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中學招聘
『壹』 高分求助實習導向報告
2008年,我縣民政工作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指導和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市民政局下達的目標任務和縣政府確定的工作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行政,較好的發揮了民政部門的職能作用,為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新的貢獻。
一主要成效
(一)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分類施保規范運行
1、城鎮低保。為5722戶、13249名城鎮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979.67萬元,月均補差126元,比市考核目標月均補差101元超25元,增加比例為25%。
2、農村低保。為17079戶、38152名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647.55萬元,月均補差40.5元,比市考核目標月均補差30元超出10.5元,增加比例為26%。
3、主要措施:一是堅持應保盡保;二是做到動態管理;三是嚴格審批程序;四是實行銀行直發。從4月19日開始,按照縣委辦、縣政府辦〔2008〕25號文件要求和低保申請、審批、排查清理的程序原則,堅持「兩制」(即低保進入和取消聽證制,過錯責任追究制),採取「兩暫停,三取消,一終止」舉措,對全縣13249名城鎮低保對象進行了入戶調查和排查清理,對不符合條件的1020戶、1130人按照程序取消了低保資格。
(二)城鄉醫療救助醫前醫中醫後救助有機結合
1、城鎮醫療救助。為692名城鎮低保對象發放醫療救助金108.64萬元,人均救助82.00元,比市考核目標人均補助80元超出2元,超目標2.5%。
2、農村醫療救助。為1665名農村低保對象發放醫療救助金301.15萬元,人均救助81元,比市考核目標人均補助80元超出1元,超目標1.25%。縣財政資助參合農民42789人。
3、主要措施:一是實行醫前、醫中、醫後救助相結合;二是對大病實行重點救助;三是資助五保對象和特困群眾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四是嚴格規范審批程序。
(三)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實現了質和量的提升
1、目標任務:新建、改建、擴建敬老院3所,新增床位300張,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27%。
2、完成情況:新建2所縣級中心敬老院,擴建1所縣級中心敬老院,11月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入住人員。改建、擴建、新建鄉鎮敬老院5所12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入住人員。
3、編制管理:新建的晚晴、天年2所縣級中心敬老院,由縣政府批准為財政供給民政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縣編辦核定財政供給事業編制8名,管理服務人員在現有財政供給人員中調配,8名炊事、護理等特殊崗位人員從社會招聘。2所中心敬老院建設資金總投入1563.94萬元,按照花園式、賓館式總體要求進行設計和建設,既有標准化的宿舍、清潔衛生的食堂,又有多功能的舞台、多樣化的健身器材,還有冬暖夏涼的浴室和休閑散步的花園。2所中心敬老院各租賃土地10畝,進行復合式使用,菜地、果園、休閑、綠化,樣樣具備。
4、主要措施:
一是供養標准全部落實。全縣有五保對象5619人,縣、鄉敬老院現已集中供養1573人,集中供養標准每人每月200元,其中零花錢20元,分散供養標准每人每月110元。五保人員醫療費用先在新合補償後,剩餘部分在農村醫療救助金中予以全額救助。二是新建縣級中心敬老院。利用原講治鄉、騎龍鄉初級中學撤並後的國有閑置資產,新建晚晴、天年2所縣級中
心敬老院,11月底竣工投入使用,新增集中供養五保人員283人。三是鄉鎮敬老院建設全部啟動。改建、擴建、新建5所鄉鎮敬老院,新增集中供養五保對象97人。到今年底,全縣新建、改建、擴建縣級中心敬老院和鄉鎮敬老院8所,超目標5所,新增集中供養人員380人,集中供養率達到28%,超目標1%。
(四)農村安居和災後重建打造成為陽光工程
1、工程建設。全縣財政投入資金426萬元,實施災民安居工程150戶,573間,14256平方米,其中分散修建和購買現房97戶,集中修建房屋53戶。同時,對今年以來遭受「5.12」地震災害的災後重建戶786戶、2726間,維修加固戶962戶、3367間房屋分別實施了重建、改建、遷建和維繕。災後重建補助資金和維修加固資金已由財政劃撥到金融部門實行打卡直接發放到災民戶。目前,災民安居和災後重建工程已於11月底前全部完工,災民全部搬進新居。
2、資金發放。一律按照受災農戶的經濟狀況和家庭人數實行分類分擋補助,對困難戶、低保戶給予適當照顧,補助標准分為2類3擋。維修加固戶補助資金按照「農房『輕微損壞』、『中等損壞』、『嚴重損壞』3個檔次兌現落實。
3、主要措施:一是優先選址,二是優先規劃,三是先修建後辦手續,四是豁免有關費用,五是多方籌集資金,六是實行集中與分散建房相結合。
(五)救災救濟救助解決困難群眾後顧之憂
1、救災工作。先後遭受冰雪災害和「5.12」地震災害的重創,對工農業生產及群眾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失,農房毀損特別嚴重。為確保及時、快速傳遞災情,給縣委縣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我局修定了救災預案,堅持了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每遇重大災情,及時奔赴災區,調查核實災情,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救災工作,組織生產自救。5.12」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後,按照省、市有關精神,按每人每天10元補助金和1斤糧食,及時為2520名受災困難群眾實施了臨時救助,共發放補助金214.56萬元,發放救濟糧92噸。生活救助金由財政部門直發到被救助對象的「一卡通」帳戶。
2、生活救濟。為妥善安排好災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使救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採取「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幹部黨員包戶到人」的辦法,深入基層調查摸底,按照困難程度和自救能力實施分類救助。為確保救災款物真正用在刀刃上,提出了「四不準」的要求和「三不準」的目標。即「不準優親厚友、不準平均分配、不準層層剋扣、不準挪作他用」;「不準有一人受凍,不準有一人挨餓,不準有一人外出討口要飯」。同時,在救助對象的確定上,嚴格按照本人申請、入戶調查、村民評議、張榜公示、鄉鎮審核、民政審批、電視公告的程序進行,形成了「一查三公、一告三審」(即入戶調查,村民小組、村委會、鄉鎮人民政府三級公示;電視公告,村委會初審,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民政局審批)的救助模式。全縣解決8.4萬人、400噸口糧救濟,救濟金235萬元,救濟衣物2.1萬套(件),棉被5500床,走訪慰問困難群眾8596人次,災區生產生活秩序井然有序。
3、主要措施:一是制定和落實救災預案,二是實施「一查三公、一告三審」的救助模式,三是確保災民和困難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醫療。
(六)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1、優撫工作:殘疾、復員、參戰、帶病回鄉退伍軍人、「三屬」定補、定撫金,按國家標准,分季度由銀行直發。農村義務兵優待金每人每年1000元,城鎮義務兵優待金每人每年700元,春節期間由民政局直接發放。
2、安置工作:全縣共接受退役士兵204人,其中,符合安置條件的城鎮退伍士兵和轉業士官,全部實行了貨幣安置,一次性安置補償費由財政直發。
3、醫療救助:從今年開始,對重點優撫對象住院期間的醫療費、門診費實行醫療救助。全年實施醫療救助218人次,救助醫療費56.89萬元。
3、慰問活動。在元旦、春節和「八一」期間,對縣人武部、縣武警中隊和消防大隊的官兵進行節日慰問,送去了18000元的慰問金和電腦等慰問品,同時,對部分在鄉傷殘軍人、烈軍屬進行走訪,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慰問品。
4、主要措施:一是堅持對城鎮退伍軍人和轉業士官實施自謀職業安置,二是提高了城鎮和農村義務兵優待金標准,三是廣泛開展了「雙擁」活動。
(七)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躍上新的台階
1、建設和諧社區。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關於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社區幹部的補助費和福利待遇,解決了社區辦公場地,縣政府決定,重新調整一處面積較大的國有閑置資產無償劃撥給新寧鎮清河社區。
2、創全國自治模範。在爭創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活動中,通過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狠抓了隊伍、陣地、組織和檔案規范化建設。重點抓了村居委會幹部的培訓,提高了能力和水平。
