念反而深入人心,後者直接促使了校園民謠的誕生。

畢竟,本土文化的覺醒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了。

1975年6月6日,以餘光中、徐志摩等詩人的詩為歌,楊弦與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行"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而這次演唱會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錄進楊弦於同年出版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也標志著民歌運動的正式開端,民歌時代由此正式開始。

1976年12月3日,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向在場觀眾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裡?"他向觀眾席投擲可樂瓶,並激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學生立刻吶喊,贊同的聲音喊成一片。這就是校園民歌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李雙澤代表所有熱愛音樂並且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喊出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為有力的聲音。

音樂的變革首先從校園了開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校園里的歌曲才帶動了台灣音樂發展。運動初期的作品首先是向名人「借刀」的:有新文學史上的巨匠胡適、徐志摩,也有正當其時的名家餘光中、鄭愁予等,在音樂上打破了以往舊上海和傳統台灣歌謠的限制,突出作品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曲風,還借鑒了大量西洋樂器,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台灣國語民謠形式,唱自己的歌。開始風雅一時。

這首《蘭花草》的歌詞源自胡適的詩作《希望》。這首早年曾流傳北大的詩歌,隨著胡適先生的暮年也漂泊到了台灣,它那偏重小女生的單純語氣,憑著它的清新和詩意,更帶著幾分童趣與童貞,很快被流傳開來。

君子愛與蘭花為伍,不知道的人很難把它和一個男人聯系起來。胡老先生那淡淡的赤子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濃的思鄉情。

這也是為什麼,聽劉文正這樣的聲音唱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一點也不覺得太奶油,因為你可以感覺到他在演繹真誠。

除了胡適,台灣詩人餘光中是民歌運動中的另一個文學大腕。1974年,餘光中應香港中文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在香港的十年間,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安穩、最舒服、最愉快的日子。也是餘光中在散文方面取得新進展的重要時期,他自己戲謔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鄉愁》餘光中詞楊弦曲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

餘光中說:我的鄉愁,不是同鄉會式的,不是關乎某省、某縣、某村。因為鄉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成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所以這樣說來,鄉愁就不完全寄託在地理上的某一點,它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以說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這首寫於1972年的《鄉愁》傳遍大江南北。《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成為風靡一時的校園歌曲的濫觴,也廣為祖國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

2 七十年代:校園民謠 民歌金韻獎應運而生

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成為風靡一時的校園歌曲的濫觴,也為祖國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

由於許多的學子紛紛投入了民歌的詞曲創作,民歌金韻獎則應用而生。從1976年起,台灣新格唱片公司連續四年舉辦了"金韻獎"民歌比賽,真正使得民歌開始轉向校園傳唱,直至風行。當時,金韻獎的規定是「高中以上在學青年」方能參加,參賽曲目全部要求原創,提倡清純質朴的風格,它真正使得民歌廣為傳唱的,深入校園。又以校園為依託反過來又使民謠得以風行,同時,大批有才華的校園歌手脫穎而出,加入到民歌創作的隊伍中。所以盡管大部分歌曲中唱的是具有鄉村風格的民歌,但人們卻將這些歌曲稱為台灣校園歌曲。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成為七十年代末台灣校園生活的一大特色。

在民歌鼎盛時期,有不少大紅大紫的作品,相信許多人到現在還是耳熟能詳,施孝榮的《歸人沙城》、《拜訪春天》,王夢麟《廟會》、《雨中即景》,齊豫《橄欖樹》等等。

進入七十年代後,校園民謠成了這樣一種音樂現象:它首先被那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校園歌手們所吟唱、使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然後因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校園民謠,它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學校的文化氛圍、一代莘莘學子的夢想與追求和對易逝的青春歲月的懷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音樂整個是簡朴的民謠風格,與美國流行音樂和早期迪斯科極為類似,他們的內容「是以貼近生活」為特色的。

這個時期的大陸,由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只有少兒校園歌曲是一枝獨秀。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梁茂春說:「『文革』當中的兒童歌曲受到了一種畸形的發展,就是整個被政治化了,兒童歌曲也同樣是高的、快的、響的、喊叫的表現一種特殊的情緒。但是有些作曲家在這樣的條件下寫出了一些比較好的兒童歌曲,比如說《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曲,同樣是歌頌領袖歌頌共產黨,但是在形象上比較生動、比較活潑,能夠反映兒童的特點。這大概是『文革』期間最有代表性的兒童歌曲了。」

