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5-16 01:11:56

1. 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自卑心理

在學習生活中經歷過太多挫折,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和調整,孩子就會越來越自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適當的自卑可以激勵改變和成長,但過度自卑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2、自負心理

與自卑相反地是自負心理,擁有自負心理的孩子會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導致很多決策失誤,一旦遭遇滑鐵盧,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打擊。

3、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表現在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他人的利益的利己主義思想,他們更樂於獲取,不願意分享,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會吃很多虧,真心的朋友很少。

4、逆反心理

青少年成長中為求自我獨立對父母或師長所表現出來的反抗心態。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你讓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讓他做,他偏要做。

5、孤獨心理

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害怕加入集體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活在自己的世界。

6、中二病

——「我與別人是不同的。」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參看上面三條。」

這是孩子與成人的過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的總稱,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熱衷性的精神狀態,被比喻成有類似於「發燒」的「病狀」。

7、嫉妒心理

在中小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8、厭學心理

厭學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勁,喪失上進的信心,學習慾望低下,重者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

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開課本,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看到課本就頭痛,坐進教室就犯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9、早戀

伴隨著身體的發育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中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對異性或同性的好奇與嚮往。

兩者之間易產生朦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說、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對中學生的性心理發育來說是種催熟劑,再加上家長、教師過於嚴厲的批評和監督,使學生產生了較強的逆反心理,這更容易使學生走入早戀的誤區。

10、沉迷網路

沉迷網路的孩子表現沉迷游戲、聊天等,上課不集中一心想著游戲和網路上的精彩內容,長時間導致學習不在狀態,成績直線下降,加上網路更易觸及,網癮少年越來越多。

2. 中學生常見的心裡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版中學生往往由於權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3.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個體在青少年期充滿了錯綜復雜的心理矛盾,如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常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認識其十分重要。常見的心理問題有:

性心理問題,主要有手淫、早戀、失戀、性犯罪等(1)手淫:在青少年中相當普遍,它是一種滿足性慾的自慰行為,手淫適度,對身體無害,它遠不如人們對其恐懼和誇大所帶來的危害,使人誤入歧途。

(2)性早熟:指青少年期出現成人的性慾和行為,除了神經內分泌因素外,與父母對孩子過分親昵,父母性行為的影響,看色情電視和刊物,不適當服用保健品等因素有關。

(3)身體關註:青春期開始後,青少年常關注自己的身高、體型、容顏等,包括對生殖器官和乳房、陰莖等關注,常暗自隴慮。

(4)遺精恐懼和初潮焦慮:少男遺精和少女月經初潮本是正常生理現象,但因為學校不重視性衛生教育,使青少年感到恐懼或焦慮,久而久之繼發神經衰弱,出現頭痛、失眠、無力、記憶力下降等,影響學習。

(5)過早性行為和性倒錯:主要是因為對青春期生理出現心理不適應,再加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不健全而造成。

戀愛心理(1)早戀:指青春期或青春期前出現的戀情,與道德品質優劣無關,與正確的引導、教育關系密切。

(2)單戀:是一方對另一方以一廂情願、傾慕為特點的畸形愛情,多是一種感情誤會,是青少年愛情錯覺的產物。

(3)失戀:是指一個痴情人被其戀愛對象所拋棄,可導致神經症或輕生。

嫉妒心理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工作優秀者、對外貌俊美者嫉妒、怨恨,甚至刻意拆台或報復,以達心理平衡。

自卑心理主要為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生理缺陷或不足所致消極和自我暗示,對自我智力估計和對性格氣質自我評價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

孤獨心理主要為性格孤獨,害怕交往或顧影自憐,無病呻吟。

逆反心理青少年中出現「不受教,不聽話,頂牛,對著干」者,就是有逆反心理的人。

神經症青少年中常見的為青春期焦慮症、癔症、神經衰弱,社交恐懼症。

吸煙飲酒行為是我國青少年中較嚴重的行為問題,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4. 中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佔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目前,學校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差的同學不願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學習好的同學在學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績平平人緣好的同學卻常常受到青睞,在推舉各種代表時常會當選,所以就覺得學習沒勁,不想努力去讀書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厭學的狀況,如因反應較慢常被人嘰笑而不願上課的;因記憶,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績難以提高而對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發展到恨書、恨老師、曠課逃學的程度。
二、人際關系問題
這也是中學生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於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煩惱。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此外,尚有個別學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來越少,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進而想離世隱居的。
3.與父母關系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而是更深的內心創傷。
三、情感類問題
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歸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與同齡人的感情糾葛,多是同學間的密切交往所至。
其二、是與成年人的畸戀問題,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戀,同性戀等。這在中學生中雖不普遍,但也不罕見,多表現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此外,還有一些戀你妒母,喜歡同性成人夥伴等畸戀現象,這充分說明中學生的情感問題並不簡單。

5.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學生來或許都一樣,一旦你有幾天自放鬆自己或有幾節課沒認真聽可能就會造成關鍵問題弄不明白,在下面的課程中你就很會很煩躁,一煩就又不想聽了,惡性循環就造成了。學生的天職是學習,有的學生看起來滿不在乎,其實也很在意成績,或許是因為家人吧!因此,一旦惡性循環了,他心理面也不好受,一些行為和生理方面的問題也是由情緒引起的。首先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冷靜後仔細復習一遍近期學習的東西彌補以前的缺失或許就好了。最重要的就是心態放平,特別是初三和高三的不要放鬆,當然也不是隨時保持高度緊張,心態平和就OK!