3、主要措施:一是堅持推行了村務公開制度,二是提高了村居委會幹部待遇,三是加強了村居委會陣地建設。
(八)狠抓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轉變工作作風
1、效能建設。在開展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中,繼續推行了政務導辦服務法,熱情接待群眾來訪,認真辦理群眾來信,主動解決群眾困難,轉變了工作作風,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今年,我們還開展了為困難群眾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捐款6750元,衣物528件,先後兩次深入到重災區慰問了災民和生活困難群眾。
2、主要措施。一是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二是樹立了民政工作無小事的理念,三是開展了「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活動。
(九)民政部門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婚姻登記進一步規范。全縣以縣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婚姻登記窗口為依託,堅持在永興、回龍、長嶺、講治、任市五個登記點辦理婚姻登記,共辦理婚姻登記3908對,其中結婚登記3350對,離婚登記291對,補領結婚登記267對,無一例違法、違規登記,婚姻登記合格率達到100%。
二是救助管理進一步加強。共接待求助人員513人次,對符合條件的438人次受助人員給予了救助,其中,省外受助人員162人,省內救助人員276人,被救助的對象中,有186名老弱病殘人員、31名危重病人、痴呆傻和精神病人員22人。
三是慈善救助進一步落實。通過「慈善一日捐」活動和「5.12」地震賑災募捐活動,共募集資金8011896.65元,其中「慈善一日捐」活動募集資金679523.59元,「5.12」地震賑災募捐活動募集資金7332373.06元,還募集棉被3000床,毛毯1179床,棉毛衣褲13425件,食物、食品折款4.8萬元。募集的地震賑災捐款用於支援廣元、綿陽、雅安等重災區355萬元,本縣定向捐贈用於學校重建110萬元,用於本縣災後重建100萬元。剩餘1682373.06元。募集的「慈善一日捐」活動資金用於采購晚晴、天年兩所中心敬老院五保對象生活用品30萬元,臨時救助24萬元,剩餘139523.59元。其中資助大學新生204名,資助困難家庭治病22人,資助其他困難群眾45戶、107人。
四是執法水平進一步提高。民政執法工作特別是殯葬執法工作,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重點抓了違法違規事件的處理,全年火化遺體達到486具。
五是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在黨風廉政建設和紀律作風上,我們認真貫徹「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從領導班子抓起,從小事抓起,從節儉辦事抓起,堅持常抓不懈,堅決杜絕鋪張浪費,全局上下形成了節儉辦事、廉潔奉公的良好風氣。我們還將優待、撫恤、補助標准和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條件和程序等在政務公開欄上全面進行了公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民生活資金缺口較大。因今年我縣遭受「5.12」地震和冰雪災害十分嚴重,給災民和群眾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今冬明春災民和困難群眾生活安排人員較多,資金缺口較大。
(二)農村低保保障標准偏低。農村困難群眾生活存在較大的困難和問題,強烈要求提高農村低保補助標准。
(三)村務公開工作亟待加強。村務公開和村級檔案管理工作有待加強。有的村務公開沒有實質內容,存在著公開不規范、不經常等問題。一些村對村級檔案管理工作不夠重視。
(四)基層民政建設需要活力。鄉鎮民政辦公室工作任務重與人員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鄉鎮民政辦公室辦公場地狹窄,沒有辦公自動化設施,基層民政建設需要活力。
三、2009年工作打算
2009年,完成好縣委、縣政府和市民政局交辦的中心工作,除切實抓好雙擁工作、優撫安置、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救災救濟、基層政權、社會事務、慈善捐贈、黨風廉政、機關效能建設等日常性工作之外,重點抓好以下十項工作:
第一,爭創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繼續抓好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和村居委會幹部培訓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扎實推進工作,爭創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
第二,抓好中心敬老院建設管理。2008年,新建一所社會所利救助中心,或再新建一所縣級中心敬老院。對新建的5所中心敬老院和社會福利中心,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制度化、標准化管理,辦好院辦經濟實體,逐步提高休養人員的生活水平。
第三,抓好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建設。2008年上半年,投資500萬元,按照高標准、多功能、反應快的要求,建設好救災物資儲備中心。
第四,抓好**殯儀館建設工程。積極籌措資金,抓好工程建設,2009年8月底前完成一期工程,2009年12月底前完成第二期工程。。
第五,全面抓好村社區陣地建設。從2009年開始,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資金,抓好村、社區陣地建設,逐步解決一部分村、社區辦公無場地的問題。
第六,抓好縣鄉救災信息網路建設。積極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抓好毀損農房重建和困難群眾生活救助,下大力氣抓好救災救濟信息網路建設,配備必要的辦公自動化設施,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第七,扎實開展惠民效能建設。繼續開展以城鄉低保、醫療救助、五保供給、安居工程、五保供給和社會救助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民政惠民行動,進一步提升機關行政效能。
第八,廣泛開展慈善捐贈活動。深入貫徹中華慈善大會精神,廣泛開展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送溫暖、獻愛心,促和諧」社會捐助和「慈善一日捐」活動,為困難群眾籌措資金和物資。
第九,抓好宣傳信訪維穩工作。大力加強民政對外宣傳和政務信息工作,廣泛宣傳民政工作先進典型。做好民政對象穩定工作和民政信訪工作。
第十,加強民政部門自身建設。堅持開展和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採取多種形式,組織民政幹部通過脫產、在職、外出參觀學習,全面掌握民政方針政策、法規、業務技能和工作技巧。廣泛開展崗位練兵、知識競賽和業務技能評比活動,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增強責任感,弘揚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
在努力完成上述工作任務的同時,大力推進機關辦公自動化建設,加快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規范財務統計管理,加強內部審計工作,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評議,依法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為構建和諧**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貳』 安康高新中學怎麼樣
看上去還可以.但真的不怎麼樣.要麼你學習非常好.要麼你家非常有錢.要麼最好不要去高新
『叄』 寶雞事業單位聯考面試成績出了嗎什麼時候體檢
、體檢時間及人員安排
1、2018年8月1日(星期三),7月28日、29日在金台區金台高級中學參加面試的人員參加體檢。
2、2018年8月2日(星期四),7月28日、29日在渭濱區長嶺中學參加面試的人員參加體檢。
3、2018年8月3日(星期五),7月28日、29日在鳳翔縣城關鎮城關中學參加面試的人員參加體檢。
1、參加體檢的應聘人員攜帶蓋有「復審合格」印章的《2018年陝西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筆試報名登記表》原件、身份證原件及1張2寸彩色照片於體檢當日早7:30在寶雞市行政中心廣場紅色雕塑南集合,統一乘車前往體檢地點。未按時到達的,視為放棄。
2、體檢標准參照《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執行,體檢費280元,費用自理。
3、體檢前應注意休息、勿熬夜、勿飲酒,避免劇烈運動,體檢當日早上禁食,禁水,保持空腹。
4、體檢結束後,現場發放《2018年寶雞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察函》,在本網站下載附件3《2018年寶雞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察表》,應聘人員持《考察函》辦理考察事宜。
