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① 幼兒園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具有哪些特點
在幼兒教學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游戲占據著重要地位。《幼兒園工作規程》已明確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幼兒園要充分保證幼兒的本 體性游戲,因為幼兒的天性以及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② 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特點
幼兒游戲的內涵。對幼兒來說,游戲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還是幼兒的主要學版習方式。幼兒在游權戲中的學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這種學習與其他形式的學習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學習的目標是隱含的;學習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的動力來自幼兒內部。
③ 幼兒作業在游戲中學習
一、教師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自主性的發揮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
④ 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特點有哪些
項目評價標准評分
自選情況不能自選
1.自選游戲玩具
2.自選活動並約伴
1.主題目的性無意識行為
2.主題不確定,易受他人影響而變換
3.自定主題,能很快進入游戲情境
4.共商確定主題,主題穩定
1.材料使用不會用或簡單重復
用模擬實物的玩具
2.正確熟練常規玩法
運用替代物游戲
3.材料運用充分,玩法多樣、復雜
4.常規行為有序,基本遵守規則
5.輕拿輕放,愛護玩具
6.及時收放,認真整理
1.夥伴交往積極交往:互相謙讓,輪流合作,協商解決問題
2.一般友好交往:交談逗趣、請求詢問、追隨模仿
3.消極交往:獨占、攻擊、干擾、破壞、退縮、
角色表現
1.形式重復個別動作
2.系列動作
3.行為態度符合角色要求
4.角色意識明確並有相應動作,能協調角色間關系
5.社會性水平獨自游戲
1.平行游戲
2.聯合游戲
3.合作游戲
1.持續性變換頻繁
2.有一定堅持性
3.始終持續一項活動
⑤ 孩子為什麼需要在游戲中學習,答案其實很簡單
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放飛自己的情感與個性,去真正體驗游戲的情感與樂趣,是培養回他們素質和能力的答有效途徑。
趣動課堂的游戲精神,就是在認真又不認真的環境中去學習生活的技能和培養做人的基本意識。不要認為孩子們把天空塗成紅色是一種塗鴉,其實,他們是在創造自己理想的天空;不要認為孩子們把小汽車拆的體無完膚是一種惡意的破壞,其實,他們是在探詢未知的世界;不要認為孩子們把自己弄的滿身污垢是一種不良行為,其實,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身體感受生活真實的存在。
給孩子們多一些放飛心靈的自由空間,少一些對與錯的概念;給孩子們多一些游戲的時間,少一些大人們的安排;這樣,今天的孩子們就會真正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棟梁!
趣動課堂教育游戲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每一個游戲都解決一個知識點,幫助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在互動游戲過程中,感受到融融的親情,同時孩子能夠清楚游戲需要規則、游戲需要合作、游戲需要有競爭意識,游戲需要掌握知識,這就是趣動課堂的教育理念。 讓孩子從游戲里學習、在快樂中成長,讓學習變得趣動!
⑥ 如何理解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
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教育現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兒游戲已被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游戲是幼兒有效的學習形式。游戲與幼兒主體發展的關系;游戲與幼兒的情緒宣洩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游戲與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的關系等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
一、游戲能激發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能力,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是培養兒童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兒童交往的過程。兒童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視覺信息、聽覺信息以及主觀感受、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圖作出言語的反應。在游戲中,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兒童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的交往語言學習隨處可見。可以說,交往語言是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構建的。例如:在游戲「娃娃家」中,扮演母親的孩子對同伴態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議:「媽媽說話不是這樣的,媽媽說話是輕輕的,很溫柔的。」扮演母親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媽媽」,但是她又必須改變自己的語言輸出方式,盡力去模仿「媽媽」說話的口氣,操持「家務」,照料「孩子」,分派家裡人的「工作」,並與周圍人交往,這樣她就能比較自然地學會交往語言。?
二、游戲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滿足幼兒心理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榮耀與屈辱,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游戲是由兒童自發、自由、自選的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滿足兒童需要的活動。例:我在開展游戲活動中,觀察到我班小陽小朋友,看他長得高大,其實他的膽子特別小。有一次,我發現他自己吊起葯瓶不停地給自己扎針,游戲結束後我跟他談話,他說:「平時爸爸媽媽帶我去打針,我總是又哭又叫,爸爸說我不像男子漢,丟臉。老師你看,剛才我給自己打針,不是沒有哭了嗎?」原來在游戲中,他覺得自己做到了現實中做不到的事,證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說的「丟臉」。從而滿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兒被壓抑的情理問題能夠在游戲中得到解決,自信心也就樹立了增強了。?
⑦ 如何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
深度選擇,化「受」為「建」
教育家伊斯拉謨斯認為,拉丁文中的「兒童」意味著「自由者」。作為教師,我們往往認同這樣的理念,然而一到實踐就將其束之高閣,從而出現「知行不合一」——表現在教學上,教師會演化成「自覺的控制者」。例如,教師善於控制兒童學習的內容,只見內容,不見兒童。如此一來,教師教育視野中的兒童是「消失」的,遑論「自由之天性」?理想的教育應意識到兒童自由的價值,並順應這種天性,支持且引導兒童做出學習上的深度選擇。
案例:
三八節即將到了,教師在充分傾聽幼兒想法的基礎上,設計了名為「媽媽的節日,我想……」的調查表,列舉了幼兒的一些想法,如給媽媽做花鏈、給媽媽寫封信、製作一份小禮物、媽媽優點大搜索等,讓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
結果,全班36個孩子有28個選擇給媽媽寫信,剩餘8個孩子中的6個可能出於同伴建議,亦可能出於從眾心理,要求老師允許他們改變選擇。於是,關於「給媽媽寫信」的項目活動正式發起。
在這個項目發起的過程中,兒童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立者」,是兒童用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外顯的學習興趣建立了嶄新的學習內容,架構了通向真實世界的需要。因為是兒童的自由選擇,才可能是兒童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也才可能以此為前提,促發兒童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