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校園
㈠ 中國人民大學是什麼大學在什麼地方
中國人民大學是985,211大學,也是一本大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關村校區)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仁愛路158號(蘇州校區)。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世界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
(1)中國人民大學校園擴展閱讀: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門;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12個,北京市精品課程41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新聞傳播實驗中心、信息技術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不完全名單)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哲學、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國家級特色專業:國際政治、漢語言文學、行政管理、計算機、歷史學、會計學、宗教學、財政學、統計學、檔案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金融學、法學、新聞學、工商管理、中共黨史。
㈡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文化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毛澤東曾在《改造該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毛澤東同志在給陝北公學成立的題詞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當時的校長成仿吾也指出:「陝北公學的教學工作有三條原則:一是理論和實際相聯系,二是教學內容少而精,三是教與學一致。」華北聯合大學成立後,也明確地把「注意理論同實際相結合」作為教學方針之一。在北方大學教職學員全體大會上,範文瀾校長提出,北方大學的辦學宗旨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校風即為「實事求是」。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吳玉章校長提出華北大學的校訓為「忠誠、團結、朴實、虛心」。吳玉章將其中的「朴實」解釋為「不虛偽、不輕浮、不好高騖遠、不粗枝大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態度」。1950年10月3日,劉少奇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要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要辯證唯物主義,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工作。」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經學校黨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實事求是」被正式確定為學校校訓,同時,鐫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學校東門的正中。 為慶祝中國人民大學校慶七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前任校長紀寶成先生和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作曲家印青聯袂創作了《中國人民大學之歌》。
㈢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環境。比如食堂宿舍交通周邊等
在人大讀書的南方人,雖然北方高校的條件相比南方有所限制,但是總體上人大的校園環境還是很棒的,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按照你的思路,簡單回答:
【吃在人大】
食堂密度大:學生食堂有東區、西區、北區、中區四大基本食堂,還有留一、留二兩家留學生食堂,南區八百碗餐廳,都可以滿足學生一般需求,還有許多風味小吃應有盡有。
餐廳品質高:除了學生大夥食堂,校園內還有峰尚聖宴、匯賢食府、天使食府、北區三層等多家宴會級別的餐廳,可以滿足不同的招待和食客的需求~
外賣便捷:人大地處海淀區的高校聚集區,周圍分布著許多外賣店,隨便用一個外賣app都可以點到餐,對於宅在宿舍的同學也能得到滿足。
【住在人大】
校園治安好:總體來說,如果不太漏財或者大大咧咧的, 在宿舍里宿管阿姨和保潔人員等都能很好的管理宿舍安全和衛生等問題,而且跟阿姨熟悉後,會發現她們都很可愛的~ 我們樓層的保潔阿姨人也很好,每次見到都會笑盈盈地跟你打招呼,還會寒暄幾句,問你吃飯了沒有,很親切的
有空調:14年左右,學校大筆一揮幾大集裝箱的空調停在世紀館西側,給每個宿舍都裝上了空調,還改裝了電路,所以夏天就很愉快了~
洗澡和用水、洗漱等不如南方:北方條件就這樣,一般學校宿舍里的條件都是這樣的,慢慢習慣也還好~
另外,由於校園不大,所以宿舍離教學樓的直徑路程在1—2公里,我晨跑的時候繞校園跑,整個矩形跑下來也就2.5公里不到的樣子~哈哈
【行在人大】
園內交通:不會堵車,但是小心汽車;校園不大,日常走路或者騎小黃車ofo都挺方便,但是由於人大是可以讓外校車輛交過路費從校園內穿過的,所以會有許多校外車輛在校園里不遵守規定,超速行駛,所以還是要小心
市內交通:地鐵和公交都很方便,出門查地圖或者熟悉後就知道了,再加上在海淀區中關村大街,周圍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呀~
【其他】
【周邊】這個是指出門浪的意思了嘛,海淀區高校很多,清華北大就不用說了,地鐵一兩站就到了,其他高校也雲集在海淀這邊,找同學什麼的也很方便。購物、休閑、鍛煉都有相應的場所,有待你慢慢挖掘,總的來說只要精力和財力夠,在人大可以生活學習工作的很好~
以上是生活了幾年的小小感受,難免帶有個人色彩,僅供參考~
㈣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面積有多大
中國人民大學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學校佔地面積696462平方米。
給個最佳吧
㈤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學習氛圍怎麼樣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學習氛圍非常好的,經常可以看到拿著書在校園里看的學生,而且圖書館基本上每天都是滿滿看書的學生,是一個很有學習氛圍很不錯的學校。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前身是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並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遂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1954年10月5日,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批准,高等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范圍的決議》,中國人民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首批6所重點大學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列入「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學校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面旗幟」。
㈥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精神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想知道你是在什麼情境下需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呢?嗯,我們的校訓是「實事求是」,還有各種其他諸如「立學為民,治學報國」「國民表率,社會棟梁」「人民人文人本」之類的口號~這些都是官方說法,但是我所感受到的則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作風都很踏實低調,很認真,很實干,因為很多人都是幾分之差沒能上清北,所以可能這也是低調的緣由,因為不是最好的。。。~同時,校風比想像中激進和開放,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對於學校和社會有著自己的獨特且理性的看法,不盲從。包括很多老師,其實並不吝嗇講解很多東西的陰暗面~師生們都挺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並且激發其他人思考問題的角度,這也是我覺得來這所學校最大的收獲~有時候真心覺得周圍還是有很多牛B的存在的。
另外,我覺得以上感受都是對比的來的,因為離清北也很近,所以對比之下可能北大的孩子們很自由和自信,清華很勤奮,人大則是低調實干吧,這個說法貌似也被不少老師上課提過~
純粹因為感興趣所以隨便談談,如果沒有get your point,見諒~
㈦ 中國人民大學校園面積
六、辦學條件與校園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學校佔地面積696,462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510,459平方米。學校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各具特色的教學生活設施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內,形成了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服務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http://www.teacher.e.cn/college/college/beijing/renda/
㈧ 中國人民大學校園網!!!!!
樓上說的是。這個確實不好給的,學生信息都在上面呢。你可以去信息樓問一下,有沒有別的方法?比如專門給校外人員使用的號碼?
㈨ 中國人民大學的具體校址
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址為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
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世界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
(9)中國人民大學校園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人大有專任教師1836人,其中,教授615人,副教授749人;有19名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受聘為第二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先後有46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有54位專家入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1人入選「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0人入選「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9人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3人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8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