5、體檢考察後有關注意事項請查閱本通知附件4《體檢考察有關說明 》
『肆』 從金井坐公車到閩南理工學院舊校區,該怎麼走
先坐車到長途車站再乘坐6路或8路就可以到了
『伍』 諸佛庵鎮的行政村社區介紹
俊卿社區位於諸佛庵鎮東部,由原俊卿、霍興、霍民、街道「三村一街道」合並而成。東與黑石渡接壤,南與獅山村相連,西與大幹澗、小堰口兩村相毗鄰,北與小干澗交界。全社區轄28個居民組,2015戶,6211人,現有勞動力2930人。社區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59.5畝,有林地面積6800畝。2008年為霍山縣「整村推進」重點村。俊卿社區是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鎮經濟、文化、政治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之一,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在棘手的革命歷史紀念塔下深情演唱的一曲「再見吧大別山」!為這塊紅色土地再添光彩,
社區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和集鎮區位優勢,依託三線企業遺留廠房,大力發展以毛竹、茶葉為主導產業的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不斷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現有各類工商戶500餘家,個私企業70餘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了三個村莊規劃點建設,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潔化」工程,強化了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6公里水泥路,實現了組組通車,戶戶通路。興建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計劃生育、民生工程、平安創建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推進。
隨著諸佛庵集鎮建設蓬勃發展,給社區人民帶來了巨大商機,帶動了社區二、三產業,個私企業和生態家園建設迅速發展,勤勞的社區人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奮力趕超,不久的將來,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社區將會展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 獅山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南部,由原龍須坳,深山兩村及茶培場、石灰廠合並而成,因天生獅山睡美人而得名,東與黑石渡鎮隔河相望,南與仙人沖村和落兒嶺毗鄰,西與小堰口村接壤,北和俊卿社區相連,總面積17.5平方公里,轄張家沖、孫家沖、宋家橋、路西、路東、宋家院、許家沖、賀家院、高橋、龍須坳、河灣、龍壇灣、園藝場、獅山岩、杭家沖、深水河、茶培場、油坊灣、小嶺子、放馬灘、了桿沖、木家畈、銀孔、吳家灣、黃龍崗、仙人沖26個村民組,共3100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860畝,茶園1500畝,毛竹2500畝,山場總面積2萬畝,我村毛竹、茶葉生產資源十分豐富。
獅山村是諸佛庵鎮的東大門,「霍諸」公路貫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諸佛庵中學、「651」變電所座落在本村境內,當年劉沛西烈士領導的諸佛庵紅色革命兵變指揮部就在境內的諸佛庵寺內,國防工辦三線軍工企業—皖西、皖化兩廠廠址也在境內。
諸佛庵鎮利用皖西、皖化兩廠遺留的廠房興辦了第一工業園區,我村積極搞好服務,使園區實現了水電路三通。現園區內進駐規模企業有安徽富邦竹業有限公司、隆興竹業有限公司、明輝板業、長興電源、躍飛食品有限公司、裕民出口產品加工廠,為我村群眾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遇,群眾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同時也為我村率先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積極貢獻。 西石門村位於諸佛庵鎮中部,地處江淮分水嶺,東南與小堰口村相連,西與上谷,石家河兩村毗鄰,北與大嶺,大幹澗兩村接壤。由原建華,西石門兩村合並而成。總面積13.7平方公里,轄31個村民組,3670人,全村現有耕地1841畝,桑園914畝,茶園942畝,竹園5100畝,境內釩、鈦、磁鐵礦蘊藏豐富,2005年宏發礦業已開采生產,原國防工辦三線軍工企業,第一大廠—江北廠曾在此建廠。
西石門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依託鎮第三工業園區,大力以毛竹、茶葉為主導產業的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不斷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現有各類私營企業50餘家,從業人員500餘人,年產值達85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推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交通通訊網路已逐步形成,實現了組組通車,戶戶通路,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村,固定電話裝機達到95%以上,衛生電視、廣播網路基本普及。
西石門村人民將按照黨的「十一五」規劃要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立足村情,著力做大做強,以竹、茶、加工為龍頭的支柱產業,帶動全村的經濟增長,加快社會事業的進步,努力建設一個文明和諧的小康西石門。 小堰口村地處諸佛庵鎮西南部,東與俊卿社區、獅山村接壤,北與西石門村相連,總面積9.2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組,599戶,2135人,山場1.31萬畝,水田850畝,旱地140畝,茶園420畝,桑園340畝,毛竹園面積6500畝,板栗150畝,有桃源河河流穿境而過,縣道「諸黃」路,鎮道「諸桃」路縱橫貫通,交通便利。萬畝竹海中心區和護國寨旅遊點座落在境內,為我鎮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狠抓村級黨組織建設工作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村級黨組織嚴格按照三會一課制度執行,每月開展幹部群眾面對面活動,解決群眾實際生產,生活中困難和矛盾糾紛,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強化治安防範,完善綜治隊伍,我村被縣委、政府授予「平安村」光榮稱號。良好的治安環境給我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村兩委一班人緊緊圍繞「發展、和諧」兩大主題,正在帶領全村人民銳意進取,齊心協力,譜寫建設更美好家園的新篇章。
我村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首先是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村級主幹道水泥路,小桃水泥路及小西水泥路總長11.2公里,全面改變25個村民組的交通條件,徹底消除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低級交通局面。其次是對村級支柱產業毛竹、茶葉低產林改造,我村地處「萬畝竹海」中心區,毛竹園面積佔有林地面積80%以上,但毛竹畝產出效益較低,根據這種情況,鎮村兩級積極爭取,聘請浙江林學院李教授來我村指導,實施毛竹中心區長嶺片培養筍竹兩用林工程,該工程於2009年開始實施,計劃用五年時間,以墾復、施肥、拔殺柴草,定期噴水,毛竹鉤梢等方式實施,將低產、野生竹林培養成為經營耕作式高效優質筍竹兩用林。茶葉生產方面,實行老茶園改造,科學經營管理,並不斷引進早茶新品種發展新茶園,通過近幾年的改造和發展,茶葉收入與前三年翻一番,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石家河村地處霍山縣西北,位於金寨縣響洪甸水庫上游,東與大嶺村交界,南與西石門、上谷村交界,西與沿河村交界,北與金寨縣張沖、響洪甸兩鄉鎮毗鄰,由原石家河村、下谷村、韓沖林場兩村一場合並而成,村部座落在原石家河鄉政府大院內,全村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轄24個村民組,總人口3046人,耕地1460畝,毛竹園8000畝,有機茶園2450畝,桑園650畝,是一個集紅色革命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山區村。
革命戰爭時期,紅一方面軍的後方醫院座落於此,蘇家埠戰役、麻埠戰役的傷員全部送此救治,余家茶行即是當年改建的紅軍醫院,其舊址仍然保存,成立民團長等36位革命烈士安息在石家河集鎮的後山崗上,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英雄事跡,在烈士墓前建起了烈士塔和英烈亭。大革命時期,石家河即成立了黨小組,江道之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老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建設新中國做出了無畏的犧牲,在冊的就有近20位革命烈士,石家河是塊紅色的土地,他們的英友事跡永遠昭示著石家河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建設和和諧家園而努力奮斗。
