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人文設計
❶ 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的人文景觀
百步梯,位於華工北校區半山西路中段西側,倚山向東,是通往12號樓的一段百餘級的水泥階梯。該梯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始建於1936年1月,造價約8210元毫洋(含附屬費用)。初以三合土(即1份水泥、2份沙、4份半寸碎石加水混合的建築材料)為材,後改為磚砌敷水泥砂漿步級。
百步梯蒼勁古樸。從地形上來看,頗有中國古代入山修煉的格局。一條狹小的石梯在兩旁綠蔭的簇擁之下筆直而上,其意在曲徑通幽,還是比照人生如山登絕頂?有人說,當年興建百步梯的初衷,是為了引導莘莘學子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勇於攀登。不管何論,百步梯蘊藏著華工人歷經的滄桑歲月,是華工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當年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最好見證。今日的百步梯已成為華工學子奮進拼搏精神的象徵。
2002年7月,百步梯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百步梯以「石梯礪步」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日晷也稱作「日規」或「日圭」,是舊時利用日影測時的一種簡朴裝置,通常由晷針和圓盤組成。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圓盤叫做「晷面」,安放於石台上。在晷針兩旁呈對稱狀刻劃出相應時刻線,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如現代鍾表的指針,而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位於華工北校區12號樓廣場上的日晷是校園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屬另外一種投影日晷。它不設指時針,只在晷盤上置一南北徑向直角三角形形狀銅件,其斜邊向上朝南,短邊垂直於晷盤。銅件西、東兩側晷盤分別有若干時刻線,銅件陰影達到的時刻線,表示相應的地方真太陽時該日晷最初由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師生員工捐款3350元毫洋而建,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時任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胡德元設計,廣州吳翹記建築公司承建,1936年11月動工,成於次年。當年建成的日晷原物現已不存在,可能在戰火中丟失,留存下來的僅有日晷台座。該圓形台座側面飾有彩畫和花紋,整個台座給人以雄渾之感。現置於台座上的日晷,是華工根據當年的施工圖紙以青銅澆鑄而成,並於2001年11月17日正式與師生見面。重置日晷旨在以物明志,提醒學子珍惜時光,把握人生。
如今,參觀日晷已成為校外客人游歷華工校園的一個傳統項目。 華工北校區北區西南部,有一座以國內名山「賀蘭山」號之的小山丘,丘頂突兀處有一塊高約7米、長約10米、厚約6米的花崗岩質巨石,因其上鐫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手書之校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故稱校訓石。該校訓石刻成於1934年,耗資462元毫洋。
此校訓為該校創辦人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所立,原正文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共5句10字,出自《禮記》之《中庸》篇。1934年11月11日該校舉行10周年校慶,鄒魯手書校訓,依《中庸》篇原文在每句末尾都加回一個「之」字,刻石時就變成了5句15字
歷經70餘年的風雨沖刷,校訓石上的字跡依然醒目可現,發人深思。它不僅見證了校園的歷史變遷和發展,也為莘莘學子在喧囂的塵世中辟出一塊沉思的園地。2002年7月,老校訓石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該石以「古石生輝」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石牌坊是指華工北校區1952年校界上的南門、西門兩座石牌坊。
南門石牌坊,位於五山路與廣園路交界處附近,原為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正門,因其坐北朝南,故又稱南門。該牌坊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廣州源記成建築公司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動工,次年10月竣工,造價約4.9萬元大洋*。該牌坊是典型的雙層古牌樓建築,最高處約10.9米,寬約25.2米,均深6米多。鋼筋混凝土作柱心、6寸厚香港白石(一種花崗岩石)作柱面的12根方形柱分列兩行,各柱的沖天柱頂呈花蕾形,各柱腳旁有石獅和抱鼓,均為香港白石打制而成。
牌坊共分5門:中門寬約8米,東西側各兩個邊門分別寬約5米和4米。中門兩柱正面上方鑲嵌了銅質銜環獅頭,中門外、內門額分別鐫刻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所書「國立中山大學」和「格致 誠正 修齊 治平」等字,這些文字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現外門額上「為人民服務」5字為同期所加。
南門石牌坊造型雄偉,結構勻稱,具有豪放、流暢之感。它曾是進出學校的必經之處,現已成為人們心目中華工的重要標志。