⑤ 求一首歌的歌名,節奏很動感,鼓舞人積極上進,《校園民謠》

《走在前面》
我擁有我的現在
我憧憬我的未來
我回想過去都是
為了明天活得精彩
我不是所謂天才
我只是不害怕失敗
我一直進步證明自己的存在
一天一個新時代
和自己比賽
不斷向前不必在乎誰跑得快
一步一時代
一天一期待
贏了從前贏了自己最愉快
爭取時間
走在前面
拿我最美麗的姿態改變明天
挑戰時間活在前面
等待那麼多年的願望
恨不得一剎那實現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想飛越我終點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我擁有我的現在
我憧憬我的未來
我回想過去都是
為了明天活得精彩
我不是所謂天才
我只是不害怕失敗
我一直進步證明自己的存在
一天一個新時代
和自己比賽
不斷向前不必在乎誰跑得快
一步一時代
一天一期待
贏了從前贏了自己最愉快
爭取時間
走在前面
拿我最美麗的姿態改變明天
挑戰時間活在前面
等待那麼多年的願望
恨不得一剎那實現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想飛越我終點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忘了歷史創造歷史
有出息沒有什麼不可以
有了開始沒到此為止
我每一口氣都准備深呼吸
爭取時間
走在前面
拿我最美麗的姿態改變明天
挑戰時間活在前面
等待那麼多年的願望
恨不得一剎那實現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想飛越我終點
let me be the one
想追求我的天
let me be the one

⑥ 推薦幾首好聽的感人的校園民謠

推薦一首2005中國一首感動千萬人的校園民謠-雷競《黃昏來臨》
(轉自龍江社區)
總是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但究竟要多久呢?一年,哪怕三年都沒有改變多少,五年、十年?我不曉得。只覺
得這樣一份情感一直會保存著,伴隨一生。
下載地址: http://down5.zol.com.cn/bbs_upload/upload/2005/12_12/1134381110339.mp3
《黃昏來臨》
----詞曲唱:雷競
黃昏來臨了愛人 獨自等待著夜深
星光閃動了往事 回首是你一往情深
時光不再了愛人 多情蹉跎了青春
春去秋來的人生 因為有你才永恆

夢的當初那麼真 為何碎成了煙塵
痛苦那麼深 事過境遷已無恨
你的樣子那麼真 深深烙進我靈魂 等待這一生 再愛一次不離分 晨風吹起了愛人 吹醒思念了無痕
月光照亮了記憶 依然是你昔日的一往情深
關於這個故事的所有線索都源起於一首網路歌曲。當初,我像所有被這首歌感動的人一樣,腦海的虛無中浮現著淺紫色丁香花瓣漫天飛舞的情景。當音樂高潮響起,唱到「你聽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愛的歌謠啊」的時候,我總在想:那個「唱歌的人」究竟是誰?
畢業的那一年,雷的一個好朋友根據他的故事寫出了一首好聽的歌曲。 很快,悠揚的旋律傳遍四方,網路上卻充斥著各種越來越扭曲的故事版本。 真實的雷,卻依然在人海中默默體會著情感的空白…… 聽了很多電視台和電台節目介紹,得知<丁香花 >是根據唐磊的好朋友雷競的故事寫的。。。。雷競和唐磊是從小長大的好友。大四的時候,雷競的女友出了車禍而去世,他便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之後便哭訴的告訴了他最好的朋友唐磊,就在同一天晚上雷競寫下一首感人的《黃昏來臨》,便把它塵封了起來。之後唐磊便也有了寫《丁香花》的動機,唐磊從沒認識跟見過雷競的女友,但是唐磊深深的被雷競的故事感動了,因此網上開始流傳《丁香花》的故事,唐磊也因這首歌而迅速走紅,可又有誰會曾留意這個故事背後最痛苦的那個人--雷競。事故發生之後,雷競為了逃避現實而留學海外,在很多朋友的幫助下,最終重找自我,重新面對這個現實。而現在的他,依舊在人海茫茫中艱苦的掙扎著...

⑦ 校園民謠有哪些

四言詩二十首
1. 詩
慷慨激昂,
一瀉汪洋。
天地同悠,
盪氣回腸。
2. 情
相見恨晚,
仰天長嘆。
萬般柔情,
奈何難斷?
3.畫
心如荷花,
潔白無暇。
兩情依舊,
咫尺天涯。
4.意
雁過留聲,
人過留名。
內心傷痕,
何日撫平?
5.龐 統 賦
先生胸懷,
高山大海。
死得其所,
活得精彩。
6.稼 軒 賦
天上絕響,
人間絕唱。
正氣凜然,
雄風浩盪。
7. 石鼓文
傳世之作,
波瀾壯闊。
至今讀來,
驚心動魄。
8. 孫鳳鳴
長空舞劍,
氣沖霄漢。
若得奸賊,
碎屍萬段。
9. 家
一片芍葯,
一寸芳草。
恩恩愛愛,
白頭到老。
(以下詩可參閱《周易》)
10. 棗園
黃帝陵前,
又起烽煙。
龍戰於野,
或躍在淵。
11. 寶塔山
大路朝天,
各走一邊。
潛龍勿用,
終日乾乾。
12.濟世
益動而巽,
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
其益無方。
13.警世
西南得朋,
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
乃終有慶。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含弘廣大,
品物咸亨。
14.喻 世
君子攸往,
知得知喪。
牝馬地類,
行地無疆。