新中國成立後,石家河群眾顧大體,識大局,為國家的響洪甸水庫建設讓出萬余畝土地,安置了近千餘名庫區移民,全村人民戰無平地,劈山改河,新改良田千畝,新造茶園近二千畝,新栽毛竹近三千畝,新造杉木林近萬畝,徹底改變了當時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的問題。改革開放後,石家河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目標,辛勤勞動,勤勞致富,98%的農戶住上了新居,家家戶戶看上了彩電,通上了電話,購買了摩托車,還有空調,冰箱、熱水器等進入了大部分農戶家,近50戶人家購買了家庭轎車,在縣城,省城購買了住房,新建的兩新校舍,讓全村適齡兒童全部得到了良好的教育,60%農戶的子女進入大學得到了深造,回到社會後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桃源河村位於諸佛庵鎮西部,與金寨縣接壤,海拔平均500餘米,面積28平方公里,是東西走向,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11.2公里,27個村民組,878戶,3050人(由原桃源河、茅山、西邊山三村合並而成的中山村)。農業資源豐富,其中毛竹基地1.3萬畝,有機茶760畝,優質板栗基地300畝,全村現有中心小學一所,境內擁有萬畝竹海、嵩山瀑布、原始森林、黑龍深潭、嵩山奇觀等自然景觀和皖西著名革命烈士劉淠西故居,皖清舉人程武舉故居及桃源河暴動舊址,革命烈士墓等人文景觀。
桃源河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環境,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霍山縣新農村建設「一鎮十六村」示範村,進行了重點規劃、扶持。我村村莊布點規劃已完成,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修建完工1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新建12間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綜合樓,並修建了農民體育健身廣場,安裝了籃球架和室外乒乓球桌。3、維修改建擴建村級衛生室一所,實行村級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4、修建了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使150餘戶近700人用上了安全清潔衛生的自來水。5、安裝了十六盞路燈,為山村夜色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6、修建一處垃圾中轉站,沿中轉站上下3公里沿路住戶統一配備垃圾桶,招聘一名清潔環保人員。7、建成100口沼氣池,大都投入了使用,村民用上了環保清潔能源。
桃源河村廣大幹群正以飽滿的熱情,全力以赴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桃源河村制定的宏偉藍圖一定會如期實現。 仙人沖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南,距縣城15公里。南與落兒嶺鎮接壤,西於本鎮三河村相連,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42畝,毛竹園8348畝,茶園678畝,桑園356畝,轄22個村民組,農戶571戶,人口2056人。
仙人沖,一個充滿詩意和神秘色彩的地方,歷史悠久, 文化厚重,遠近馳名。相傳一汪姓青年,上山打柴,來到一之 平整山頂,只見兩個須髯飄飄,神情矍礫的老者正在那裡下棋,就在那呆看了起來。當那青年回到家時,己無人能認出。 後來一問,哪知己過百年。原來下棋兩老者,一為成仙得道的左元放,一為他的師兄弟,仙人沖因此而得名。仙人沖山勢奇特,風景優美:祥雲寨,巍峨磅礴,若牆一而立;勒馬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石門山,「一」字山巒,鬱郁蔥蔥;貓兒寨,山峰聳峙,沒入雲端。仙人沖葬以其火成岩典型地貌而聞名。奇峰羅列,險壁懸崖,怪石嶙殉。師祖岩、鬼門關、鬼推磨、棋盤岩、仙人裂(也稱之為「一線天」)等,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一線天下有兩座寺廟:一上一下,一新一舊。新的金碧輝煌,氣勢雄偉;舊的古樸典雅,古色古香。廟內的神仙菩薩,或木雕,或泥塑,披金戴銀,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宗教和文化價值。這里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這里是修身養性的仙樂園。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隨著支農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隨著民生工程的不斷出台,仙人沖村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2000年這個村被縣委政府列為全縣49個貧困村之一。2004年就被縣政府調整為首批「老村整體推進村」之一,可見發展速度之快。整體推進工作受到了縣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江晨光到仙人沖村調研整鄉鎮推進工作時,對村兩委的工作和這個村的老百姓奮發精神給予高度的贊賞。 上谷村地處諸佛庵鎮邊陲,與金寨縣張沖鄉毗鄰,平均海拔700米,面積9.8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組,423戶,1570人口,一所「金穗」希望小學建於2008年。境內有水田864畝,茶園1000畝,毛竹積蓄量15萬根,兩座水庫興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2007年興修的5公里水泥路經村部貫穿南北。
2006年在鎮招商辦的共同努力,引進溫洲企業家投資的「宏發礦業」總投資2000萬元,礦區在上谷村夾竹山境內,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
上谷綠茶尤為著名,制茶工藝較為復雜,從採摘、殺青、揉捻、炒坯、毛合、員合等工序都極為講究。上谷綠茶,湯色明凈,香味持久,回味甘甜、耐泡,且杯具內不存茶垢,其聲名遠揚,遠銷海內外。
上谷油茶原有茶林160畝,新造林面積150畝,2009年村兩委對原有茶林進行了撫育,其茶油不僅營養價值高,且能降血脂、降血壓,是天然綠色油類,茶餅是上茶,田間的好肥料,而且具有除蟲功效,亟待有識之士前來開發。 三河村位於諸佛庵鎮政府西南部,平均海拔450米左右,龍、南臨金寨縣大坳口,西至連接本鎮桃源河村,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全村轄21個村民組,480餘戶,1750餘人,現有耕地1500畝,毛竹園300畝,杉木林1500畝,茶園1650畝,其中有機茶園600畝,無性系良種茶園400畝,桑園600畝,國家生態林1.2萬畝。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調整產業結構,栽培無性系良種茶園300畝,葯百合生產100畝,基礎設施「村村通」工程,新修村級主幹道桃坳路6公里,長嶺路3.7公里,長江路3.4公里,梧桐嶺路2.2公里,計全村水泥路15.3公里,得到66%村民組通往水泥路。林業生產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公益林1.2萬畝,毛竹園300畝,杉木林1500畝,滿山遍野覆蓋著綠色銀行。通訊設圖示、移動機站、覆蓋全村,電信設備通往千家萬戶,寬頻、電腦上網致富信息給群眾帶來了發家致富的生機,電力生產、上有高板岩水電站一庫、兩站下有縣公司書房崗電站,年發電量300千瓦時,農網改造,群眾用電安全正常,醫療衛生,新建了三河村級標准化衛生室,總建築面積216平方米,徹底改善了原有的醫療衛生環境,鞏固了農村合作醫療的成果,方便了群眾就醫,建立了健全了城鄉衛生服務體系,更為今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飲用水工程,受益4個村民組120戶,480人,力爭2010年新修長沖河組主體飲用水工程,受益本村5個村民組,同時受益桃源河村2個村民組,受益人口1000餘人。。三河有較強的發展空間,全村總面積位於全鎮第四位,有利於發展畜牧業養豬、養牛、養殖山羊。葯材種植、葯百合、天麻、蓖麻等,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多,有利就業,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為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區,建設成一個美好的新家園。 大嶺村位於諸佛庵鎮西北邊陲,東連大幹澗,南接西石門,西鄰石家河,北望金寨響洪甸。全村總面積12.1平方公里,現擁有山場15100畝,其中毛竹園8531畝,茶園510畝,耕地724畝,現轄14個村民組,475戶,1715人,是一個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的山區村。 大嶺村物產豐富,其中竹園面積和毛竹積蓄量均佔全鎮前列,祠堂村民組的礦藏,稀有金屬-- 礦,朱家灣的金礦,西灣的磁鐵,花石浪的花崗石等,吸引眾多客商來 探,考察。