西門石牌坊,坐東朝西,位於東莞庄路與粵墾路交界處。由華僑林仕椿、區國良兩人捐資建造,始建於1934年11月,次年11月竣工。其用料同南門石牌坊,但牌樓體量約及後者一半,有4柱3門,柱頭最高處9.3米,全坊寬15.2米。中門外、內門額上分別刻鄒魯書「國立中山大學」及「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等字。這些文字也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但其中一些文字至今仍依稀可辨。
2002年7月,兩座石牌坊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華工北校區正門中山路北端校園中軸線上的中山廣場,聳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塑像。這是中國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先生等在1958年創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尊室外孫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曾獲1987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優秀獎。塑像高5.3米,重約8.7噸,原立於廣州中山紀念堂,1999年9月遷至華工。
北校區系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主體部分,孫中山先生是該校創始人。1933年,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向該校贈送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被安放於校園禮堂前(即現中山像所在處)。1952年10月,中山大學主體遷往廣州市原嶺南大學校園。同年,由該校工科院系等10餘所國內高校相關系及專業組建的華南工學院則留在原址繼續辦學。不久,孫中山先生銅像輾轉遷往中山大學新校園。1998年冬,廣州中山紀念堂新置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座,經廣州博物館襄助,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先生塑像遷至華工,次年9月立於孫中山先生銅像原址。2003年11月,孫中山先生塑像以「偉人風采」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如今,掩映在蒼翠的芒果樹林中的孫中山先生塑像已成為華工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感召和鼓舞著華工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不斷追求卓越;激勵和鞭策著華工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向更高更遠發展。
❷ 校園人文環境 環境設計 文章 建議手抄報
校園人文環境 環境設計
❸ 淺析大學校園人文景觀之美
http://jiangjinhua.meike.xtpo.cn/space/blog-170880-70501.html
❹ 人文校園的建設
人文校園的建設
首先,在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而且要從學生需要的角度去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在管理中,要始終圍繞教師的發展,在抓教師的教育行為同時,做好對教師的心理、生活、成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其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關愛學生,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和學生的參與。這不僅僅是學生的內在需要,還體現了現代教育關系中師生平等的基本要求。正直、富有同情心,是教師品質的重要內容。有些教師這樣說:「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站起來。」在學生低著頭站起來後,還對他們訓斥一頓,直到他們的頭更低。而如果教師總是說:「完成作業的同學請舉手,然後一起鼓掌」,結果將大不一樣。雖然這兩種做法都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但效果差異明顯。後者的作法將讓未完成作業的學生沒有了難堪,多了反省,將會使他產生自覺改正缺點的內在要求。
第三,學校管理在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同時,也應體現以教師為本。領導要注重領導方式,不僅抓教職工的工作,更要關心他們的願望和需要。管理制度要提倡感情化強制,既保證學校的總目標,保證學生的發展,又體現人情味,剛柔兼顧,最大可能化解或減輕對教師造成的傷害。實踐中要讓全體教職員工感受到學校是為他們搭建的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舞台,從而在學校這個充滿激勵而不乏寬松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判斷能力、決斷能力和創造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提高,有效地實現自我控制。
數字校園的建設
學校建設數字校園要達到五個有利的要求,即:有利於多種媒體組合教學;有利於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有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等主體性的發展;有利於開展個別化的學習;有利於多種學習資源的利用和資源的共享。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加強三件建設,即硬體、軟體、潛件建設。