6.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中學生往往處在青春期階段,其心理問題比較普遍的是焦慮,抑鬱等等內容。中學生的抑鬱往往對自我的學習成績不夠滿足,所以說感受到自己很無能,很無力無助。

對生活當中學習當中體驗不到樂趣興趣而腦子反應比較慢,活著沒意思的想法,所以說嚴重的出現自殺,一旦診斷抑鬱症系統的抗抑鬱葯物治療,心理治療,往往治療效果良好。而焦慮症往往以對成績的擔心,緊張,害怕,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擔心害怕為主,可以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往往心煩意亂,學習成績明顯受到影響。

7. 談談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如果我們經常接觸心理學,我們肯定會經常聽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或者某個崗位的人員心理問題及應對,或者是針對於某個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但中學生及小學生,其實很少說中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因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跟家庭教育有關系,所以其實是家長家庭教育問題及改善方式。
但中學生們往往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也確實會讓家長和老師頭疼。我們接著上次說的中學生心理特點去說,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有矛盾性的,他們心理上反抗和依賴,閉鎖與開放,勇敢與怯懦,自傲與自卑,理性與非理性並存。借這幾個特點,我們來說說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反抗與依賴主要存在於和父母,師長的關繫上。孩子長大,想表現自己是個大人,卻又離不開大人。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學習上,價值觀念上,尤其是交友問題上,和父母有了不同的意見。
我們在感慨孩子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了的同時,孩子也會以「理想父母」來往自己的現實父母身上套,從而發現自己的父母不滿足自己的理想,從而開始不滿。
其實父母和孩子,都在用自己理想的狀態去框對方,如果我們能夠接納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對方,就會緩和關系
反抗和依賴的並存,讓親子,師生的關系由上下級轉為平等關系,這也保障了孩子以後面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和責任承擔。
因為我們也在期待孩子長大,只是孩子一開始很小,很依賴我們,我們習慣了依賴帶來的親切和順從,忽視了孩子的成長,他的長大必然伴隨著他要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這項能力來源於獨立的思考。
在成長中,孩子的同伴關系變成了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同伴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同時也是他們得學習榜樣。孩子的價值觀,效能感大部分來源於學習榜樣那裡。在同伴關系裡,孩子的自傲與自卑心理也會展現出來。中學正是形成自我概念的時期,孩子會從同伴評價里獲得一部分自我概念。
我們要和孩子做好溝通,就要先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交往模式是怎樣的。是「我好,你也好」還是「我好,你不好」,還是「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其實我們做溝通,最終是為了達到雙贏。即「我好,你也好」。但很多時候,我們變成了剩餘的三個,且很可能成為三個之中最糟糕的那個「我不好,你也不好」。而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我好,你不好」。
另外,中學生在面對人際沖突時,是理性與非理性並存的。當他真的思考之後,他會理性處理問題,而當情緒主導時,他就會是非理性的。

8. 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因為智力發展顯著,開始思考人生、意義,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因此會感到苦惱、迷茫、不安、沮喪;
2、自我意識增強,自尊心極強;
3、性意識的覺醒,會出現特別疏遠、或者特別接近異性。
有閉鎖性與強烈交往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求知慾與識別力低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理性與現實的矛盾、性意識與道德規范的矛盾沖突,因此,叛逆有理哈。

9. 目前,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有哪些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10.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初中生常見的12種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作出過低的評價,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適當的自卑感可以激發自己去彌補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過度自卑會導致抑鬱,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學生由於學習成績不好,屢犯錯誤,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多於表揚、指責多於鼓勵、懲罰多於引導。於是自認為無葯可救、低人一等,變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棄、消極頹廢。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並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不少中學生由於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老師的批評教育。他們懷疑一切、目空一切,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抗。

3、孤獨心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人離不開群體,同樣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孤獨是一種認為自己被世人所拒絕、所遺忘,心理上與世人隔絕開來的主觀心理感受。孤獨感正是個人在群體中所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無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狀態。孤獨是缺乏與人交往的結果,又是難以與人良好交往的心理問題。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不願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一些中學生很少和別人交往,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他們人際關系疏遠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們內心卻感到孤獨。

4、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種社會心理和意識。有人把嫉妒說成一種根本的、普通的、強烈的心理現象,心理工定義說:嫉妒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感覺,是忍著痛苦去看待別人的幸福的一種傾向。它產生在當現時的和期望的各種關系受到威脅之時,是一種既羨慕又敵視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5、唯我獨尊心理

一些中學生只沉湎於自我實現和個人奮

熱點內容
找老師相聲 發布:2025-09-10 05:05:20 瀏覽:675
肉色絲襪教師 發布:2025-09-10 04:21:16 瀏覽:581
教師個人教學特點 發布:2025-09-10 03:05:50 瀏覽:338
世界和平英語 發布:2025-09-10 02:10:53 瀏覽:422
便秘岳老師 發布:2025-09-10 02:09:26 瀏覽:261
崑山瑜伽老師 發布:2025-09-10 02:05:49 瀏覽:13
中山市沙溪中學 發布:2025-09-09 23:28:43 瀏覽:727
校園安全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09 20:55:17 瀏覽:739
五年級教學總結 發布:2025-09-09 19:12:35 瀏覽:529
老師操學生 發布:2025-09-09 17:39:28 瀏覽:305