大嶺村人傑地靈,是一塊紅色土地,早在大革命時期,我村進步青年就積極參加紅軍赤衛隊,少年參加童子團,婦女、老人組織擔架隊、支前隊,為大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老紅軍張振鐸,王贊宏就是大嶺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傑出代表。也有如赤衛隊大隊長吳墩和為代表的數十名烈士為紅色政權獻出了寶貴生命。
小干澗村位於諸佛庵鎮東北部,2004年村級規模調整時由原楊泗嶺村和原小干澗村整制合並而成,東與裕安區西河口鄉龍門沖村相鄰,南與本鎮俊卿社區相連,西與大幹澗村交界,北與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接壤,諸賽路、楊齊公路穿境而過。全村總面積1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小組,680戶2400人口。全村林地總面積為2.4萬畝,耕地788畝,茶園1200畝,桑園500畝,毛竹園1.1萬畝,板栗200畝,毛竹、茶葉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邊界山區村。 小干澗村設黨總支一個,下設2個黨支部,分別是村務支部和農業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中共正式黨員63名,其中女黨員9人,平均年齡50歲,高中文化12人,初中21人,小學28人,中專2人,30年以上黨齡12人。村黨組織「三會一課」制度長期堅持,黨員主題教育活動成效明顯,支部和黨員作用充分發揮。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鎮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特別是在市人防辦等幫扶單位大力支持下,村「兩委」本著量力而行、先急後緩的原則,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捆綁資金搞建設,切實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2008年在縣物價局支持下投資近5萬元,對村黨員活動場所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建設了農民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修繕了村級計生活動室和辦公室,添置了電腦、遠程教育、桌椅等辦公用品。交通建設方面:新修了聖沖水泥路,建設了大沖、楊泗嶺兩座大橋,拓寬改造了楊泗嶺、木耳沖公路、楊齊公路連接工程2009年通車,楊泗嶺公路硬化項目2010年春立項,九月份全面開工建設。2008年建設了村級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總投資75萬元,主管道4.5公里,涉及12個村民組,近千人受益,村民用上了安全放心水。2009年建設了楊泗嶺、河心三處通信機站,手機信號覆蓋率95%,通訊環境全面改善。
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村經濟由傳統的種植業向現代農業和二、三產業轉變與發展。全村毛竹園達1萬畝以上,2008年全鎮實施毛竹提升工程,每年對毛竹園進行復墾,2009年進行毛竹勾梢示範,毛竹單位產量大大提高,人均毛竹收入千元以上,毛竹大戶年收入達5萬元。全村有毛竹加工企業3家,手工作坊100餘戶。茶園低產改造已全推開,青色沖瓜片和小峴春名茶均產於該村,茶葉遠銷省內外。同時,葯百合、蓖麻等特色農業發展迅速,雷竹種植、土雞養殖獲得成功。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村有一所完小和一處單班教學點,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近80人,完小配套設施齊全,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質量優良,群眾反映較好。2009年建設了村級農民體育運動健身工程,投資近3萬元,主體工程包括籃球場、乒乓球台,健身器械等,農民體育運動得到發展。村級現有衛生室一所和醫療點一處,職業醫生5人,加大了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村級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以緩解。同時,隨著文化設施的逐漸完善,農民文化娛樂也不斷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得到充實。 大幹澗村位於諸佛庵鎮西北部,東與小干澗村、俊卿社區交界,南與西石門村接址,西與大嶺村相連,北於小干澗村毗鄰。由原鹿角沖村、大幹澗村、東沖林場合並而成。全村轄20個村民組,201戶,2575人,其中移民人口達623人。全村總面積15.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006畝,茶園430畝,毛竹7300畝,板栗376畝。是一個以木竹茶葉,板栗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大村。
大幹澗村黨組織設總支一個,下設兩個黨支部,即村務支部和農業支部,共有黨員65名,村兩委班子有4人組成。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書記、主任一肩擔。
大幹澗村通訊、交通較為方便,村內現有移動塔一座,電信塔一座,通訊覆蓋面達85%。村境內共有兩條總長10.3公里,寬4米的水泥路。木竹資源相當豐富。村內共有毛竹加工廠16家,主要生產竹簾、竹筷、竹拉絲、竹安全笆、小礦笆等竹製品。年需加工原條毛竹達48萬根。實現產值達1200萬元,獲利潤100萬元,有效解決了部分勞動力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村內共有小綠茶,初制加工廠8家,年生產干毛茶24萬斤,年產值達130萬元,獲利潤達13萬元,帶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
大幹澗村現有村小學一座,總用地面積4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34平方米,該小學建於2007年,校名為「德仁希望小學」,現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102人。各類教育教育設施齊全。改善了教學環境,學生以健康成長。 沿河村位於霍山縣諸佛庵鎮西北部,與金寨縣張沖鄉接壤,連接金寨、霍山兩縣的「黃齊」公路貫穿全村。村東與石家河村相連,南與上谷村交界,西北部分別與金寨縣張沖鄉黃畈村、沿河村毗鄰,屬金寨縣響洪甸水庫淹沒區,集山區、庫區為一體,既是淹沒區的庫區村,又是移民安置村。
沿河村總面積10.3平方公里,轄十五個村民組,420戶1680人,其中水庫移民486人,占總人口28.9%,村黨支部有黨員29名,其中女性黨員4名,村有小學一所,村級規范化衛生室一所,村委會、黨員活動室一處。全村有耕地面積872畝,其中水田682畝,旱地190畝,人均耕地佔有量僅0.52畝;有桑園800畝,茶園800畝,人均分別佔有0.48畝;退耕還林67.8畝,國家級公益林10577畝,中國電信在該村建有固定電話機房一處,電信機站一處,中國移動在該村建有機站一處,現十五個村民組組組通電話,通訊覆蓋全村。村建有中心水泥路一條,長3.2公里,各村民組均通機耕路,交通比較方便。
沿河村為山區型農業村,茶葉、毛竹、蠶桑、葯材是本村四大支柱產業,茶葉以生產黃芽、炒青為主,年產量30噸,產值150萬元,銷售毛竹6萬根,產值90萬元,正常年景年養蠶800張種,葯百合生產種植處於示範推廣階段。村內有竹加工企業2家,茶葉生產經營戶4戶,交通運輸戶7戶,農產品經銷戶8戶,小商品農資零售戶5家,村外從事交通運輸戶40餘戶,大多數都集中在江蘇省無錫市從事客運和水泥砼罐裝車運輸。
該村村級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村級經濟空白,村基礎設施較差,村內仍有水毀工程多處無力恢復,雖然每個村民組都通機耕路,但路況較差,不能保證晴雨通車,村內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高,主導產業不強,農產品加工水平低,農業產業效益不高,這些問題既是本村的不足,同時也是發展的空間所在。
今後發展方向和重點:圍繞生產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圍繞產業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農業增效,發展勞務經濟;圍繞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圍繞新農村規劃,共建和諧家園。
『陸』 江西省會昌縣怎麼樣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南部,武夷山余脈西,南嶺余脈北端。東經115.19度至116.02度,北緯25.09度至25.55度。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縣域境內東西56千米,南北長85千米,總面積2722.18平方千米。總人口4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文武壩鎮。郵編:342600。代碼:360733。區號:0797。拼音:Huichang Xian。
會昌概況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南靠廣東,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現轄19個鄉鎮,44萬人口,國土面積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8萬畝,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國第二批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