硬體是指建立一網八室四系統。一網指千兆數據的交互傳輸和資源共享的校園網;八室指建設了帶有電教小平台的學生教室、功能室、綜合電教室、電腦室(帶語音功能)、課件製作室、多媒體閱覽室、電子音像教材室、攝錄編輯室;四系統為校園廣播系統、校園視頻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校園安全監控系統。網路系統能將圖像、文字、動畫、聲音以及視頻影像等傳輸到任何一個終端,滿足教師課堂教學、備課、製作課件等要求及教育現代管理的需要;滿足資源共享與個別化學習的要求;滿足學生小組學習討論和交流的需要;滿足教學測試及信息反饋分析的需要。學校普及計算機應用,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圖書管理、財務管理等實現了電算化、現代化,工作和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並向無紙化過渡。
軟體是指配合硬體使用的兩帶、兩片、兩盤,即錄音帶、錄像帶;投影片、幻燈片;VCD盤、電腦光碟以及其它形式的音像資料,並將所有既有資料數字化,使之完全可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學校建立了網上資源庫,正將原來模擬信號的教學音像資料轉為數字資料,並分門歸類上傳到伺服器。學校建立了光碟塔、光碟庫等,師生可以利用電腦網路進行交互學習、實現VOD視頻點播,實現了學生的自我主動學習。
潛件是指在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教育技術的背景下,相關思想、相關理論、電教方法以及教師掌握並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潛件不像硬體那樣直觀,但這恰恰是最重要的。只有人的思想首先現代化了,物質上的現代化才能隨之而來。學校應該在不斷加強和完善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理論、媒體操作與應用、電腦課件製作等方面的培訓,並通過開展電教教材評比、課件製作大賽、評選電教優質課等形式促進教師電教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從而使人能盡其材、物能盡其用。
人文校園與數字校園之間的關系
人文校園與數字校園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兩個要旨,「人文」與「數字」是教育現代化架構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只有思想沒有技術那是空頭政治,是紙上的現代化。有設備無思想,就是硬體倉庫,就是把昂貴的電教資源當貢品,當展品,擺樣子。有設備思想不正確,把先進的教育思想應用於傳統的教育,反而變本加厲地加重學生負擔。新設備老思想成為孔乙己穿西裝,不倫不類,貽笑大方。人文校園和數字校園一個屬精神范疇,一個屬物質領域。兩者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數字校園建設屬於基礎性建設,主要任務是使學校具備與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相適應的物質條件,也是現代化教育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人文校園建設屬於精神建設范疇,是師生共同完成高質量教育教學的精神動力,為數字校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並使數字技術在校園內發揮最優功能,而不是走向偏離。
人文校園和數字校園建設共同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文校園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加深了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數字校園建設不僅實現了物質條件上的現代化, 也使得由於地域的分散造成的管理上的困難得到克服。搞好兩個建設可以推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學校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更快更好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❺ 什麼是校園人文類照片
一般校園人文類照片指的是校園的一些: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運動會等一系列在校園的人文照片。
❻ 校園人文環境的ppt製作
我剛才在網路上搜索了一下,有很多相關人文環境的文章需要你自己仔細閱讀。我能幫你的就是。如果做好一個ppt。給你推薦一些做ppt非常好的軟體。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最常用的裝備,一般是台Windows就有,功能強大。
常見支持平台:Windows, Mac OS, iOS, Android, Web
創客貼
簡單容易上手,只需要托拉拽就可以完成設計。
常見支持平台:支持各瀏覽器,ios pad版
Apple iWork Keynote
效果炫酷,非同一般,走出了一條在微軟的雄厚風之外的炫酷風。
常見支持平台:Mac OS, iOS, Web
Google Slides
快速簡單
常見支持平台:iOS, Android, Web
WPS
中國對Office的仿製,免費的。
常見支持平台:Windows
Prezi
所有的內容平鋪在一張紙上,通過鏡頭的移動來切換.
常見支持平台:Windows, Mac OS, iOS, Android, Web
IE Book
電子精靈,通過翻頁動畫代替切換效果.
常見支持平台:Windows, 支持用網頁形式查看
imeline 3D
類似於時間軸的幻燈片,沒有可選的切換效果,比較簡潔.
常見支持平台:Mac OS, iOS, 支持直接轉換成Keynote.
iPresent
輕量化的製作軟體,這個我也沒用過。。。
常見支持平台:iOS
Haiku Deck
同上,支持平台:iOS, Web
PointDrive
根據上傳的文件和圖片自動排版。
支持:Web
EMae
有些超炫酷的切換特效。
支持: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