先迷失道,
後順得常。
無咎無譽,
可貞合章。
15. 醒世
麗澤君子,
朋友講習。
商兌未寧,
介疾有喜。

風行水上,
渙奔其機。
用拯馬壯,
匪夷所思。
16.勸 世
天險地險,
習坎入坎。
兒女情長,
英雄氣短。
17.盛 世
受茲介福,
於其王一母。
眾允之志,
失得勿恤。
18.亂世
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
不失其時,
其道光明。
19.觀 世
日中則昃,
日盈則食。
天地盈虛,
與時消息。
20.明 世
雲形雨施,
品物流行。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⑧ 你知道有哪些校園民謠最喜歡的校園民謠是什麼

民謠好像一夜之間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民謠歌手,抱著一把木吉他,給你彈唱出一首首好聽的歌,沒有聲嘶力竭,沒有高聲呼喊,只有自然坦率的唱出他們想唱的內容。其實我們很早之前就早聽校園民謠,只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那屬於民謠,比如: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黃磊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勒小才,朱逢博的《采蘑菇的小姑娘》,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等等這些都是校園民謠,看到這你是不是想起來更多的校園民謠呢?這些歌曲是不是你學生時代的最愛,校園民謠符合校園生活,學生們對浪漫的嚮往,坦率的性格,日常的生活都能從校園民謠里找到。那麼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首早期的校園民謠歌曲吧。

1,鄉間的小路-葉佳修

這首歌和外婆的澎湖灣時間相差不多,距離現在也有40年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遠方。這次三毛填詞的一首歌。今天介紹的早期校園民謠歌曲都在這了,這幾首歌都是至今為止都還在被人們傳唱的校園民謠,代表了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最後給大家介紹一首我學生時代最喜歡的校園民謠吧,朴樹1999年發行的《那些花兒》。因為上學總是需要面對別離,想念,等步入社會這些感覺不知不覺的就會被別的事情淡化許多。

⑨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作者:郭敬明 發表日期:2003-07-07 閱讀次數:176 次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么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松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松。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松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松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松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卷回」。給我更多沖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松,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松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松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松的歌詞里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彌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里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里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松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里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迴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誇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沖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朴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余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么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贊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松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里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里准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松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里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里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里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松,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松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松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采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

⑩ 郭敬明寫的《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么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松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松。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松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松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松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卷回」。給我更多沖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松,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松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松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松的歌詞里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彌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里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里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松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里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迴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誇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沖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朴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余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么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贊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松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里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里准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松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里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里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里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松,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松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松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采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鼻子酸酸的。排山倒海,物是人非啊!也許就像李碧華說的那樣:「很多隱退的演員重新復出,不要以為是割捨不下藝術,皆因付不起醉生夢死的代價。」對校園歌手來說,很多人隱退不是不喜歡校園民謠,而是付不起理想至上的代價。

聽到庾庚戌采訪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個夢,夢見高曉松葉蓓他們一起唱《孩子》:「我想跑跑得很快,心在不安里飄盪,但看一看四周,想到你已白發蒼蒼。春天的花朵,開在冬天的雪上,風吹過的過去,我們從未曾忘記,想和你分享,可是你已經老了。孩子孩子我還是孩子,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你原諒我吧,別對我說吧,我原諒你了,可我終於哭了。」

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某些媒體所宣稱的「校園民謠時代的結束」。我在等待自己上大學的時候純真年代能夠重新降臨。會有憂傷的歌手會在校園里彈吉他,會有為海子焚燒詩集的悼念儀式。可是按照眼前的情況來看好像希望很渺茫。也許在我大學畢業以後,我會對著我即將離開的校門說:校園民謠的時代真的過去了。我想那一刻我會聽見黑色的勁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的聲音,如同午夜最後一班飛馳而過的地鐵。但是我想我會深刻地記得,那些歌手曾經是我生命花園里的灼灼桃花,我旅途驛站的陽春白雪,我青春的夜空里瞬間綻放而又轉瞬即逝的美麗焰火。就像葉蓓的《蒲公英》:「一開始/我就站在這里/在風裡面長大/沒人路過身旁/為了你一句叮囑/你留下的舊地圖/我穿著這件衣裳/守著這片山崗/天黑了/沒有星星的夜/沒有雨的春天/沒有你的流年/我不怕迢迢路遠/我不怕浩浩人煙/我要隨著風飄落在你的腳邊」。那些寂寞的年輕人就像蒲公英一樣,站在山崗上,守候我們心裡的純真年代,守候一份希望渺茫的希望,守候一份我們曾經的堅持。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

熱點內容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2025-09-15 11:23:27 瀏覽:712
小學二年級奧數學 發布:2025-09-15 10:26:29 瀏覽:594
文綜地理題 發布:2025-09-15 08:45:41 瀏覽:3
美女日本老師 發布:2025-09-15 06:42:10 瀏覽:717
霧霾文言文 發布:2025-09-15 04:23:26 瀏覽:571
實拍老師扇 發布:2025-09-15 03:38:35 瀏覽:437
涿州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4 21:13:55 瀏覽:347
零五網初二物理同步練習 發布:2025-09-14 20:51:19 瀏覽:678
胃病多久好 發布:2025-09-14 18:27:57 瀏覽:635
教師專業化成長 發布:2025-09-14 16:39:40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