會昌是革命老區,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擔任第一任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毛澤東寫下了《清平樂·會昌》,盛贊「風景這邊獨好」,現存有大量紅色革命遺址。
會昌有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30餘種,其中錫金屬儲量全國第三,岩鹽儲量為江西之首;森林覆蓋率達79%;可利用的水電蘊藏量達5.86萬千瓦;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岩、會仙溫泉等旅遊休閑景觀。 會昌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等主導工業。錫金屬、氟化鹽、螢粉、水泥、會昌米粉、會昌醬乾等產品頗有特色,其中米粉遠銷歐美等十多個國家。農業以水稻、制種、煙葉、生豬、臍橙為主。
會昌城市、交通等發展明顯加快,城區規劃面積達18平方公里,境內有323、206國道和贛龍鐵路穿過,成廈、濟廣高速會昌段正在擬建。
2005年,全縣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85249萬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89萬元、利稅6386萬元,實現利用外資總額2824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6.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568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68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果業開發面積2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十一五」期間,我縣將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會昌」發展戰略,堅持以民為本,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勇爭一流,以開放型經濟為主線,突出新農村建設、招商興工、項目帶動、城市建設、隊伍建設、基礎教育、綜合治理等重點,把工業做大、農業做優、財政做富、城市做美,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努力把會昌建成開放的會昌、生態的會昌、和諧平安小康的會昌。
2006年,我縣堅持大開放的主戰略,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科學的方法、更加統籌的理念,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按照「五新一好」的總體要求,結合整村扶貧開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是大力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從會昌的實際出發,完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社會保障、產權交易、金融服務等體系的建設。
三是大力推進招商興工。整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招商引資重點,圍繞錫深加工、氟鹽化工、水泥、旅遊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貢江流域開發等重點項目招商;招商引資又以主攻工業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礦產冶金、氟鹽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電五大工業集群,做強錫、鹽、螢粉、水泥、米粉五大工業支柱產業。
四是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服務業。強勢推進旅遊業發展,做好毛澤東舊居、文武壩革命舊址、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鄧小平舊居等紅色景點和漢仙岩、會仙溫泉自然景觀的開展利用,同時積極開發綠色生態旅遊。
五是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完善城市功能,穩步推進市政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園林城市的創建,打造山水靚縣,彰顯山水特色。
六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快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全縣上下將進一步認清形勢,調整好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轉變工作作風,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而努力奮斗。
自然地理
會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溫潤氣候區,具有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的特徵,其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澇,四季分明差異大。由於距海洋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陰雨,夏熱無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一月份平均氣溫8.3攝氏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8.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6.7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9.5攝氏度;≥10攝氏度積溫6079攝氏度;平均無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達752.9毫米,佔全年總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澇災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僅佔全年總量的24%,加之蒸發量又大於降雨量253.5毫米,常發生乾旱。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春季低溫、夏季洪澇、乾旱以及秋季「寒露風」。
會昌有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開發的礦藏有錫、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30餘種,其中錫金屬儲量全國第三,岩鹽儲量為江西之首;森林覆蓋率達79%;可利用的水電蘊藏量達5.86萬千瓦;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岩、會仙溫泉等旅遊休閑景觀。
資源特色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福建,南靠廣東。在區域上地處華南成礦區,屬濱西太平洋構造帶,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截止2004年底,會昌已發現各種有用礦產資源37種,礦產地40餘處,探明有資源儲量的主要礦產4種,已列入全國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2種,已列入江西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4種。
一、周田岩鹽礦
周田岩鹽礦區地處武夷山環狀構造。和河紹斷裂交會處,位於周田斷陷地層盆地。礦區范圍以周田岩岩礦層為中心,東到石壁湖,西至新圩,北自長江,南至下壩子,面積12平方公里。礦區內地層,構造都較為簡單,礦床的礦物成份單一,岩鹽層除泥岩層外,90%以上都是岩鹽,其餘為粘土礦物,少量陸源碎屑和一些硫酸鹽礦物。礦床中主要鹽類礦物生成順序是、硬石膏至岩鹽,氯化鈉平均含量在60%左右,最高達90%以上,硫酸鈣4%左右,其餘35%左右為地下水和不溶物。
保有儲量與品位,截止2004年度,岩鹽礦已探明的石鹽礦石儲量達20.1億噸,其中B+C+D級氯化鈉儲量10.3億噸,平均鹽層厚度151.54米,平均品位在60%左右,屬大型礦床,為江西第二大鹽礦。
二、岩背錫礦山
岩背錫礦山位於縣城南約40公里處,隸屬清溪鄉,岩背錫礦床位於密坑山破火山口構造的南東部次級的岩背次火山隱爆構造附近,礦區構造主要以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和北西向四級斷裂發育。礦體賦存於火山凝灰岩與花崗斑岩的內外接觸帶內,平面上呈不規劃橢圓狀,總體走向為北北東,傾向北西西,北東端出露地表。礦石結構主要有鱗片狀變晶結構、變余結構,乳滴狀結構,礦石礦物主要有錫石、黃銅礦、黃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螢石、絹雲母、螢石及少量角閃石等。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為錫,佔有用組分的78%以上,全區錫平均品位為0.843%,伴生有用組分銅平均品位0.25%,銀平均品位9.46g/t,礦區在1988年勘探報告共提交錫金屬儲量10.24萬噸,銅金屬儲量2.9萬噸,就單個礦點而言錫金屬儲量居全國第三,開采條件居全國前例,潛在價值數十億元。
三、紅山銅礦
會昌縣紅山銅多金屬礦區位於會昌縣城南30公里處,屬會昌縣中村鄉、筠門嶺鎮和周田鎮管轄。會昌紅山銅礦區位於武夷山南段西坡,處瑞金—尋烏北北東向深大斷裂、雲霄—上杭北西向構造帶交接復合的部位,東距紫金山金銅礦60公里,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自1965年開始至今,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先後有江西省地質局區調隊、909隊、物化探大隊、贛南地質調查大隊等單位在本礦區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勘查和研究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地物化遙資料,並在紅山礦區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尤其是1999年以來在紅山礦區進行的綜合找礦工作(地質、物化探工作相互配合),取得重大進展,紅山礦區以紅山主角礫岩筒為中心,由中心往外依次發育銅(鉬)—銅鉛鋅—鉛銀(金)的礦化分帶規律,以岩筒周邊近200米為成礦有利區,其銅資源潛力可達100萬噸以上。
四、螢石礦
螢石礦是會昌優勢礦產之一,主要分布在筠門嶺鎮、文武壩鎮、曉龍鄉、永隆鄉。有瑞-會螢石礦區,筠門嶺尖峰筆螢石礦區。
1、瑞-會螢石礦區
該礦區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上半嶺村,毗鄰瑞金市謝坊鎮,交通便利,經贛南地調大隊詳查,現已探明螢石C1級儲量為29996噸,C2級儲量為5412噸,平均礦石CaF2品位為73.96%,該故區因開采時間較長,賦存於我縣境內的礦石已被大量採取,保有礦石儲量未經專業隊伍計算難以算出。深部開采成本較高,但礦石品位大多在75-80%之間,現由江西鷹鵬礦業有限公司在開發之中。
行政區劃
全縣轄6個鎮、13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西江鎮、周田鎮、麻州鎮、庄口鎮、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庄埠鄉、白鵝鄉。共有26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
文武壩鎮 面積:188k㎡ 人口:77806人 郵編:342600 代碼:360733100
轄水東、南街、西街、北街、南外、紅旗路、富東路等7個居委會,文武壩、晨光、水西、湘青、湘東、黃坊、林崗、南坑、涼舟、上半嶺、下半嶺、聯豐、彭逕、古坊、林富、白石、磊石、勤建、小壩、塔豐、林蘇、中塅、山新、白竹、北磜、水口、長塅等2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留馬寨。
筠門嶺鎮 面積:297k㎡ 人口:40108人 郵編:342614 代碼:360733101
轄東街、西街等2個居委會,筠門嶺、盤古、龍頭畲族、黃坌、竹村、湖塅、元興、羊角、營坊、竹子壩、芙蓉、榮田、上增畲族、黃埔、州場、石久、學子、半照、白埠、長嶺、下陽、鶴形、楠木、大照、小照、黃陂等2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門嶺圩。
西江鎮 面積:189k㎡ 人口:54159人 郵編:342602 代碼:360733102
轄西江居委會,西江、蘭陂、火星、背坑、牛睡、見潭、西坑、塅腦、河背、餅丘、紅星、蓮石、石門、壩子、千工、塆興、西源、大田、南星、石逕、豐龍、南山等22個村委會。
周田鎮 面積:222k㎡ 人口:54716人 郵編:342613 代碼:360733103
轄周田居委會,周田、梅子、半崗、上營、寨下、秧排、下營、小田、司背、河墩、長田、連豐、橋塘、中桂、高橋、上官、長江、上壩、新圩、大坑、崗腦、楊梅、三坑等23個村委會。
麻州鎮 面積:118k㎡ 人口:25890人 郵編:342608 代碼:360733104
轄麻州居委會,麻州、湘江、小河背、桃豐、垇下、前鋒、九州、東紅、王家山、小圍、鳳形窩、齊心、增豐、垇背、大坪腦、下堡等16個村委會。
庄口鎮 面積:153k㎡ 人口:27463人 郵編:342605 代碼:360733105
轄庄口居委會,洛口、白沙、禾坑、上蘆、下蘆、大陂、黃沙、大排、龍化、小壩、黃雷、黃冠等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洛口圩。
清溪鄉 面積:97k㎡ 人口:3391人 郵編:342614 代碼:360733200
轄清溪居委會,清溪、半嶺、青峰、象洞、密坑等5個村委會。
右水鄉 面積:129k㎡ 人口:16579人 郵編:342609 代碼:360733201
轄右水居委會,右水、大華、下磜、梅磜、中壩、田高、田豐、田升、梅豐、大群、圍背、松林等12個村委會。
高排鄉 面積:88k㎡ 人口:14293人 郵編:342611 代碼:360733202
轄高排居委會,高排、山口、上磜、坪坑、南田、團龍、石灰壩等7個村委會。
曉龍鄉 面積:159k㎡ 人口:13788人 郵編:342612 代碼:360733203
轄曉龍居委會,曉龍、田尾、里田、廟背、高蘭、曉村、塘頭下、桂林、上堡、倒圳等10個村委會。
珠蘭鄉 面積:125k㎡ 人口:16267人 郵編:342606 代碼:360733204
轄珠蘭居委會,珠蘭、河陂、龍車、獅寨、逕口、祠堂下、雁湖、懷仁、杉坑、大西壩、南磜、上照、下照等13個村委會。
洞頭鄉 面積:66k㎡ 人口:9136人 郵編:342619 代碼:360733205
轄洞頭居委會,洞頭畲族、洞下、河頭、肥嶺、石圳、上東坑、下東坑、官豐等8個村委會。
中村鄉 面積:202k㎡ 人口:8770人 郵編:342618 代碼:360733206
轄中村居委會,中聯、中和、洋光、半溪、小燕、增坑等6個村委會。
站塘鄉 面積:104k㎡ 人口:16252人 郵編:342616 代碼:360733207
轄站塘居委會,站塘、官村、 闍山壩、羅坊、李官山、崬背、水明、大壩腦、南坑、橫嶺等10個村委會。
永隆鄉 面積:120k㎡ 人口:8065人 郵編:342622 代碼:360733208
轄永隆居委會,永聯、益寮、楊葉、井頭、曉族、水洲、案背等7個村委會。
富城鄉 面積:230k㎡ 人口:15016人 郵編:342621 代碼:360733209
轄富城居委會,富城、磜頭、桂坑、雷田、嶺下、大洞、小砂、半逕、粗石壩、板坑、余屋洞、林珠、泮塘等13個村委會。
小密鄉 面積:85k㎡ 人口:18279人 郵編:342603 代碼:360733210
轄小密居委會,小密、石背、杉背、半逕、蓮塘、孕龍、羅田等7個村委會。
庄埠鄉 面積:57k㎡ 人口:8960人 郵編:342605 代碼:360733211
轄庄埠居委會,庄埠、樟坑、正坑、下車、寨富、禾坪下等6個村委會。
白鵝鄉 面積:93k㎡ 人口:20187人 郵編:342604 代碼:360733212
轄白鵝居委會,白鵝、良屋、角屋、羅屋、下安、洋口、水東、梓坑、九嶺、中心、獅子、河逕、丹坑等13個村委會。
據《會昌縣志》載:,北宋太平天國八年(公元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據同治十一年《會昌縣志》:會昌自漢至唐屬於都縣地,右稱九州鎮;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井得磚十二塊,磚上刻有「會昌」(唐武宗年號)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
元太德元年,會昌由縣升為州,管轄會昌、瑞金兩縣。明洪武初年,將州返縣,隸屬贛州府至清。民國初年屬贛南道。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並為會昌縣。
1949年會昌解放後至1955年屬寧都行政公署;1956年至今屬贛州專區(地區)、贛州市。
1984年5月15日,設立小密鄉、庄埠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8年9月12日,撤銷筠門嶺鄉、西江鄉,設立筠門嶺鎮、西江鎮(贛民函[1988]101號批復)。
1995年9月29日,撤銷周田鄉、麻州鄉、庄口鄉,設立周田鎮、麻州鎮、庄口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復)。1997年1月14日,撤銷文武壩鄉,設立文武壩鎮(贛民字[1997]12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7個鎮、15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湘江鎮、庄口鎮、西江鎮、麻州鎮、周田鎮、長嶺鄉、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鳳凰崬鄉、庄埠鄉、白鵝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 湘江鎮 35490 筠門嶺鎮 27740 西江鎮 41442 周田鎮 46601 麻州鎮 24158 庄口鎮 20438 文武壩鎮 26882 長嶺鄉 7758 清溪鄉 4294 右水鄉 14250 高排鄉 11941 曉龍鄉 12566 珠蘭鄉 14726 洞頭鄉 8541 中村鄉 7108 站塘鄉 14194 永隆鄉 7429 富城鄉 13597 小密鄉 15770 鳳凰崬鄉 10147 庄埠鄉 7768 自鵝鄉 15275(人)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湘江鎮,劃歸文武壩鎮(贛民字[2001]486號批復)。
2003年10月21日,撤銷鳳凰崬鄉,分別劃歸西江鎮、文武壩鎮、庄口鎮管轄;撤銷長嶺鄉,成建制劃歸筠門嶺鎮管轄(贛民字[2003]272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3.39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6鎮13鄉。
文武壩鎮 2004年轄:紅旗路居委會、富東路居委會、水東居委會、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南外居委會、文武壩村、晨光村、水西村、湘青村、湘東村、黃坊村、林崗村、大南坑村、上半嶺村、下半嶺村、聯豐村、彭逕村、古坊村、林富村、涼舟村、園背村、磊石村、勤建村、小壩村、塔豐村、林蘇村、中段村、山新村、白竹村、水口村、長段村、北寨村。
筠門嶺鎮 轄:筠門嶺居委會、門嶺村、盤古村、龍頭村、黃坌村、竹村、湖段村、民范村、元興村、羊角村、營坊村、竹子壩村、芙蓉村、榮田村、上增村、黃埔村、州場村、石久村、學子村、官廳村、半照村、白埠村、長嶺村、下陽村、鶴形村、楠木村、大照村、小照村、秀段村、黃陂村。
西江鎮 轄:西江居委會、西江村、蘭陂村、火星村、背坑村、牛睡村、見潭村、西坑村、段腦村、河背村、餅丘村、紅星村、蓮石村、石門村、壩子村、千工村、灣興村、西源村、大田村、南星村、石逕村、豐龍村、南山村。
周田鎮 轄:周田村、梅子村、半崗村、上營村、寨下村、秧排村、下營村、小田村、司背村、河墩村、長田村、連豐村、橋塘村、中桂村、高橋村、上官村、長江村、上壩村、新圩村、大坑村、崗腦村、楊梅村、三坑村。
麻州鎮 轄:麻州村、湘江村、小河背村、桃豐村、凹下村、前鋒村、九州村、東紅村、五家山村、鳳圍村、齊心村、增坑村、凹背村、大坪腦村、下堡村。
庄口鎮 轄:洛口村、白沙村、禾坑村、上蘆村、下蘆村、大陂村、黃沙村、大排村、龍化村、小壩村、黃雷村。
清溪鄉 轄:清溪村、半嶺村、青峰村、象洞村、密坑村。
右水鄉 轄:右水村、大華村、下寨村、梅寨村、中壩村、田高村、田豐村、梅豐村、大群村、圍背村、松林村。
高排鄉 轄:高排村、山口村、上寨村、坪坑村、南田村、團龍村、石灰壩村。
曉龍鄉 轄:曉龍村、田尾村、里田村、廟背村、高蘭村、曉村、塘頭下村、桂林村、上堡村、倒圳村。
珠蘭鄉 轄:珠蘭村、河陂村、龍車村、獅寨村、祠堂下村、雁湖村、懷仁村、杉坑村、大西壩村、南寨村、上照村、下照村。
洞頭鄉 轄:洞頭村、洞下村、河頭村、肥嶺村、下東坑村、官豐村。
中村鄉 轄:中聯村、中和村、洋光村、半溪村、小燕村、增坑村。
站塘鄉 轄:站塘村、官村、厙山壩村、羅坊村、李官山村、崬背村、水明村、大壩腦村、南坑村、橫嶺村。
永隆鄉 轄:永聯村、益寮村、楊葉村、井頭村、曉族村、水州村、案背村。
富城鄉 轄:富城村、寨頭村、桂坑村、雷田村、嶺下村、大洞村、小沙村、半逕村、粗石壩村、板坑村、余屋洞村、林珠村、泮塘村。
小密鄉 轄:小密村、石背村、杉背村、半逕村、蓮塘村、孕龍村、羅田村。
庄埠鄉 轄:庄埠村、樟坑村、正坑村、下車村、寨富村、禾坪下村。
白鵝鄉 轄:九嶺村、良屋村、下安村、洋口村、水東村、梓坑村、中心村、獅子村、河逕村、丹坑村。
總之,會昌縣還是十分不錯的。
『柒』 吉林的特崗教師公告出了嗎在哪看啊
您好,中公教師考試網為您服務。http://www.zgjsks.com/tgzp/jl/
吉林各市(州)、長白山管委會,梅河口市、公主嶺市、有關設崗縣(市、區)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有關普通高等學校:
為繼續推進我省2015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按照《吉林省2015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特崗計劃」)要求,制定我省2015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設崗位教師(以下簡稱「特崗教師」)招聘辦法。
一、招聘人數與招聘地區
2015年,全省共計47個縣(市、區)實施「特崗計劃」,計劃招聘特崗教師2900人。其中,國家「特崗計劃」1400人,省級「特崗計劃」1500人(以下簡稱「國家計劃」和「省級計劃」)。
共計18個縣(市、區)完全實施「國家計劃」,包括大安市、洮南市、撫松縣、臨江市、白山市江源區、白山市渾江區、靖宇縣、伊通縣、集安市、輝南縣、扶余市、舒蘭市、永吉縣、農安縣、前郭縣、敦化市、延吉市、長白山管委會。
共計20個縣(市、區)完全實施「省級計劃」,包括德惠市、長春市九台區、榆樹市、長春市雙陽區、蛟河市、磐石市、梨樹縣、雙遼市、四平市鐵東區、四平遼河農墾管理區、通化市東昌區、柳河縣、白城市洮北區、東豐縣、東遼縣、長嶺縣、乾安縣、松原市寧江區、梅河口市、公主嶺市。
另有9個縣(市、區)同步實施「國家計劃」和「省級計劃」,包括長白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琿春市、汪清縣、圖們市、鎮賚縣、通榆縣。
根據教育部工作要求,「特崗計劃」與「碩師計劃」結合進行,全省有19個設崗縣(市、區)與符合申報2014年「碩師計劃」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簽訂協議並經教育部批准取得碩師資格,需佔用197個「特崗計劃」指標,不參加特崗教師考試。
二、招聘對象與報名條件
招聘對象以師范類專業為主,非師范類專業為輔;以全日制本科畢業生為主,專科畢業生為輔(師范類專業);以應屆畢業生為主,往屆畢業生為輔。已招聘的在崗特崗教師不能報考。具體要求如下:
(一)招聘對象
1.高等師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
2.師范分院(初等教育專業)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師范類專科畢業生。
3.取得教師資格、具有半年以上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截至2015年9月1日年齡在30周歲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屆本科畢業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專業往屆全日制師范類專科畢業生(僅限於申報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省級計劃」崗位)。
4.延邊大學、北華大學和吉林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中,取得國家「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資格的人選。
(二)報名條件
報名者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思想品德條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熱愛農村教育事業,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
2.學歷條件。申報初中教師崗位人員,其學歷要達到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及其以上程度;申報小學教師崗位人員,學歷要達到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專科(含初中起點五年制初等教育專科)畢業及其以上程度;申報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省級計劃」崗位,學歷可以放寬到對應專業的全日制往屆師范類專科畢業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本科及其以上學歷人員。
申報中小學崗位人員所學專業要求與報考崗位學科對口或相近, 其中往屆畢業生還須具備與申報崗位學科相對應的教師資格。
3.普通話水平。申報人員的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及其以上標准,申報語文學科崗位應達到二級甲等及其以上標准,少數民族教師達到三級甲等及其以上標准,並取得《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
4.身體條件。參照人社部、衛生部《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健康,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5.教育教學能力。具有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備的能力和素質,掌握和運用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勝任招聘崗位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預祝您考試成功。
『捌』 安陽老實驗小學情況
為了准確回答你,我又做了深入調查,現在修改如下:
你問到河南安陽老實驗小學情況,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聽說過。我知道,因為我是那裡的畢業生。我1957-1963年在那兒上學。
安陽最早的實驗小學,位於三道街北段,是三道街小學的前身(前幾年又並入紅廟街小學),也是二十中的前身。它建校於1948年,在解放戰爭的炮火聲中成立於太行山根據地,當時稱「太行五專署幹部子弟學校」,後隨著安陽的解放而遷入安陽城。那時候的校名叫「安陽專區實驗小學」,是當時安陽最大、最正規、最有名的小學,幹部子弟居多。1964年,該校一分為二,即南院(三道街)、北院(解放路)。至少一直到文革前夕,都是響當當的好小學。1972年,北院改名為二十中。南院改名為三道小學。我畢業時,校長是劉梅,一個太行山下來的老幹部。
現在文峰中路的安陽市第一實驗小學,是由安陽市鼓樓東小學發展而來,為了區別原來的實驗小學,取名「安陽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